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2015-03-19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满庄镇第一中学孙桂菊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5期
关键词:美育美学美的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满庄镇第一中学 孙桂菊

在以人文素质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过程中,语文教学中美育的认知价值、美育价值和发展价值正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和发挥,不少文章对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给人以启迪,笔者深感意犹未尽,现结合自己教学中的一些点滴体会,权供补遗。

美育,简而言之就是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在《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以培养审美能力、美的情操和对艺术的兴趣为主要任务的教育。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在美育方面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引导,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就会起到很大的作用。那么美育该如何运用于语文课堂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引入情境,熏陶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发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精心创造出一个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为教学拓展出更丰富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该如何引入情境呢?具体说来,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解读画面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用浓墨重彩描绘了阴晴两幅“八百里洞庭”的优美、壮美的图景,同时又融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情,可谓“情随景移,情景交融”。教学中,教师通过播放两种不同情绪节奏的乐曲引导学生对文中两种画面的剖析,层层引导学生“入境”,这样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洞庭湖的浩淼壮阔的美,还能触发情感的共鸣,感悟到作者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以天下为已任”的博大胸襟,从而感知美的真谛和实质。

2.介绍背景

所谓“知人论文“知世论文”,说的就是要了解文章的意旨,作者的情感,就要通过作者的经历及所处的时代去了解。因此讲解时,教师要先展示那个时代的风貌,作者的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促使学生接触课文,了解作者要阐发的观点和所要追求的美学理想。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开头第一句即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人一个冰于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作者登高远望,视野之开阔,诗人选择的观察点很高很高,存在于想象之中。而下阕纵论历史人物,有情有理,极有气魄。如果教学中不能让学生“入境”入情,不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当时中国革命蓬勃发展、“打出一片新天地”的历史环境,就很难深人体会一代伟人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宏伟抱负和豪气冲天的革命激情。

3.调动想象

作为形式的语言文字,是作者塑造形象、阐发美学理想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在感知理解时也须借助语言文字,再现作品塑造的形象。因为美的内容是通过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表现的,离开具体形象,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就无法把握。所以教师要把课文中的文学形象化为直接可感的艺术形象,引导学生进人美的境界,融入其中而感知其意,才会引起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愉悦。如讲授朱自清先生的名篇《春》时,我一边配乐朗读,一边让学生闭上眼睛跟随作者的描绘去想象春天烂漫的鲜花,嫩绿的小草,柔和的春风,绵绵的细雨……这些美好物象的展示,把学生带进大自然和谐的旋律和神奇美妙的意境中。让学生看到了一个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春天,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情感的愉悦。

4.演绎故事

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自制语文教学挂图或根据课文内容排演短剧,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将课文内容加工、改编成故事等活动,进一步让学生融入情境之中,从而让学生产生共鸣,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在教授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我请两位同学根据诗歌描绘的军中帐中的饯行酒宴和雪地送别的情景加以想象表演了两个场景。两位同学根据诗中描绘的内容,结合自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配以合情理的语言,辅以动作,将“胡琴琵琶与羌笛”的热闹与“雪上空留马行处”的依依不舍和落寞惆怅表现得生动传神,他们的表演获得了满堂喝彩。通过表演同学们不仅理解了诗人丰富含蓄的感情,还领略了美的创造。

二、挖掘联系,思维迁移

初中语文新教材所选课文大多均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文学性、艺术性都很高,且内容包罗万象,除了文学本身,还涵盖数、理、化、史、地、生等内容,更涉及音乐、戏剧、绘画、建筑等方方面面知识,当我们擦亮眼睛敞开心灵面对她的时候,将会深感美不胜收!教学中要注意挖掘和联系,进行艺术思维的迁移,培养学生体验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以《苏州园林》为例,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根据他们的艺术情趣和对美的艺术追求,将大自然的景物概括、提炼,从而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园林,使其成为艺术品。文章无论对园林的布局、建筑上的匠心独运的组配、景致的映衬层次,或是园林的色彩描写,无不体现着美,渲染着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园林总的特征,也是文章美的精髓。如果仅仅只求弄通文章说明了什么,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必须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文字上看一幅画来,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察点,捕捉美的所在,理解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胸中有丘壑”“隔而不隔、界而末界”的艺术之美,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并进行艺术的再创造,从而发挥文字的育美功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这样的文章还很多很多,不少课文还涉及了建筑美学、音乐美学、戏剧美学、社会美学等。《观舞记—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也让我们欣赏到优美的舞姿。如此种种,我们可以从语文书本中挖掘的美确是数不胜数。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追求美、感知理解美并不是美育的最终目的。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将前人积累的审美知识和经验加以迁移,按各自的审美理想不断地创造美。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还要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审美创造意识和审美创造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针对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并结合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确定美育教育的重点,适时的对学生进行养育渗透,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提高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美育美学美的
盘中的意式美学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外婆的美学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纯白美学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