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糖尿病病人夜间发生低血糖的护理

2015-03-20张晋峰

护理研究 2015年13期
关键词:降糖药低血糖家属

张晋峰

老年糖尿病是老年人内分泌代谢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种,据2005年的临床统计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糖尿病发生率已超过11%[1],并呈逐渐增高的趋势。由此可见,老年人口已成为糖尿病的重要群体。低血糖反应作为老年糖尿病病人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危害极大,可加重其内科病症[2],特别是夜间低血糖反应,如果不能及时发现,持久严重的低血糖不能及时纠正,会导致脑功能损害,造成病人神经系统损害,严重者危及生命[3]。因此,加强老年糖尿病病人夜间低血糖反应的预防与护理十分重要。我科从预防和护理两方面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对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病人中发生夜间低血糖反应的16例病人的资料进行分析,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61岁~82岁,平均74.5岁,符合1999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均为发生夜间低血糖反应的老年糖尿病病人,病程8个月至27年,平均10.2年。其中,初诊糖尿病3例,应用胰岛素治疗者9例,口服药配合胰岛素治疗4例;合并高血压11例,冠心病1例,无合并症者4例;7例表现为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心悸、震颤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4例表现为反应迟钝、肢体乏力、行为异常等神经功能异常;5例低血糖症状不明显,于00:00~03:00血糖监测时发现。本组16例病人,通过预防意识的建立和有针对性的护理,均得到及时发现和处理,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避免了严重不良后果的发生。

2 护理

2.1 加强病人及家属教育,普及相关知识,提高重视程度 老年人体质差,肝糖原储备不足,摄食少,容易发生夜间低血糖,多表现为心慌、烦躁、大汗淋漓、反应迟钝、四肢无力、面色苍白等,多由病人降糖药物未合理应用、饮食控制和饮食结构不合理、运动过量、合并症和合并症治疗药物对糖尿病治疗药物体内分解代谢排泄的影响引起。为此,根据病人的理解力水平,采取适宜措施,对病人及家属进行疾病教育,普及相关知识,使病人了解和掌握预防老年糖尿病病人夜间低血糖反应的相关对策。教育病人要正确认识血糖控制,不能一味追求血糖达标,不遵医嘱,而随意加大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的剂量;帮助病人学会正确的注射胰岛素技术,保证注射药量准确无误;告知病人饮食要保证能量摄入、全面合理,不能因为血糖控制而减少摄入或不敢摄入影响血糖的营养素;病人晚餐进食量减少或遗忘延迟以及肠胃炎或病人肾功能不全时,要遵医嘱及时减少降糖药物剂量;帮助病人学会合理选择运动时间、方式和运动量,晚餐后不易运动量过大或过于剧烈,如果过大或过于剧烈,应在临睡前加餐;对于有心血管合并症的病人,应选择使用替代药物(不增强降糖药物降糖作用的药物)治疗合并症;向病人说明磺脲类降糖药的副反应是低血糖,在使用时应加强血糖监测,严格遵医嘱用药;嘱病人避免选用长效降糖药,应从小剂量开始,缓慢降低血糖,避免出现快速血糖下降,引发低血糖反应。另外,向病人介绍夜间低血糖反应的危害,告知病人及家属,有资料显示当血糖≤1.68mmol/L,持续时间>6h,可引起不可逆的脑损害;一旦发生低血糖可诱发脑血管意外和心肌梗死,另可导致大脑中枢异常,引发昏迷,严重低血糖者可直接进入昏迷,以引起病人及家属的重视,合理用药、饮食、运动、加强监管,提高依从性,避免严重不良后果的发生。

2.2 帮助病人建立夜间低血糖反应是可防可控的信念 本组病人平均年龄74.5岁,病程平均10.2年,说明病人年龄普遍较大,病程较长,由于年龄原因,病人的身体机能以及认知、理解、记忆能力均有所下降,加之害怕麻烦家人和长期饱受疾病困扰,病人对夜间低血糖反应缺乏深入认知和重视、治疗信心不足、信念不坚定。通过与病人及家属交谈聊天,关心病人,与病人建立信任关系后,向病人及家属介绍相关知识,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消除病人和家属由长期患病带来的负面情绪,以帮助病人建立和坚定夜间低血糖反应是可防可控的信念,使病人和家属积极参与到夜间低血糖反应的预防和护理工作中来。

2.3 加强护士在重要时间节点的巡查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低血糖 王砚等[4]研究结果显示,22:00至次日02:00是夜间低血糖反应高发时间段。为此,在这一时间段应加大对病人的巡视力度和次数,密切观察病人夜间熟睡时是否出现大汗淋漓、躁动不安等情况,必要时及时唤醒病人,检测其血糖值,以第一时间发现和处理低血糖反应。若血糖值低于3.9mmol/L,说明病人发生了低血糖反应。若病人症状较轻,给予糖果、饼干等食物或50%葡萄糖20mL~40mL口服;若病人症状较重或是症状不明显直接进入昏迷状态,立即通知医生,遵医嘱给药,密切观察,及时予以对症处理。另外,据有关资料显示,睡前血糖低于6mmol/L,夜间低血糖发生率将达80%,而且大部分无低血糖症状[5]。为此,加强对病人的睡前血糖监测,一旦发现其血糖值低于6mmol/L,嘱病人睡前加餐。

2.4 形成护、患、家属三方共同参与互动的协同机制 夜间低血糖反应多发生在医护人员力量薄弱、陪床家属容易放松警惕、病人熟睡之机,加之老年糖尿病病人低血糖反应症状不明显,病人又在熟睡,不易察觉,极易被误诊和忽视,造成严重后果。鉴于此,积极调动病人和家属的主动参与性,建立以护士为主、病人及家属为辅三者互相协同参与的机制,明确各自分工,共同监测和观察病人是否发生低血糖,嘱病人及家属做好应急食物如水果、糖果、饼干等的准备,使病人发生低血糖反应时能够第一时间被发现,得到及时自救和抢救处理,控制低血糖反应的进展,减少其所导致的严重后果的发生。

3 小结

有调查表明,73.7%的糖尿病低血糖反应发生在夜间[6],可见夜间低血糖反应在糖尿病患病群体中的易发性,且其带给老年糖尿病病人的危害可能要比其他糖尿病人群更大[7,8]。本组从预防和护理两方面制定相关措施,调动护、患、家属三方共同参与,提高了病人及家属的重视程度和知识水平,坚定了预防和治疗的信念,明确了三方分工,强化和提高了病人依从性,使病人的夜间低血糖反应得到了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全部痊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取得了满意效果。同时,对密切护患及家属联系,提高我科老年糖尿病病人夜间低血糖反应护理质量和病人家属满意度,改善病人生存质量也有着积极意义。

[1]王克安,李天麟,向红丁,等.中国糖尿病流行特点研究——糖尿病和糖耐量低减患病率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8,19(5):282-285.

[2]王东杰.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7):192-193.

[3]刘珍颖.老年糖尿病病人发生低血糖的临床护理干预[J].全科护理,2014,12(28):2632-2633.

[4]王砚,关守萍,牛奔,等.2型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预警及干预[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3,29(8):660-663.

[5]邓飞,穆爱霞,李静,等.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和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3):269.

[6]曾丽华.老年人夜间发生低血糖反应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21):213.

[7]何晓烨,胡予.60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夜间低血糖反应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9,8(10):736-738.

[8]王莎.老年糖尿病病人低血糖原因分析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4,12(10):895-896.

猜你喜欢

降糖药低血糖家属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
关于口服二甲双胍类降糖药联合长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及安全性探究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低血糖的5个真相,你都知道了吗?
健康用药:糖尿病患者应掌握好停药日
糖尿病患者当心酒后低血糖
糖尿病反复低血糖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
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患者加用降糖药或胰岛素的疗效及对抑郁情绪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