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宁皮影戏的艺术特色及“生产性保护”研究

2015-03-19戴红梅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海宁皮影戏皮影

戴红梅

(浙江传媒学院 动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海宁皮影戏的艺术特色及“生产性保护”研究

戴红梅

(浙江传媒学院 动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宁皮影戏”,具有声腔古老优美、舞台表演独特、影偶造型精致的特性,在中国的皮影戏大家族中极具代表性。通过实地调查,剖析海宁皮影戏在“生产性保护”中所面临的危机和机遇,探讨其“生产性保护”的多样可行性,提出如何使其进行有效价值转换的建议,以促进其真正意义上的保护与开发。

海宁皮影戏;生产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皮影戏,又名灯影戏,是利用光影呈像原理的一门古老民间艺术。早在西汉时,皮影戏就已有了雏形,到晋时的干宝《搜神记·汉武帝·李夫人》中更是明确记载了利用平面的影像进行人物塑造[1]。至宋时,《明道杂志》、《东京梦华录》中描绘了皮影戏的演出盛况。靖康之变后,宋室南迁临安,皮影戏随之盛行杭州。杭州的“绘革社”(宋·周密《武林旧事》)专门为皮影人物制作造型。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附有“武林”各戏班“伎人”的名录。清时,查岐昌在《古盐官曲》中的“新年影戏聚星缸,金鼓村村闹夜窗;艳说长安佳子弟,熏衣高唱弋阳腔”,就是海宁长安镇、新江一带农村皮影戏演出盛况之写照[2]。至今,海宁皮影戏中尚留存有宋前南曲声腔遗音,而传统剧目场景仍是南宋古典模式。海宁皮影戏曾是民众的婚嫁、寿庆、祈神等隆重场合的必备节目,尤其是皮影戏中的“蚕花班”唱的“蚕花戏”为海宁当地的独特剧目。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新剧种的快速传播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的诸多变化,缺乏文字传播的海宁皮影戏已经处于濒危的阶段。国家非遗海宁皮影戏完全靠师徒口传手授,没有一套完整的材料可以流传,这给海宁皮影戏的传承带来了困难。剧种的传播途径与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海宁皮影戏迫切需要创出一条新的传播之路,这都是现实的困难。当下,我们应更多的关注和思考如何去保护和传承国家非遗“海宁皮影戏”,走出一条有活力的“生产性保护道路”。

一、海宁皮影戏的艺术特色

(一)唱腔古老优美

海宁皮影戏作为江南皮影戏的典型代表,其首要特点就是唱腔融合南北,古老优美。宋室南迁,“皮影戏”也随之来到海宁,在流传的过程中,与“海塘盐工曲”和“海宁小调”相融合,形成独特的“盐腔”,后来发展成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的海盐腔。海宁皮影戏正本戏所用的“长腔”即“阿拉腔”,至今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海盐腔”,是海宁皮影音乐最重要的一种风格特色。 “弋阳腔”,又称“乱弹”,属于南戏声腔范畴,用于开台戏和武打戏,是海宁皮影戏的另一重要唱腔,无宫调、少节奏、顺口而歌。

(二)风格水乡韵味

海宁皮影戏在延续北方皮影精华的同时,为了适应海宁的风尚习俗、民众爱好,在演唱风格上,吸收江南丝竹和地方民间小调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弋阳腔”,紧拉慢唱,唱腔变化无穷,曲调高亢激越,乐器以板胡、二胡为主,配以笛子等;“长腔”曲调婉转悦耳,优雅舒展,擅长叙述和抒发情感,乐器以笛子为主,配有其他丝竹管弦、唢呐等,节奏明快悠扬,极具水乡韵味。影偶设计、舞台布景吸收海宁本土其他民间艺术水乡剪纸等艺术经验,独具特色增加蓝印花布花纹等民俗元素,唱词和道白结合官方书面语言与海宁乡土方言,具有浓郁的江南地方特色。

(三)武打技术高超

“两根竹棍表尽喜怒哀乐,一双巧手调动千军万马”,皮影表演艺人抓住稳、准、劲、实、快的操纵要领,活灵活现演绎世态万象。在舞台表演上,分为上手(主演)和下手(助演),二者需要通力合作,每人操纵一个或多个影偶,单人双手对打结合双人合作对打,影人转身、翻、跳、搏击等表演动作十分灵活,其中持刀抢、挥拳格斗、挑头(砍头)等属于高难度武打动作尤为精彩,精准娴熟,栩栩如生,堪称是江南皮影戏一绝。

(四)影偶造型别致

海宁皮影戏影偶以牛皮为材料,经加工薄如纸张、透明光滑后,通过剪形、绘图、勾线、上色、过稿、镂刻、发汗熨平、缝制插签等工序制成。海宁影偶受宋“绘革社”影响,“少镂刻、重彩绘、单线平涂” ,绘画风格参照中国画“工笔重彩”的艺术特色,以青、红、黑、白、黄五种幻灯透明颜料为主,简练的线条配以大胆、明快、鲜艳的着色。影偶造型传神,凝练概括,虽侧脸单眼,但脸型圆活,少夸张,近实像。人物的脸部表现,“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予以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其间耳。”[3]影人形体上装钉翎管,插竹签棒,人物关节用线缝接,操纵灵活。文戏人像影偶单手单眼、并足侧身为主,旦角头身不分离,栗壳鼻代表丑角形象等,都是海宁皮影戏独有的艺术特色。

二、海宁皮影戏的发展现状

调研中发现,在以海宁文化局下属的文化馆非遗中心、海宁皮影艺术团有限公司、斜桥镇中心小学为核心的“三位一体”传承模式保护格局之下,海宁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保护困境。

(一)海宁皮影戏的发展优势

一是群众认可度高。海宁皮影艺术团是浙江省唯一的皮影戏剧团,也是海宁皮影戏的主要传承载体。2005年至今,海宁皮影艺术团多次在上海、浙江、江苏、江西等省市参加演出,并先后赴新西兰、台湾参加文化交流演出,受到了境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排演剧目也获得了一系列具有较高含金量的奖项,其中《鸡斗》获浙江省第二届曲艺杂技(电影)节金奖,并被列为国家文化部“全国保留节目”,《闹龙宫》获浙江省第二届曲艺杂技(电影)节银奖,获第三届金狮奖国际木偶皮影戏比赛铜奖。

二是艺术价值突出。海宁皮影戏在艺术特色、演唱风格、舞台表演、影偶造型等方面极具个性,并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适宜的改动,如以前多是用海宁土话演唱,现在为了让非本地人能够听懂,改用普通话进行演唱,提升了海宁皮影戏的时代融入性。

三是项目保存完整。海宁皮影戏的皮影制作技术和皮影戏表演保存完整,保留有大量传统剧目,且为适应时代需求,重点打造了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如《闹龙宫》、《鸡斗》、《南天国》、《仗义斩孽龙》等;同时创新编排了一批老百姓喜爱的神话剧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白蛇传之水漫金山》等;并且排演出许多深受青少年儿童欢迎的现代童话剧,《采蘑菇》、《青蛙王子》、《葫芦娃》、《小猫钓鱼》等。

四是传承格局高效。海宁皮影戏的传承和保护主要在海宁皮影艺术团有限公司展开,并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得到当地学校——斜桥镇中心小学的呼应,保护格局简单有效,为海宁皮影戏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有张坤荣、徐二男两人,张坤荣仍活跃在皮影戏表演舞台,而徐二男因年岁已高,只对学徒进行教学指导。海宁皮影戏还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学林、马孙英、赵润、郭志英和施森炎,五人均在海宁皮影艺术团有限公司任职。2008年开始,海宁市就建立了师徒签约机制,同时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教学)基地、代表性传承人及专(兼)职学徒考核机制,有效规范了对传承人的管理,进一步保证了传承的有效进行。

五是发展优势明显。海宁皮影戏保护之路虽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经过调查,我们认为海宁皮影戏发展情况较好,存在进行市场开发的机会。首先,是人们对品质生活的追求。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追求物质消费的同时,也开始注重精神文化上的满足。手工制作皮影中所带有浓烈的人文和艺术气息,正好迎合如今人们的消费理念。其次,是传统文化的再复兴的需求。随着国家实力与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国人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也得到大幅度提升,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悠久历史的海宁皮影戏,剧目丰富,制作、表演等个性特点,是我国传统戏剧的杰出代表,会逐渐得到人们更多关注。还有,“非遗”潮流席卷全国的发展趋势。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官方倡导与实践,已经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关注和反响。非遗经历十余年的发展,社会大众对其已有了一定的认知和接受度。海宁皮影戏作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发展政策上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一股非遗热潮带来的不仅是政府的支持,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其进行市场开发奠定了良好的消费基础。

(二)海宁皮影戏的保护困境

首先,海宁皮影戏传承主体身份不明确。调查中笔者发现,海宁皮影艺术团有限公司是非遗基地,政府通过“剧团表演、政府财政补贴”这一机制及其它相关政策支持它的存在和发展;但另一方面,因该公司是私营企业,按照法律规定,需要履行纳税的义务。纳税问题引发了艺术团的疑惑与不满,“非遗基地”和“私营企业”双重身份的存在带来了矛盾和问题。

其次,海宁皮影制作传承人的缺失。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钱松(皮影制作)老人去世后,目前仅有一、两位徒弟有能力绘制海宁皮影。海宁皮影如果要走向“生产性保护”道路,还需要大批懂得皮影绘制的艺人,才能保证海宁皮影的产量。其次,海宁皮影戏的兼职学徒每年仅2 000元补贴,全职学徒每年也才6 000元,即使学徒们随艺术团演出有一定收入,但每月工资加起来也仅有3 000元左右,只能保证基本的生活。因此,学徒们的待遇问题直接影响到专心从事该工作的艺人数量,间接影响到海宁皮影“生产性保护”道路的实施。

第三,手工技艺与产业化的博弈。海宁皮影完全是艺人经过一笔一划的勾画、一针一线的缝制,可以保存几百年而不褪色损毁的艺术精品,极具收藏和艺术价值。因此,海宁皮影价格不菲,如要购买一个皮影一般需要几百甚至上千人民币。现在市面上贩卖的多是来自北方机器作业制成的皮影,购买一件仅需十几元人民币。海宁皮影“生产性保护”需要手工制作才能保证其本来的面貌,但势必会使其与机器制作的皮影相比,在产量和价格等的竞争上存在劣势。

三、海宁皮影戏的“生产性保护”道路探讨

在经济利益的强势影响下,海宁皮影戏项目的传承和保护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保护困境,和大多数非遗一样,存在着资金供给不足、传承人热情不高、传承人青黄不接等问题。而许多当事人都把问题的最根本症结归于“经济支持不足”这一问题上。由此使笔者思考,如果能够利用海宁皮影戏可市场开发的一面,通过满足市场需求以创造经济价值,进而为其保护提供更多动力,同时也能和时下业内所提倡的“生产性保护”理念相吻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指的是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4]。海宁皮影就其制作来说极具个性,经过绘画、裁剪、手工缝制等一系列程序而成,在整体造型上突出写实风,集观赏性、独特性、手工精品化于一身,充分体现了南方地域文化人文底蕴,与北方皮影截然不同,是“可生产”的文化独特性的体现。海宁皮影戏的“生产性保护”实施,就是通过对其技术技艺的有效整理,着重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加之合理的市场分析与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传承保护与市场开发两条定位不同但相辅相成的海宁皮影发展道路,建立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进而达到更好保护海宁皮影戏的目的。

(一)整理技术技艺

技艺技术的整理是“生产性保护”的前提,只有清楚了解海宁皮影戏“家产”到底有多少,才能有计划、有根据的进行市场开发。开展整理工作,首先应该走全面收集的道路,对有关海宁皮影戏的文献资料、代表性实物进行系统收集,并采用摄影、录像等光影技术尽可能再现其制作技艺、表演过程;其次,海宁皮影戏作为一种传统戏剧,很多精髓都依附在传承人身上,通过对代表性传承人的细致性调查,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住海宁皮影戏的本质,所以在全面整理的基础上,应重点突出极具代表性的传承人。通过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最大程度地获取有关海宁皮影戏的资料和信息,建立起尽量详实的档案和数据库。

随着机器化大生产的发展,就市场竞争力而言,海宁皮影和北方皮影相比会存有劣势。但机器生产的皮影图案相对简单,整体感觉上略显呆板,缺少了艺人赋予它的灵性和韵味,这也就使得海宁皮影这样的人工皮影更显珍贵了。海宁皮影要走入市场,就必须在量上有一定的保证,这就需要在制作技艺及其工具上进行改良和提升。海宁皮影的制作除绘画需较高技艺外,裁剪、缝制都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学会。就绘画这一点,可由绘画大师在样板上画好模型,借用现代技术将其复制在皮影制作原料——皮上面,然后再由手工进行裁剪和缝制。

(二)确定市场定位

海宁皮影采用纯手工制作方式,区别于北方的机器生产。虽然,手工制作会限制海宁皮影产量上的增加,但其总体流程较为简单,除绘画需要较高才华外,其余步骤并没有过高的难度,所以一定程度上适用于小批量生产。如上文所说,绘画这一步骤可以采用现代技术来完成,虽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海宁皮影的价值,但不失其形象生动、丰满写实的皮影特点。综合来看,海宁皮影的市场开发可以走“精品化”道路,并着重于中高档礼品和旅游纪念品这两个市场进行产品开发,这就需要保证它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地域可识别性,从而满足消费者别样的心理、审美需求。皮影形象应尽可能符合地方特色,具有美好象征的民俗意象,注重挖掘形象背后的故事,打造品牌“精品”,满足消费者对作品专业性的要求。

剧目特色是海宁皮影戏的一大特点,且直接体现于皮影戏的表演过程。现海宁皮影戏表演主要依托于海宁皮影艺术团有限公司,但其表演模式依然是“人请我去”的被动形式,虽说有两个皮影展演馆(位于海宁皮革城、盐官风情一条街),然而表演多为片段化,难以让观众真正领略到海宁皮影戏的独特性,自然会限制表演市场的开拓。艺术团可合理进行市场定位,主动开拓商演市场,建立一个较为成熟的商演机制,积极争取政府支持。

(三)保护与开发并举

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传承和保护,经济价值的实现只是次要方面,如果“非遗”丢失了内在底蕴及其强烈可识别性,那么任何经济价值的实现规划都是违背“生产性保护”宗旨而一味寻求经济利益的行为;现今的“非遗”传承发展普遍面临资金不到位的窘境,海宁皮影戏的保护也无法回避这个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突出了开拓资金获取渠道的重要性。但是,在生产性保护过程中,如果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过度商业化,这将导致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出现,从而使保护以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最终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5]。所以说,海宁皮影戏的合理传承和保护是进行市场开发的基本前提,其面向市场是更好实现传承和保护的物质基础。

海宁皮影戏的一大特点是皮影制作突出手工性,制作过程较为复杂,但大体能分为绘制、裁剪、缝制三个步骤。绘制因专业性较强,难以面向一般艺人,因此可以适当采用现代技术进行简化;而另外两步因专业要求不高,也为与现今流行于市场的纯机器制作皮影产生区分,应当采用手工进行生产,通过手工、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或许能为海宁皮影走入市场创造可能性。作为“国遗”,海宁皮影戏要有继续存在的理由,传承人应从保护海宁皮影戏原真性出发继续以前的皮影制作“老路”,这也是“生产性保护”道路的本质要求。但是这些传承人可以成为指导皮影市场开发的专家顾问,为海宁皮影走出市场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这两条道路的成功结合,不仅有助于解决资金不足情况下传承人热情不高的问题,获取的经济收入也有助于解决海宁皮影戏传承和保护资金缺乏的窘境。

四、结语

海宁皮影戏是富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印记的、生存于民间的独特娱乐方式,保留和记录了很多已经消逝的民俗资料,为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的研究提供重要而珍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影响力。非遗海宁皮影戏的保护,不仅仅是政府、非遗传承人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华夏儿女保留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的责任。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海宁皮影戏还是能以适当的方式,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继续生存传承下去。

[1]石晨阳.海宁皮影戏[J].浙江档案,2007,(2):29.

[2]柯钰.海宁皮影戏艺术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8.

[3]王珏.海宁皮影戏[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8.76.

[4]汪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理念的认识[J].艺苑,2011,(2):97~100.

[5]陈华文.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几个问题[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11~113.

2015-04-16

2013-2014年度浙江省文化厅文化科研立项项目“国家级非遗‘海宁皮影戏’的艺术传承与‘生产性’保护研究”(zw2014041);浙江传媒学院校级课题“非遗视野下海宁皮影戏的艺术传承与生产性保护研究”(ZC13XJZ004);浙江传媒学院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课题“国家级非遗‘海宁皮影戏’的艺术传承与‘生产性’保护研究”(ZJ13FY003)的结题成果

J827

A

猜你喜欢

海宁皮影戏皮影
刘海宁作品(一)
我们来演皮影戏
平凡的人 伟大的事
皮影戏
月光皮影
天下奇观海宁潮
我爱皮影
不老的皮影
我发现了皮影戏的秘密
皮影戏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