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批评的诗意表达:感悟式批评简述

2015-03-19张艺凡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1期
关键词:李健吾批评家文学批评

□ 张艺凡

一、感悟式批评与印象式批评、审美批评及酷评的比较

感悟式批评是中国古代就存在的,基本精神一直延续至今。沈德潜曾说过:“读诗者心平气和,涵咏浸渍,则意味自出”。“涵咏”是指作者对诗歌意象整体上的体味,是读者反复潜沉的结果。钟嵘的《诗品》、皎然与司空图的诗评,到严羽的《沧浪诗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大量的诗话、词话大多都是以形象具体、传递美感的方式来传达批评家的心得。因此,感悟式批评走向现当代,也批判性地借鉴吸收了来自中国古代的批评方式。既然“感悟”二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范畴,因此可以体会其深刻含义:“感”即是主体的心灵世界因外物的触动而萌发了对美的独特感受,“悟”是指审美过程中由不明事理到豁然贯通的一个飞跃过程。下面,将通过几个具有相似性却又有自己特定指向的批评方式的比较分析,概括感悟式批评的独有特征。

(一)感悟式批评与印象式批评。关于感悟式批评与印象式批评,中国学术界并未做严格意义上的区分。但严格来看,印象式批评的概念主要是在西方印象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下产生的。十九世纪末,法国作家法郎士明确提出了印象式批评的基本理论。这一理论与西方现象学有关,指的是将对象本身留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谈出来。而感悟式批评多像前文所言,与中国古代的批评、思维方式是可以形成对接的。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很多的文体方式如骈体文等,很难用西方的理论方式进行表达,因此感悟式批评获得了它的生命力,实现了较为持续的、较为长时间的发展。

(二)感悟式批评与审美批评。感悟式批评与审美批评内涵是有交叉的,但又不全然相同。交叉点于两者对于美感的重视、情感性的探索。感悟式批评的范围会大的多,也就是说,感悟式批评可以进行审美。审美批评直观地拒绝理性理解,康德提出:“审美是无功利的”,理性并无法传达审美的神韵。因此看到,审美批评更多去关照人物主体性。注重形式、语言、结构、叙事。发掘想象力,实现自由的文学虚构。而感悟式批评家更注重将个人的东西带入到审美对象中去,实现主观化的认知与表现。

(三)感悟式批评与酷评。“酷评”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商业浪潮的发展而得到出现与进展的。与感悟式批评相比较,“酷评”与感悟式批评同样都充分发挥了批评者的主体能动性,重视了主体的力量。但由于“酷评”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进一步向前走的,因此我们不难看到,在极其鲜明地表现着批评者的个性特点的同时,脱离了批评客体,这是对文化与文学的一种不尊重。而感悟式批评虽强调主体性,但却承认客体的决定性作用。他们在写作实践中是有责任意识的,并不一味放任自身的主体意识,而是严肃认真的对待作品批评实践。“酷评”不同于感悟式批评还在于其自身的独特社会因素。一是酷评往往是评论家与媒体的一种商业性操作,其肯定或否定某一观点也许不是作家的自身体验,二是酷评往往与利益相关,批评者、批评家的关系不同,地方利益的介入,从而导致表达的并非自己真实的审美体验与想法,影响到批评的纯洁性问题。

根据上述比较分析,可以概括出感悟式批评有以下几点特色:一是就感悟批评的呈现对象而言,批评者并不完全将作品作为表达内容,而是在批评过程中多强调批评家自身的东西。有学者指出:感悟式批评就是表达批评家自身,就是一种二度创作。在批评实践中,衍生出的是批评家的个人体验。二是就批评的意识而言,感悟式批评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其批评的主观性。它允许作家在作品中谈论自己。而将作品作为一个表达起始点,谈论作家自身的经历、经验,批评家的所感、所想。或由作品生发开来,去谈些另外的东西,来随心的与读者进行交流。三是从语言、形式上说,感悟式批评运用一种散文化语言,追求形象化表达,诗意化的语言更使其具有艺术化散文的独有特性。结构上“散”,体现为文无定体,排比、比喻等方式的运用,也使批评文章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四是批评文本本身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语言的渗透力,文字的美感与纯洁性,使有些作品可以当做文学作品来读,获得审美享受。

二、感悟式批评的文本分析

我国古代文论话语的感悟性、整体审美性的特点首先在现代批评家中得到了继承。产生了如沈从文、李健吾、李长之、李广田、汪曾祺等一批继承着古典感悟批评特色的创作者和评论者。其中李健吾是感悟式批评最有代表性的批评家之一。下面以李健吾在《咀华集》中对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的批评为例进行分析。

李健吾认为,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一样也是一种艺术创造,需要的是批评家要有个人的气质与才情。因此批评对象的存在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要通过它来传达自己的独特感受,高度重视了批评家的“自我”,并进一步认为,“自我”的存在是完整无缺的,是决定批评对象成败得失的重要标准所在。与此同时,李健吾指出,文学批评更应该从扫除一切成见入手,追求公正,用一种人道主义情怀来看待问题的发生与缘起。因为个性与公正间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因此李健吾为两者找到了一个沟通理解的桥梁,即“人性”。在这篇批评文本中,李健吾开始并未谈及林徽因的作品,他就内容和形式的一体性发表了看法:“形式和内容不可析离,犹如皮与肉之不可揭开”,进一步指出:“一部作品的现代性,不仅仅在材料,而大半在观察”,选择和技巧,最后讲到了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九十九度中正是人性的一个横切面”。批评家在文章中多次强调了自身的东西,体现出自己的独特思想,有较强的主观性表现。在李健吾的批评文章中,内涵的理性化与语言运用的诗意化是并行不悖的。如在文章一开始:“我不明白内容和形式怎样分开,一件将军的铠甲只是铠甲,并不是将军;剥掉铠甲,将军照样呼吸。杀掉将军,铠甲依旧存在。”到“形式是基本的,决定的。辞藻,用得其当,增加美丽;否则过犹不及,傅粉涂红,名曰典雅,其实村俗。”铠甲和将军的关系来形容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联系,具体形象,四字短语的运用,很有文学性和较强的可读性,虽散却有核心思路的贯穿,甚至可以当作一篇文学作品来读,获得审美享受。

时间走到当代,感悟式批评在李洱、谢有顺、丁帆、王一川、雷达等评论家的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也不得不看到,九十年代文学评论学术化的要求使具有感悟式色彩的文学批评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趋于条理化、学术化,这不得不说是学术界的一种遗憾。下面将就评论家雷达早期的感悟式批评文章——《模式与活力——贾平凹之谜》做一下分析。

雷达是一个有自己明确批评观的评论家。他强调批评的主体性,进入作品的艺术世界,在主观体验中获得进入作品的方式。散文随笔体的使用,形象抒情式的语言,构成雷达感悟式批评文章的主要特点。但是也应看到,雷达与李健吾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批评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注重将自我印象的条理化,从而实现意义的本质属性。在《模式与活力——贾平凹之谜》的第二段中,雷达写到:“他写得最自如的作品,有如火焰般颤动,流水般变形,绸缎般柔软。”这样的话语是很难在理性充斥的批评文本中读到的。作者在一开头就奠定了本文的情感基调,文学性成为文章的一大特色。接下来,雷达在文章中将贾平凹的小说概括为三个阶段:“他已经历了至少三个明显的创作阶段:以《满月儿》为代表的阶段、以《二月杏》为代表的阶段和从《小月前本》发端至今以描绘商州地域社会变革波澜为主的新阶段。”这三个阶段的概括体现了个人印象的条理化,见别人所未见,发别人所未发,洞见到了作家的独特存在性。不得不说雷达是一个有很强的艺术敏感性的人物,他看到了女性对于贾平凹模式形成的重要意义:“我认为贾平凹迄今为止的创作甚至可以用三个女性形象来作为象征。在第一阶段里,他的作品就象一个野气未脱,天真烂漫,拈花微笑,沉画于美好梦想的商洛深山中的少女。这个象征在《山地笔记》等集子中几乎随处可遇,贾平凹当时的创作就是为‘她’而唱的……”。脱离繁华、具有美感的话语让人心神为之震荡,这样的比喻也是雷达的独特性所在。接下来与张贤亮在模式上的对比,也有具体的形象直观性。文章分析具有透彻性,认为贾平凹的作品有较多内容借鉴了我国古典小说美学传统,并认为:“假若我们仅仅把这归之于他的叙述方式的民族特色,那还是表面的,关键在于他的叙述中不断闪现的白描入骨、摄取神韵的味道,这才属于‘东方的味’。也许更值得注目的,是他的小说重建了‘故事性’的威信。”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主体性因素也是值得关注的。雷达并不是一味融入主题体验,他所作的是更深入的观察与体悟:“贾平凹的近作中人物关系的设置和结构生活的方法毕竟太相近了,虽然他在尽可能地翻出新意,但这终究是一种障碍,生活的潮水和艺术的冲动继续上涨,就会或迟或早冲决固有模式的堤坝。对子贾平凹来说,能否突破固有模式,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了。”

三、感悟式批评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感悟式批评以其文学性、对主体性的关注见长,但是,我们都知道,某一现象过度发展,将会带来弊端。感悟式批评也不例外。

第一,感悟式批评以作品为由头,来谈作品以外的东西,谈自己的所思所想。这种方式若未把握好度,文章可长可短,会影响到学术的规范性,是否称其为评论文章可能要做另行考虑。另外,这种方式未把握好度还会给读者带来一头雾水,不知所言之物。最糟糕的情况是评论文章既不反应作品,也不反映评论家的主体性,这就走到一个死胡同中去了。第二,感悟式批评中,过多注重个人主体性张扬,而产生了否定文学作品客观性的倾向,这势必会将批评引向失却批评对象从而也失却批评自身的危险境地。因此,感悟式批评是不能代替理论化分析的。若有价值判断的介入,评论家会就喜欢或者是不喜欢做出态度表决,而不会去谈些不痛不痒的作家,也不会因评论需要而谈作家。第三,感悟式批评排斥理性因素,在情感抒发过程中是缺乏理性节制的。因此,往往会停留在艺术表达的表面,难以深入系统的研究作品来把握作品的内在规律,特别是对反映社会面较广或反映历史内涵的大部头作品做全面的分析。第四,感悟式批评并不容易把握,它对评论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们需要具有较高的文化鉴赏力,好的批评文本需要靠感悟力来支撑。若无以上能力,也许谈论半天,都是游离于文本的,根本未曾进入文本中去。靠直觉、靠悟性来达到理论分析所能达到的效果,带着一种能够出神入化的境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在当今文学批评建设中,虽然随着批评的学理化和学术规范化,感悟式批评边缘化,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感悟式批评仍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一是由于感悟式批评强调批评者的主体意识,鼓励批评家的个性与风格发展,因此在这个多样化时代中,可以与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等批评方式相结合,融会贯通,取得和谐效果。二是西方崇尚科学性的文学批评思潮和流派涌入,批评的理性一面将会被进一步抬高,而批评的个体化和感性的一面就会被弱化。感悟式批评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一倾向做出弥补。

总的说来,感悟式批评虽处于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界的夹缝中,步履维艰,但在这个功利性的时代,感悟式批评却给学术界带来缕缕清风,它以自己的生命力顽强地对抗着主流的强大声音,相信在未来的学术界,感悟式批评会为批评界学者重视与加以整理,为文学批评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卜兆林.中国现代新文学批评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先霈,胡亚敏.文学批评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雷达.模式与活力——贾平凹之谜[J].读书,1986

[5]张睿.生命体验与艺术感悟的完美结合——论雷达的文学批评[J].中州大学学报,2008

猜你喜欢

李健吾批评家文学批评
近代著名作家、戏剧家、翻译家李健吾
朱自清让学生转系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新锐批评家
听李健吾谈《围城》
今日批评家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文学批评史视野里的《摩罗诗力说》
韩石山先生谈李健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