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造精品是基层广电媒体的出路所在

2015-03-19边振虎

传媒 2015年13期
关键词:广电精品受众

文/边振虎

精品节目,就是媒体生产出来的,兼具技术手段的完美性和内容的内在规律性的产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借助“地球村”的互联互通优势,大批制作精良、内容繁多的广播电视精品节目通过网络、卫星传播纷纷亮相,不断丰富着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也在攻城掠地,争夺地方受众。不可否认的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竞争背后,基层广电媒体的传统收听收视空间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挤压,以前忠实的观众开始左顾右盼、另觅芳踪。

是坐视危机,还是伺机奋起?基层广电媒体又该如何正视这种 “十面埋伏”呢?

对于受众而言,获取本地信息永远是第一位的需求。这种需求,恰巧构成了基层广电媒体“固土有则、守土有方”的有力切口。笔者认为,地域的接近性和受众的针对性是基层广电媒体发展的唯一机会。这一机会,也正是最后的坚守。要想坚守这份阵地,要想扩大这份阵地带来的战果,那么,就必须走精品战略之路。

无数的成功经验证明,精品战略是强基之源、兴台之本。推进基层广电媒体的精品战略,是广播电视必经的发展之路。受众对精品节目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宏伟巨制上。较常人而言,大制作、大手笔、大选题、高投入、高质量就是精品。但是,受经济实力、技术水平、设备专业条件等方面的制约,基层广电媒体难以形成自己的精品优势。既然如此,那么作为最基层的新闻舆论单元,什么才是精品呢?又该如何理解精品的真正含义呢?

笔者认为,基层广电媒体必须正确理解“精品”概念。如果基层媒体的节目贴近本土、依托地方、针对实际,老百姓喜闻乐见,领导满意,舆论引导能够占据思想精神的最高点,那么,生产出来的节目就是精品。因为,对基层广电媒体而言,精品节目符合各阶层的共同口味,同时,聚集了行政区划内群众最基本的依赖和信任。正是这种信任能够让基层广电媒体永葆青春。我们必须清楚:基层广电媒体在竞争中想要提高收视收听率,关键在于要立足本土,树立品牌意识,从而形成精品工程。

“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就是精品的真正内涵。

精品需要深入群众

曾经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不少基层电台成了“会议台”,电视荧屏成了“大头帖”,新闻元素被淹没在了大量的会议中。“各级领导看,谁上电视谁看,谁做节目谁看”的新闻“三看”现象使得县级电视台的受众大量流失,对覆盖区域观众的影响力不断减弱。而且,媒体的引导功能弱化,不仅老百姓反感,领导不满意,时间长了,还造成宣传阵地的失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工作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这句话的核心实质就是要求基层广电媒体要做到深入群众,这符合“走转改”的基本精神,也是新闻工作者与实际、与人民群众联系的土壤和桥梁。这句话就是要求新闻工作者能够自觉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无论是新闻还是节目,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实话、鼓实劲,把镜头对准群众,让百姓成为主角,把握社会主流,以真善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从现实生活中挖掘鲜活生动的瞬间和片段,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更接地气,富有气息,百姓赏心悦目,观众才愿意重新聚拢在电视机旁、收音机边。

精品需要创新

基层广电媒体节目的吸引力、感染力,来自创新。那么,基层广电媒体该怎样创新节目?

要从宣传手法上重新定位,遵循新闻传播规律。通过准确把握新闻宣传基本要素,来努力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传播力。同时,把新闻报道的着力点下移,瞄准基层,增强新闻节目的吸引力。特别是要减少一般性的政务新闻,真正改变领导活动和会议新闻的报道形式。要不断地向观众传递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传递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信息,真正使新闻节目成为一档领导好评、群众喜欢的主打节目。要抓住老百姓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报道。对于部门、单位的一般性活动,大多以简讯形式播发,增加信息量。发挥好标题的“一眼功效”,策划贴近生活的系列报道,等等,都不失为好的表现形式。

要在探索节目内容上下工夫。精心包装好节目,策划好新闻,应群众的需要,开辟一批针对性强的专栏,使各类节目走向集约化、板块化。在专栏节目的定位上,既充分考虑其内容的包容性,又充分体现各节目的突出特色;使之既兼有时政,又贴近民生;既反映焦点热点,又有百姓普通生活所需;既体现严肃庄重,又不失轻松诙谐。同时,还要考虑其存在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收视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对每一个节目从形式、内容到包装、时长、播出时段等,都要进行精心构思和策划,力争将节目办出新意、办出特色。

要在表现的手法上求新求变。要发掘媒体网络平台、热线电话、短信参与、交互演播、客户端互动的功用,使之聚拢人气,不断开拓收视群体。

精品需要服务

在自媒体、融媒体发展的今天,记者对自身角色的定位,已不单纯是一名传播者,而是一名服务者。同样,基层广电媒体自身的定位,已不仅仅是“喉舌”,而是方便群众、服务群众的工具。

服务于普通百姓。媒体要客观地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看待问题,报道群众关心关注的事件。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是党委和政府要解决的重点工作,自然也是广大群众的关注点、利益点。媒体要客观地报道分析事实,要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和利益“发声”,舆论引导工作才会发挥作用。

服务于农村。中国的每个县区,农民人口占大多数。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农民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了,对于他们而言,在解决了温饱之后,求知欲望更强,科技意识更浓了。他们满意,就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意愿;他们和谐稳定,就代表了基层的长治久安。在农村,群众因为理解能力、文化素质等差异,不能很好地接受新生事物和党的最新政策。作为基层媒体,必须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喉舌作用,以生动的、喜闻乐见的形式抓好政策宣传,让广大群众懂政策,从而理解政策、支持政策、执行政策,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服务于需求。要有“受众也是市场”的概念。基层广电媒体为群众提供的节目和服务,要根据当地实际和特色,一定要有针对性、实用性。要因地制宜,了解受众,要给群众以“特供”:群众想看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供应什么。根据需求增设相应的专栏,为群众提供真正需要的精神文化产品。同时,可以根据社会的变化,拓宽节目的服务种类。比如说旅游、交友、经济、娱乐类的信息越来越受关注,就应该有意识地对节目进行调整。

精品需要挖潜

处在文化的前沿阵地,基层广电媒体有自己的天然优势:人头熟,地形熟,情况熟,民风熟,同时,从业人员素质知己知彼。天时、地利、人和,这一切都为制作、产生精品节目潜藏了有利条件。

挖掘文化潜力。也就是说,要对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潜力进行发掘。很多地县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但是,由于“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媒体对这些特色熟视无睹,“有眼不识金镶玉”,深入不够,品位不够,没有从更多的角度、深度去展示其独特魅力。例如,甘肃是文化资源大省,灿烂的西域文化承续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之光,多到数不清的文化珍宝的发掘和呈现应作为基层广电媒体宣传的重任之一,决不能让这些宝藏沉寂在历史的角落里。基层广电媒体应该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重新审视自己身边熟悉的东西,寻找展示精品的契机。

挖掘素质潜力。新闻工作是一项年轻人的事业。年轻人对新鲜事物接触快,想法新,敢于尝试。而基层台要给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给他们干事创业的环境,尽可能提供更多的条件和支持,给他们加担子、压任务、清障碍,激发他们的业务潜能,使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使优秀的节目争相绽放。

挖掘政策潜力。国家政策导向,需要准确理解和运用。所以,基层广电媒体,就不能把自己仅仅当作是宣传工具,而是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发展链条中的“放大器”作用。所以,研究政策,吃透政策,超前性的谋划选题,解读政策,提出发展观点,为大量“精品”的产出提前搭好平台,使更多的百姓关注、依赖来自地方媒体的声音。

猜你喜欢

广电精品受众
探讨大数据在广电新媒体中的应用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
广电新闻出版整合对广电业发展影响的思考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EPON技术在广电网络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