APP下载

浅析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15-03-20黄雪芬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5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法思维

黄雪芬

浅析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黄雪芬

如何上好历史课、贯彻新课标的核心思想,让学生学有所得,是摆在一线中学历史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实践证明,运用问题教学法是非常必要和适宜的。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设问质疑,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有的放矢,善于抓住问题,巧于设置问题,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发问、学会思考、善于探究、快乐学习。

高中历史;问题教学法;新课标

随着新课程的稳步推进,如何上好历史课、贯彻新课标的核心思想,让学生学有所得,这是摆在一线中学历史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形式多样,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是明显加强了,但单纯地增强趣味性并不是教学的目的,学生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学习实践中并非真正提高了学习的能力。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但究竟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具体操作?近几年,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尝试了多种教学法,并进行了实践、比较和反思,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问题教学法是一种比较适合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方法。

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通过各种问题的形式使学生理解、掌握,并逐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模式一般是由教师设问、学生回答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可以学生提问、学生尝试回答或教师点评总结。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和掌握创新方法与策略的推动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设问质疑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科学性设问。首先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以带动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科学性设计问题应该牢牢把握住一定的原则:(1)针对性。要求设计问题必须选准突破口,切中要点。(2)适应性。设计问题必须适应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思维能力强的能得出七八成、能力中等的能回答出五六成、让程度相对差的能了解三四成的答案,让每位学生都有收获,都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要避免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回答的问题。(3)循序渐进性。课堂提问的设计要体现整体性和系统性,在遵循认知规律的原则下设计层次递进的教学问题。比如在学习必修一专题五时,先设计这样的问题来引领学生思维,共和国的外交是如何步步走向成熟的?不同时期取得哪些外交成果?通过这些递进式的思考,绝大部分学生能领会这一专题的基本内容,为整个专题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科学地设问引导下,是学生在自己的学习活动中一步一步完成的,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彰显。

2.激趣性设问。富有趣味性的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愉悦的心情去积极思维,直至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例如,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五四运动这一内容时,我开始上课就提问:“同学们,在庆祝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上,共有几门礼炮?每门鸣放了多少响?”(54门,28响)在学生五花八门的回答之后,又设置问题:“为什么在这样庄严的时刻来纪念五四运动?新中国的建立和五四运动有什么联系?五四运动是如何爆发的?有什么重要意义?这样激趣性提问会使学生兴趣盎然,从而在主动、轻松的心态中探求新知识。

3.激疑性设问。孔子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给学生设置一些疑难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激活学习潜能。如在学习必修一专题三时,我针对专题课标要求向学生提出:在我国步入近代化的过程中,先后涌现了哪些阶层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农民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缺陷在哪里?为什么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完成这一历史重任?通过设置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就能在学习中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这种方法和平铺直叙的讲授相比较效果要好得多。

4.探究性设问。这种提问能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这要求教师挖掘寻找教材中潜在的信息引起学生思考。如在评价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得与失时,向学生提问:课本中的表述是以得为主、失为次还是以失为主、得为次来评价?学生通过认真看书后会得出:课本中是以失为主来评价的。然后我继续引领学生思考,大家能不能以得为主、失为次来进行评价?马上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一个与长期被视为“圣典”的教材不同的观点。所以挖掘教材的潜在信息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意识。

5.发散性设问。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思维。教师应在授课时对于一个历史现象、一个历史问题,以不同的方式、手段分析、概括和评价,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途径去思考,纵横联系所学问题。如讲《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这节课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思考古希腊城邦的特点,再深一层,联系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情况,将二者进行对比,要求学生得出他们的不同点。横看成岭侧成峰,通过这样的发散性提问,引导学生多方思维,既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6.巩固性设问。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学到的新知识,在讲完新课、学生消化了该课内容后,对本课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如在讲完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时,我向学生提问:“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取得哪些成果?”“这些成果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取得的?”学生听后便积极思考并畅所欲言,你一言,我一语,然后我做简要地点评,在活泼的气氛中巩固了知识。

7.学生自主性设问。首先,教师要放下包袱,改变观念。要改变“重传授,轻思考”的传统观念,把课堂让给学生表演。“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乐于提问、善于提问,才能改变一潭死水的沉闷,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尽情表演,创造出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课堂。也许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习惯于把自己当作主角,让学生当配角,满足于侃侃而谈,恨不得把平生所学一股脑儿全塞给学生,认为这样才尽职尽责。但是这些老师往往没想到如此会让学生消化不良,无法吸收,与其让学生囫囵吞枣,不如放开手脚让他们去思考、去怀疑、去争辩!问题越辩越明、思路越辩越清晰、胆子越辩越大、学生越辩越有创新精神,在教好书的同时又实现了育人,何乐不为呢?其次,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善于处置学生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往往有以下几类:第一类是与课文内容风马牛不相及。对这类问题,教师一般在肯定他的思考后,要委婉地告诉他思考是有对象和方向的,既要勇于思考,还要善于思考。第二类是虽与课文有关联但未切中要点。对这类问题,教师可以去伪存真自己回答,也可以请同学集思广益帮助回答。第三类,是那些与课文密切相关能让学生茅塞顿开的问题。对这类问题,教师要有的放矢、广开言路,让学生全员参与,通过热烈讨论获取真知灼见。

总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设问是重要的环节。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效果如何,恰当地运用设问往往起关键作用。讲课时适时、适势提出巧妙问题,恰到好处地触及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能起到提示思路、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功效。实践证明,新课改环境下历史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是非常必要和适宜的,教师应机动灵活,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有的放矢,善于抓住问题,巧于设置问题,运用“四两拨千斤”的技巧给学生以去伪存真的点拨,让他们乐于发问、学会思考、善于探究、快乐学习。

责任编辑:贺春健

G632

A

1671-6531(2015)15-0155-02

黄雪芬/寿宁县第一中学一级教师(福建宁德355500)。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教学法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