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珊·桑塔格在中国的译介综述

2015-03-18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桑塔格译介苏珊

张 莉

(武汉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英语系, 湖北 武汉 430072)

苏珊·桑塔格在中国的译介综述

张 莉

(武汉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英语系, 湖北 武汉 430072)

苏珊·桑塔格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和随笔家。自20世纪80年代被译介至中国以来,她一直受到中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近10年来,国内学界对于桑塔格研究态势蓬勃、成果丰硕。这和译介工作全面、高效的开展密切相关。本文拟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对近30年来桑塔格相关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为推动桑塔格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桑塔格译介;现状;分析

苏珊·桑塔格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和随笔家,与西蒙波伏娃、汉娜阿伦特并称为西方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女知识分子,被冠以“美国公众的良心”、“最智慧的女人”、“当代最重要的理论批评家”等称号。桑塔格一生著述颇丰,其涉及的领域之广博、思想见解之深刻睿智均让人叹为观止。至2004年底去世,她共创作有长篇小说4部:《恩主》(The Benefactor 1963)、《死亡之匣》(Death Kit 1967)、《火山情人》(The Volcano Lover 1992)、《在美国》(In America 1999);短篇小说集1部:《我,及其他》(I,etcetera 1977);短篇小说1篇:《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The Way We Live Now 1991);剧本1部:《床上的爱丽斯》(Alice in Bed 1993);随笔集4部:《反对阐释》(Against Interpretation 1966)、《激进意志的样式》(Styles of Radical Will 1969)、《在土星的标志下》(Under the Sign of Saturn 1980)、《重点所在》(Where the Stress Falls 2001);专题论著4部《论摄影》(On Photography 1977)、《疾病的隐喻》(Illness as Metaphor 1978)、《艾滋病及其隐喻》(AIDS and Its Metaphor 1978)、《关于他人的痛苦》(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 2003); 电影4部:《食人者二重奏》(Duet for Cannibals 1969)、《卡尔兄弟》(Brother Carl 1971)、《应许之地》(Promised Lands 1974)、《没有向导的旅行》(Unguided Tour 1983);电影脚本2个:《食人者二重奏》(Duet for Cannibals 1970)、《卡尔兄弟》(Brother Carl 1974)。另有后人整理的关于其演讲和随笔的文集1部:《同时:随笔与演说》(At the Same Time:Essays & Speeches 2007);日记2部:《重生:苏珊·桑塔格日记与笔记(1947-1963)》(Reborn:Journals and Notebooks 1947-1963)和《身为心役:苏珊·桑塔格日记与笔记(1964-1980)》(As Consciousness Is Harnessed to Flesh:Journals and Notebooks,1964-1980 2012)。

20世纪80年代起桑塔格的作品就被陆续译介至中国,但发展较为缓慢。自20世纪初以来,随着学者们的大力推介和桑塔格逝世的消息在国内外掀起的“桑塔格热”,截至目前,桑塔格本人作品的中文译著数量已达到49部。几乎所有的著作都被翻译成中文,且好些作品还有多个译本。国外桑塔格研究成果也已有6部被译为中文。自2004年桑塔格逝世至今的这十年中,国内桑塔格研究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根据在中国知网和国家图书馆上通过在题名和关键词栏目检索“桑塔格”一词所得的统计数据来看,至2012年12月,关于桑塔格生平和作品的评介性文章有57篇,学术型期刊论文有240篇,学术专著8部,以桑塔格为专题的博士论文12篇,硕士论文63篇。如此丰硕的学术成果和译介工作全面高效的展开是分不开的。本文拟对近30年来桑塔格相关作品在中国译介的发展与现状的特点进行梳理和总结,为推动桑塔格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译介的进展:起步晚、发展快

虽然桑塔格在20世纪60年代就在美国思想界掀起轩然大波,可汉语学界对于其人其作品的译介却是直至80年代才揭开序幕。在1985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译著《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美国文化》中,莫里斯·迪克斯坦以一句评语 “桑塔格和欧文·豪是我国现有的目光最敏锐的论文家,但是六十年代的激烈论战使他们犯了他们后来机智回避的强词夺理和简单化的错误”第一次将桑塔格带入中国学界视野[1]。1988年,国内首篇桑塔格随笔的译文,赵炳权翻译的《迷惑人的法西斯主义》在《世界电影》第五期上发表。1989年,在由赵一凡、蒲隆、任晓晋翻译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第三章“六十年代文化情绪”中题为的“天才的民主化”的小节里,丹尼尔·贝尔以一页篇幅介绍了苏珊·桑塔格的《反对释义》,指出其致力于批判当时保守反动的批评风气,主张抹煞高级和低级文化的分野,倡导风格的融合、新感受力和文化民主化的立场[2]。1992年,王岳川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中将桑塔格列为与罗兰·巴尔特、伊哈布·哈桑等人齐名的文学理论和美学领域著名的后现代思想家和学者之一[3]。1993年,陆凡翻译的“反对释义”被收录到在由戴维·洛奇编著,葛林等人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发行的《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下)中。这是“反对阐释”的最早中译本。1997年,桑塔格的首部文化批评专著中译本——黄翰荻翻译的《论摄影》——经由台湾唐山(正港)出版社发行。时隔仅两年,湖南美术出版社亦推出了艾红华和毛建雄翻译的同名译本。1999年,王予霞翻译的《我等之辈》在台北探索出版社的发行标志着桑塔格首部虚拟文学作品中译本的问世。随后,桑塔格的两篇中篇小说的译文,王予霞翻译的《替身傀儡》和来自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东亚系的张雪媃翻译的《中国之旅》均在《当代外国文学》上发表。同年,桑塔格另一部文化批评专著《疾病的隐喻》由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出版,译者刁筱华。2001年,台湾唐山(正港)出版社推出了唐翠华翻译的剧本《床上的爱丽斯》的首部中译本。2002年,桑塔格的首部长篇小说中译本——《在美国》——由李国林、伍一莎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发行。

随着200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苏珊·桑塔格文集”出版计划的实施,桑塔格在国内的译介迎来了高峰期。仅2003年一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就推出了程巍翻译的《反对阐释》和《疾病的隐喻》两部评论集。至2013年4月,该出版社已陆续出版了《重点所在》(陶洁、黄灿然译,2004),《关于他人的痛苦》(黄灿然译,2006),《在土星的标志下》(姚君伟译,2006),《床上的爱丽斯》(冯涛译,2007),《激进意志的样式》(何宁、周丽华、王磊译,2007),《恩主》(姚君伟译,2007),《论摄影》(黄灿然译,2008),《同时:随笔与演说》(黄灿然,2009),《我,及其他》(徐天池等译,2009),《死亡匣子》(刘国枝译,2009),《论摄影:插图珍藏本》(黄灿然译,2010),《火山情人:一个传奇》(姚君伟译,2012),《重生:桑塔格日记与笔记1947-1963》 (姚君伟译,2013)。除了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外国文艺》、《译林》、《当代外国文学》等期刊也时常刊登桑塔格的译作,另外,南京译林出版社、台北麦田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也都先后推出了桑塔格作品的畅销译本,如译林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廖七一和李小均翻译的《在美国》,2005年出版的由李建波、唐岫敏合译的《死亡之匣》;南海出版公司2005年发行的由申慧辉等人译的《中国旅行计划:苏珊·桑塔格短篇小说选》, 2006年发行的由黄梅等人译的《沉默的美学——苏珊·桑塔格论文选》,台北麦田出版社2007年推出的陈耀成等人译的《土星座下》等。

二、译介的现状:译本全、质量高

至2014年年底,除了两个电影脚本《食人者二重奏》和《卡尔兄弟》之外,桑塔格的所有作品都已译成中文,部分作品甚至有多个译本。和早期译本的逐渐销声匿迹相比,后期译本的经久不衰已证明了其质量的过硬。这些译著的译者都是来自各高等院校和中国社科院的精英学者,他们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对桑塔格思想的切实把握,使得译文质量得到保证。如社科院的程巍对美国20世纪60年代美国文化背景的熟稔使得他在《反对阐释》的卷首语中对桑塔格的激进立场进行了准确定位,指出桑塔格的“反对阐释”和“新感受力”的提出并非意味着对“原始主义”或“反智主义”的倡导,这只是大众文化和先锋艺术在与高级文化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采取的一个叛逆的姿态[4]。他的《反对阐释》和《疾病的隐喻》的译本“首印就是15 100册”,后又重印,“目前中国学者大都据此译本来研究桑塔格有关的思想观点”[5]。在《桑塔格短篇小说选》的译序中,申慧辉一语道破桑塔格的小说在中国何以如此深入人心:“桑塔格所关注的事物,她在作品中展现的生活场景和人生片段,竟都是当今中国的都市人所必须面对却又时常迷惑困顿的。都市人在道德及价值观上的混乱和迷惘,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与迅疾发展的现代文明间的一致和冲突,他们的努力和热情在现实中所遭遇的否定和失败,似乎都可以在桑塔格的文字中找到表现”[6]。她在选择收入短篇小说集的作品时还征求了桑塔格的意见,并按照桑塔格的建议纳入了她的新近作品,这种原作者的参与和指导也使得译著更具准确性。

译者们本着学术探究的精神对桑塔格作品进行的翻译使译本的质量得到保证,他们在译者序或专门撰文对作品和作家有见地的评论也使得桑塔格在国内学界迅速升温。如在李建波和唐岫敏译的《死亡之匣》的译者序中,李建波对小说自杀主题和20世纪60年代美国知识分子面对相对主义的盛行而产生的迷惘和阴郁心境的点睛评析吸引了大量当下处于相似处境的读者的关注。该文后以《直面人生的阴影》为题在《译林》2006年第5期上发表。2011年,该小说的另一位译者刘国枝在译完《死亡匣子》后也撰文评论了作品中显微术式的叙事技巧。廖七一和李小均在完成《在美国》的译作后,分别撰文评论。前者的“译者的话”后改写为《历史的重构和艺术的乌托邦》发表在《外国文学》2003年第5期上,探讨了桑塔格以波兰女演员的生平事迹为题材写传记小说的目的不是为了重现历史真实,而是借此将自己的经历、艺术理念和批判意识融于其中,“以此探索文化冲突中自我放逐与自我重塑的艰难历程,揭示艺术的救赎功能”[7]。后者的《漂泊的心灵、失落的个人》发表于《四川外语学报》2003年第4期上,借助后殖民主义批评的身份政治理论,从小说主人公艰难的自我实现历程解读桑塔格“对现代社会中流亡者身份认同的质疑”[8]。黄灿然不仅在《论摄影》的译后记中对桑塔格“抽丝剥茧”的论述过程、“冷静而锋利”的解剖方法进行点评,在《同时:随笔与演说》的译后记中里指明桑塔格在评论中对知识分子独立性的坚守和在演说讲稿中将自身的写作与行动融通,而且在《读书》等杂志上撰文将桑塔格和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比较,指出与在重大事件中敢于从“人”的立场出发对美国和美国文化说不的桑塔格相比,中国知识分子更多地把精力和才干用于小事情上:“桑塔格在舒适的环境下使自己严厉起来,中国知识分子在严厉的环境下使自己舒适起来”[9]。

南京师范大学的姚君伟的译介工作对于桑塔格研究在中国的发展起到尤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不仅在桑塔热心格协助下完成了《恩主》、《火山情人》、《在土星的标志下》的翻译,并在桑塔格逝世后,获得桑塔格儿子戴维·里夫和桑塔格传记作者卡尔·罗利森的帮助,翻译了里夫编辑整理的桑塔格日记《重生:苏珊·桑塔格日记与笔记(1947-1963)》、《身为心役:苏珊·桑塔格日记与笔记(1964-1980)》(即将完成)以及卡尔·罗利森夫妇合著的桑塔格传记《铸就偶像:苏珊·桑塔格传》(Susan Sontag:The Making of an Icon)。在他的多部译著上都附有原作者的中文译序,这种第一手研究资料对研究者而言无疑是非常珍贵的。另外,姚君伟除了撰写译者序外,还多次撰文对桑塔格及其相关研究作品进行评介,大力推动了国内桑塔格研究的发展。

总体而言,国内对桑塔格译介虽起步晚却发展迅速,且现有的译介成果呈现出译本全、质量高的特点,这为中国的桑塔格研究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莫里斯·迪克斯坦.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美国文化[M].方晓光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8~9.

[2]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179~180.

[3]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8.

[4]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M].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5]苏珊·桑塔格.走进中文世界的苏珊·桑塔格[J].姚君伟译.新文学史料,2008,(3):109.

[6]申慧辉.译序.中国旅行计划:苏珊·桑塔格短篇小说选[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

[7]廖七一.历史的重构与艺术的乌托邦——《在美国》主题探微[J].外国文学,2003,(5):70.

[8]李小均.漂泊的心灵失落的个人——评苏珊·桑塔格的小说《在美国》[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4):71.

[9]黄灿然.苏珊·桑塔格与中国知识分子[J].读书,2005,(4):107.

2095-4654(2015)02-0110-03

2014-11-28

2014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苏珊·桑塔格‘沉寂’思想研究”(2014102010201)的阶段性成果

I712

A

猜你喜欢

桑塔格译介苏珊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严肃与自由:苏珊·桑塔格文学评论分析
桑塔格研究“新浪潮”中的特点与走向
——芭芭拉·秦访谈录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最高贵的导盲犬
桑塔格的自我激励
最高贵的导盲犬
做一些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最高贵的导盲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