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常物的变迁——波普艺术的现成品实践形式研究

2015-03-19伍鹏飞

巢湖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波普成品物品

伍鹏飞

(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现成品是指生活中具有实际的使用价值或者丧失了部分使用价值的使用物品。在艺术创作领域,现成品的概念则是指艺术家对生活用品加以改造和挪用、复制,使其成为独立审美价值的视觉元素。现成品的艺术创作较早可追溯到达达主义的代表人物杜尚,杜尚对于小便器的改造和使用,首次将现成品的创作概念学术化。而使用现成品进行艺术创作也是波普艺术的重要特征,波普艺术起源于1950年至1960年的英国和美国,艺术家创作时喜欢采用生活用品和商业产品作为艺术主题,或挪用以绘画方式呈现,或直接改造成艺术作品,或将形象放大复制作为艺术主体。前卫的艺术家们用“现成品”来取消艺术品与寻常物品的界限,这些艺术实践方式构成了波普艺术独特的形式特征,也为后来的当代艺术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现存的对于波普艺术的研究绝大多数是从艺术观念层面对其分析,或者局限于对单个艺术家的创作或作品形式研究,被人忽略的是,波普艺术家对于现成品的使用和态度是波普艺术最为典型的特征。“两件看似一模一样的东西,为何一件是艺术品,而另一件则不是”。[1]波普运动作为一段艺术史的重要时期,直至今天还在延续和影响着我们的创作,从现成品的使用角度对其实践形式进行厘清是十分必要的。

1 现成品实践的理论背景

从艺术史的发展脉络来看,波普艺术与达达主义之间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达达主义兴起于一战期间的苏黎世,在柏林、巴黎和纽约等国际城市发展壮大,成为席卷世界的国际主义艺术运动。1932年,代表现代艺术前沿阵地的包豪斯学院在魏玛举行“国际达达主义和构成大会”,这是达达走向国际化的标志。达达的特点是高度的无政府主义运动,反对艺术传统,反对规则束缚,反对一切权威。代表人物杜尚更是把这个运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杜尚的重要命题是把原来对艺术的定义——“什么是艺术”改变为达达的艺术命题——“什么不是艺术””。[2]对于达达主义者来说,一切既可以作为艺术的主题,最为代表性的创作是杜尚直接把厕所里的男用小便器不加任何改造,仅仅颠倒一个方向,放入展厅,取名为《泉》,将一个日常用品实用形式改变,使之成为一个艺术品,这个超乎想象的举动在当时的艺术界引起轩然大波,但也成就了艺术创作的新的可能性。杜尚的举动从本质上动摇了人们对现成的生活物品的态度,即一个生活用品通过艺术家对于其存在环境的置换,物品的实用性发生了变化,具备了艺术家所赋予的审美特征,艺术创作就完成了。传统绘画对于日常物品的精致描绘和再现的创作方式,到了达达这里被以一种近乎粗暴的方式加以终结,这种明确的反权威态度动摇了艺术创作的原则,给后来的波普艺术家对现成品的挪用个改造实践开辟了一个清晰的路径。

从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的背景来看,波普艺术的发展是在越南战争和西方反战示威运动、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背景和社会背景。一方面,工业社会的发展导致大众审美观的变化,人们对早期的经典艺术过于隐晦的表达感到厌倦,这种新型的艺术运动打破了1940年以来抽象表现主义对严肃艺术的垄断,消除了艺术创作中的高雅和低俗之分,以一种嘻哈和放荡不羁的创作态度,使之成为1960年代西方风行一时的反文化浪潮的重要代表部分,迎合了人们的欣赏口味;另一方面,工业社会的发展导致物质生产的高度发达和消费文化的盛行,人们对待一件物品的使用态度不再是经久耐用,而是“喜新厌旧”,随处可见的工业产品和丢弃的生活用品给艺术家带来创作的灵感。波普艺术家采用最常见的生活用品或商业产品来创作,直接借用或以绘画方式呈现,用这种方式来反抗当时的权威文化和架上绘画,不仅出于对传统学院派艺术的反抗,同时也具有否定现代艺术的目的。它的这种对于现成品的使用和创作态度,延续了达达主义的无政府主义和虚无主义精神内涵,在具体的使用规模和表达方式走的更远。

2 现成品的实践形式

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安迪·沃霍尔、罗伊·李奇登斯坦、克莱斯·欧登伯格、汤姆·魏斯曼、詹姆斯·罗森奎斯特、罗伯特·印第安纳等人,英国以大卫·霍克尼和彼得布莱克为主。他们共同的创作的特点就是采用日常物品为创作题材,但这些物品的选择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比如可口可乐、好莱坞明星、印刷品等,这些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最容易忽视的主题。在创作方式上不同的艺术家对物品的使用也有着各自的方式,虽然波普艺术家人数众多,在理论上难以归类,特别是1990年代之后波普艺术呈现一个多元化的格局,在理论界进行梳理和总结比较困难,但对于现成品的使用的创作观念上却有着一定的规律,这里主要从创作材料的选择和具体对物品的呈现方式进行实践形式上的梳理。

2.1 现成品的选择

与达达主义对于现成品利用的有限性不同,波普艺术家对于现成品的选择极为广泛,从图片、摄影作品、卡通书等现成印刷品,到牙刷、肥皂盒、可乐瓶、自行车等生活用品,都可能成为波普艺术家创作的主题和素材。

2.1.1 印刷品

商业广告、名人肖像、图书画册等印刷品,体现了即时的消费文化和时代特征,无疑是波普艺术家最喜欢使用的素材,这些形象给他们带来无穷的灵感,他们或用剪贴或直接翻制来进行创作。在英国艺术家汉密尔顿的《到底是什么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作品中,画面中进行健身的男子,家用电器,家具,墙上的装饰画,无不采用现场的图片印刷品。与其他艺术家选择印刷品的随意性不同的是,安迪·沃霍尔更擅长使用名人肖像或典型新闻图片印刷品进行创作,他的《毛泽东》和《玛丽莲梦露》作品,一个是选择时代杂志上的封面毛泽东的照片,一个是选择了代表当时流行文化的影星。都是将现实生活中的摄影照片直接置入到作品当中,与生活紧密相关。

2.1.2 生活日用品、废弃物

除了印刷品之外,有些波普艺术家喜欢直接用现成的生活用品去集成在一起进行创作。例如老牌波普艺术家罗伯特·劳森伯格,他的作品《床》就是直接选取被子、床单、枕头等日常生活的物体组合而成。约翰·琼斯的作品《齿轮装置》则直接将一个挂钟裹上颜料,将一个实际物品和五颜六色的颜料结合在一起,呈现在观众面前,另一个美国波普艺术家乔治·西格尔在他的一个著名的作品中,用一块真切肉板,来再现一块切肉板。“在这个作品中,切肉板被艺术家用作再现品,但是在其他所有的方面,它看起来又和一块真正的切肉板没有区别,既然它是一块切肉板,它怎能又不是一块切肉板?当我们把“真”与“再现”对立起来使用时,“真”几乎成了一种语意相反的谓词。某物满足于对自身的再现而为“真”,犹如某物当其被命名之际是一个“承担者””。[1]

2.2 呈现方式

2.2.1 挪用

挪用指的是借用,体现一种空间的位移,在艺术创作里这种手法指是提取现实生活中已有的素材,如摄影、图书甚至绘画的现成物,再结合新的图像和媒体材料,创作出新的视觉作品。在具体的创作中一是用绘画的语言将现成的图像照搬到新的画面中;较为典型的是德国新波普艺术家康拉德·克拉费克,他的作品《名利场》参考摄影照片,极端客观地描绘了一个倒置的自行车,以极写实的手法表现了一个毫无生气、毫无情感的一张自行车图片。一是用裁剪、拼贴的方法将画报、画册和广告上的现成形象拼接在画面中,进行照片的拼贴和蒙太奇式的组合。1956年,英国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创作的题为 《到底是什么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的作品,是公认的波普艺术奠基之作。这件作品充分体现了现代消费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画面大量运用了图片和摄影作品的现成素材的拼贴,几乎没有任何绘画的痕迹。后来的波普艺术家艾德·金霍兹和南希·金霍兹合作创作的雕塑《旋转马车》是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件作品直接取材于日常生活用品和废料,这些混合材料的使用保持了材料本身的原貌,传达了清晰的通俗文化、消费主义观。这些材料多数是从跳蚤市场买来的,因此材料具有明确特征,并且艺术家在材料的使用上也有意识地突出材料来源和原来的功能属性,极具真实性。

2.2.2 改造

改造指的是对现成品进行体积或质感上的改变,即把一些日常用品如汤勺、餐刀、打字机、汉堡等,以小改大,或以大改小,由硬改软,或由软改硬进行表现。这种对现成品进行改造进行创作最成功的艺术家当属克莱斯 欧登伯格。1966年欧登伯格为伦敦皮卡蒂利广场的雕塑设计方案时,建议做一个以整列巨大的口红为主题的新雕塑,当然最终没有被伦敦当局接受,但他并没有气馁,他的妻子、荷兰艺术家和博物馆负责人布鲁根协助他寻求创作的机会,他的一些现成品改造创作如铲子、锄头、衣服夹等最终得到少数地方官员的认可。1970年,美国费城市政府委托他在政府大楼前设计一个公共艺术雕塑,欧登伯格制作了一个巨大的衣服夹子,永久地作为艺术品矗立在那里。从此以后,欧登伯格的类似创作也越来越多,如后来的《切开墙面的刀》,都是成功地对现成品进行改造再创作的杰作。

2.2.3 复制

波普艺术家对于现成品的创作另一个典型的手法是复制,通过对商业产品或印刷品的复制,达到表达目的。这其中有的艺术家通过照相制版、丝网印刷的方式间接体现,有的艺术家则直接用实物来进行排列表现。安迪·沃霍尔是其中最善于用这种手法进行创作的艺术家,如作品《玛丽莲·梦露》、《可乐瓶》等。 1962年,沃霍尔创作了名为《二百个肯贝尔罐头》的作品,该作品以现成的商业罐头图片为素材,进行有序的选取排列,作品对罐头瓶的冷漠表达,既像是图片,又充满对图像的厌倦,体现了商业文化消费的特征。同时代的罗伊·利希滕斯坦则更喜欢利用连环画,将其形象复制到画面中。

3 波普艺术对现成品的创作态度及其历史意义

3.1 波普艺术对现成品的创作态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传媒方式的更新,新闻媒体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组成部分,影视传媒以及报刊杂志铺天盖地的轰炸让人们无法逃避,这些精心设计的商业内容植入人们的生活,无孔不入。大众从某种程度上已经沦为媒体的俘虏,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然而人们借助媒体所获得的信息又是支离破碎的、片断的,带有极大的局限性。这种新闻媒体所呈现的事件真实性往往带有强烈的舆论导向,因此碎片化的印象是现代人生活一个重要的特征,而波普艺术所采用对于现成品的创作态度很大程度上是表现这种碎片化的媒体印象。

波普艺术的表现虽然和达达艺术有着紧密联系,在对待现成品的使用上有一定的继承性,但它对于现成品的使用态度有着自己的特点。波普艺术家对待现成品的使用态度上是客观的,高度民主的、无歧视的,任何日常生活的物品都可以是艺术的内容和题材,在波普艺术家看来,所有的物品仅仅是司空见惯的生活的一部分,即便反映到作品中,它仍然如此,这种态度摧毁了传统艺术和现代主义的艺术标准,即艺术家高人一等,艺术是至上的,而波普利用现成品的创作态度彻底终结了这种立场。

3.2 波普艺术关于现成品创作的历史意义

波普艺术对于现产品的运用是对达达主义反美学的观念上的进一步深入,通过对现产品的一系列挪用、改造等完成了对一般物品的视觉改造,这种对现产品利用的创作形式在艺术史上是空前的。波普艺术家对现产品的实验重塑了现产品的概念,如果说杜尚在对现产品的使用上还是小心翼翼,在取材上是精心选择,即便是选择用小便池与传统对抗,还是停留在精英艺术的范畴。而波普艺术家则毫无忌惮,他们挪用、改造、变形,在材料和物品的选择上则要自由得多,真正将艺术与生活交融。

从艺术发展的角度来看,波普艺术被看作立体主义、表现主义以来艺术上又一次重大的质的改变。“波普艺术不仅宣告了古典艺术理论的终结,也宣告看现代主义理论中形式主义的终结”。[3]它通过使用现成品的创作方式,以日常的生活用品、废弃物、商业印刷品所进行的创作,完全破坏了传统艺术遵循的高雅、低俗之分,抵消了公认的艺术应该是高级艺术的界限,利用商业符号、艺术家不带情感的冷漠再现和绝对客观进行创作,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推倒了呈现方式上的藩篱。“在传统艺术,甚至是现代艺术中,艺术与生活是有一定距离的。艺术是艺术家的个人表现是对生活的典型化、提高化、理想化、戏剧化、批判化”。[2]波普艺术另一个突出的影响就是将生活和艺术之间的距离缩小了。从波普艺术对现成品的创作来看,没有什么不是艺术,艺术与生活没有什么分别。一件丢弃的垃圾,通过艺术家对其进行适当的改变,放在美术馆就是一件艺术作品。

波普艺术是首次大规模地地对现成品展开的实践和使用,让现成品和艺术品之间的界限消弭,这种创作观念对于后来的极简主义、装置艺术乃至今天的行为艺术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带来了创作上的无限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参与的艺术家越来越广泛,对现成品使用的手段也将更加多元化。

[1](美)阿瑟丹托.寻常物的嬗变——一种关于艺术的哲学[M].陈岸瑛,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2]王受之.世界当代艺术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蒋丽.浅析波普艺术与现成品的运用[J].作家,2010,(18).

猜你喜欢

波普成品物品
称物品
“双十一”,你抢到了想要的物品吗?
《波普系列之红》
谁动了凡·高的物品
潮味波普
2017年1—4月热带作物及其成品进出口情况
2017年1—3月热带作物及其成品进出口情况
2017年2月热带作物及其成品进出口情况(续)
2017年1—2月热带作物及其成品进出口情况(续)
找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