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视角下大学生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创新机制

2015-03-19揣莉坤王洪贤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协同机制

揣莉坤,王洪贤

(岭南师范学院 基础教育学院,广东 湛江 524037)

协同视角下大学生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创新机制

揣莉坤,王洪贤

(岭南师范学院 基础教育学院,广东 湛江 524037)

协同创新机制是当前高校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融合教育理念创新的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大背景下深入探索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协同创新的理论,是加强新形势下思想宣传工作的重要基础。大学生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要在双方协同教育的目标设置、主体、客体方面进行有效的理论梳理,完善协同创新的设计,增强协同创新理论的可操作性。

大学生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大学生;协同创新;机制

2014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八大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决议中,再次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一直以来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教学体系既相互独立,又互有融合。从当前高校的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教育效果来看,双方在教学主体多元化,教学客体互相渗透,相互结合可操作性方面有待继续深入融合。高校教育中哪些领域可以做到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进而达到有效的实践效果是协同创新机制的关键点。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的含义和设置

高校教育中,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虽然各自有学科体系,但同样可以协同运用。“协同”一词源于协同学,原义指在一定结构中,诸要素在“普通规律支配下有序的、自组织的集体行为”。 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共同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结构中的要素,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顶层设计理念下进行自组织行为,特别是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互为促进,互相进益的特点,可以让两者协同组织行为发挥相得益彰的理想效果。

高校教育设置既是公共课又是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课程,但在教师职业化方面两者被分化为不同的教师主体来担任,教学客体总是容易被分离,缺少校园时境活动带动,导致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协同性不强。 协同创新机制的设置目标是探究协同创新的基本理论,实证协同机制的基本问题,有意识地实现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协同运行的可操作模式。因此,大学生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需要三个步骤:一是进行协同创新的理论设计;二是以实证路径探索理论设计与校园时境切合点;三是初步提出两者有效性协同运行模式,逐步完成协同创新机制的理论深入与实践融合。

二、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协同创新的主体理论

1.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专业主体

目前各高校真正法制教育方面的专业化程度是不够的:一般综合大学非法学专业开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道德教育相关部分的授课老师是专业从事思想政治教学和科研的人员,从而保证了高校道德教育的专业性,但法律基础这部分的讲授仍旧由思想政治老师来进行,缺乏法学专业老师的授课,专业性上不及思想道德教育。而且在教材安排比例上,也存在着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比例失衡的情况。因此,综合性大学非法学专业的教育也应当重视法制教育的专业化。而专业的法律院校,法学学科发展专业性毋庸置疑,但更多重视学生法学理论的理解及法条的记忆,而法制教育上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更是被认为是无用的课程。

2.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可结合主体

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要探索多元化发展渠道:除了蕴含德性及法制意蕴的教材,主要还是通过课程外的经历所塑造的,例如学生的专业背景。道德教育与其他学科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准确的说道德教育产生并存在于所有知识形态中,缺少道德教育的学科同样缺少了本学科的教育实践意义。像“美国大学里没有中国大学开设的政治课、思想教育类课程,但从其他方面表现出了对公民意识和责任的培养。比如历史课程对文化融合的强调,政治课程对民主制度的强调,等等。”我国大学的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可以对其进行借鉴,将专业学习与道德教育融合在一起,通过专业领域中的道德教育意蕴,使得专业学习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学生也通过专业学习对道德教育有了更形象直观的认识与领悟。因此,专业教育是道德教育有效方式之一。而对于法制教育而言,其基础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法制教育的目标。因此,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专业化与多元化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决定了协同创新教育的发展方向是集多种教育方式的共进道路。

3.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多元主体

高校外部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是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方式,它并不以课程形式安排在高校教育中,而是存在于社会生活和校园课程设置外的生活中,具有多样性、潜在性、不易觉察性、非预期性的特征,但所起到的作用却是不容小觑。比如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和校园交往中所获得的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或者从新闻媒体报道中所产生的法制意识,虽然没有高校教师的正式授课,但大学生同样可以从其获取法律知识以及培养道德观念。课程外知识经验的获取特点就表现在大学生可以在无教师教授的状态下,通过自身的感官进而产生道德与法制的意识。多渠道知识经验的充分利用,丰富了教育人力资源的效果不足,丰富了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多元主体教育的探索让课程设置外的双效教育资源活跃起来,成为高校课程教育的重要补充,利用学生身边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构建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协同运行机制。

三、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协同创新的客体理论

大学生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协同创新机制以教学主体多元化,教学客体互相渗透,相互结合可操作性三个方向为基点,探讨三要素在高校教育中所起的作用,进而实现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协同运行的作用机制。

1.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建立法制教育学科,充实法制教育中的专业师资力量,发展专业学科

依法治国为依法治校提供了理论依据,依法治校的前提是高校的领导、老师和学生都知法、懂法、守法。但目前各高校依法治校的推进还存在很多障碍,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并没有专门开设法学概论这种专门的普法课程,法律方面的知识仅限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中的很少一部分,且实际讲授的老师往往是思想政治专业毕业的。因此,要推进依法治校,亟需解决的是建立专业的法制教育学科,解除高校中法制教育属于道德教育附庸的地位,让专业的法律老师来讲授法律知识,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法律规定,进而了解法律为何这样规定,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从而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

2.通过案例讨论教学,设计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机制

西方有句著名的法律格言——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意思就是虽然法律与道德在大部分的是非判断上是一致的,但道德的要求水准高过法律的规定。作为高校大学生,应该了解作为公民应当懂法守法,但作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因此,高校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但现实的情况是学生并不重视高校课程中的思想道德课,逃课成为一种必然。究其原因,在于高校思想道德课脱离实际,甚至就道德论道德,缺失实际的感知和热点的辅助,要提升大学生对高校开设的思想道德课的重视程度,可以寻求法制教育的结合,意即将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融合,就社会热点问题谈论,将法律的严重后果灌入道德问题,从而引起大学生对道德教育的重视。比如,社会热点问题“扶老人反被讹”,就是一个很好的将法律和道德融合在一起谈论的经典案例。

3.专业背景及社会实践活动,用以实践中辅助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

“契合是知识的最终目的”。法律和道德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而且知识的各类形态之间是相通的,在大学阶段,学生除了其专业背景以外,也或多或少的参与到社会生活当中。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完全可以通过专业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加而融入到大学生的教育中去。以自然科学类专业为例,影响科学知识发现的非智力因素——理想、耐心、毅力、细心、机遇等在科学知识发现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非智力因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在自然科学专业课中进行讲授,学生接受起来要比在思想政治课上积极,并会带有强烈的认同感。再如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去做兼职,去做暑假工,涉及到劳动合同的签订、工伤保险的购买以及赔付,怎样在这个社会实践过程中更好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除了课堂上的法律讲解,更需要大学生亲身实践,这样所起到的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4.开发校园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隐性资源

在高校范围内可以开发设置课程外的道德教育隐性资源比较充分,有研究者提出以下几个场所和环境可以构成学校的隐性课程:“学校图书馆那充满文化气息的走廊,浓厚的学术氛围,催人奋发的精神,对真理的崇尚和追求,维护伦理的传统力量,幽雅的校园景色等有机构成的文化环境,都构成了学校的隐性课程”。一所大学的人文精神、管理模式、校园校史甚至从学校毕业的优秀校友的发展历程都能够成为道德教育的隐性课程。

那高校范围可以开发的法制教育的隐性课程表现在哪些地方呢?校园法制环境可以通过认识导向功能、情感陶冶功能、心理建构功能、行为规范功能、榜样示范功能、育化矫正功能等来影响大学生法律情感、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的形成。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可以让大学生体会到“法”就在身边。具体表现的形式为:网络的普及使得现今获取信息非常的便利,依法治国的理念使得整个国家的大环境都注重了法治,新闻头条经常出现各类案件,大学生不仅可以被警示,还可以从中获得法制教育。此外,大学生团体法制节目的展开,自编自导的案例演示,同学间涉及法律方面的亲身经历的分享都构成大学生法制教育方面的隐性课程资源。具体来说,一所大学要有自己非常明确的大学精神,才能让新生在开学伊始就置身于隐性教育的环境中,进而最终产生教育的“稳定性或持久性”影响。这种隐性模式所进行的教育效果是终生性的。

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的客体理论研究具有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使得本课题的研究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实践中的具体操作实施也可为理论研究更加深入。

四、结语

大学生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协同创新问题是在党中央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大方针下高校教育新的发展方向,研究这些问题有助于清楚地认识在教学主体多元化,教学客体互相渗透,相互结合可操作性方面协同作用下各自在高校整体教育视域内可以发挥效用的资源。在当前认识的基础上,以资源整合为关节点,实现各教育资源体系的自组织运行,构建操作性强、效用性高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协同创新机制,是对当下高校教育发展瓶颈的突破。

[1]中共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的决定[Z].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2014-10-23.

[2](德)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3]张海惠.中美大学教育体验与比较——美国知名华裔学者访谈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02.

[4](美)爱德华·O·威尔逊.论契合[M].田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5.

[5]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1(19).

[6]杨金廷,郝南.高校德育环境的作用机制分析与构建[J].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2):76~78.

[7]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38.

2095-4654(2015)10-0084-03

2015-06-11

岭南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研究”(QW1423)

G641

A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协同机制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