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依恋风格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

2015-03-20陈奇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警觉偏向工作记忆

陈奇 佳,韩 祺

(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

1 引言

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抚养者形成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开始人们主要关注婴幼儿与母亲的依恋关系,但随着依恋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发现,依恋研究逐渐拓展到了成人领域.目前大多数研究都着重探讨不同依恋风格个体在调节情绪和行为上的差异,但是依恋理论认为这种差异是由认知过程所引起,认知过程在感知依恋相关信息时首先起了作用.注意作为最基础的认知过程,对情绪刺激进行有选择的分配,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加工.从进化依恋理论的观点来看,较早对环境中的威胁信号进行反应具有适应优势,对威胁线索的有效觉察能有效地指导行为,提高幸存的可能性,因此从注意这个视角来研究依恋非常有意义.目前成人依恋的研究大多采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式探讨了不同依恋风格个体的注意偏向,如不同依恋风格个体对情绪信息是警觉还是回避,注意偏向发生在什么阶段,以及产生注意偏向的原因等,但研究结果也存在争议.因此为了探索不同依恋风格个体的注意特征以及作用机制,为依恋理论的相关观点提供证据,本文旨在对这一领域提供一个全面的综述.

2 成人依恋风格与注意偏向研究的两种倾向

个体在与抚养者形成依恋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内部工作模型是个体对自己、对他人、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一种稳定的认知模式.依恋风格就是内部工作模式的表现,是个体在长期与依恋对象交往中形成的系统性的情感和行为模式.依恋风格不仅影响个人对其依恋对象的社会性行为,也潜在的影响对情绪信息的加工和调节,对从外部环境获得的情绪信息进行感知、编码和提取可能因依恋风格而有所不同.根据依恋理论,当个体遇到威胁时,他会寻找和保持对依恋对象的亲近,因此理论假设不同依恋风格对情绪信息,尤其是依恋相关的情绪信息存在注意偏向.近年来,为数不多的研究探讨了不同依恋风格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研究结果主要表现出警觉和回避两种倾向.

2.1 警觉倾向

大多数成人依恋风格与注意偏向的研究发现了焦虑型依恋个体的警觉倾向,符合理论的假设.Mikulincer等人发现,焦虑型个体对依恋对象的名字能够较快地做出词语判断,表现出对依恋信息有选择性的高度警觉(Mikulincer,Gillath et al.2002).后来Dewitte等人发现无论启动积极依恋情境还是消极依恋情境,焦虑得分都与对依恋对象名字的注意偏向正相关,证明了焦虑型个体对情绪信息的警觉倾向(Dewitte,De Houwer et al.2007).由于面部表情较词语具有更好的生态效度,因此研究者设计了morph movie范式来研究不同依恋风格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敏感性和警觉性.Niedenthal的实验发现,焦虑型依恋个体总是最晚看到高兴和愤怒面部表情的消失,说明他们在知觉情绪信息时警觉性较高(Niedenthal,Brauer et al.2002).但Fraley等人认为较早知觉到情绪表情消失也可能反映出个体对情绪表情变化的警觉性,为了区分焦虑型个体是对情绪信息较警觉还是对情绪信息的变化较警觉,Fraley拓展了morph实验范式对其进行研究(Chris Fraley,Niedenthal et al.2006).范式的不同之处在于Fraley呈现了中性表情逐渐变化到情绪表情的视频,让被试在情绪表情出现时做出判断.Fraley假设如果被试对情绪表情的变化非常警觉,那么他们应该能比较早的知觉到情绪表情的消失同时也比较早知觉到情绪表情的出现.结果表明高依恋焦虑的被试对情绪表情消失和出现的知觉都较早,表现出对情绪表情高敏感性和警觉性的特点.

许多研究者认为回避型个体与焦虑型个体的行为系统相对立,因此回避型个体应该对依恋相关的经历注意较少,表现出回避的倾向,但Maier等人的研究却发现了回避型依恋个体对情绪信息的警觉倾向.他们采用最小变化法逐渐改变包含社会情感信息图片的呈现时间,以考察不同依恋个体对社会情绪信息的知觉阈限 (Maier,Bernier et al.2005).结果发现,冷漠维度(相当于依恋回避)与社会情绪信息知觉阈限呈显著的负相关,即在冷漠维度上得分越高,对社会情绪信息警惕性越高,发现了回避型个体的警觉倾向.我们可以解释为,回避型个体的高警觉性使他们能及早地对威胁信息做出回避防御.

2.2 回避倾向

大多数依恋领域有关注意偏向的研究发现,非安全型依恋个体对负性依恋信息表现出回避和抑制的倾向.Emmichoven的情绪性Stroop实验发现安全依恋表征的焦虑症个体有较大的Stroop效应,表现出对信息的警觉,而不安全型依恋的焦虑症个体对威胁性信息倾向于忽视和回避,不安全依恋的非临床焦虑症个体也难以维持对信息的注意,对情绪信息表现出一致的回避倾向 (Van Emmichoven,et al.2003).Edelstein认为依恋主题相关的刺激能更好地激活依恋系统,因此采用情绪性Stroop范式调查了回避型个体是否限制了对依恋相关情绪刺激的注意(Edelstein and Gillath 2008).实验材料包含情绪性刺激和中性的非依恋相关的刺激,以期调查这种注意偏向的特异性.结果发现回避型个体会抑制对依恋相关刺激的注意,导致情绪Stroop效应的减少,这种回避型加工偏见在正性和负性依恋相关的词语中非常明显,在与依恋直接相关较少的情绪词中不明显,强调了注意偏向的特异性.

Dewitte等人以依恋相关的威胁词和积极词为目标刺激,试图用点探测范式来考察焦虑和回避两个依恋维度与注意偏向的关系(Dewitte,Koster et al.2007).他们发现,焦虑和回避两个维度都体现出对依恋威胁词的注意回避.随后Dewitte的另一项研究得到了类似的结果.Dewitte等人采用线索提示范式对情绪面部表情的注意偏向进行了研究,发现依恋焦虑和回避维度得分均高的个体对愤怒面孔的注意减少,而且焦虑型个体倾向于将注意从快乐的面孔上转移开,均表现出了对情绪信息的回避倾向 (Dewitte and De Houwer 2008).

工作记忆与注意过程有密切的关系,只有得到注意的信息才能进入工作记忆,得到后续的加工,以及进入长时记忆.Edelstein开辟了借助工作记忆任务探索依恋回避和注意关系的研究路线.Edelstein采用测量工作记忆表现的运算-词汇广度实验任务,探讨了不同类型依恋者对中性词、情绪词和依恋词语的工作记忆表现(Edelstein 2006).结果发现,回避型对正性和负性依恋词的工作记忆能力低,表明依恋回避者限制了对依恋性信息的注意,出现回避倾向.国内有学者采用相同的实验范式,重复和验证了回避性依恋与注意的关系(马书采,肖祝祝 et al.2011).研究发现,依恋回避与依恋词、情绪词和中性词的工作记忆成绩呈负相关;词类型主效应显著,同一被试在同一工作记忆广度下,都出现了对依恋词的回忆率显著低于中性词和情绪词的现象.这表明回避性依恋者具有回避性注意偏向,而且依恋性刺激比中性刺激更容易在信息加工早期被防御性地排除,出现回避倾向.虽然这些研究为回避性注意偏向以及偏向的特异性提供了证据,但是评估工作记忆表现并不是测量注意的理想方法.工作记忆成绩除受到注意影响之外,还会受到工作记忆的信息存储能力和提取效率的影响.为此,后续研究需要对存储容量和回忆的条件进行一定的操纵,以排除可能产生的混淆.

3 不同依恋风格个体对情绪信息注意偏向发生的阶段

虽然很多研究证明了不同依恋风格个体对情绪信息存在注意偏向,但是对其内在机制的研究却很少.关于不同依恋风格者的注意偏向内在机制的研究,目前只有两篇研究对其进行探讨,且研究结果存在分歧.Dewitte采用线索——靶子范式试图探讨不同依恋风格个体的注意偏向是发生在注意的集中阶段还是转移阶段 (Dewitte and De Houwer 2008).实验中通过考察线索效应、施加效应和解除效应三个指标,发现对于三种情绪面孔,线索效应都很显著,然而施加和解除的效应没有达到显著.国内有学者使用相同的范式,研究了四种依恋类型个体对恋人名字、熟人名字和陌生人名字的注意偏向及其产生阶段(李敏 2011).结果发现,回避型与恐惧型个体的注意集中效应和解除效应不显著,焦虑型个体的注意集中效应和解除效应均达到显著,恐惧型个体只有解除效应达到边缘显著,即依恋焦虑型个体的注意偏向发生在集中和转移阶段,依恋恐惧型个体发生在注意转移阶段,依恋安全型和回避型个体则没有明显的注意产生阶段.

4 不同依恋风格个体对情绪信息加工的神经电生理学的证据

依恋理论重点关注与主要抚养者的早期经验如何影响行为和情绪调节,以及依恋相关刺激在后来的生活中是如何被感知和解释.行为研究已经证实不同的依恋风格对外部环境中的情绪信息有选择性的注意偏向,ERP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为行为研究提供了更进一步的证据.

国内研究者采用ERP技术研究了焦虑型、回避型和安全型依恋个体对面部表情的大脑反应,使用阈上和阈下情绪面孔呈现的目的在于考察大脑激活的潜在差异是被意识还是无意识调节(Xuan Zhang 2008).结果发现,回避型依恋个体比安全型和焦虑型个体在后额叶电极上有较小负性的N1、N2和在额叶电极上有更正性的P2.N1被看成是注意水平的标志,因此相对于安全型依恋的个体,焦虑型个体对面部刺激投入了最多的注意资源,回避型个体最少.N2成分反映了面孔的结构编码,P2的波幅被面部感知的情绪成分所调节.因此,与安全型依恋个体相比较,回避型和焦虑型个体更小的负性N2和更正性的P2表明他们对面孔结构性信息进行较少精细的编码,他们容易受情绪内容唤醒的影响.后来Dan等人为了确定不同依恋风格个体在情感感知过程中的行为反应和大脑活动模式,通过ERP技术记录了他们注意情绪面部表情时的神经变化(Dan and Raz 2012).结果发现依恋倾向与面部表情在ERP早期成分C1和P1的平均幅度上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对愤怒面孔反应时,枕叶和后顶叶电极的C1和P1的平均振幅有显著差异.研究数据支持情绪加工偏见的假设,即在信息加工早期阶段执行的加工偏见可能让回避型个体能更快地注意潜在的威胁刺激,给予更多的时间和资源,使其对情绪刺激进行回避,产生注意偏向.换句话说,这可能表示,在感知的早期阶段,警觉而不是抑制才是回避型依恋个体的主要特征.

5 问题与展望

虽然已有研究者反复证明了不同依恋风格者对情绪信息,尤其是对依恋相关信息存在注意偏向,但是仍然存在注意回避与警觉的争议,并且缺乏对注意偏向产生机制等问题的探讨.今后的研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并作进一步深入探讨.

在研究材料方面,目前实验使用的材料大多为依恋相关的词语或图片,但事实上,当依恋系统被激活后,个体的注意应该是指向依恋对象,因此以依恋对象的名字或图片作为实验材料可以更清楚地探讨不同依恋个体的注意偏向.在被试的选择上,大多实验选用女性作为研究的被试,且样本量小.即使许多研究强调依恋风格没有或很少有性别差异,但是单一性别的被试不能检查依恋风格的潜在的性别差异,尤其是在注意过程中出现的性别差异.在研究方法上,脑电及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为研究不同依恋者的注意偏向提供了更直接的手段,今后的研究应丰富实验使用的范式,并结合脑电或核磁技术对注意偏向发生的阶段进行深入探讨.从时间进程上看,不同依恋风格个体的注意偏向可能具有时程特点.有研究者认为,焦虑型依恋个体表现出的注意回避趋向很有可能是由于警觉——回避机制造成的,在Dan的ERP实验中也发现,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可能存在一种注意偏向,让回避型个体能更快的注意潜在的威胁刺激,并给予了更多的时间和资源,使其对信息进行回避.因此以后的研究可以试着从时间进程这个角度探讨不同依恋风格个体的注意偏向特点.

〔1〕Chris Fraley,R.,et al. (2006).Adult attachment and the perception of emotional expressions:Probing the hyperactivating strategies underlying anxious attachment."Journal of Personality 74(4):1163-1.

〔2〕Dan,O.and S.Raz (2012)."Adult attachment and emotional processing biases: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study."Biological Psychology 91(2):212-220.

〔3〕Dew itte,M.and J.De Houwer (2008)."Adult attachment and attention to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al face expressions."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2(2):498-505.

〔4〕Dew itte,M.,et al. (2007)."Attentive processing of threat and adult attachment:A dot-probe study."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5〕Edelstein,R.S. (2006)."Attachment and emotional memory:Investigating the source and extent of avoidant memory impairments."Emotion 6(2):340-345.

〔6〕Maier,M.A.,et al. (2005)."Attachment state of m ind and perceptual processing of emotional stimuli."Attachment&human development 7(1):67-81.

〔7〕Mikulincer,M.,et al.(2002)."Activation of the attachment system in adulthood:threat-related primes increase the accessibility of mental representations of attachment figur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3(4):881.

〔8〕N iedenthal,P.M.,et al.(2002)."Adult attachment and the perception of facial expression of emo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2(3):419.

〔9〕SILVA,C.,et al. (2012)."Attachment insecurity and strategies for regulation:When emotion triggers attention."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53(1):9-16.

〔10〕Van Emm ichoven,I.A.Z.,et al. (2003)."Selective processing of threatening information:Effects of attachment representation and anxiety disorder on attention and memory."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15(1):219-237.

〔11〕Xuan Zhang,T.L.,Xiaolin Zhou (2008)."Brain responses to facial expressions by adults with different attachment-orientations.pdf>."Neuroreport 19(45):437-440.

〔12〕李敏.不同成人依恋类型个体的注意偏向及其产生阶段[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1.

〔13〕马书采.回避性依恋和注意偏向:刺激普遍性与刺激特定性[J].心理科学,2011(6):8.

猜你喜欢

警觉偏向工作记忆
今夜
8~12岁儿童抑郁与认知重评的关系:悲伤面孔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
“偏向”不是好导向
警觉与疾病的传播次序性对动力学的影响
工作记忆怎样在大脑中存储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工作记忆与多种因素相关
认知警觉机制的研究与展望∗
情绪影响工作记忆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动向
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城市偏向性与城乡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