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小剧场戏曲展演 看戏曲的今世来生

2015-03-17封超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浮生六记沈复小剧场

封超

2014年11月16日,为期一个月的“首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在北京繁星戏剧村落下帷幕。对艺术节的宗旨,本次活动的艺术总监周龙先生说得很清楚:“我们以‘当代的、实验的、先锋的、小剧场样式的理念进行探索将其呈现,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青年朋友走进剧场,来了解中国戏曲艺术,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

看了其中三部戏曲剧作后,对于并非狂热的戏迷而又经常关注戏曲的我来说,感触颇多。我想,作为中国人,要了解中国文化,一生中至少要去看一次戏曲演出。

戏曲的现世价值

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舞台艺术样式,戏曲于明清达到繁荣鼎盛期,然而在当代社会的空间渐渐缩小:电影、电视,音乐演出、体育比赛、电子游戏,网络、各种展览都在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快节奏的生活滋生了很多快餐文化;而传统的戏曲对于现在的观众,尤其在年轻观众看来,大都节奏缓慢,唱腔听不懂,而很难亲近。很多人都感觉到了戏曲面对的生存危机。

在我看来,戏曲想要恢复到以往的繁荣景象不太可能,因为戏曲的大众娱乐功能正在退化。但是在中国对世界影响力逐渐加强的这一时代背景下,戏曲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都在渐渐提升。其现世价值不应过多地用市场份额、娱乐占比来评价,而应以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来面对它的未来。这次小剧场的戏曲展演也让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戏曲更多的是一种让当代的人们了解历史文化以及借鉴戏曲的艺术元素,它应该和文化推广、文化教育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一旦三梦》看历史文化价值

首先看戏曲的历史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内的人文传承和对外的文化影响上。这次展演的新编昆曲 《一旦三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戏中浓缩了三个经典剧目的片段,以梦为线索串联起三个不同女性的故事。戏中选取的清代昆曲《烂柯山》片段,形象地展示了崔氏因丈夫朱买臣贫穷,逼迫丈夫写休书休了自己以改嫁他人;当朱买臣官升太守后,崔氏希望破镜重圆。朱买臣将盆中水泼出,说只要崔氏能将水收回盆中就可以复合,崔氏难以办到,羞愧自尽。当演员非常生动地跪在地上极力将水收回盆中时,很多在场观众都说出了“覆水难收”这个成语。这部戏的价值即成为了一种道德寓言,告诫那些爱慕虚荣、攀附权贵的人所做的选择往往“覆水难收”,以古讽今。所以,对于年轻观众来讲,这成了一个学习历史、学习成语的好机会。

此外,这部戏还选取了《牡丹亭》 《长生殿》中的片段。学习历史,读书是一个途径,看戏是另外一个途径。历史典故、成语典故,都是戏曲传递历史、解读历史的一个重要功能。也许有人说,戏曲不能真实再现历史。可我认为历史本身就是一种解读。对于一般人来说,知道一些就足够了,能戏说历史、笑谈历史才会引起人们对历史的兴趣。

戏曲在国际上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我在小剧场戏曲展演中,不时会看到国外的观众。也许舞台两侧电子屏幕出现的字幕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剧情,但他们更多的是想借机了解中国的古典文化。据我所知,因为热爱京剧,有一位英国人跑到北京学习京剧,且擅长扮演美猴王,这就是京剧的国际影响力!大到国家交往,小到外国游客,观看中国的戏曲节目无疑成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的戏曲也应该找准定位,无论是继续争夺娱乐市场,还是开发旅游、文化教育、国际文化交流的演出市场,都值得思考。

艺术价值带来新创作灵感

一直以来,戏曲为其他艺术样式提供营养,并带来创作灵感。比如音乐方面,戏曲唱腔结合流行歌曲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戏歌”就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前门情思大碗茶》《说唱脸谱》等等。再比如影视对戏曲的借鉴:赵雅芝主演的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采取了黄梅戏的曲调、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服装造型也借鉴了戏曲服饰……很多画家以戏曲人物进行油画创作;在设计领域,以戏曲花脸、花旦造型设计而成的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也是处处可见。不可否认的是,戏曲虽然不再是百姓最经常的娱乐消费,但它给予整个社会生活的文化艺术营养是持续而广泛的。

艺术创新中的未来走向

戏曲的一个特点是程式化,程式化的好处是演出标准化。在过去这是保证演出质量的标准,但在讲究个性的今天反而成了羁绊。好在这次小剧场戏曲展演中,我看到了很多大胆的创新手段,这也让人对戏曲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老树新花”的《浮生六记》

由北京京剧院奉上的《浮生六记》让人印象最为深刻。清代书生沈复写的《浮生六记》多是描写沈复和妻子芸娘的情感经历,遗留至今缺少二记(后又发现第五记),小剧场的大胆改编让这部作品“老树新花”,对当今沉沦在情爱纠葛中的世人仍然有很深的触动。看得出创作人员还是非常有勇气进行探索和尝试的,故事的开头是两个江湖混混各怀鬼胎、说服红尘歌妓喜儿假扮沈复亡妻芸娘,希望借沈复意乱情迷、酒醉不醒之时得到《浮生六记》中的后二记。这种戏剧化的开头加上小品般贴地气的大白话,瞬间点燃了观众的笑容,埋下伏笔;同时也作为推动故事的线索,让整个戏剧进入到一种紧张的气氛中。

全剧的亮点还包括:首先,京剧唱腔比例恰到好处,伴有电子字幕显示利于理解;甚至是“拜拜”这样的白话都用上,也是尽量贴合现实,避免了观众听不懂京剧文言文的尴尬,加快推进节奏。其次,结构大胆,结构中存有戏中戏:舞台上表现回忆并不容易,但这部戏回忆的转场运用非常大胆,如夫妻同游、父母责难、寄居乡下、离乡借钱等均运用得很大胆,效果也不错。再者,戏中还善于借用其他艺术元素。如运用流行的小品元素,比如“破了相了”进行插科打诨;再比如,运用电影的叙事方式。

其中一段情节是二人寄居乡下入不敷出,沈复离家借钱,芸娘刺绣贴补家用,表现时,两个演员在舞台上各自占据一段,运用和谐的唱腔,展现各自的离别生活。这种方式类似于电影平行剪辑,来表现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不同人物所发生的事情。这种手法的运用,改善了传统京剧节奏拖沓缓慢给观众带来的不适,使得剧情更加紧凑,也成为了我最喜欢的桥段。endprint

培养观众的新方式

现代社会人们获得信息的习惯就是“要快要多”,小剧场的几个改编无疑也都针对了这一点,也许这是未来戏曲的一个发展方向。比如,京剧《浮生六记》将内容大幅度压缩,仅挑选原著经典片段展示;昆曲《一旦三梦》则是将《牡丹亭》《烂柯山》《长生殿》三部经典选段呈现给观众;台湾国光剧团的实验京剧《青春谢幕》则是虚实结合,戏中穿插了《霸王别姬》和《贵妃醉酒》的表演,但是比前两部的比例少很多。

这样的改编确实满足了现代观众“选择性、印象式”的观戏心理和习惯,即不想深入,只想浮光掠影地了解戏曲。我认为这样的改编比较适合用来培养年轻观众,或是用来普及京剧、昆曲等戏曲艺术;而气势恢宏、舞台精美的完整大戏,除了是资深戏迷的需要,从宏观角度来看,也是文化传承的需要。

小剧场戏曲展演的局限

但是小剧场的戏曲展演也有一些问题。其一,就是演员换装,为了节约时间,《青春谢幕》和《浮生六记》都是在舞台上换装,虽然导演希望观众看到更多换装的过程,同时节约时间,但我认为,如果演员换装可以有移动布景掩饰,类似我看过的英国北方芭蕾舞剧团的芭蕾舞剧《蝴蝶夫人》那样,则会更好,否则影响观众对剧情完整性的体验。《蝴蝶夫人》中的景片移动,既是遮掩演员备装之时,恰也交代了时空环境的变化,非常巧妙。当然,这也对人员、成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二,灯光舞美在 《青春谢幕》和《浮生六记》中稍显简陋。换景始终暴露在观众眼中,还是比较分散注意力(当然移动景片的造价可能是个问题)。《一旦三梦》运用灯光来烘托人物情绪是值得借鉴的。

其三,转场设计还不够精致。比如《浮生六记》中表现借钱回家:沈复从舞台一边唱罢自己在外借钱的奔波,之后来到台中,说娘子我回来了。一转身就从十万八千里回家了,如此简单,令场下观众低声哄笑。再如《一旦三梦》说书人说完,说我摇身一变成了张木匠,观众就笑了。有的观众本来已经入戏了,被他一说又出戏了;这种分散观众注意力的做法,值得斟酌。

总之看完这些大胆改编的戏曲展演,我还是非常兴奋的。能看出创作者的才思和用心,我想这些创作者们正是左右戏曲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如何用创作争取观众,决定了戏曲的未来。作为观众的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精彩的改编、新编作品。当然我也希望戏曲依旧能够得到国家和社会各方面更多的支持,毕竟有的文化艺术可以赚钱,有的则需要更多的保护和扶持。

︱作者系中央新影导演endprint

猜你喜欢

浮生六记沈复小剧场
浮生六记
沈复自嘲
《浮生六记》中陈芸的现实处境
《浮生六记》的人物形象分析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
舌尖上的驯化和斗争
“花痴”沈复的“兰花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