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生态移民影响因素及策略分析
——以宁夏为例

2015-03-19李金香冯利盈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32期
关键词:移民农户变量

李金香,冯利盈

(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户,往往是生产生活基本条件的脆弱性所致。恶劣气候,偏僻不便的交通,使生产和生活陷入困难境地。实践中,由于自然环境不适宜生存导致的生态移民数量不少,时间较长,且在西北地区比较普遍。1983~1999年,甘肃从中南部贫困地区向河西走廊和沿黄河两岸移民56.92万[1];截至2003年,沙尘暴源头的内蒙古全区生态移民总规模已达29万;1994~2003年,新疆行政村规模的移民搬迁点达120多处,先后累计搬迁贫困农户4.56万户,人口20.98万[2]。总之,环境恶化严重的移民规模相对较大。

1993年“生态移民”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文献中[3]。到2000年,在相关的报道中,又多次被提起。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尤其是2000年春天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发生的强沙尘暴所造成的巨大影响,生态移民的理念很快引起共鸣,一些学者开始对此展开研究[4-8],内蒙古地区首先将生态移民概念转变为一项地方性的移民政策并很快付诸实践。葛根高娃等[9]认为,生态移民是指由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人们的短期或长期生存利益受到损害,从而迫使人们更换生活地点、调整生活方式的一种经济行为。对于宁夏南部山区这样的典型贫困地区,李宁等[10]认为,生态移民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自然资源的枯竭,导致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激化,人类为了生存而主动调整其自身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保持生态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对平衡所进行的人口迁移,它包括3个方面:在生态环境变迁作用挤压下的被动人口迁移;在一定区域内单纯为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动人口迁移;在一定区域内为促使生态系统诸要素协调发展的主动人口迁移。

宁夏南部山区包括固原市的西吉、隆德、泾源、彭阳县、原州区和中卫市的海原县及吴忠市的盐池、同心县共8个国定贫困县。该区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带的组成部分,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生态环境容量有限、干旱化趋势明显、环境灾害日趋严重是该区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在脆弱的生态环境背景下,生态移民成为解决环境问题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举措。各级政府、各地区在多年的移民工作中遇到很多问题,在移民中要考虑的除环境因素外还有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在众多复杂的因素中,抓住主要的、关键的因素进行研究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好生态移民工作中的许多问题,才能圆满完成“十二五”期间宁夏35万人的移民工程,才能保证移民到新地区的生活、生产的持续性。

1 宁夏地区生态移民影响因素定性分析

1.1 环境因素 宁南山区农民迁出地,自然环境生态条件十分严峻。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只有250 mm左右,而蒸发量达2 000 mm以上;地下水资源奇缺、水质很差。同心县、海原县北部地下水的矿化度均在3 g/L以上,有的地方高达5~20 g/L。人口和牲畜的饮水十分困难,更不要说农田灌溉。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极为艰难。

1.2 人口因素 贫困山区的人口自然增长十分迅猛。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由于贫困山区普遍存在组织化程度低、政策效应弱的问题,其实际的人口出生率高于全区和全国水平。1958年固原地区人口为69.9万,2001年为187.2万,增长了1.67倍。但生产力发展速度缺很慢,生态系统的脆弱,使一些地方进入了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日益严重的恶性循环。减少这些地区的人口是打破恶性循环的最直接办法。

1.3 经济因素 生态移民前,六盘山林区和深山区,偏远封闭,道路状况很差。由于人口居住分散,难以形成有规模的社区,一个小村子往往只有几户到十几户人家,发展二、三产业缺乏基本的人口规模,只能维持原始的小农经济。同时,由于山高坡陡,河川阻隔,社区之间、社区与外部之间的交流困难。封闭的环境形成了封闭的心理和保守的观念,导致了自然与文化上的双重封闭。改变这种状态,首先要解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问题。但由于距离远,地形复杂,居住分散,其基础建设成本很高,经济上很不合算。只有通过迁移,集中居住,解决水、电、路基础设施问题,才能改变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

1.4 迁入区良好的自然条件、区位条件和较好的基础设施是生态移民的吸引力 生态移民建设所在地的状况与移民迁出地状况有很大差别。这里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完备,既有扬黄灌溉的水利条件,又有大量连片荒地,各种生产条件要比山区优越,对山区移民是有吸引力的。

1.5 农户自身因素的阻碍力 一些农户受教育程度低,缺乏竞争力。所以贫困农户要进行迁移,将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贫困山区的农民缺乏信息来源和新的技能,他们在新迁入地初期也缺乏基本的生产技能。迁移需要一定的初始投资,贫困农户缺乏这种能力。

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宁夏生态移民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2.1 样本选取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在2002年批转的《自治区实施国家易地扶贫移民开发试点项目的意见》,计划搬迁迁出区,生态移民来源主要是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重点干旱风沙治理区和水库淹没区的贫困人口。根据国家的统一安排,2003年又扩大到地质灾害发生区。根据各县摸底调查,全区需要实施搬迁的总人口为302 794人,其中,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167 764人,重点干旱风沙治理区104 490人,地质灾害发生区30 540人,到2011年这些目标已经大部分实现。据此,设立抽样框,对南部山区在2010年前已经迁出的部分地区抽选了123户,对迁移到红寺堡移民区和同心下马关的移民进行了调查。同时,还对2011年开始的新搬迁户进行调查,在新移民点选取了150户。这些移民来源于水源涵养林区的原州区,重点干旱风沙区同心新庄集、纪家2乡,地质灾害区的隆德凤岭、陈靳等乡镇[11-12]。

2.2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13-15]影响生态移民的因素分为环境因素、人口因素和经济因素3个方面,该研究用一系列变量(指标体系)来反映这些因素,并且给这些变量赋值:

(1)环境指标。X1年降雨量(mm);X2土壤质量(按照适宜耕种程度和粮食产量划分,按照适宜程度从低到高依次为1,2,3);X3地下水的矿化度(g/L);X4人畜饮水困难程度(困难程度从小到大依次赋值为1、2、3);X5地理位置是否深山(深山为1,不是用0表示)。

(2)人口指标。X6家庭人口数;X7家庭人口负担系数(家庭需要赡养人口/家庭劳动力)。

(3)经济指标。X8家庭来自土地收入(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山区的经济林收入等);X9人均家庭其他经济收入(外出务工收入);X10人均家庭资产(主要是住房+金融存款);X11是否有经济外援(包括政府补助,亲戚或独立子女给予帮助);X12家中有牲畜(或其他农业机械)数量(羊、马或骡子、牛,或手扶拖拉机割草机等,按价值折成羊存栏头数);X13受教育程度(文盲0,小学1,初中2,高中3,大学及以上4);X14迁入地环境评价(水浇地1,旱地0);X15迁入地地理位置(按离城镇距离由近到远依次赋值为 5、4、3、2、1)。

2.3 因子分析 由于因素指标有共性,为使各因子之间独立,只反映它们的共性,用因子分析法,提炼出相互独立的公共因子,作为分析影响生态移民的关键因素。

2.3.1 因子分析法的一般数学模型。设有n个原始变量,表示为X1,X2,…,Xn,假设这些变量已经标准化(均值为0,标准差为1),假设n个变量可以由K个因子表示为线性组合,即:模型中各变量的解释:

(1)模型中f1,f2,…,fk称为公共因子,它们是在各个变量中共同出现的因子,各公共因子是相互独立的理论变量。

(2)aij是因子载荷,是第i个变量在第j个主因子上的载荷,反映第i个变量与第j个主因子的相互关系。

因子对诸变量所提供的方差之总和,是衡量公共因子相对重要性的指标,其值即各变量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λj。实际中,根据累积方差贡献率(λ1+λ2+λ3+… +λk)/(λ1+λ2+λ3+…+λn)是否大于80% ~85%的最少个数确定k值。

(3)ε称为特殊因子,表示原始变量中不能由因子解释的部分,均值为0。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对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少数几个能够控制原始变量的因子f1、f2、f3、…、fk,选取公共因子的原则是尽可能包含更多的原始变量信息,建立因子分析模型。

2.3.2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步骤[15]。在理论分析和具体SPSS操作方面,因子分析需要经过几个步骤:

(1)因子提取。通过分析原始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中提取出数量较少的因子。提取方法是利用样本数据得到因子负荷矩阵。求解因子负荷矩阵的最常用的是主成分分析法,利用因子负荷矩阵求解变量相关矩阵的特征值,根据特征值的大小确定因子数量。

(2)因子旋转。因子分析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对原始数据进行综合评价。利用因子提取方法得到的结果虽然保证了因子之间的正交性,也就是因子之间不相关,但因子对变量的解释能力较弱,不容易解释和命名。这时,可以通过对因子模型的旋转变换,使公共因子的负荷系数更接近1或更接近0,通过这种方法得到的公共因子对变量的命名和解释更加容易。

(3)计算因子得分。利用因子表示原始变量,需要知道因子和原始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为此,需要计算因子得分。

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见表1。

表1中前4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2.264%,总方差可以由这4个因子解释。

由此得到相应的主成分矩阵(表2)。

表1 解释的总方差

表2 成分矩阵

2.3.3 影响生态移民关键因素。根据 0.5 原则[14],因子 1在多数原始变量上有较大的负荷,因子2在变量X2(土壤质量)、变量X3(地下水的矿化度)和变量X12(家中生产资料数量)、X13(受教育程度)、X15(自然环境的评价)等变量上有较大的负荷。因子2是一个自然环境因素和受教育程度因素。因子3在变量X10和变量X11上有较大负荷,即在是否有外援和家庭资产上有较大负荷。因子4反映在变量X9(家庭其他经济收入)上的负荷。总之,自然环境、农户家庭原有资产、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的其他收入等因素影响农户搬迁。也就是说,环境因素、经济因素、人口因素、农户自身能力因素是影响移民搬迁的决定因素。所选的农户都是当初自愿搬迁的,在1998~2002年从比较贫困的地方搬迁到生活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当初他们原迁出地自然环境都恶劣,缺水、身处大山、交通不便,一年的收成主要靠种地,十年九旱,如果不是政府救济补助,温饱都难以解决。除自然环境外,由于身处偏僻之地,子女上学困难,农户普遍受教育程度低。他们大多居住在土坯房或窑洞,生产资料及其缺乏。由于观念落后,信息封闭,农民即使贫穷也不愿外出,外出务工收入较少。这些都成为移民搬迁的动力。

2.4 移民后影响农户移民搬迁的因素变化 在众多影响农户行为和生活质量的因素中,概括出了上述4类因素,它们是没有交叉的,是独立的4个因素。这就决定了移民工作要重点做的也是这4个方面的工作。因为,移民的初始原因就是扶贫,最终目的是改善农户的生存条件和提高生活水平。进一步进行定量研究,描述移民前后这些因素的变化。研究区移民前后各项因素指标均值变化见表3。

2.4.1 农户生计的自然环境发生根本改变。迁入新区前,农户生活在山大沟深、土地贫瘠、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的“苦瘠”之地,人畜饮水都困难。移民围绕着“水源、生态、开发、特色、转移”5个重点,将“苦瘠”之地的群众搬迁后,虽然降雨量没有明显的增多,但是土壤质量较以前好,地理位置也脱离了大山,交通方便,人畜饮水不再是问题,自然环境大大改善。根据对农户的调查,也反映了土地质量、地理位置、水源等困扰他们生活改善的基本条件有了很大变化。如人畜饮水困难程度,移民前是2.24,而移民后是0.24,除了用水量受限制,某些时候供水出现问题,一般饮用水都能够得到保障。

2.4.2 农户的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家庭人口、自身能力都有较大变化。政策扶持、示范带动、技术服务等措施,通过劳务输出、特色种植和养殖3种途径,解决移民的发展问题。政府还补贴帮助发展节水农业、设施农业、优势特色农业,扶持畜禽养殖。农户的家庭的生产资料,如小型机械(手扶拖拉机、温棚、畜禽都比移民前增多了),如户均家庭资产(主要是住房、金融存款等)移民前是2 416元,移民后是6 416元。移民新村实现了通电、通(自来)水、通(柏油)路、通车(公交)、通广播电视、通邮、通电话;有学校、有村级活动场所、有劳动就业服务中心、有超市、有文化广场、有环保设施。家庭人口也减少,人口负担系数降低。对移民也进行培训,农民自身的文化及技能都提高了。群众的生产方式、生活观念发生了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了子女上学难、出行难、饮水难、看病就医难等公共服务难题。

表3移民前后各项因素指标(N=123)

2.4.3 生态移民后农户收入的变化。移民安置区农户来自不同地区。在宁夏的红寺堡,移民来自同心、隆德、海原等不同县,农户普遍反映收入有极大提高,原来温饱都难以解决,现在可种植玉米、小麦、药材,一些村还有葡萄,来自土地的收入明显提高。原来比较困难的深山里的住户,通过劳务,一年可以有1万元的存款,这对于缓解贫困产生了极大的作用。这说明,移民后,靠天吃饭、收入局限于土地的状况根本上得到改变,人们外出务工可以得到较多的收入;如人均家庭其他收入,移民前是214元,主要是靠挖甘草、采发菜以及零星的外出务工收入,而移民后,土地少,放牧被禁止,观念发生变化,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使得劳务收入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部分。同时,移民后家庭其他经济收入也有明显提高,有的家庭从事农业外的活动获得可观收入,如运输、贩卖等。

2.5 宁夏生态移民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本的改变需要投入,也需要时间。搬迁后,一些家庭子女长大,受到了较好的教育,预期的收入会高一些。但是,家庭中的户主或成年劳动力由于缺乏技能,年龄偏大,却面临尴尬,一些年龄在40、50岁以上的都不太容易找到打工机会。

(2)迁入地附近的能够就业的产业部门比较少,很多农民没机会就业,即使是稍远一点的城镇,也缺乏容纳较多劳动力的岗位。根本上的原因还是当地经济不发达。

(3)有一部分移民户,习惯山里的种植方式和养殖方式,到新移民点条件变化,耕地少,没有养殖条件,农民无所适从。

3 结论与建议

生态移民是由于环境恶劣、生态脆弱,农户生计困难而进行的工程,在完成这项宏大工程中研究影响移民的主要因素,抓住关键,才能把移民工程完成好,才能达到提高农户收入,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同时改良迁入迁出地生态环境的目的。该研究以宁夏为例进行了分析研究,用一系列指标反映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这些在移民后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最终农户收入水平提高,原来温饱都难以解决的生计问题得到彻底改变,并且移民村农户向小康迈进。

在“十二五”规划中,宁夏明确提出要解决中南部35万群众的移民搬迁工作,针对影响移民搬迁的因素,抓住主要的问题,就可以把移民工作做得扎实,真正达到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宁夏的全面小康。在稳定现有移民成果的同时,对今后移民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认识到移民是为了改善原来的生存条件,所以在选取移民点和安置上,首要的问题是适合生存,“十二五”之前突出的的问题是主要以有土安置为主,产业发展以农业为主,受水、土资源的制约,致富的时间长、难度大。所以今后还是要解决水的问题,把生态移民和沿黄经济区建设相联系,宁夏自治区已经这样提出了,生态移民的65%将在沿黄经济区安置。

第二,继续做好发展产业的工作。特色种植、养殖继续给予扶持,解决群众缺资金、缺技术、缺自我发展的主动性的问题。在沿黄经济区千方百计上一些项目,在推进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可以为移民的就业创业拓展新的空间。

第三,通过移民,解决子女入学问题,可以从长远提高人口素质。同时,对现有青壮年实行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更新观念,转变“等靠要”思想,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贫困现状。

[1]杨维军.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移民发展对策研究[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7-14.

[2]阿布力孜·玉素甫.关于新疆生态移民的意义和形式的初步探索[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32-35.

[3]任耀武,袁国宝,季凤瑚.试论三峡库区生态移民[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3(1):27 -29.

[4]包智明,孟琳琳.生态移民对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内蒙古正蓝旗敖力克嘎查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05(2):147-164.

[5]刘学敏.西北地区生态移民的效果与问题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2002(4):47-52.

[6]东日布.生态移民扶贫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贫困地区,2000(10):37-40.

[7]王培先.生态移民:小城镇建设与西部发展[J].国土经济,2000(6):25-26.

[8]包智明.关于生态移民的定义、分类及若干问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27 -31.

[9]葛根高娃,乌云巴图.内蒙古牧区生态移民的概念、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2):118-122.

[10]李宁,龚世俊.论宁夏地区生态移民[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9 -24.

[11]宁夏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专题之十一:宁夏生态移民搬迁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Z].2005.

[12]宁夏区发展改革委地区处.十三:生态移民理论与实践研究[Z].2005.

[13]徐鹏,徐明凯,杜漪.农户可持续生计资产的整合与应用研究:基于西部10县(区)农户可持续生计资产状况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08(12):89-93.

[14]徐鹏,傅民,杜漪.绵阳市农户可持续生计策略初探:基于游仙镇长明村可持续生计资本整合与应用的案例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3):9-12.

[15]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5 -98.

[16]郭亚莉.宁夏扶贫移民工作分析[M]//农村扶贫开发20年回顾与展望:挑战贫困.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186-206.

猜你喜欢

移民农户变量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抓住不变量解题
也谈分离变量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签证移民
Immigration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