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华网可视化报道发展探索——以马航失联事件为例

2015-03-19王子宇赵树旺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1期
关键词:新华网版块图表

□王子宇 赵树旺

自2014年3月8日凌晨马航MH370 失联以来,国内外各大媒体一直对此事件进行追踪报道,不同形式,不同类别的报道层出不穷。运用信息图表进行可视化报道是各大媒体对此事件报道的一大特色。此次新华网的可视化报道清晰直观、严谨客观、特色鲜明,再一次在众多网络媒体中脱颖而出。对此进行分析和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可视化报道的特色与优势,也能为其它媒体的可视化报道带来普适性启示。

一、何为可视化报道

所谓可视化报道,就是借助计算机、绘画、摄影技术,将新闻信息中的特定部分用可视化手段表现出来的新闻报道。通过对新闻信息的可视化处理,新闻不再以文字形式出现在公众面前,而是以“可视化”的形式向公众传达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新闻。这种形式继承了报纸新闻的编辑制作思维,创造了新闻报道的新形态。可视化报道的优势主要有:提高了阅读的便利性与趣味性、使信息表现得更加直观清晰、增加了与受众的互动等。针对此次的马航失联事件,新华网独辟一个页面进行专题报道,体现其可视化报道特色的主要有“七问马航事件终结谜团”、“搜寻全记录”、“中国搜寻力量示意图”等版块。

二、新华网可视化报道特色的分析

(一)形式多样。可视化报道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信息图表,作为视觉化工具的信息图表主要包括:图表、图解、图形、表格、地图、列表等。设计者通过运用图像、色彩、符号等视觉信息将枯燥冗长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信息图表,使这些信息图表通过视觉语言来传播信息。新华网在此次的可视化报道中,采用了多种信息图表形式,主要有图解、地图等。在“搜寻全记录”这一版块,设计者采用时间轴设计,以日期为顺序,以搜索图片为背景,汇集每日的搜救动态。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点击时间轴上的日期,当天的搜救情况就会清晰呈现。整个图表重点清晰,详略得当。“中国搜寻力量示意图”这一版块则采用了制图报道的形式,该示意图以中国主要的搜索范围——印度洋南部海域的地图为基础,在地图中标注出了参与搜索的船只、它们所处的位置以及各自的搜索范围,这种形式不仅将地图、图片、文字等视觉元素融合到一起,而且还巧妙地将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形成了多维的叙事空间,极富现场感。更把受众的眼睛带到鞭长莫及的地方,延伸了他们的视觉。

(二)设计新颖。在以往的报道中,可视的信息图表一般会通过表格、饼状图、柱状图等静态形式呈现出来,这样传达的信息无序杂乱,使受众无法快速定位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此次可视化报道的设计上,新华网主要采用渐进展开的方式,即把信息分为很多层,受众最先看到的页面只显示重要或相关的信息层,只有进入后才能进一步阅读到具体内容。在“七问马航事件终结谜团”这一版块中,报道方式不是常规的问答形式,而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形式,引人深思。受众首先看到的是与马航失联事件最相关的七个问题,这就引发了其继续思考和深度阅读的兴趣。这七个问题以七个小版块的形式呈现,鼠标触碰到任何一个问题,小版块都会翻转过来对这个问题进行简单的解答,点击进入后,问题的详细答案才会一一呈现。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把信息变得有条理,变得简单明了,避免信息承载过多,使页面变得繁杂。如此分层次的展开不仅可使信息变得简洁整齐,也可以使受众对信息进行过滤和选择,对其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了解。这样就为受众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能满足其不同层次的阅读需求。引人入胜的设计,独具匠心的构思,使该版块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信息涵盖量大。一个成功的信息图表不仅要带给受众视觉上的美感,更要将同类的信息压缩合并,传达出丰富的信息量。新华网此次制作的信息图表,把马航失联这一大跨度事件的发展进程图示出来,充分体现了其浓缩要点、揭示关系、梳理流程、分析解读的功能。如“中国搜寻力量示意图”这一版块,示意图不再局限于罗列数字,标明方位、体现关系的作用,而是在地图基本的框架上,对其进行分层设色,并添加了实景图片和文字介绍,这就大大提升了该图的表现力和信息的涵盖量,达到了用一张示意图完成报道复杂新闻事件的目的。“搜寻全记录”这一板块,运用了一幅基于时间轴的动态图表,该图表以时间为顺序将所有的搜索情况进行整合。设计者巧妙地把时间线、背景图片作为配合元素添加到了搜索过程的报道中,将3月8日至4月7日的搜救情况集中到一起,使事物的动态变化过程得到更清晰的呈现。受众不仅对每天的搜救动态一览无余,而且还能通过这一张图表对一个月的搜救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大大缩短了其搜集整理资料的时间。这样的信息图表替代的不仅是几则消息文本,而是一个月内搜索消息报道的合集,其信息承载量大,提高了报道的可读性。

(四)信息易于接受。可视化报道要遵循一个重要的原则,即交流原则。该原则主要研究如何使受众有效地接收所要表达的信息,因此可视化报道的设计者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的文化素养和生活环境,更多地关注受众的体验。设计出的作品能够在具体与抽象,内容与形式等方面进行平衡,让受众很快就能理解可视化报道所传达的信息。新华网在马航失联事件的可视化报道中,从受众需求和传播效果出发进行选题设计,组织策划了一批角度新颖,创意鲜明的报道。“七问马航MH370‘终结’谜团”、“搜寻全记录”这些版块采用了时间轴、地图、图片相配合的方式,使受众在短时间内明白关于马航失联的谜团,时间轴的运用使信息图表对搜寻全程的表达更加清晰直观,一目了然。化繁为简的设计,视觉元素的多元运用与信息内容的综合表达,使受众更加容易接受,省去了阅读文字资料的繁琐,并大大简化了其阅读难度,使其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到更多的更完整的信息。信息的传播和接收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外,新华网对此次马航失联事件的可视化报道还有很多特色。如整个页面以白、蓝、黑、褐色等冷色调为主,营造了一种低沉肃穆的氛围,和整个事件的基调一致。总体而言,此次新华网的可视化报道就是将繁琐的内容简单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成功地对马航这一突发事件进行了报道。

三、可视化报道的发展趋势

新闻报道的可视化发展与受众对于周边海量信息的无从选择息息相关。受众在海量信息的刺激下注意力容易下降,无法分清信息的主次。可视化新闻报道将多方面的信息加以整合,并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得到越来越多受众的认可和欢迎。新闻可视化报道的发展方兴未艾。

在以往的新闻报道中,尤其是进行科技类、财经类等新闻报道时,媒体一般以抽象的语言和线性静止的数据进行报道,报道形式单一。由于读懂这类新闻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所以这样报道的传播效果不太理想。信息图表不仅是单一维度的信息呈现。并且,运用图表信息呈现新闻的方式,正在改变和培养受众接受信息的习惯。近几年通过媒体对两会、马航失联等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媒体,尤其是网媒,已经打破了以文本讲故事的思维定势,并明确意识到图表信息也可以独当一面,讲述一个完整的新闻事实,因此将可视化报道广泛运用于各类新闻报道。由此可见,可视化报道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以后的可视化报道,还可以将动画、音频、视频等元素融合进来,丰富信息内涵,扩大信息的承载量。未来可视化报道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一代代新闻工作者不断的努力下,其发展的道路一定会越来越宽阔。

[1] 宋国强,徐剑.数据可视化在电视新闻中的运用[J].视听界,2013

[2] 刘迪.网页中交互式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3

猜你喜欢

新华网版块图表
《科学与社会》“STS研究”版块2021年征稿启事
加大对“无抗”、“替抗”的产品的研发,润盈明年要在中草药版块再度发力
中自协、新华网、行者,共同发布骑行大数据报告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图表
新华网:杭州未来5年推3000个“机器换人”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