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研修文化引领区域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2015-03-19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余华云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5期
关键词:研修范式共同体

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 余华云

重庆市第七中学校 谢菁菁

研修文化转型是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区(县)研修结构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区域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客观需要。2012年9月以来,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充分发挥区域课程改革的专业服务作用,加快重构“研修行一体化”研修文化,着力建设“学本式”卓越课堂,以研修转型引领教学转型,以教学转型促进研修转型,推进了以教学改革为中心的区域课程改革。

一、把握时代脉搏,重构研修文化

(一)研修范式转型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范式一词最早由美国托马斯•库恩提出,意指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一组观点和方法的总和。在科学发展进程中,当旧范式不能解释的“异例”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共同体成员会转而寻求更具包容性的新范式。范式学说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引入国内后,很快被历史、经济、教育界广泛采用。新课改实施以来,师生个体生命受到尊重,学校主体地位得到彰显,区(县)研究培训机构走向整合。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教育综合改革已经成为新常态。区县科研、教研、培训只有加快从分散到聚合的范式转型,才能有效完成教育改革发展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二)研修文化重构是学院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文化视角看,研修范式转型本质是研修文化重构。我区在2005年完成进修学校、电教站、电大分校等合并后,成功创建市级教师进修学院。学院成立后,制定并实施“推进科研培训化、培训课程化、教研专题化,最终实现研修一体化”发展战略,力促区域研修文化转型。2012年,市教委启动卓越课堂行动计划背景下,我们针对全区研修工作部分存在的目地不明、模式单一、内容空泛、过程虚无、成效不显等问题,把握教学改革契机,重构区域研修文化。

(三)研修文化建设是教育行为改进的内在动力

我们认为,中小学科研的主要目的是运用理论而非构建理论,科研、教研可并称为教研;教研与培训都是促进教师发展的手段,可并称研训;用研修替代研训,更能体现教师主动发展意蕴;教师参与一次研修活动所获得的成长,远没有参与一场教育教学改革更加有效。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决定以“研修行一体化”研修文化引领研修目的从外控向自觉发展、研修内容从研教向研学转向、研修方式从单研向群究过渡、研修方法从经验向实证转型、研修手段从传统向现代发展、研修机制从规范向创新发展、研修成效从求知向笃行延伸、研修领域从教学向课程拓展的整体转型,将区域课程改革引向深入。

二、践行研修文化,提升服务品质

(一)切实转变研修观念

我们采取以会代训、高端培训、任务驱动等多种方式,引导教研员践行研修新文化理念,实现研究对象从以研究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从研究学生的学反观教师的教、研究领域从以学科教学为主转变为“学科课程、教学、评价”的综合研究、研究方法从基于经验的研究转变为验证与经验相结合的研究、研究空间从教育结果研究转变为过程和过程多维因素的研究、研究方式从“权威式”的研究转变为“共同体式”的研究,自觉成为区域教育研究、指导、服务的行家里手。

(二)持续创新研修机制

我们积极创新研修机制:一是成立区教育督导评估中心,实现了教育质量评价功能的整合。二是成立艺体中心,将分属不同部门的艺体教研员并入艺体部门。三是创新部门研修制度,规定每周开展一次部门研修活动,完成上周小结、主题研讨、下周安排等规定动作。四是创新集体下校制度,要求非学科教研员参与每周1次的集体视导活动,参与情况纳入年度考核。五是建立教研活动展示机制,要求学科教研员每期开展不少于12次的区级教研展示活动。六是建立“送训下校”制度,要求教研员基于问题开发“案例分析+问题解决”式课件,按统一安排送训到校。

三、积极创新实践,引领课程改革

(一)推动“研教”转向“研学”

我们实施四大策略推动“研教”向“研学”转型:一是科研引领,以市级课题“区域构建学本式卓越课堂的实践研究”为龙头,下设区级41个规划课题、40个专项课题、900多个成长课题,引导教师探索自学、互学、展学操作技术。二是培训跟进,围绕课程改革主题,组织各类专题培训,倡导体验式、活动式、拓展式培训,提升干部教师课程能力。三是同伴互助,制定并实施学生学习共同体、校际发展共同体、教师研修共同体等指导意见,引导互助共进文化建设。四是评估导航,将“研学”任务列为重要指标,精心设计并组织实施专项评估,结果纳入校际共同体、学校工作绩效考核。

(二)引导“教本”趋向“学本”

我们采取三大举措引导“教本”趋向“学本”:一是标准导向。从目标、过程、效果等维度,突出自学、互学、展学等学习方式,制定行为规范要点,研发全区“学本课堂标准”,学科、学校创造性构建“科标”“校标”,共同引导教学转型。二是任务驱动。建立教师教学展评机制,2013年“树标杆”,约半数教师参加学校、校际共同体和全区三级赛课,800人次参加共同体复赛,360人次参加区级决赛;2014、2015“补短板”,针对相对薄弱教师,展评合格率达99%。三是教研促进。创新听课评课范式,配备数字摄像机,鼓励运用摄像等媒体技术开展基于视频教学案例分析的研修活动,帮助教师改进教学。

(三)领航“教学”走向“课程”

我们创新四大措施引领“教学”走向“课程”:一是规划引领。牵头制定全区中小学课程建设指导意见,联合高校专家指导中小学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帮助构建以生为本、结构合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功能显著的学校课程体系。二是“学材”开发。根据功能导学化、导学问题化等理念,组织开发并逐年修改30多个学科的《导学精要》,从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导学问题等维度,促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三是学科突破。引进小学语文自主识字、小学数学文化建设等高端项目,组建研究团队和实验学校,引导所有学科开展课程的引进创新或自主创新实践。四是评价导向。制定并实施学校课程建设年度评价方案,评估结果纳入区教委制定的学校内涵发展质量综合评价,督促指导学校如期完成年度课程建设任务。

猜你喜欢

研修范式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爱的共同体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