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传统文化 重拾国学经典

2015-03-19新疆哈密地区伊吾县淖毛湖镇中学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5期
关键词:读书民族传统

新疆哈密地区伊吾县淖毛湖镇中学 王 英

近年来,国内学界掀起了“国学”热潮,一些学者热心于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学习,研究和评价,意在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然而,继承祖国文化传统,培养民族精神,如果没有年青一代的积极参与,如果广大的学生对此完全隔膜、冷漠,则“国学”不过是一小部分学者躲在“象牙塔”里搞自娱自乐的小玩意,不但“薪水”无法传承,而且还会受到年轻一代的抵制和排斥。

因此,要引导中学生学习继承祖国文化传统,必须让学生多了解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多读名著经典。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只要不是必考的知识都被大大的削弱了,课堂上盛行的是“习题训练”,社会上各种媒体也充斥着浅薄庸俗的东西,这些不但严重地影响、削弱了语文教育的效率,而且也影响了青年一代健康人格的形成。要想学好语文,健全学生人格,必须提高其人文素养,提高其文化品位,最有效也是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书,多读历史文化,多读经典。

实际上对怎样学好语文,古今中外都有良好的传统可供借鉴:中国的传统就是多读多写,“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当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说:“现代的研究指出,为了学习任何一项语言信息而进行的教学,其最主要的特点是提供和这项信息联系在一起,或者可以配合起来的有意义的知识”。简单地说,为了能使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东西得以巩固,必须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略读和泛读,精读的机会。为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最好的办法是教科书的内容与课外阅读材料之间互相有联系。为什么如今中学生害怕现代文阅读题,除了“答案”难以把握外,阅读速度、理解跟不上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所以,笔者认为,提倡中学生多读书,尤其是多读经典作品不仅不会影响他的语文水平,而且还会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实践证明,读是古往今来教师教好、学生学好的行之有效的最重要的方法,我们通常称学生上学为“读书”是很有道理。过去私塾先生教书,不是讲比喻拟人的修辞效果,更没有分析段落大意,写作特点,而是领学生读,让学生自己读,反复朗诵。就在一遍遍的诵读中读出了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是古人对“读”的重要性的充分认识。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是很重视读,他曾提出“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时代的发展,使学习成为每个人毕生的事业,读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而现实的情况的好多人热衷于英语的学习,漠视母语,即使偶尔读书,也只是沉溺于快餐文化的浅阅读,缺乏阅读古典诗文的耐心,认识不到古典诗文是民族情感和智慧的结晶,也无法体会如此简明的遣词、形式和文意中,却蕴含着多么深刻的思想和深沉的感情,更不要说感受我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欣赏唐诗、宋词、元曲的绚烂瑰丽,领略四大发明为杰出代表的科学创造的举世辉煌了,这不能不令人深思!也许不读或少读传统文学作品表现在语言学习上的后果还只是显性的,还有一种隐性的结果在年轻一代的人格上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我们常见的一些大学生在科学知识上有杰出的才能,但在文史修养方面显现出惊人的寡知无识。学者夏中义教授在《精神成长和大学》里指出:“在当今,我们大学生中不少人存在着无边的消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只要稍微关注一下周围,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判断绝不是危言耸听。出现这种倾向当然有诸多复杂的社会原因,但同中学时缺少良好的文化教育不无关系,由于审美情趣不高,大学生不懂世界名著只知武侠与言情小说,中学生迷恋“超女”“超男”,表现出畸形的审美价值取向,表现出一种“集体无意识”,“美丑不分,真假莫辩”。传统的“真善美”价值观被颠覆了,许多丑恶的东西就乘虚而入了,所以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语文教师责无旁贷。那么具体又该如何做呢?一是不断扩大语言的外延,丰富语文的内涵,让学生全面的了解中华传统的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实现从语文素养向文化素养的飞跃,为人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丰厚的基础。二是鼓励学生用智慧的眼睛去读书,敢于研读经典。因为“经典是文化智慧的集合,最耐人寻味的文化血脉在里面”杨义《读书的启示》),只有多读经典,才能使学生明确民族文化繁衍的“根”和民族生命壮大的“魂”在哪里,从而激发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三是对于课后的名著导读,为使学生喜欢经典,可以针对学生的阅读心理,将经典文化通俗化、趣味化,以此拉近经典文化与学生的生活距离,唤醒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激情。

总之,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文言精华,奠定语文基础,提高文化素养;在诵读中感受到民族文化渊远流长,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在诵读中去吸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修复文化传承的断层缺失,是我们与遥远的祖先沟通的重要渠道,是探求祖先的思想和精神,是增强我们民族记忆和民族自尊心的必由之路。其目的“不只是增加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命运,怎样不断前进”。为了让我们民族的生命之树根壮叶茂,民族文化脉流传承不衰,民族和国家走向世界,立于民族之林,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请广大同仁们在语文教学中重视传统文化,重拾国学经典吧!

猜你喜欢

读书民族传统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