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技术在女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015-03-18王丽影石秋香王顺才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学生

王丽影,石秋香,郝 东,王顺才

(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004;2.河北秦皇岛燕山大学附属中学,河北秦皇岛 066004)

0 引言

新媒体具有传播多元化、个性化、交互性、快速性、广泛性、开放性、丰富性等特点[1],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目前我国大学生手机拥有量几乎“人手一部”。给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当代女大学生多数缺乏防范意识,缺少自保自救能力,而且独立生活能力较差,不会与他人有效沟通,因此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针对女大学生的特点,来完成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成为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课题。

1 当前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

当前,高校大学生已经进入“90后”时代,具有个性张扬、思维活跃、观念开放、自信独立等特征。但由于涉世未深,社会经验不足,也很容易成为被欺诈和侵害的对象。如2014年的“黑色八月”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全国就发生了4起年轻女大学生遭遇劫持、绑架、失踪甚至被谋杀的悲剧。虽然很多学校在维护校园安全方面下了很大力气且有一套严密的管理制度,但在对学生自身安全教育方面,却存在着很多不足,针对女大学生群体的安全教育就更少之又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知识教育流于形式。学校安全教育方式主要是辅导员召开主题班会,一般安排在开学或放假前后,不是老师拿着资料照着念,就是警告式的说教,能够认真听老师讲的没有几个,这种安全教育缺乏互动与针对性,收效甚微。

2)安全演练次数少,时间短。火灾演练、地震演练、突发事件演练,一学期会进行一次,大多是走马观花。学生们听到指令,从教室里“一窝蜂”跑到操场,然后老师再点个名就算完成了。对于这种演练,学生们都当成游戏,思想上不重视,态度上不端正,因此学不到知识。

3)安全教育忽视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比如告诉学生假期中不能随便下江河游泳,然后通过出题考核的方式“检验”教育效果,但每年暑期农村学生溺亡事件还是频频发生。“中国式过马路”其实也是知识化、概念化教育的结果。

4)针对女生特点的安全教育几乎没有,缺少针对女生的关爱。比如师范类学校,女生居多,但是对于女生的安全教育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只是在班会上着重提两句就完了,丝毫没有考虑到女生的心理特点。

2 新媒体的特点及现状调查

“新媒体”指“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从技术上看,“新媒体”具有数字化特征,从传播特征看,“新媒体”具有高度的互动性。新媒体的传播过程具有非线性的特点,信息发送和接收可以同步的,也可以异步进行[2]。

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以及互动式数字电视。新媒体不断革新不仅颠覆了大众媒体的传播模式和内容生产方式,而且给人们的传播活动及生存方式都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和影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7月23日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我国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88.9%,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手机客户端应用的发展[3]。

为了了解秦皇岛地区大学生手机使用现状,我们对本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采取的是网上问卷调查的形式。共发放108份问卷,有效的问卷为106份,其中男生7份,女生99份。调查表明每天使用手机在一个小时内的学生仅仅占5.7%的比重,2-5小时的占大约60%,更有11.3%的学生每天手机使用时间在10个小时以上。可以看出,大学生使用手机在玩QQ、MSN、微博、微信以及社交游戏占了70.8%,看电子小说、时事新闻、八卦等的占了40.6%,可见大部分学生使用手机的目的是上网,作为在网络影响下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其思维模式体现出了互联网思维[4]。

3 新媒体在女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新媒体在女大学生安全教育方面的优势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媒体的交互特性可以增强师生交互。在过去的几年中,互联网、移动终端的发展导致新媒体极大限度地体现了包容性、平等性和参与性[5]。90后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心理出现落差,表现出急躁、焦虑、脆弱等状态。而缺乏与同龄人面对面的交流,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常表现为以个人为中心,不考虑他人感受,于是当这些个性鲜明的孩子们聚集到大学的大家庭中时便会出现各种摩擦[6]。尤其是女大学生,遇到问题时也不愿意主动向别人求助。要想真正的认识学生,必须用他们的方式交流沟通。他们更愿意在网上敞开心扉,教育管理者要用朋友的身份与之交流,及时发现有违纪行为或思想上有轻生苗头的学生进行及时疏导和教育,使学生在轻松氛围,认识自己的错误,使教育真正发挥震撼心灵的力量和感化学生心灵的作用,使学生安全教育迈上新的台阶。

2)新媒体的即时性和共享性打破了时空界限,可以使安全教育工作随时随地进行。与传统的集中式安全教育不同,手机新媒体可以把最新的安全教育资讯即时推送给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安全教育,潜移默化中增强安全意识。

3)新媒体的多媒体特点使安全教育内容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本调查中安全教育问题,在回答学校采取哪些安全教育形式效果最好时,74.29%的同学选择了安全演练。可是限于财力物力人力的制约,以及在事故现场布置困难、成本较高、带有危险隐患等局限性,所以很多安全演练不能真正实施,即使实施了也达不到预期的安全教育效果。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做成视频,或者开发安全教育游戏,甚至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教育系统,既节省成本,也更容易为学习者所接受。

4)新媒体的个性化特点可以实现小众化服务。新媒体实现了信息传播与收阅的个人化。以网络环境为基础,基于信息用户的信息使用习惯、偏好和特点向用户提供满足其各种个性化需求的服务。这种新媒体提供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令信息的传播者针对不同的受众提供个性化服务。此外,受众也对信息具有同样的操控权。所以,新媒体的时代是一个“受众个性化”的时代,传统媒体中具有“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转变为主动寻找和制作信息的用户,这是一个基于用户个人建立起来的双向交流的系统[7]。安全教育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涉及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时由于每个人的需求也不同,那么利用新媒体技术根据学生的偏好,定制或推送其关心的安全教育主题相关讯息,做到有的放矢。

4 新媒体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应用探索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必须,深入了解掌握新时期女大学生的新走向与研究女大学生新媒介文化,这样安全教育工作才能做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树立安全教育进网络的意识。安全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安全教育进网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及优越性,认识到网络是对女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日常安全教育工作中,要实现网络教育和实体教育并重的局面。

2)建立一支“懂学生、懂安全、懂网络”的工作队伍。懂学生,即这支队伍要有一定的学生工作经验特别是要熟悉90后大学生的特点,熟悉女生特点及需求,从心理上贴近学生,了解她们的所忧所虑,能够为她们提供一定的指导;懂安全,即这支队伍要具有较高的安全教育理论知识同时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善于因势利导,能够及时发现不安全苗头;懂网络,即要求这支队伍具有较强的网络信息收集、分析和处置能力,懂得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常用的办公软件,熟练驾驭各种网络传媒,娴熟把握网络控制上的主动权、解释权和引导权。

3)用好一个涵盖网络新媒体综合平台。要根据各种网络新媒体的优劣点。制定不同的网络安全教育方式。如开展某项专题学习时,宜通过建立专题学习网站的方式来进行,将学习内容、要求、开展情况、学生的心得体会等适时上传至网站,方便学生随时随地浏览;就某项安全教育工作需广泛征求学生意见或建议时,则宜通过QQ群这种相互性强、操作简单的网络工具;需要言简意赅地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或正确引导舆论时,则非微博这种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的工具莫属[8]。通过综合运用上述新媒体最终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网络安全教育综合运用平台,做到学生在哪里,安全教育的工作就做到哪里,学生什么时候有需要,学校新媒体安全教育平台就能及时地给予指导。

5 结论

目前,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教育主要采取集中授课、主题班会、报纸宣传等传统方式进行,纯理论安全教育模式为主,并且安全教育流于形式,无法有效保证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

安全教育要与时俱进,要保障高校女大学生的安全,则必须了解女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如今,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新媒体。新媒体的交互性、即时性、共享性、多媒体、个性化等优势,可以使安全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实现随时随地、个性化、互动式教学,大学生在享受新媒体工具带来的便利和乐趣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学习到了安全教育知识,提高了安全意识,从而提高安全教育质量。当代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面临着新特点、新挑战,高校管理者必须重视新媒体技术在学校安全教育中的运用,树立安全教育进网络的意识,加强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利用各种新媒体技术手段,充分发挥其优势,提高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及自我防卫能力,保障高校女大学生的安全。

[1] 王婉妮.网络新媒体特点及其现状分析[J].今传媒,2014,12:123-124.

[2] 匡文波.新媒体理论与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 CNNIC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cn/.2015-7-23.

[4] 王丽影,石秋香,王顺才.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研究——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为例[J].办公自动化,2015,17:31-33.

[5] 李戈.2015年,我们将迎来怎样的新媒体[N].中国文化报,2015-1-15.

[6] 田杰,侯明冬.90后女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247-248.

[7] 杨深.互联网创新的精髓在于交互性[J].新闻战线,2012,3:76-79.

[8] 赵红,王志军.结合微博媒体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J].高校后勤研究,2013,4:98 -99.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学生写话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