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经济带一体化气象保障服务若干思考

2015-03-20崔新强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36期
关键词:长江流域经济带长江

崔新强

(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湖北武汉430205)

长江经济带所辖9省2市横跨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区,在交通、资源、产业、人力资源、城市密度、市场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其人口和生产总值总均超过全国40%,现已发展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长江经济带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我国重大的气象与地质灾害,如暴雨洪涝、干旱、雨雪冰冻、滑坡、泥石流、地震等灾害大部分发生在长江流域。近20年来,长江流域水旱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高发频发态势,如1998年长江全流域的大洪水、2006年川渝大旱、2007年夏初重庆特大暴雨、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2009~2010年西南地区干旱、2011年长江中下游冬春严重干旱等,均给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影响。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水旱灾害反常性、不可预见性、突发性日益凸显,极端天气导致的暴雨洪涝灾害更加频繁、强度加大,加之人类活动侵占洪水空间,城市应对突发性集中强降雨的排水防涝能力不足等矛盾日益凸显[1-2]。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逐步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人口和社会财富日益聚集,一旦发生洪涝灾害,造成的城市灾害损失将越来越大。

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及《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长江经济带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等四项战略定位[3],这一定位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长江经济带的开发,气象服务也将面临空前的需求。多年来长江经济带各省围绕流域防汛抗旱决策气象服务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由于气象服务属地化的制约,气象服务难以向本行政区域外拓展,严重影响了气象服务效益的发挥。在长江经济带开发战略和气象服务市场开放的新形势下,开展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化气象保障服务十分必要。

1 现状与需求分析

1.1 服务现状 长江经济带各省在做好流域防汛抗旱气象服务的同时,积极拓展适合区域特色的专业气象服务,如江苏在交通气象服务方面,安徽在旅游气象服务方面,湖北、重庆、云南等省市在水电气象服务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但是,以上气象服务还仅限于在本行政区域内开展,跨区域专业气象服务合作至今还没有迈出实质性一步。2009年,长江流域气象中心组建以来,在流域12个省市(包括陕西、河南,不包括云南)的共同努力下,长江流域气象中心组织研发了长江流域综合业务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实时发布长江流域水雨情监测信息、定量降水估算、流域气候监测预报、上游洪水评估等8大类46种气象服务产品,为流域各省、直辖市和长江水利委员会提供了准确、及时的气象服务,提高了流域防汛抗旱和三峡枢纽水利调度气象保障服务能力。

1.2 需求分析

1.2.1 气象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将面临新任务。气象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始终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福祉安康的重大问题,特别是突发重大气象灾害、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日益频发,给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随着长江经济带的开发,长江作为黄金水道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项目将呈现增多趋势,气象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将面临诸多新任务。

1.2.2 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和风险管理将面临新课题。作为国家三大经济战略之一,长江经济带开发,将有大批的建设项目启动。有必要对这些重点项目和重点领域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科学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制定流域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办法和流域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指标,为政府部门和气象敏感行业有效规避气象灾害风险提供技术支撑,提高应对和科学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1.2.3 流域气象服务将面临转型发展新动力。新的战略机遇和新的气象服务市场开放形势,要求一是要以当前防汛抗旱和水库调度为主的流域气象服务向更加准确和精细方向发展,确保长江经济带持续发展的水利枢纽工程更有效地发挥其通航、发电、防汛、调水等综合效益。二是要求气象保障服务从单纯的支持防汛抗旱和水利枢纽优化调度向流域交通、旅游、物流等多领域延伸,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全方位、全线跟踪式的气象保障服务。三是要求气象保障服务按照业务现代化、服务集约化、管理规范化的要求,把气象服务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1.2.4 流域专业气象服务将面临新机制。《气象信息服务管理办法》6月1日正式实施以后,传统的气象服务属地化局面将被打破,气象服务市场机制将会逐步建立。以往只在本行政区域内开展的交通、旅游、物流、水资源开发与利用、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保护与建设等气象服务将按照市场开放的新机制展开合作,跨区域专业气象服务将得到快速发展,流域专业气象服务需求将迎来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受过去气象服务属地化的制约,开放、合作、共赢的气象服务市场尚未建立,流域气象服务基本上处于一种小、低、散的状态,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流域气象服务主要针对流域防汛抗旱决策气象服务而开展,涉及全流域的流域经济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方面的专业气象服务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二是涉及全流域的交通、旅游、物流、新型城镇化建设、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方面的气象服务市场被人为的以行政区域所切割,以一种各自为战、画地为牢式的分散状态存在,不适应开放、统一、规范的市场服务规则,也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提出的多元化、丰富化、专业化的要求,严重制约了气象服务效益的发挥。

三是流域各省、直辖市缺乏一体化气象保障服务意识,联合开展专业气象服务的合作机制尚未建立,更多层面的合作限于行政干预范围内,而利用市场机制开展合作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4],各地专业气象服务优势未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也未转化为部门优势。

四是流域气象服务能力与水平不能适应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突出表现在气象服务供给能力不足、气象服务产品精细化水平低、针对性不强、服务范围不广等方面。

五是流域气象预测预报能力亟待提高,特别是重大突发性、灾害性天气的定时、定点、定量预测预报水平与服务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3 思考与对策建议

3.1 进一步发挥长江流域气象中心的牵头作用 从地域上来看,长江经济带与长江流域管辖范围基本相同。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所属气象部门除云南外均为长江流域气象中心成员单位。因此,做好长江经济带气象保障服务首先要发挥好长江流域气象中心的牵头作用。长江流域气象中心自2009年底组建以来,为做好长江流域防汛抗旱气象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应进一步发挥长江流域气象服务中心的作用,要特别注意协调流域中心各成员单位,共同做好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各项气象保障工作。

3.2 全面拓展长江流域气象中心业务范围 长江流域气象中心组建以来,主要承担流域内气象与水文信息的汇集与共享、流域防汛抗旱所需的旱涝气象预报产品制作、流域天气联防、流域暴雨机理、成因和方法研究等主要职责。从以上业务职责可以看出,长江流域气象中心目前主要为流域防汛抗旱工作提供气象保障服务,还没有涉及流域开发和流域经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未来,应围绕长江经济带建设,不断拓展长江流域气象中心业务范围,如铁路、高速公路、航运等交通气象服务、旅游气象服务、城市群和新型城镇气象服务、水电气象服务、重大工程气象保障服务等,为东中西互动合作和协调发展提供全方位气象保障服务支持。

3.3 加快长江沿线气象监测网建设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从沿海起步先行,溯内河向纵深腹地梯度发展,是世界经济史上一个重要规律,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经历。长江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河,也是世界上完全在一国境内的最长河流。一直以来,长江作为黄金水道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随着长江经济带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长江这一黄金水道的作用将得到空前的发挥。当前,长江沿线已经建成的气象监测站很难满足航运精细化气象服务需求,做好长江航运气象服务,应按照长江沿线5~10 km、重点地段3~5 km的间距加快建设长江沿线气象监测网,要特别注重大风、能见度等严重影响航运安全的气象要素观测,为轮船航行提供实时气象实况和预报信息,做好航运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为打造内河经济带提供有力的气象保障。

3.4 努力做好气象预警信息全覆盖工作 当前,“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已基本建成,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但是,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突发性、局地性、灾害性天气呈现多发、频发特征。为此,进一步动员各类媒体组织、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志愿者等做好气象预警信息的传播工作,在第一时间将气象预警信息传播到更多的决策者、气象高敏感行业的管理者和生产者、城乡居民等,最大限度大的降低气象灾害风险和可能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努力实现气象预警信息全覆盖,为长江经济带安全生产和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气象保障服务。

3.5 切实做好城市群和新型城镇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工作 加快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黔中和滇中城市群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5]。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城市群和新型城镇气象服务出现了新需求和新要求。城市化对气象灾害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普通的气象灾害在非城市区域可能不会造成灾害,但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可能导致严重的城市灾害。城市气象灾害往往诱发其它灾害,并与之相互作用,加剧城市灾害的严重程度。城市气象灾害对国民经济和人类安全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城市暴雨等气象灾害导致的城市气象灾害呈现频次多、影响大、灾情重的趋势。据研究,全球城市灾害中有90%是由气象灾害造成的。随着数值预报模式的不断改进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为做好城市和新型城镇精细化气象预报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在此基础上做好城市群气象服务,为城市间的交通、旅游、物流和人员往来提供针对性强的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

3.6 着力提高中小河流、山洪地质灾害早期预警能力 2010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部署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几年来,通过实施非工程措施,气象部门已经开展了中小河流和山洪地质灾害普查、灾害风险区划与风险预警等业务。据研究,全球自然灾害中有30%与暴雨洪涝有关。中小河流、山洪地质灾害突发性强,成灾迅速,灾害损失重。中小河流、山洪地质灾害灾害如果发现不早、预警不早、应对不早、预防不早,可能导致严重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问题。加强中小河流、山洪地质灾害早期预警,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对灾害争取宝贵时间,是减少灾害损失的最为有效的手段。因此,必须切实加强长江流域中小河流、山洪地质灾害的早期预警,来减少其危害造成的损失。3.7 强化一体化发展意识,建立一体化化发展机制[6]在经济新常态和开放的气象服务市场环境下,流域各省、直辖市必须打破长期以来彼此封闭的观念,站在提升长江流域气象服务水平的高度,树立一体化发展意识,找准各自的专业气象服务优势和市场定位,在此基础上重点突破和重点发展,主动与相关省、直辖市开展合作,从整体上带动全流域各省、直辖市该专业气象服务行业发展,提升专业气象服务能力,提高专业气象服务效益。同时,应探索建立合作发展机制,使相关省、直辖市主动参与合作,各相关省、直辖市也应主动与专业气象服务优势明显的单位加强合作,相互积极推动合作,实现一体化共同发展目标。

3.8 深入开展跨区域专业气象服务合作 交通、旅游、物流、管道运输业务属于典型的跨区域业务。过去,由于受气象服务属地化的制约,各地此类专业气象服务仅限于本行政区域内,难以满足服务用户的要求。随着《气象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实施,为跨区域的专业气象服务业务开展提供了政策支持。目前,交通气象服务已经开始尝试跨区域的合作,但更多层面上还只是停留在交通气象监测信息的共享层面上。未来,需要不断加大跨区域专业气象服务的合作力度,要更多通过市场机制的手段从更深层次加强跨区域专业气象服务合作。

3.9 继续加强长江流域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气象信息是开展气象保障服务的基础。长江流域气象中心组建以来,已建成长江流域气象服务综合业务平台,建成集长江流域雷达、水文站、区域加密自动站等资料为一体的信息共享平台。目前,平台发布的预测预报产品还都是长江流域气象中心自己加工制作的产品,长江流域各省、直辖市气象预测预报产品目前还没有实现共享。未来,要加强流域各省、直辖市气象预测预报产品的及时共享,充分发挥长江流域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的作用,为长江经济带气象保障服务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4 结语

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气象服务市场开放新形势下,实现长江经济带气象服务从各自为政向一体化、集约化转变,从单一防汛抗旱决策气象服务向多领域专业气象服务拓展转变,从依托行政干预为主向市场合作为主转变,需要流域各省、直辖市摒弃传统和封闭的思想观念,打破行政区域界线,以“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不断强化一体化气象服务意识,不断完善一体化气象服务合作机制,才能使长江经济带气象保障服务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1]刘雅鸣.推进长江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提升长江经济带水利保障能力[EB/OL].(2014-06 -05)[2015 -07 -31].http://www.cjw.gov.cn/xwzx/ZTJJ/2014 nian/yjjd/cjwxd/201407/t 20140710_130592.shtml.

[2]马建华.建设长江经济新支撑带的水利支撑与保障[J].人民长江,2014,45(5):1 -6.

[3]方大春,孙明月.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定位和路径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12(5):63 -67.

[4]张绍良,张燕,张黎明,等.找准市场力量和政府干预平衡点,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J].中国发展,2015,15(1):38 -41.

[5]肖金成,黄征学.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战略思路研究[J].江淮论坛,2015(1):5 -10.

[6]秦广虎.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联动机制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31(1):48-51.

猜你喜欢

长江流域经济带长江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长江之头
走遍长江流域的英国小伙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长江流域园区的府际合作研究
长江流域径流演变规律研究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
我国长江流域汽车需求量分析及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