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合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探讨
——以襄阳职院为例

2015-03-19张海国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襄阳创新型产学研

张海国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湖北 襄阳 441021)

产学研合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探讨
——以襄阳职院为例

张海国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湖北 襄阳 441021)

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需要高校发挥主导作用、科研院所和企业配合、学生全面参与,在遵循人才形成和发展规律条件下,共同探索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国家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需要。

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模式

在20世纪初,产学研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 源起于美国教育界。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产学研合作被认为是能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就是将课堂教学中的理论学习与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1]产学研合作模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方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所谓“产学研”是指生产实践(产业)、学习和科学研究的合作系统工程,是“通过分属不同领域的两个参与者——大学与产业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相乘效应来提高大学与产业各自潜能的过程”[2],是一种应时代要求不断地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模式。

从高校来看,产学研合作就是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等不同环境和资源及其培养人才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传授知识、培养才能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实践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实践、科研活动有机整合的教育形式。基于此,襄阳职院按照《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精神,坚持科学发展,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为宗旨,以就业、创业为导向,面向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及襄阳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现实需要,围绕“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与绿色襄阳”的“四个襄阳”发展战略和“一个龙头、六大支柱”(即以汽车产业为龙头,以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农产品深加工等为支柱)的襄阳产业发展格局,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及优势,走出了一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创新能力的产学研协同发展之路。具体说来,襄阳职院在三个层面(学院、教师和学生)良性互动中建构着产学研合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

一、学院层面:趋向创新性,引领正确方向

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学院层面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及配套改革。襄阳职院按照“三对接一贯穿”(即专业与地方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任务对接、人才规格与用人需求对接,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逐步建立健全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数量适中、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专业结构体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供给所需的高端技能型、创新型人才。

1.确立科学的创新人才观

在襄阳职院发展过程中,广大师生,在学院高瞻远瞩的决策指导下,已经广泛接受了高校应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理念。但我院并没有简单地将“创新能力”看作是促进学生发展的终极目标,而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在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全面自由发展的进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追求“完整的人”的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产学研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重要任务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服务,“产学研”对于高校而言,应该是从实际生产需求出发,是培养人才(学)而致用的方向,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发展;通过科研活动取得成果而服务于社会和企业,也就是“产”应该促进“学”的发展,“研”应该促进“学”的深化,产学研应按照其内生逻辑有机结合,在良性互动中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不断地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在产学研背景下,按照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院的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体系都需要动态审视。由于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市场是不断变化的,用人单位对于人才规格要求也越来越有创新性,高校就应该依据社会需求及自身发展定位及时地调整和优化课程标准体系和培养方案。当下,我院已经根据产学研结合的特点和要求,成功地进行了“四项改革”,也就是对于全院各个专业的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考核系统化和专业实践教学系统化等改革,增加开放性实训、实验、科学研究训练计划等实践项目,这更加助益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3.建构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桥梁

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高校发挥主体主导作用,高校应主动地、积极地构筑起产学研互联互通的桥梁,自觉地成为产学研之间合作的枢纽。为此,我院从以下几个方面建构产学研合作支点。第一,依托区域经济发展,立足于以满足本地企业、产业等技术创新实际需要为出发点而与其通力合作,根据当地企业、产业反馈信息而积极地成立科研所,先后成立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所、农业产业化研究所、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和软科学研究所等,由教师、学生和企业、产业专家共同组成研究所成员。这样,教师通过该路径能够知晓各个企业、产业的技术需求,与企业、产业等单位合作开展研究,一方面可以为部分有科研兴趣学生提供科研活动的舞台;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把企业、产业基地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场所,让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生产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愿望、创新意识,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还可以聘请企业或研究所的专家作为学生的兼职导师,形成战略联盟模式,探索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方法,拓宽培养人才渠道,扩展培养人才空间。第二,依据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和谐发展以及“学生动手优先和生产性实训优先”的原则,创建校办产业——“校中厂”、“厂中校”的新模式,这不仅可以直接转化教师的研究成果,提升教师科研的积极性,而且可引导学生参与,从中体验到企业的生产、研发、经营和管理等不同环节的内容,真正体验产学研结合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校办企业产业模式还能够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直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直接对接,突出实践环节,全面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为学生的创新奠定实践基础。第三,积极建设大学科技园,推进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向纵深层次发展。学院自觉地强化与政府部门的联系,积极地建设和运行大学科技园,制定了相关激励政策和措施,激励教师与科技园区的企业、科研机构之间联合,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园区内各单位的生产或研究工作,支持学生到科技园区创业实践,使科技园区成为学院培养创新人才的试验田。

二、教师层面:坚持创新性,发挥服务作用

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心在学校。如果说学院层面的功能和作用在于产学研合作的顶层设计和改革方案,那么教师层面的功能和作用就在于将学院的顶层设计化为具体行动方式,把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转化为自己教学和科研的策略,发挥服务作用。

1.秉持先进教育理念

教师,不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人文工具课教师,都已认识到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既重视知识传授又注重技能训练;既重理论理性对于实践的指导功用和解释力量又重视实践理性对理论检验和转化职能。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做到“因材施教”,既调查学生的学习基础,了解其对开设的课程设想和要求,又知晓其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既研究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又重视发现学生的共性特征;既有为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纵向课程体系的建构,又有跨学科课程体系的呈现,从实际出发,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注重启发引导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方式教学,积极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仿真模拟教学,集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融合。在科学研究中,强化服务意识,紧紧围绕专业理论以及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引导、指导学生并协同参与科研工作、开展研究,从理论上讲,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既有利于产学研结合,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奠基作用。

2.培养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

教师通过自己教学、科研活动肩负着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而且更重要的是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创新驱动因素,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创新能力保障。

产学研合作培养的创新型人才,不仅意味着掌握了丰富的基础理论和练达的操作技能,而且还意味着在实践中拥有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就不应是简单地讲授理论知识,而应是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使命。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培养发散思维及能力。这需要教师一方面发掘教学内容中蕴涵的大量的发散性课题,例如,诚信问题,教材上分析了诚信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教师可以延伸诚信的表现种类,启发学生思考在我们身边或自己身上有哪些种类的诚信问题:经济上,为获贫困助学金而开假证明,事实上不贫困,还有绿色贷款日后逃避还贷等;学习上,为获得高分而考试舞弊;找工作,为提高受聘概率而美化自己是班干部;乘坐公交车逃票等不诚信现象,这既可以训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还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诚信问题背后的原因有哪些等;另一方面,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时可结合学生的专业选择本专业创新案例来增强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自信心。高职院校学生不是缺创新能力而是缺自信心,他们常常觉得自己仅是一个专科生,认为创新是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利”,自己能学好专业就不错了,这就为教学提供了回应学生和社会呼声的机会。例如,我院毕业生“贺亮创业创新案例”:2009年,贺亮从襄阳职院机电专业毕业后,进入本地一家大型汽车企业工作,围绕着电机设备做技术、做销售,国内电动汽车市场都被他跑遍了,从中积累了许多资源。在2013年3月,贺亮注册成立襄阳绿控电气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研发城市电动汽车、纯电动、混合动力、轻轨电车等电动汽车专用辅助控制产品,有两项新能源国家专利打入南青奥会市场。运用这个案例于所有工科类学生,组织学生对这个案例进行全方位分析讨论,发挥了学生在讨论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充分调动和引导他们思考、探讨创新需要哪些要素(内在的和外在的),在学生间以及师生间互相启发和激发中,促进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散思维性及问题意识等形成和发展。通过对这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极大地鼓舞了高职层次的学生创新的自信心,激励了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三、学生层面:践行创新性,实现创新发展

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人才培养模式之一,是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并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教育过程,学生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是产学研合作可行与成功的重要标志,“可以说产学研合作教育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具备深入开展的基础和条件。”[3]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是产学研合作的高级目标和旨归。

1.重视理论,奠基创新知识和能力

创新能力的形成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形成的必然发展,没有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厚积就不可能有创造、创新能力的薄发。学生的成才和创新发展应该立足于基础知识和技能。为此,学校、学生、科研所和企业等应联合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应根据自己专业倾向全程参与其中,可以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的资源整合优势,一方面可以透过企业、科研所了解社会人才市场对于本专业人才规模、人才知识、能力及职业素养的需要态势,前瞻性地瞄准产业、行业的需求,积极主动地、有针对性调整和完善自我素质;可以在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的同时,积极了解社会、走进社会,参与企业、科研所的合作交流,尽早理解自我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创造的各种实景或虚拟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牢固地掌握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相关理论,形成基本专业能力。因此,学生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全过程,有利于其将理论知识与生产、研究有机结合,从而让自己既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够在其中体验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魅力,提高其职业道德伦理水平——这样的理论、能力和素养有机整合有助于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形成。

2.注重实践,形成创新能力

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基础在理论,根本在实践,表现在人才的实践经验、生产实践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的完美结合,标志着人才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首先,学生积极参加创业培训,形成合理的创业理念,养成基本的创新技能。我院强化企业、科研等联合,发挥企业及科研专家团队的作用,学生全员参与,结合专业特色进行创业培训指导,把专业学科教育与技能创新结合,营造创新氛围,学生在亲身体验真实创新环境中创新理念、创新愿望得到激发,创新精神、创新实战能力得到内化和升华。其次,学生在理论学习之余积极地参加学院内部提供的各种实训、实验、科研活动机会,以及通过顶岗实习、实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专业性实践基地,一方面形成合作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另一方面带着问题意识把学院、科研单位和企业联合共同开发的创业实践项目有机整合起来,从中不断地发现创新问题线索,找到创新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逐渐地实现创新能力的发展。

总之,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高校引领、科研单位和企业配合、学生全面参与,在遵循创新型人才形成和发展规律条件下,共同探索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1]李燕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实证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08,(2):14~23.

[2]Fornell D Lareker F.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3,(18):39~50.

[3]刘平,张炼.产学研合作教育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200.

2095-4654(2015)10-0001-03

2015-06-07

G644

A

猜你喜欢

襄阳创新型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襄阳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展评活动圆满结束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神秘的包裹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谱写时代新篇——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