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实效性研究

2015-03-20张彩云王园园沈玉梅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20期
关键词:校企人文素质教育

赵 冬,张彩云,王园园,沈玉梅

(1.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2.宿州学院 大学文化研究中心,安徽 宿州 234000)

自2014年国家提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思路以来,加强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增强自身实力的必然路径.[1]而公民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质又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2]所以,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很重要.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不仅要从学生入手,更要从国家或高校管理自身的政策层面来加以引导.高校培养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也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体现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否则,我们的高职教育培养的就只是高技能却低人格的“机器人”,而没有实现教育“育人”的功能.[2]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将来顺利融入社会的重要一环.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下面从政策、学校等层面来分析.

1 政策层面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国家和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建设具有安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安徽省教育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等编制了《安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3]这更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今后的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规划》中明确提出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把立德树人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把能力培养作为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着力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努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3]很明显,政府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中很重视对学生进行素质的教育.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是教育部高校教育质量工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人文素质教育又是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心.鉴于政策指导实践,作为加强和保证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机制,是指导和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不断开展、提高和完善的重要和必要手段.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效性研究,努力探索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切实发挥评价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导向、反馈、管理、服务和强化等功能,对于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指导人文素质教育良性发展,切实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复合性人才,有效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职业技能教育离不开人文素质教育,需要建立以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的职业性人才培养体系.[2]以更好地适应学生自身发展和企业岗位实际需要.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即可很好地实现强化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岗位适应性的要求.这也是国家政策层面的目标.我国教育部在2004年就发布了《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旨在引导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专业设置、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等.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离不开教育本身的教育的基本属性,即离不开其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因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也是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环.

2 学校层面

2.1 学校专业建设或课程建设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定位

职业教育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和学以致用的原则.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在社会上主要是强调学生的职业(专业)技能训练,其实这只是从一个方面来讲的.职业教育的另一方面是要育人,培养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不论是何单位何岗位都需要培养员工学会做人,先做人再做事.而“做人”的素质就需要学校在课程建设或专业建设上加强人文素质课程的建设.毕竟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将来要走上社会,所以我们需要把高职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所以,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定位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适应社会的综合人才,且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所以此课程不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应列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必修课.同时,学校还要注意人文素质课程要及时加强其自身的建设,要做到切实有效地提高课程效能,为专业建设服务,对专业建设的教育进行补缺补差,把职业基本素养教育灵活地贯彻到各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与“用”不脱节,“教”与“用”相辅相成,才便于学习与实践的相统一,利于将来的岗位就业.

2.2 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教育部在2007年至2011年的一项跟踪调查中,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为最新素质为基础来调研社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要求.排在前六位的素质能力分别是积极主动、责任心、团队精神、执行力、沟通能力、专业学习能力.而这几种素质能力都是与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分不开的.[1]从以上调查结果也可看出,社会、企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不是单一的专业能力,社会或企业更需要单位的员工既有相当的专业技术能力,又需要高素质的人文素养.[1]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是为了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现代产业体系要求,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目的.

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必须要落实到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体系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的构建上.也即人才培养需要达到职业能力素质、人文素质的融合,职业性和岗位适应性相互融合,进而实现所培养人才达到(实现)职业标准与人才培养规格的融合,以及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相结合.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体系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的构建是为了使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也是顺应现代产业体系特征而作出的相应改变.而人文素质教育可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个性、团队协作的合作能力等.所以,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常规的课程教学中已刻不容缓.鉴于此,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的学生都有必要开设人文素养教育方面的课程,使学生能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求相一致的职业能力,因为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灵魂,课程体系建设反映着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其建设也应遵循满足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4]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是课程体系的延伸和提升,人文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无缝对接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5]我院注重人文素养课程的建设,探索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不仅在“通识模块”中凸显人文素质培养,还注重将人文素质培养融入渗透到“专业模块”“职业培训模块”之中,追求人文素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无缝对接,并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 实现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实效性的拓展路径

3.1 优化课程资源建设

要像让专业课程建设积极与企业、行业、产业联系,借助企业、行业、产业资源加强专业建设一样,人文素质教育要突破本校的资源限制,积极与当地政府、知名企业、行业、产业等开展相关课程合作建设事宜,通过合作活动便于教师吸取那些专家学者、社会人士、行业人员等对学生素质要求的好的建议,教师要及时吸纳这些信息,并转化为内力,以使其掌握更多的教育科学知识和行业实践经验,并把各种有益的综合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去,整合优化更多学校、企业或行业的优质人才素质教育资源以更好地提高本校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水平.

3.2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大赛,达到以赛促学目标

职业技能大赛是发现和选拔优秀的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推动职业教育的有效载体.[4]实际上,技能大赛不只是考查参赛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考核学生的诸多人文素质综合能力.如技能大赛中会考查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他人的有效沟通能力、耐力、责任心、进取心、健全人格、文学艺术素养等.如许多技能大赛中总成绩里包含实践操作成绩、展示与答辩成绩或是在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上设置考核点等.其中展示与答辩部分或职业素养部分就要充分展示参赛选手的理解及应用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的规范简练性、逻辑思维能力、礼仪修养、心理素质等职业行为能力.如果学生会实践的操作但不善表达则很明显会影响其成绩总分.而这些非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就需要人文素质课程的介入和训练.让学生在参与技能大赛的竞争中锻炼成长.又如2014年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比赛环节中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导游服务”赛项,其中,导游讲解占总分的60%,即兴演讲占10%,文化知识测试占20%,才艺展示占10%.很明显,在这个赛项中,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所占比重很大.让学生在学校的教学、实训、备赛、参赛等进一步得到拓展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并使二者得到有机融合,从而使技能训练的有效性得到最大发挥.进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更利于这些学生与社会的融合.所以我们讲,通过技能大赛实践,不仅可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人际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也构建了“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6]很明显,技能大赛提高了学生人文素质,也增强了学生在社会上的就业竞争力.

3.3 建立真正的校企合作共赢的运行机制

职业教育要实现可持续性健康发展,需要建立真正的校企合作共赢的运行机制,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道路.而产教融合就是要求培养的学生能以服务社会生产、服务区域产业升级为导向,把人文素养教育融入产业发展技术中,从而让教育和产业达到深度融合.建立一个校企合作的有利平台,在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方面要积极听取企业、行业专家的指导意见,使校企合作更便于校企双方共同致力于学生的技术技能综合水平的提高.如果能够更有效地满足校企双方的诉求,促使企业、行业积极参与指导学校的教学,让行业、企业对学生的沟通能力、责任心、技能操作等职业岗位要求反过来促使学校对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以利于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与良性发展,也利于学校和企业或行业的科学管理和学生对企业、行业的有效服务.毕竟,在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下,校企合作共赢的情况在许多地方还没真正主动地运行起来,如果只是学校一方一厢情愿地提出实施校企合作毕竟也不现实.为此,需要国家或政府出面制定《产学合作法》,从政策层面上用财政手段、法律手段等引导并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运行,政府要积极参与职业教育,赋予企业、行业、校企合作的法定义务和利益驱动,强化企业、行业在职业教育中承担的功能和作用,让职业教育真正地融入企业、行业、产业,保证与区域经济同步发展,最终实现校企互动.[7]

〔1〕莫勇明.需求视域下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功能的拓展[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0(3):54.

〔2〕张应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可能效应与主要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14(6):30-31.

〔3〕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安徽省财政厅,等.安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EB/OL](2014-11-28)(2015-01-05).http://www.ahedu.gov.cn/168/view/14653.shtm l.

〔4〕何仁芳,卢丽宁.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专业建设实践创新: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0(3):39-41.

〔5〕吴呤颗.五年制高职旅游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以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26.

〔6〕陆宏.课赛融合素质教育教学模式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15,17(1):21.

〔7〕肖莉贞.刍议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2):91.

猜你喜欢

校企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人文绍兴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人文社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