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林文庆“止于至善”的高等教育思想

2015-03-20袁桑桑耿雪梅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18期
关键词:厦大厦门大学华人

袁桑桑,耿雪梅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0)

浅析林文庆“止于至善”的高等教育思想

袁桑桑,耿雪梅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0)

做为南洋著名的华侨学者、社会活动家,林文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近代西方大学理念,构建了自己的大学教育模式.在其担任私立厦门大学校长的16年期间,他坚持科学与国学并重的办学理念,竭力推动科学教育和重点学科建设,奠定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基础和发展方向;坚信教育救国,崇尚儒家价值观,倡导通识教育,促进了专门人才的培养.

林文庆;高等教育思想;文化追求

1921年4月6日陈嘉庚先生创建了厦门大学,时任邓翠英为校长.但一个月左右,邓翠英因为种种原因辞任了厦门大学校长一职,校主陈嘉庚先生便请了林文庆(1869-1957)来担任厦门大学的校长.他执掌厦门大学十六年(自1921年至1937年国民政府接管时),是私立厦门大学时期任期最长的校长,他在厦门大学期间培育专门人才,推动科学教育与国学研究,对华人教育现代化和儒学文化传承作出了卓越贡献.东南亚学者,尤其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人学者,对于林文庆的评价是相当高的.在国内的学术界中,却鲜少有人知道林文庆其人其事.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林文庆来到厦门大学,成为了伴随私立厦门大学成长唯一的校长,探析其高等教育思想的内涵与特色及其办学理念,对当今高等教育有一定的启迪与借鉴意义.

1 办学主旨

林文庆小时候曾在福建会馆附设的书院读四书五经,不久转去了英文学校就读,1879年考进了莱佛士学院.林文庆16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在他目睹了父亲被疾病折磨去世的过程之后,他暗下决心,立志长大后要当医生,治病救人,于是1887年,他考取了英女皇奖学金,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学习.在他从英国返回新加坡后,开办了私人诊所,因其高超的医术成为新加坡著名医生.其后因为其种种事迹在新加坡华人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成为了新加坡华侨领袖和社会活动家.1921年当创办不到一个月的厦门大学发生校长辞职风波后,陈嘉庚先生邀其担任厦门大学第二任校长,同时,孙中山先生也在邀请他出任外交部长,一个是清苦的教育事业,一个是风光的外交事业,林文庆却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教育事业,因为他一直以来的一个主张——教育救国.他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勇于担当,视此为实现“他个人的生平志业”的重要机遇.

1921年7月4日,林文庆就任,宣称要把厦门大学“办成一生的非死的、真的非伪的、实的非虚的大学”.他将厦大校训由“自强不息”改为“止于至善”,并亲自绘制了厦门大学校徽,作为其独特的大学文化标识.接下来,他还为厦大制定了《厦门大学校旨》,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办学主旨,《校旨》提出:“本大学之主要目的,在博集东西各国之学术及其精神,以研究一切现象之底蕴与功用;同时并阐发中国固有学艺之美质,使之融会贯通,成为一种最新最完善之文化.”根据办学需要,林文庆创设评议会作为厦门大学的最高议事机关,评议会为厦大制定、修订了校内组织规章及《学生通则》、《本科学则》、《预科学则》、《入学试验简单》等重要规则.1922年,在送呈陈嘉庚的《厦门大学民国十年度报告书》中,林文庆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制定了详细规划.这些规章和计划使厦门大学办学活动快速步入常轨,成为中国近代私立大学办学的一个成功范例.

2 “止于至善”的高等教育思想

在林文庆看来,一所大学的校训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能为之奋斗一生的人生目标,而之前的“自强不息”只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并不足以成为一个人的终生奋斗的目标,他认为一个人要是能达到“止于至善”的状态,那他一定也是个自强不息的人,所以他依据《大学》首句,将校训由“自强不息”改为“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既是儒家最高教育理想,也是林文庆办学的首要理念和最高目标.1921年6月至1937年7月,林文庆执掌私立厦门大学十六年,在校主陈嘉庚的精心筹划和全力支持下,林文庆将积累多年的办学理念付诸实践.他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独到的儒学观点,结合中国社会文化实际,反思和探索大学教育问题,艰辛育才;在曲折的办学逆境中,忍辱负重,不断总结教育经验,形成了完整的大学教育思想.

其一,重视科学研究

林文庆在英国读的大学,接受的是西方科学严格的训练,因此他知道科学研究对一所大学乃至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我国科学之智识尚属幼稚,故本校之目的在设一级有精神之科学研究机关.此数年中拟以全副精神注重于科学院之建筑及设备”,因此,厦门大学应该“注重各科学研究之工作,以期养成真正研究之精神,使各种学术,均能达到最高深之地步.”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人文传统很丰富,但是科学精神却十分缺乏,当时我国国民处于普遍愚昧的状态,大学担负着培养高级人才的任务,所以培养人们的科学研究精神就成了大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其二,国文与外语并重

林文庆在新加坡时就对国文十分的重视,他认为语言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特征之一,在多次向殖民政府提出开办华文教育不成功的情况下,他在自己家中开办了华语训练班,并要求当地的方言学校开设华语科目,以推广殖民地地区的华语教育.到了厦门大学,他更是在《厦门大学民国十年度报告书》中提到“本校拟对对于各门学科之教授,极力提倡用国语及国文,以期本国之语言文字逐渐发达,于世界语言学中占一永久重要之位置.”

重视国文的同时,林文庆也并没有忽视了外语教学的重要性,“国文之外,尤注重英文,使有志深造之士,得研究世界各国学术之途径”,甚至准备“将来增设荷兰文、西班牙文、马来文等科,以便英荷法美等属之华侨子弟,得随意选习”.为了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也为了方便与海外华侨联系,林文庆认为学习多种外语是很有必要的.

其三,广纳人才以促进专门人才的培养

林文庆对教师的要求颇高,主张:“本校选聘教员完全采取人才主义,毫无畛域之见,对于各学科之著名高等专门人才极为罗致,使之尽毕生之力以从事各科学之教授与研究,希望将来厦门大学成为我国南部之文化中心点.”因此,他当时所聘用的教师多有留学欧美的经验,更有甚者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他认为这些教师眼界比较开阔,对于教学和学术研究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在教学内容上,他认为“本校之目的在养成各种高等专门人材,使本校之学生虽足不出国外而其所受之教育能与世界各大学相颉颃,同时并采取本国之材料以为研究之资,故本校之毕业生对于国内之风土人情必极其明了,较之留学生初次返国于国内情形茫然不知者,当大相径庭矣”.

其四,提倡学生自治

林文庆十分推崇儒家思想,儒家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培养一个人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大学是为了培养“领导者”,因此学生们应该进行自我管理.大学生们都还年轻且缺乏社会经验,鼓励他们成立自治组织,是为了让他们能够得到锻炼并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学生踏入社会、治理国家之前的一种模拟实践.他提倡的学生自治,更多的是学生修身齐家的人格锻炼“提倡学生自治之组织,以期养成高尚之人格,发扬美满之民族精神,于学校内造成一种模范社会,以为将来服务之预备.”而并非借自治之名干预学校之事.所以,后面爆发学潮,学生顶撞老师,在林文庆看来这是严重违背儒家伦理道德的行为,而非他所说的自治.

其五,重视女子教育

林文庆16岁丧父,家道中落,继母出于无奈只有把自己的女儿送到亲友家寄养,年少的林文庆面对跟妹妹们的分离却无计可施.新加坡华人社会当时重男轻女的思想跟国内没什么不同,华人女子几乎都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所以,林文庆强调要把女子教育问题摆在首位.于是,他跟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创办了新加坡华人女子学校,是新加坡第一所专为华人女孩子设立的学校,他把他的妹妹们从亲戚家接回之后也安排她们到女子学校学习,此学校的办学宗旨是“要证明依据进步和现代的制度,改良华人教育女子的方法,完全行得通;而且和孔子的经典著作所列下的中国人原则相一致;但与现有的方法却完全不相同.”他为女校服务了二十余年,直到离开新加坡到厦门.1922年,他执掌厦门大学的第二年,厦大录取了152名新生,其中2名是女生,是厦大男女同校之始.

3 文化追求与影响

高等教育承载着文化传承以及创新的根本任务,林文庆作为校长,不仅仅重视教育、注重科学文化的发展、培养各类专门人才,还不遗余力地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泰戈尔在序中称赞林文庆将屈原的《离骚》译为英文(商务印书馆1929年出版)这一举动推进了中国文学精神走向世界.此外,他积极推动公益事业,把医学当做济世仁术,在医疗条件艰苦的社会转型时期,他仍坚持在繁重校务之余,为本地民众义务出诊,促成了厦门中山医院的成立.在其离任后,仍关心厦门大学的发展,将其在新加坡的一部分土地赠给厦门大学.1989年后人遵其遗愿将其在鼓浪屿笔架山5号的故居赠与厦门大学.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在连绵不断的历史转折中,拥有了对自身的强烈文化认同,作为一笔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值得后来的学者深入探究并将之发扬光大.

〔1〕张亚群.从中国以外学人的称誉看林文庆的教育贡献[N].联合早报,2013-02-02.

〔2〕遂夫.厦门大学新校长到后之消息[N].申报,1921-7-11.

〔3〕张亚群.林文庆与厦门大学早期的发展[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4〕严春宝.一生真伪有谁知—大学校长林文庆[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5〕洪永宏.林文庆的办学主张[A].中国政协厦门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厦门文史资料(第十九辑)[C].1992.18-23.

〔6〕林文庆.厦门大学民国十年度报告书[R].1922-04-11.

〔7〕宋旺相.新加坡华人百年史[M].新加坡:中华总商会,1993.253.

〔8〕林文庆.大学毕业生之责任[N].厦大周刊,(155),1926-06-19.

〔9〕本校五周年纪念会林校长之演说辞[N].厦大周刊,1926 (145).

G640

A

1673-260X(2015)09-0233-02

猜你喜欢

厦大厦门大学华人
何为“华人”?
厦门大学百年校庆专辑1(2021年第2期) 文章回顾
厦门大学百年校庆专辑2(2021年第3期) 文章预告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An interpretation of kisses in This Side of Paradise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厦航董事长赵东拜会厦大党委书记张彦深化双方合作 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执此长情
“厦大”印象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