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树真应用经方验案4则

2015-03-20高雪贞

河北中医 2015年2期
关键词:证属茵陈蒿方用

高雪贞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河北 邢台 054000)

陈树真,河北省邢台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河北省首届名中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陈老师出身中医世家,幼承庭训,熟读经典,从医四十余载,学验俱丰,擅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其用药轻灵平淡,轻中有巧,平中出奇。笔者有幸跟师临证,受益匪浅,兹择其经方验案4则介绍如下。

1 肝着

例1 王某,女,58岁。2013-03-26就诊。患者自觉左侧胁肋部憋胀不适15 d。曾查腹部超声、心电图、胸部X线摄片等均未见明显异常。曾服逍遥丸及疏肝理气中药无明显效果。刻诊:左侧胁肋部憋胀不适,常欲以手敲打之,喜热怕凉,饮食、二便尚可,舌质黯淡,苔白,脉弦。中医诊断:肝着。证属肝失疏泄,经脉郁滞。治宜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方用旋覆花汤加味。药物组成:旋覆花 10 g,茜草 10 g,红花 10 g,丝瓜络10 g,柴胡6 g,瓜蒌 10 g,青皮10 g,香附10 g,葱白2 段。日1剂,水煎服。患者服药5剂,症状明显好转,继服3剂,以巩固疗效。

按:《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指出“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陈老师认为,肝着是因肝脏疏泄失职,经脉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的一种病证。证见胸胁痞闷,甚或胀痛、刺痛,若以手揉按或捶打则稍舒。本例所见与之恰合,故诊为肝着。治用旋覆花汤加味。旋覆花《神农本草经》载其“主结气胁下满”,可通肝络而行气;茜草活血化瘀;葱茎通阳散结;红花、丝瓜络、柴胡、瓜蒌、青皮、香附活血通络,疏肝理气。诸药相伍,气行血行,阳通瘀化,药证合拍,故收捷效。

2 热痞

例2 方某,女,38岁。2013-10-17就诊。患者低热,自觉胸脘部灼热十余日。曾查血常规、心电图、胸部X线摄片、胃镜等均无明显异常。口服抗生素治疗无效。刻诊:自述胸脘部灼热,如抱火球感,伴有腹胀、便秘、心烦、纳呆,体温37.5℃,舌质黯红,苔薄黄,脉滑数。中医诊断:热痞。证属中焦热结,气机不畅。治宜清泄热邪。方用大黄黄连泻心汤。药物组成:大黄6 g,黄芩6 g,黄连5 g。日1剂,开水冲泡,代茶饮。服药3剂后,烦热大减,腹胀、便秘已除,纳食可,体温36.7℃,舌质红,苔薄黄,脉滑。继服 2剂以善后。

按:《伤寒论》第154条云“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条文中仅举一证一脉,但已把热痞的病位、病性、病机概括出来,即无形邪热阻隔中焦脾胃。本例证见胸脘灼热,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辨证亦属中焦有热,气机不畅。病位病性与文中所述相同,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治之而取效。陈老师提示,值得注意的是本方的用法,原文记载“以麻沸汤二升渍之”,用药不取煎煮,而以开水浸泡,意在取其气,薄其味,使之利于清除上部无形邪热,而非泻下里实之用。

3 头汗

例3 光某,男,40岁。2012-07-18就诊。头部多汗月余,未予重视,症状逐渐加重,影响日常工作生活。刻诊:头颈部汗出如洗,动则尤甚,颈部以下则无明显汗出,伴见头晕,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中医诊断:头汗。证属湿热蕴蒸。治宜清热利湿。方用茵陈蒿汤加味。药物组成:茵陈10 g,栀子 10 g,大黄 10 g,黄芩 10 g,桑叶10 g,浮小麦 30 g,泽泻 10 g,白术 10 g,夏枯草10 g,竹叶6 g。日1剂,水煎服。患者服药5剂,诸症全失。

按:《伤寒论》第236条云“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本条论述乃湿热发黄证治,茵陈蒿汤为治疗黄疸之常用方。陈老师认为,本例虽无黄疸,但据其脉证,亦属湿热为患。患者平素嗜好烟酒,湿热内蕴,加之天气炎热,内外合邪,热与湿合,湿遏热郁,胶结不解。湿热上蒸而不得外散,故头汗出而身无汗。治用茵陈蒿汤,辅以黄芩、竹叶、泽泻、白术、夏枯草等助其清热利湿,清利头目;桑叶、浮小麦以敛汗。湿祛热清,气机通畅,诸症自愈。

4 头痛

例4 刘某,男,49岁。2013-05-17就诊。患者阵发性头顶部憋胀疼痛十余日,痛时恶心欲吐。曾查头颅CT、胃镜、肝功能等均无明显异常。服多种中西药物治疗无效。既往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5年,平素服用复方利血平片1片,每日3次,血压控制在17.29/10.64 kPa(130/80 mmHg)左右。刻诊:阵发性头顶部胀痛,痛时呕吐白色涎沫,血压 18.62/11.97 kPa(140/90 mmHg),舌质黯淡,苔白腻,脉沉弦细。中医诊断:头痛。证属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治宜温肝暖胃,散寒降浊。方用吴茱萸汤。药物组成:吴茱萸9 g,党参10 g,生姜3片,大枣3枚。日1剂,水煎服。患者服药4剂,诸症悉除,血压亦恢复正常。

按:吴茱萸汤在《伤寒论》中,分别论治阳明呕吐、少阴吐利、厥阴头痛诸证。第378条曰“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本条所述即肝寒犯胃,浊阴上逆所致头痛的证治。肝脉与督脉会于巅顶,肝经寒邪循经脉上冲而见头顶作痛;肝寒犯胃,胃阳不布,浊阴上逆则可见呕吐涎沫。陈老师认为,本例患者证见头顶憋胀疼痛,痛时呕吐涎沫,舌黯淡,苔白腻,脉沉弦细。其病证恰与本条相符,故用吴茱萸汤原方治疗。方中吴茱萸、生姜温肝暖胃,散寒降逆止呕;党参、大枣补益中气。标本兼治,方证相应,药到病除。

小 结 陈老师常告诫笔者,应用经方治病,必须熟谙经典,深刻理解经文的内涵,掌握辨证的重点、要点,熟记于心。临床中贵在认证,辨证思路要清晰,反应要敏捷,不为错综变化的乱局所迷、假象所惑,先其所因,伏其所主,方能一箭中的,取桴鼓之效。

猜你喜欢

证属茵陈蒿方用
支气管哮喘基本用方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探讨茵陈蒿汤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作用机制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巧调饮食对抗关节炎
茵陈蒿汤临床研究进展
茵陈蒿汤配方颗粒成型工艺的优化
加减平胃散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及体会
茵陈蒿汤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
《中医研究》杂志论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