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皇岛望海民俗的文化内涵探究

2015-03-18王瑞云包艳宇李咏梅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21期
关键词:望海秦皇岛劳作

□王瑞云 包艳宇 李咏梅

望海民俗作为驰名中外的秦皇岛特色民俗之一,以其中国历史记载最早、最详尽,千百年来为当地民众津津乐道并传承至今。无论是早期求仙文化的延续,对亲人平安团圆的祈盼,对人海和谐共处的探寻,还是后来发展为对国泰民安、幸福祥和生活的祈福,无不体现了当时社会思想文化的状况,从中亦可窥见丰富的文化内涵。秦皇岛望海民俗所践行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凝聚力的高度体现。研究望海民俗的文化内涵,是增强秦皇岛区域文化凝聚力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望海民俗的文化解读

民俗文化包括了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诸多文化现象,以及由此产生和表现出的多种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望海民俗作为秦皇岛重要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集团圆、和谐、辟邪、纳福等多种信仰习俗于一身,源于人们对海的崇拜信仰,以祭海、拜海、海市等形式对海的精神文化进行诠释。通过历代志书的查询,与今天“望海大会”活动的解析,我们发现,整个望海民俗传递出如下信息。

(一)赶海是望海民俗最基础的意蕴。在生产力水平尚不发达的时代里,海可谓是秦皇岛人的衣食父母。在民间,靠天吃饭的秦皇岛人掌握了赶海的基本技能,根据潮汐规律,在海岸打捞或采集海产品,并使之成为在秦皇岛地区渔民中广泛盛行的一种生存、生活方式。赶海的这种劳作功能,曾在民间流行很长时间。直到随着时代的进步,生产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发展,赶海的生产劳作功能逐渐消退,休闲娱乐功能脱颖而出,这是人类审美认识的重要发展。于是,呼唤回归自然、融入自然、享受自然的个性体验,感受亲近自然、拥抱大海的生命气息,探寻先祖创造的沿海生活文化底蕴,体味秦皇岛望海民俗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承。

(二)望海源于民间祭海。祭海,是望海民俗最原始的民俗事象,缘于原始海洋崇拜,是在漫长的耕海牧渔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独具地域特色的渔家民俗文化。古时候,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局限性,沿海地域的渔民创造了海神,为祈求庇佑,因自然崇拜而形成的祭海之俗由此诞生。在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留下了关于官方祭海的最早记录。至于民间祭海,在地方志里、民间口耳相传的历史传说中可以探寻。渔民祭祀海神,既暗示着秦皇岛人心底崇敬自然、原始崇拜的群体信仰,又表达着他们对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理性思辨。

(三)机缘于秦皇拜海的历史传说。秦皇岛市是全国唯一一个因皇帝尊号而命名的城市,来源于秦皇拜海的历史传说。其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史记·秦始皇本纪》,“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关于物质载体,首推东山海边的一块“秦皇求仙入海处”石碑。清代宋荦《秦皇岛望海歌》载,在东山南山头处,曾立有一块秦代石碑;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年),后人复制;1966年这块石碑被人砸碎推下大海,22年后只有8 块石碑残片被捞出。从文字、物质两个角度证实了秦皇拜海历史传说的真实性,丰富了望海民俗的历史文化元素,为其发扬光大提供了契机。

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人们对自然环境既敬畏又亲切,特定条件下的生存与发展,总是以一种信念作为精神支柱。传统的赶海劳作方式、原始的海神崇拜观念、始皇拜海的历史传说,汇集为一种集体信仰,在执著的海神崇拜和奋斗中,地域文化的凝聚力日益强化,终而积淀为秦皇岛共同的文化心理。

二、望海民俗文化内涵的演绎特点

望海民俗的诞生地秦皇岛,北依燕山、南临渤海,与相邻的东至绥中,西至乐亭等地,均属于冀东渤海之湾。得天独厚的沿海优势,决定了秦皇岛依山傍水,地处中纬暖湿带,属于暖湿带半湿润季风性大陆性气候。

因其地理环境,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秦皇岛人和海结下了不解之缘,产生深厚的海文化学心理场,并衍生了独特的生活传统。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社会形态里,居住在海边的人们,大多以赶海为主要生活来源,根据潮汐规律,潮落而作、潮涨而息,拾取海产品为生并在岸边易货。这是在海本体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基础上,诞生的海文化范畴的劳作功能论,是海文化在生产劳作功能角度的体现,在沿海渔民中普遍流行。

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迅猛提升,赶海的生产劳作功能逐渐消退,在此基础上,在经历无穷尽的联想和思辨后,秦皇岛人根据同气相感的原则,选择了以沿海文化为主的文明发展方向,以类组合的方式加工创造,推动海文化向哲理、审美、纯文化方向发展,祭海、拜海、海市等活动民俗事象应运而生。望海民俗发展到此时,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由生活中的应用文化转化为审美文化。呈现如下特点:其一,源起的公元前215年始皇求仙长生祈望目的,逐渐衰弱以致最后消亡;其二,由于方士入海引起的亲人盼归——出海者的家人到海边眺望、期盼海神庇佑、亲人早归,也逐步隐退;其三,在渔民沿海生活文化中,赶海的现实生活劳作,逐渐发展为娱乐、休闲;其四,原始的摆摊易货逐渐发扬光大,“逛码头”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每到五月初五日,东至绥中,西至乐亭,人们呼朋唤友,结伴而行,聚集东山码头,浏览风光、沿街买卖货物,如集市庙会。于是,望海活动不再只是单纯的生活劳作方式、一个当地民间传说的余续,而是发展成一种形式完美、内容丰富并带有浓郁地域色彩的集体性审美体验,更深层次地代表了秦皇岛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是秦皇岛区域传统文化的集合。通过对望海民俗的文化解读,可以看出秦皇岛望海民俗文化内涵的演绎特点:海的劳作功能论转化为同气相感的审美体验。

三、秦皇岛望海民俗的现代内涵

(一)望海民俗文化是人海共处的和谐文化。海在秦皇岛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显赫的地位。从古至今,海文化一直贯穿于秦皇岛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历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由于对海文化的普遍认同,居住于秦皇岛的民众能够创造一脉相承的望海民俗,并相互认同。望海民俗根植于民间赶海,但又从根本上超越了民间赶海——这一生产活动母体的局限,从基于民间传统生产方式功能论的民间文化象征出发,逐步升华为秦皇岛普遍的集体审美体验。不论是生产力不发达时期的民间劳作,还是之后产生的休闲娱乐,赶海都以简单的传统劳作工具与特殊的手工技巧相结合为劳动特点,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比较小,是可持续性发展的沿海劳作。既昭示着大自然对人类的无私厚爱,又蕴藏着海洋环境保护观念中“人海合一”的永恒启示,表达了人类顺应自然、合理使用海洋资源的强烈愿望,鲜明地体现了秦皇岛人与大海和谐共存的海洋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望海民俗文化是家人之间的团圆文化。望海之习在秦皇岛市民间流传历史悠久,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在民间传说中,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遣方士入海求仙,有家人出海的居家民众经常到海边眺望,祈盼亲人早日平安归来。无论史籍记载,还是民间口耳相传,望海之习缘起于始皇海上求仙,流传于家人平安的团圆祈盼。望海民俗依恋亲情,重视乡情,对宗族之根、文化之根密切关注,是浓缩了几千年祈望家人之间平安、团圆的活化石,它以祈盼出海家人平安归来为基础,将祈望、纳福融于团圆文化之中,造就了“思亲”、“盼归”为主旨的团圆文化。

(三)望海民俗文化是祈福文化。望海民俗,通过“海”这一载体表达对人海和谐相处的期盼、对家人之间团圆生活的寄托,将海作为一种神来祭祀,祈求庇佑、恩赐福泽、保佑平安,并逐步固化为这一区域居民的普遍信仰,形成具有赶海、祭海、拜海、海市等完整体系的文化符号。发展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望海民俗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市政府选定端午前后为望海民俗节,在保留原习俗中比较有地方特色的赶海、祭海、拜海内容上,加入新的时代元素,使其兼具古典韵味和时代气息。经过二十多年的精心打磨,望海民俗已成为秦皇岛人的特有、海港区独树一帜的望海祈福文化的代表,丰富了祈福文化的内涵。

四、结语

基于对大海的畏惧与崇拜,在秦皇岛形成了望海民俗文化传承。这一民俗现象的诞生与发展,与先秦时期的生命信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蕴含着对大海劳作功能论向集体审美体验论的认识转化,构成了秦皇岛地方文化凝聚力的基础,对增强文化认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郭立宏.李志新.谢会芹.秦皇望海祈福文化旅游节品牌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3

[2]皇可.秦皇岛地名探源[J].中国地名,2013

[3]李咏梅.丛玉婷.舞蹈艺术与“望海求仙”民俗文化融合的实践探索——以秦皇岛打造城市文化艺术名片为例[J].大舞台,2012

猜你喜欢

望海秦皇岛劳作
辛勤劳作 吉祥人家
秦皇岛煤炭价格行情
秦皇岛煤炭价格行情
“种”菌
2019《中华诗词》第16届秦皇岛·金秋笔会在秦皇岛举行
春暖劳作花相伴
美丽的孔雀
《青蛙》
孙婷婷
酷暑劳作易受伤 “高温权利”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