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荀子思想对严译《天演论》的影响

2015-03-18

李 宣

(安徽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荀子思想对严译《天演论》的影响

李宣

(安徽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241003)

摘要:政治思想家严复受荀子的影响很大,严译《天演论》中所阐释的自然科学思想、社会伦理思想及其意义生成的思想均吸收了荀子思想的精华,研究它们之间的深层关系的目的,在于为严译《天演论》研究找寻新的角度,以丰富人们对译文的认识。

关键词:荀子思想;意义生成;《天演论》

一、引言

百年之内,严译《天演论》一直是诸多学者的研究重点。其中,《天演论》的会通研究、严复的科学思想研究等都阐释了儒释道传统文化对《天演论》翻译的影响。就儒家思想对《天演论》的影响看,孔子的“礼”、孟子的“仁”一直是研究的重点。而作为儒家另一位集大成者——荀子,他对严复及其所译《天演论》的影响虽有人提及,却不够全面和深入。处于乱世,为了追求社会安定、国家强大,荀子提出了积极进取的思想主张,这极能引起同样身处乱世、更面临亡国灭种之危的清末政治思想家的共鸣。梁启超曾说:“汉代经师,不问今文家古文家,皆出荀卿。二千年间,宗派屡变,一皆盘旋荀子肘下。”[2]330严复也在《论八股存亡关系》一书中说:“孔子之后,孟子等是‘传微言之学者’,荀子等是‘传大义之学者’。”[2]332荀子思想在清末的影响之大,即便在严复的译著中,也可见一斑。严译《天演论》中所要传递的“天演”和“人治”思想体现了荀子“天人相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自然科学思想;文中译述的“群”、“自营”、“制私”思想体现了荀子的“群”和“人性恶”的社会伦理思想。同时,《天演论》中的对文结构、分层论述、隐晦言说,这些意义生成方式也都有着《荀子》意义生成方式的印记。因此,本文就荀子思想、《荀子》意义生成方式对严译《天演论》思想的译述、意义生成方式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期可以丰富对于严译《天演论》的以中国传统文化和西学互相“发明”的会通研究,同时加深人们对《天演论》译文的认识。

二、严译《天演论》以荀子科学思想为基础

在《天演论》自序中,严复写道:“赫胥黎氏此书之旨,本以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其中所作,与吾古人有甚合者,且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3]这足以说明:严译《天演论》不仅结合了赫胥黎、斯宾塞二者的思想,还会通了相近的古人思想。赫胥黎提倡的社会伦理思想、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都是以达尔文主义为基础,而汇合二者“微意”的《天演论》则以荀子的自然科学思想和社会伦理思想为基础,然后会通之。

1. “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与“物竞天择”“人治”的一致性

荀子的“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思想,不仅完美地体现了赫胥黎“不能任天而治”及斯宾塞“自然社会的发展变化有其客观规律性”的思想主张,而且和严复提倡的“天演”思想并无二致。“天能生物,不能辩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礼论》)以及“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天论》)所反映的“天人相分”思想肯定了大自然的变化有其客观规律,而且变化无时无刻都在发生;但是也指出了人是天的主人,自然的主人,人可以积极地利用自己的力量去更好地生存。基于此,荀子提出的“敬其在己者”“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更加强调人应该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天有所不能而人类却有所作为。而这种发挥人类主观能动性的思想无疑奠定了“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3]12的《天演论》自然思想译述的基础。严译《天演论》的目的就是要唤醒封建士大夫去救亡图存,因而在翻译中他把生物进化论运用到“人治”的社会中,阐明了中国免于亡国灭种而被淘汰的关键是能顺应“天演”的规律,进行变法维新,由弱变强。《导言一·察变》中很明确地阐释了严复的“天演观”即“天运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治”,就是在肯定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变化是一直存在的并有自身的规律性,同时人类想要在客观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译文以荀子正确的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天演”思想大大地抨击了当时社会的天人感应、神人相通、君权神授的迷信思想,从而促使国人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能力,认识国家所处的现状,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强大国家。也正因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对封建士大夫们的启迪,才有了后来他们为了“富强”而进行的“洋务运动”以及学习西方的一系列努力。

2.荀子的“群”是严复“群学”思想的基础

“严复的第一部译著《天演论》与原著相比最大的差异在于:译本用社会达尔文主义取代了赫胥黎原著中的进化论伦理观。”[4]最能反映出这种差异的是译文以荀子社会伦理主张“群”为基础,结合斯宾塞和赫胥黎的“群学”主张译述的“群学”思想。正如《天演论·自序》中指出的,“有斯宾塞尔者,以天演自然言化,著书造论,贯天地人而一理,此亦晚近之绝作也。……赫胥黎氏此书之旨本以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3]11-12。严复改写了赫胥黎的进化论伦理观,而赞同斯宾塞的“贯天地人而一理”的思想,推崇他的群学。早在《原强》一文中,严复已经写道:“而又有锡彭塞(即斯宾塞)者,亦英产也,宗其理而大阐人伦之事,帜其学曰‘群学’。‘群学’者何?荀卿子有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凡民之相生相养,易事通功,推以至于兵刑礼乐之事,皆自能群之性以生,故锡彭塞氏取以名其学焉。”[5]76他以荀子“人能群”的主张阐释斯宾塞的“群学”社会伦理思想,表明其认为荀子“群”的社会伦理主张和斯宾塞的“群学”是相通的。在《天演论》中,严复更以荀子的社会伦理思想“人能群;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古义以分而和。合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6]79为基础,译述了人之所以能组合成群是因为有“职分之所当为”;人有“职分之所当为”依然能群的原因是“天良”的道义;人因“天良”而“善群”,“善群”就能团结一致,强大而战胜外物。由此可知,严复以荀子“群”主张为基础,在《天演论》译述中,结合了斯宾塞的“群学”思想以及赫胥黎“两害相权,己轻群重”的“善群”思想,最终还是服务于其救亡图存、“合群保种”的译书目的。而“群学”思想对救亡图存的重大作用,更促使严复继续翻译了《群学肄言》。即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法》一书。

3.“人性恶”与“自营之私”的同一性

很多学者认为荀子的“性恶论”从社会教化的角度去探讨人性,是不合理的思想主张,然而严复却非常赞同“人性恶”并译述了有着同一性的“自营”之论。《天演论》的翻译是在甲午战争失败之后,严复目睹了当时社会所呈现出的“人性恶”——统治者为了自身利益签订丧权辱国的和约;军官大臣们大都贪生怕死,腐朽堕落;外国侵略者虎视眈眈的背景下的、与荀子有着相似经历的严复,更易于看到产生于战乱、利欲熏心及礼乐崩坏社会现实的“人性恶”主张的合理性。“人性恶”其实是一种积极的社会伦理主张,它不仅强烈地批判了人的自私自利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而且鼓励人们通过学习“礼”“义”去“恶”存“善”,“合群保种”。由上节论述可知,严复非常推崇群学思想。而要“善群”、“合群保种”就必须要正确认识“自营”从而“制自营之私”。为了让读者深刻认识“自营”,救亡图存,严复以荀子“人性恶”的社会伦理思想为基础,在译文中完美地阐释了“自营之私”。 《导言十二·人群》:“是故凡属生人,莫不有欲,莫不求遂其欲”译述了“自营”的第一义即人的生理需要;《导言十三·制私》“故曰自营大行,群道将息而人种灭也”论说了“自营”的危害不利于“合群保种”。在此基础上,严复深刻地认识到荀子主张“人性恶”,实则是为了强调礼义教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因此在《导言十四·恕败》复案中他总结道:“赫胥黎氏之为此言,意欲明保群自存之道,不宜尽去自营也。”[3]91严复译述的“自营之私”充分地向读者展现了“人性恶”对救亡图存的不利影响,让读者清醒地认识到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礼”、“义”去“恶”存“善”,才能保种以生。

三、严译《天演论》对《荀子》意义生成方式的借鉴

有些研究者认为严复的译写手法受到了清朝桐城派“义理、考据、辞章”主张的影响,但正如严复在译例言中所说“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即阐明了译写《天演论》是使用了汉以前的字法、句法而非桐城派的“义理、考据、词章”。而汉以前的“荀子之学”在宋明理学崩解的清朝末年为很多政治思想家们所重视,严复作为会通中西的政治思想家无疑也对荀学情有独钟。详细解读《天演论》和《荀子》的字法、句法,可知《天演论》对《荀子》中衔接语义的对文字法和句法、分层论述和隐晦言说的达意方式均有所借鉴,故使得译文语义更加衔接,意义表达更加通畅。

1. 对文结构

“‘对文’指《荀子》文本之中构成对等甚至是对立性质的字义或句义关联”[7]180,它作为一种“意义”生成的方式,贯穿于《荀子》之中。严译《天演论》中对待或对立性质的字义或句义关联使得译文更加衔接,因而对文结构的字法句法是其最基本的意义生成方式。 《天演论》对《荀子》的对文结构的借鉴有两种:范畴上的对文和观点上的对文。第一,范畴上的对文。“其含义与字义对文相近,但范畴对文的性质和含义比后者更加稳定和重要”[7]180。这种对文形式在《天演论》中在在皆是。如《导言一·察变》之中的“怒生之草,交加之藤”、“夏与畏日争,冬与严霜争”及“上有鸟兽之践啄,下有蚁蝝之啮伤”。文中“怒生”与“交加”、“草”与“藤”、“鸟兽”与“蚁蝝”、“践啄”与“啮伤”字义相待;“夏”与“冬”、“畏日”与“严霜”、“上”与“下”的字义对立,这种字义上的关联使得句义整体关联,文章衔接紧凑。第二,观点上的对文。“即荀子在表达见解时所采用的方式”[7]180,也是严复在表达见解时所采用的方式,用于总论观点。例如在《论六·佛释》中,严复用“故身世苦乐之端,人皆食其所自播殖者。无无果之因,亦无因之果。今之所享受者,不因于今,必因于昔;今之所作者,不果于现在,必果于未来。”对“因果论”之说加以阐释后归纳、总结其对“因果”关系的看法。

2.分层论述

孔孟荀三家,只有荀子与柏拉图在意义生成时会采用分层论述,并且他们的分层方式和具体内涵带有层次性、逻辑关联性和内在对立性。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将“原书之义”译为“篇自为文”的35篇文章。严复在《导言十五·最旨》指出:“前十四篇,皆诠天演之义,得一一覆按之。”前十四篇严复围绕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行了有层次性的论述。导言一、二先总论“天演”之义;导言三、四、五分论“人道”和园夫“治园”时的“天演”;导言六、七、八、九、十分论“天演”中的“人治 ”。《天演论》译文导言后三篇与论十七篇均是围绕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所产生的结果“群”以及如何制私以“善群”来更好地“生存”进行论述。通过这种分层论述可知:《天演论》是严复在“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的基础上译写的,译文意义生成带有内在的关联性,没有因“篇各为文”,意义散而不聚。

3. 隐晦言说

无论是本土文学还是翻译文学都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荀子》中所采取的“隐晦言说”的意义生成方式反映了荀子所处的“欲衷对,言不从,恐为子胥身离凶。进谏不听,颈而独鹿弃之江”[7]189的乱世。在特定的历史、特定的因素下为翻译所用的语言更加是带着枷锁表现着译者所属社会的特质。《天演论》自序:“始吾以谓本隐之显者,观《象》《系辞》以定吉凶而已;推见至隐者,诛意褒贬而已。”[3]10说明了严复对于意义表达是“显”是“隐”的选择在于“定吉凶”以及“诛意褒贬”。在《天演论》翻译之前,严复因《辟韩》言辞激烈明确,要求民主,鼓吹变法得罪了保守派。“严氏的性命也几乎因此遭到不测”[8]47。差点丢掉性命的严复,即便是翻译,也不再如之前那般直接宣扬西方先进的思想,表现对社会的不满。虽然《天演论》“易中之事”,会通中西思想的研究中有所涉及严复委婉“达旨”的方式,但是忽略了他循荀子之法用古人事例和思想隐晦地批判现实、讽谏当世的意义生成方式和效用。同时也忽略了严复委婉“达旨”时,结合了《易》和《春秋》之学中的“内籀”和“外籀”之法。《导言十三·制私》以汉代飞将李将军之事换译埃及哈梦之例,演绎了李将军因一己之私欲而杀害一个忠于职守的人,隐晦地针砭当时部分封建士大夫们为一己私利可以不顾国家存亡、国民生死的行为。后更以“其憾之者,犹人情也”的惋惜语气隐晦地总结了社会的落后之源在于当权者之间的互相勾结而谋的私欲和私利。

四、结论

作为敲响“救亡图存”警钟的《天演论》,不得不照顾到封建士大夫——一群特殊的读者和现实的社会情况,因而在引进西方先进思想的同时,更多地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标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是其精华,儒家思想中的荀子思想,在乱世中于社会安定和国家强大有着积极的作用,而这种作用正是当时严复翻译《天演论》的最终追求。以上从《天演论》译述的自然科学思想、社会伦理思想;《天演论》意义生成方式,较为详细地阐释了荀子思想对其的影响,期望藉以丰富严译《天演论》的会通研究,而且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天演论》译文。

参考文献:

[1]Huxley,TH,JHuxley.EvolutionandEthics, 1893-1943[M].London:ThePilotPress, 1947.

[2]郭志坤. 旷世大儒——荀况[M]. 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1.

[3]赫胥黎.天演论[M].严复,译.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2.

[4]韩江洪. 严复翻译中的误读[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1):55-61.

[5]江心力. 20世纪前期的荀学研究[M]. 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 2005.

[6]王威威. 荀子译注[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14.

[7]刘芸华. 诠释学与先秦儒家之意义生成[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

[8]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论严复与严译名著[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责任编辑蒋涛涌)

Effect of Xun Zi's Ideology on Yan Fu's

Translation ofEvolutionandEthics

LI Xua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3, China)

Abstract:Xun Zi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Yan Fu, one politics thinker. The natural science ideology, the social ideology and the generating of meaning contained in Yan Fu's translation of Evolution and Ethics had absorbed the merits of Xun Zi's ideology. The purpose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deep relationship between Yan's translation and the ideology of Xun Zi are to give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study of Yan's translation of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to rich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nslation.

Key words:ideology of Xun Zi; generating of meaning; Evolution and Ethics

作者简介:李宣 (1990-),女,安徽阜阳人,硕士生。

基金项目: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与实践项目(2014yks030)

收稿日期:2015-06-18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634(2015)06-007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