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自然而润泽的语文教学境界

2015-03-18孙艳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5年2期

孙艳,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从教二十多年来,一直勤勉于教学工作,潜心于课堂教学,对语文教学有深入的研究,秉承“自然而润泽”的教育理念,积极构建“语文智趣课堂”,形成了“写意式教学”的风格。曾获得全国评优课一等奖,在《语文建设》等语文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主持省级课题4项。苏州市名师工作室成员,作为苏州市特色课程辅导教师,在线开设《与孙老师一起听课评课(阅读教学研究)》等课程。

【摘 要】教学之初,追求有格课堂,讲求适度、信度、温度、深度、广度和效度;教学成长过程中,追求课堂品位,讲求深厚的文化底蕴、广阔的学术视野、娴熟的教学艺术、灵动的教学机智,让课堂有个性之美、点化之巧、审美和诗意的力量;教学成熟过程中,追求自然润泽的课堂,尊重、激发、成全、涵养、丰盈生命,让课堂依据自然规律,践行自然原则,不留痕迹地点化生命,润泽学生。

【关键词】有格课堂;品位课堂;自然润泽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6-0057-03

【作者简介】孙艳,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五中学(江苏苏州,215122)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如果说我对语文教学的认知是三年而顺,五年而聪,八年而美,十年而庄,十五年而强,二十年而醇,二十五年而厚,三十年而“淡”,那么我的教学课堂则是从“有格”到“有品质”到“有智趣”,我的教学追求也经历了从讲求形式的“多”到力求课堂的“得”,从挖掘教材的“深”到注重教材的“研”,从追求教学的“美”到讲求教学的“活”,从力求教学的“广”到力求教学的“厚”,从拓展教学的“宽厚宏博”到形成“自然而润泽”的课堂风骨,我不断汲取苏派教育土壤之气息,在课堂中历练、成长。

1.教学之初,我追求教学“有格”。

有格课堂的主要特征是:目标明确、层次清晰、方法得当、主体突出、拓展迁移、训练到位、启迪思维、和谐共振、促进智慧生成,不乏妙趣横生、双边活动活泼而有弹力。

讲求适度。就是教学目标恰如其分;教学内容深浅恰切;教学结构层次清晰,课堂语文及板书简洁明了,教学中的提问的难易和时间的把握让学生思之有味。

讲求信度。就是通过创建有意义的师生交流,促进思维碰撞从而产生真实观点,进而促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良好的态度和价值观等相应的品质。

讲求温度。通过有温度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点化,达成师生情感的融通,教学方法得当,让学生的注意力、兴趣点、热情度始终随教师高低起伏、和谐共振。

讲求深度。在课外把备课功夫做足,通过深入研究、精心设计、推敲打磨,彰显个人对文本的深度理解,有了深度才能引导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底层”,去感悟、触摸文本的灵魂,激活“智慧潜能”,发展学生的思维,给予学生美妙的课堂精神享受。

讲求广度。广度是一种大容量的思维方式,所以要注重对选文的处理,善于抓住关键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既不忽视对事实的本质的分析,也不放弃对具体细节的考虑,思路能围绕关键问题展开,使学生的思维获得更广阔的发展。要做到课堂教学有广度,核心在于教师对文本开掘的力度。

讲求效度。有意识地关注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教学的吻合程度(是否有效果)、教学产出与教学投入的比值如何(是否有效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的程度(是否有效益)。能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把预设和生成统一起来,既有高水平的预设,又注重动态的生成,体现出个人素养的“积累”度,备课的“充分度”,授课中知识处理的“浓缩度”,执教艺术的“磁力度”,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处理教学难点的“多角度”,授课环节的“清晰度”,讲课节奏的“疏密度”等。

2.教学成长过程中,我追求课堂品位。

有品位的课堂的特征是:沉着稳健、智慧应对,从容不迫、张弛有度、美不胜收、妙不可言,是精彩厚重的课堂;是在立体的学习中积淀底蕴的课堂;是在全面的筹划中展示预设与生成的课堂;是在丰富的文化中拓展视野的课堂;是在变化的策略中浸润文学艺术的课堂;是在和谐的旋律中演奏诗意情趣的课堂。有品位的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广阔的学术视野、娴熟的教学艺术、灵动的教学机智,我要求自己以儒雅、神韵、气质、魅力、领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以自己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内在的、主体的体验和学生进行心的交流。

有个性之美。我会千方百计进入文本,静心静气融入文本,和文本亲密接触,和作者情感相应。让自己的生命融入文本,使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智慧在文本研读中光焰闪烁。

有相机点化之巧。我会把那些超出预设的事件作为课堂教学进一步开展的契机,引出不确定性中存在的确定性,以构成教学中相互尊重、共同参与、共同营造的空间,从而造就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巧妙。

有艺术审美性。我会努力发挥教学的创造力,充分展现教学的艺术性,会把课堂教学作为一门艺术,给学生以审美的愉悦,给学生创造美感体验,以便于学生在心灵豁然开朗之时,对文章有种入木三分的印象,产生久久难忘的情感。

有诗意的浪漫。我希望营造的课堂诗意是那种叫人流连忘返、依依不舍的情趣;是那种耐人寻味、思之无穷的情味;是那种含蓄微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蕴。是自然的、连接着生活的源泉;是梦幻的,让人浮想联翩;是神奇的,熏陶着学生的灵魂;是智慧的,给予学生无穷的力量;是一种幸福的享受、人格的提升、思想的撞击、生命的感悟。

3.教学成熟过程中,我追求自然润泽的课堂效果。

自然润泽的课堂,遵循自然法则和人的自然本性,情感上,不做作、不拘束、不呆板,同时又以爱与尊重为精神内核,在民主、平等、和谐对话的过程中,在丰富灵动的教学活动中,在个性化的语文微课程中,用感染、熏陶、浸润的方式,水滴而石穿、润物细无声,以心灵推动心灵,以情感启迪情感,以智慧催生灵慧,不留痕迹地点化润泽生命,化教育于无痕,在无形中涵化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是在课堂中要有对生命的尊重。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的生命得以充分的舒展,还学生个性的张扬,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态。课堂教学调控也更关注学生的整个生命,而不仅仅是认知,要特别注意课堂教学的人文含量,为学生打好生命的底色,要更注意精选为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同时关注个体生命自我实现的过程。

二是在课堂中要有对生命的激发。也就是说教学相长,开启生命智慧,不断激发生命的潜能和活力。作为教师要通过教学实践不断认同自我工作的意义,确认自身存在的价值,不断感知生命的丰富感、满足感和成就感,在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中,能够保持对事物的理解、体验和对意义的领悟,体现出生命主动建构和主体间情感的交流。我的备课不仅限于认知,更是对学生发现未知的智慧的点化,注重激活生命促进生命发展的过程。

三是在课堂中要有对生命的成全。即教学回归自然与本真,教学立足于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唤醒沉睡于生命深处的自我意识(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和发展的意识)。挖掘生命潜能,让学生在知识、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情感与精神力量、身体也得到充满活力的发展,课堂内外尊重人身心需要,彰显活力,课堂互动积极开放,充满人性美,师生共同创造并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

四是在课堂中要有对生命的“润泽”。也就是师生带着美好的感情上课,课堂中弥漫着与教学内容相通的文化气息和审美情趣,充满情趣与诗意,师生在对话中感受精神的觉醒、视界的融合与内心的敞亮。教学孕育着智慧的生长,课堂不只是教和学,还要有师生的思维共振、共生,师生共同感受生命的涌动和成长,感受心灵的自在和舒展,智慧的启迪和闪烁。

五是在课堂中要有对生命的“涵养”。即是文化的涵养,是对生命之根的呵护与滋养,强调文化关怀,在显性的语文知识中挖掘出“文化因子”,并引领学生感受语文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神奇魅力,教学中不仅仅满足于结论的简单获得,一句俗语、一段典故、一个哲理、一段话都能让学生在疑惑时顿悟,在探索体验中寻求到学习背后隐蔽的深邃的美,一种感性与理智融合的美,一种朴素与睿智的哲思,充分体现文化的浸润。

六是在课堂中要有对生命的“丰盈”。把读与写打通,通过读写结合微型课程的开发,注重对学生阅读积累的指导,创造性地使用和补充阅读材料,让学生在多读、多思,在读写结合中积累知识,扩大语文学习的“路径”,积极引导学生用智慧的眼睛、灵性的耳朵和一颗诗意盎然的心灵发现生活之美、生活之理、生活之趣。

在未来的进程中,我更希望“自然润泽”的课堂能汲取苏派教育土壤之气息,应该如苏州园林,精致而自然,不露斧凿的痕迹,不见生硬的匠气,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如吴门画派,清雅端然,巧于构思,精致有趣,润泽人心;如粉墙黛瓦,简约丰盈,貌似随意,却得地域文化之神韵,展形态灵慧细致文化之格局;如昆曲评弹,洋溢着永恒苍穹的美妙节律,富有人文内涵和审美情趣,让人心性受益;如泼墨书法,汪洋恣肆,纵横捭阖,却又开合有度,生生不息,传递智慧之火,给予春花一样繁荣、满月一样丰盈的精神资源;如苏扇微雕,思想情志不落狭隘,情貌潇洒天然;如林中一缕清风,花间一滴清露,怡情怡趣,全凭教者慧心存焉;如天澹云闲,有竹楼听雪落、阳光看花开的清雅与温馨,形似恬淡,却意在纯粹,有寡淡中的深刻扎实,闲淡中的言近意远,散淡中的疏朗开阔,平淡中的不凡境界……

“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我应以心为种子,不见其发端,却期待其源远流长。我深知,这样的课堂需要我不断修炼深刻的思想、深厚的学养、高尚的情怀、平和的心态、专注的精神,不断淬炼自身的“精”“气”“神”,在课堂中以“精神内核”滋长课堂的“精神价值”,以“课堂气质”滋养课堂的“气韵生动”,以“神采飞扬”滋生学生的“心驰神往”。

这样的课堂需要我更多地在课堂中呈现“活化”状态,即强调教学的独特性、意外性、复杂性、创造性、情感性,以感性为核心,目标更多地指向于学生本身的发展;呈现“和谐”状态,即建立自然、和谐、开放、鲜活的教学方式,呈现亲和性、融洽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局面,实现课堂外各因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达到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师生和谐共进;呈现“内化”状态,即促进学生语文能力自我发展的实现。在语文课堂中加强开放自由的力度,增强语文“学习力”的强度。

这样的课堂,教学的支点始终基于教育的理解深刻,教师要有宽阔的教学视野、扎实的专业功底,要注重对学生阅读积累的指导,创造性地使用和补充阅读材料,让学生多读、多思,在读写结合中积累知识。要组织学生多走入社会,在实践中积累知识,要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半径”,积极引导学生用智慧的眼睛、灵性的耳朵和充满诗意的心灵去发现生活之美。教师只有对教育事业充满真诚的热爱和对教学高境界不懈地追求,才能积淀形成“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的教学气象。这需要我几十年如一日,且歌且行,不断追求教学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