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视剧歌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电视剧《咱们结婚吧》片尾曲解读

2015-03-20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诗经小节文化

蔡 志 全

(石河子大学 外国语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艺术研究】

影视剧歌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电视剧《咱们结婚吧》片尾曲解读

蔡 志 全

(石河子大学 外国语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咱们结婚吧》片尾曲“我们好像在哪见过”随着电视剧的热播迅速走红,广为传唱。歌曲的旋律、歌词将现代流行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借鉴了重章迭唱的表现手法,这些都是歌曲深受欢迎的重要原因。通过阐解这首片尾曲的文化内涵,解读歌词内容和特点,从文化的角度揭示这首片尾曲成功的原因。

电视剧《咱们结婚吧》;《我们好像在哪见过》;流行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一、电视剧《咱们结婚吧》与片尾曲

2013年11月6日,央视一套和湖南卫视同步开播由完美蓬瑞影视和华录百纳影视联合出品的50集当代都市情感大剧《咱们结婚吧》。该剧由优秀青年导演刘江执导,孟瑶编剧,国内一线影视明星高圆圆、黄海波领衔出演,讲述一位黄金剩女与一位恐婚男之间如何克服层层障碍,消除彼此心中困惑,战胜双方家长不满,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到12月10日,《咱们结婚吧》在央视和湖南卫视落幕,在央视一套凭借近3点的数据稳获年度收视冠军,在优酷网等12家视频网站的总播放量也达到了40亿,创下单剧网络点击纪录。”[1]

随着该电视剧的热播,片尾曲《我们好像在哪见过》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下载量和在线收听量不断攀升,成为情歌中的新宠。这首歌的词曲由著名音乐人小柯(原名柯肇雷)创作,可谓名家名作,歌词的内容简单清丽,含蓄隽永,唱出了众多大龄未婚、盼婚男女的心声,甚至引发了共鸣。片尾曲的迅速走红,与歌词的内容和意境以及歌词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密切相关,本文拟解析歌词的意境和文化内涵,从而揭示该曲深得人心的原因。

二、片尾曲《我们好像在哪见过》的文化解读

(一)富有诗性的歌词

电视剧《咱们结婚吧》的片尾曲《我们好像在哪见过》歌词工整清丽,含义隽永,宛如一首抒情诗。同时,如同李白的《长干行》具有叙事性一样,歌词还是一首叙事诗,讲述了两人相识、相知、相恋的过程,虽经历波折却终成眷属。歌词共有6个小节,再加上结尾一句,可以分为三部分:前4小节为第1部分,后2小节为第2部分,结尾一句为第3部分。第1、2、4小节各有6句,第3、5、6小节各有4句,男女对唱,互唱互答,最后一句男女合唱。

前4小节为歌词的第1部分,即爱情的开端和发展,每小节都由主题句“我们好像在哪见过,你记得吗”引出,由男声发问,凸显恋爱中男性的主动,引导女声回忆,期待女声回答。女声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回忆阶段,以“我刚发芽”“盛开如花”“夕阳西下”和“漫天雪花”展示自己的状态和心态。接下来在第1、2、4小节,每小节中男声积极回顾过去的点滴记忆,希望得到女声积极的回应,然而女声的回应却显得含蓄内敛,不做正面回应,佯装都快忘记了。这样的歌词把初恋男女的心态和特征描绘得淋漓尽致:初恋时男生主动,女生被动;男生大胆、女生含蓄;男生梦想早日赢得女生的芳心,女生谨慎,不断考察、考验男生是否真心,能否托付终身。四季的更迭暗示考察期的漫长,一旦完成了考察,就进入到了歌词的第2部分,也就是第5、6小节的高潮部分。第5节揭示了两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童年,回忆儿时一起玩耍游戏的情景。第6节说明在多年的天各一方、互无音讯后,茫茫人海中两人居然再次邂逅,实乃缘分使然。面对这样的缘分,索性牵手相恋,共浴爱河。第3部分只有1句“我们好像在哪见过”,两人合唱,说明爱情已经修成正果,在踏入婚姻的殿堂之后,两心相依,一起回味曾经的恋爱旅程,再次呼应歌曲朦胧唯美的爱情主题。

(二)歌名与《红楼梦》的互文性

“互文性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它包括:(1) 两个具体或特殊文本之间的关系;(2)某一文本通过记忆、重复、修正,向其他文本产生的扩散性影响。”[2]《红楼梦》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其主要人物和内容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了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读过《红楼梦》的人可能都记得书中宝玉与黛玉第一次相见的场景:

黛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见过的。”

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3]

“我们好像在哪见过”既是歌名也是歌曲的主题,是对红楼梦中宝玉和黛玉初见情景的用典,是互文性文本,给听众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歌名会让听者联想到《红楼梦》,想到宝黛间凄美的爱情,同时也映衬了电视剧《咱们结婚吧》大龄男女的婚恋主题。可见,片尾曲《我们好像在哪见过》与《红楼梦》存在互文关系,以当代社会为背景,重新诠释演绎爱情和婚恋主题,让听众产生“我们确实在哪听过”的感觉和共鸣效果,给人一种亲近、熟悉的美感。

(三)借鉴黄梅戏中的对唱表现形式

对唱是我国传统戏曲中的常见表现形式。对唱常常在双方对话发展到最富激情,难以用语言(对白)描绘的时候出现,因此是传统戏曲中最宜抒情的形式。对唱在黄梅戏音乐上称为“对板”,其中一人一句的对唱称为“单对板”,如《汲水》中魏魁元向蓝玉莲求爱的一段:

魏:魏魁元走上前拉住桶环。

蓝:拉我的桶环戽凉水。

魏:你为何打湿了我的蓝衫?

蓝:打湿蓝衫太阳高照,

魏:身旁文章有几篇?[4]

另外,一人半句的对唱,音乐上叫“花对板”。小戏《三字经》中一旦一丑,就是运用这种对唱;大戏如《山伯访友》中梁祝二人见面那段倒叙,从结拜始到英台回家为止,桩桩件件,十分详尽,计一百四十句,一气唱完,全用这种对唱:

祝:二人凉亭

梁:来结拜(上句)

祝:犹如同娘

梁:共母生(下句)

祝:哥叫四九

梁:回家转(上句)

祝:弟叫人心

梁:转回家门(下句)[4]

片尾曲《我们好像在哪见过》的歌词和形式充分借鉴了黄梅戏对唱即“对板”的表现形式,既有“单对板”形式,也有“花对版”形式。片尾曲每小节的开头两句采用“单对板”形式:

(男)我们好像在哪儿见过 你记得吗

(女)好像那是一个春天 我刚发芽

(男)我们好像在哪儿见过 你记得吗

(女)记得那是一个夏天 盛开如花

(男)我们好像在哪见过 你记得吗

(女)好像那是一个秋天 夕阳西下

(男)我们好像在哪见过 你记得吗

(女)记得那是一个冬天 漫天雪花

片尾曲每小节开头两句都是男女对唱,每人一句,男声反复咏唱同一句歌词,等待女声的对答回应,答句时跨四季,寻觅曾经共度的难忘时刻;紧接着又采用一人半句的对唱形式,即“花对版”:

(男)我走过 (女)没有回头(上句)

(男)我记得 (女)我快忘了(下句)

(男)我唱歌 (女)没有对我(上句)

(男)但我记得 (女)可我快忘了(下句)

男女每人半句,男声热情主动,直率坦诚;女声婉约含蓄,欲说还休,歌词淋漓尽致地揭示恋爱男女的心态。片尾曲《我们好像在哪见过》采用男女对唱方式,在对唱中回忆过去,交流情感,再现曾一起经历的点点滴滴。以上分析对比说明片尾曲的歌词和表现手法充分继承了我国传统曲艺黄梅戏中常用的对唱形式,将对唱中的“单对板”和“花对板”移花接木到电视剧片尾曲的表现形式中。因此,每一次聆听这首片尾曲,都会给人一种“我们好像已经在哪见过”的熟悉和亲切感。

(四)继承和借鉴《诗经》中爱情诗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史第一部诗歌总集。虽然《诗经》产生于2600多年前,由于人类的思想情感具有共通性,《诗经》的艺术感染力历久弥新,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今人心中仍能引起强烈的共鸣。缘于此,越来越多的歌曲的词曲作者从《诗经》中汲取灵感和营养,把它与当下的流行歌曲、影视剧插曲等进行对接和融合,提升了这些作品的审美品位,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维度,创作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文化内涵丰富的词曲作品。片尾曲《我们好像在哪见过》充分利用和融合了《诗经》中作品的表现形式和风格,使二者在主题、情感、意境上基本保持一致。

赋、比、兴的运用,是《诗经》的重要艺术特征和标志。赋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我们好像在哪见过》的歌词分为6个小节,充分借鉴和运用了赋比兴手法,大龄男女初次见面,便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便开始相互了解、寻觅记忆中的往事,这便是“兴”;“我们好像在哪见过,记得那是一个春天……,那是一个夏天……,那是一个秋天……,那是一个冬天……”,是追忆往事,是“赋”;歌词中的四季,虚实互现,既指时间,也借以比喻两人的情感发展历程,以彼物比此物,这是对“比”的运用。

通过时间推移或地点转移以递进增强抒情效果,是《诗经》所特有的抒情方式和创作构思。《诗经》的诗篇绝大多数是重章迭唱的,尤其是《国风》都是由两章或两章以上组成,这种章法结构便于在不同诗章中变换不同时间或地点,以表现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变化,从而突出情感渐次加强的过程以深化抒情效果。有研究者统计:《诗经》305篇几乎全为抒情诗,其中至少有29篇诗作采用了这种递进抒情方式,约占全部诗篇的10%。例如,《周南·卷耳》《召南·摽有梅》《邶风·燕燕》《邶风·日月》《王风·采葛》《王风·黍离》《秦风·蒹葭》《小雅·庭燎》等都是典型的例证。[5]其中《召南·摽有梅》是借助时间的推移来抒情的例子: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6]

《邶风·燕燕》一诗则以地点的变化来增强抒情色彩。全诗四章,前三章重章叠句,曰: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6]

《诗经》这种递进抒情方法和创作构思,以及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的手法,在《我们好像在哪见过》这首片尾曲中得到了继承和运用。歌词借助春、夏、秋、冬等时间的变化推移回忆和追述往事,通过地点和场景的变化来烘托氛围,从时空两个维度回味恋爱征程上的甜酸苦辣、喜怒哀乐,唤起对往昔时光的记忆,重温发生在两人之间的一幕幕往事,让两人从往事回忆中找寻爱情、巩固爱情、回味爱情、珍惜爱情。

三、结语

热播电视剧《咱们结婚吧》片尾曲《我们好像在哪见过》歌词的内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植根于《红楼梦》等中国文学和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借鉴和借用了《诗经》和黄梅戏等多种表现手法,延续和重新演绎了绵延千年的爱情主题,将现代的大众流行文化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完美融合,创造出了让人荡气回肠、余音绕梁的声觉体验。每当聆听这首片尾曲,很容易唤起人们对中国文学文化集体记忆的回忆,产生强烈的共鸣效果。这也有力地诠释这首片尾曲迅速走红,众人争相传唱的原因。

[1] 《咱们结婚吧》收官[EB/OL].(2014-03-21)[ 2014-05-25].http://news.hexun.com/2013-12-11/160484703.html.

[2] 陈永国.互文性[J].外国文学,2003,(1):75-81.

[3] [清]曹雪芹.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2009.

[4] 黄梅戏唱词表现形式[EB/OL].(2014-03-21)[ 2014-05-25].http://www.chinaopera.net/html/2006-10/417.html.

[5] 徐中原.现代流行歌曲对《诗经》的接受[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60-66.

[6] 孔颖达.毛诗正义[M].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1980.

【责任编辑 马 俊】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Ending Songs of TV Series: an Interpretation ofLet’sGetMarried

CAI Zhi-qu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832000, China)

The ending song “We might have met somewhere before” ofLet’sGetMarriedhas become a pop love song ever since the TV series were on air. Besides the soft melody, the lyrics combines the pop culture wi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namely, the lyrics are culture-rich, which makes the ending song so popular.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lyrics and thus explains the reasons why it becomes popular.

TV seriesLet’sGetMarried; “We might have met somewhere before”; pop cultur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J614

A

1009-5128(2015)05-0093-04

2014-11-16

石河子大学人文社科中青年人才培育

副文本视角下戴维洛奇的小说研究(RWSK13-Y12)

蔡志全(1979—),男,河北唐山人,石河子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及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诗经小节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羌族萨朗舞歌巴茸的音乐分析
——以羌族舞歌《叶忍》为例
快把我哥带走
德沃夏克
——《幽默曲》赏析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谁远谁近?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音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