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3+2”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研究

2015-03-17涂志平孙明

航海教育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轮机工程技术课程体系

涂志平,孙明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3+2”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研究

涂志平,孙明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结合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和青岛海运职业学校轮机工程技术专业采取的“3+2”的模式进行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实践,探讨中高职教育衔接“3+2”模式的优点,论述该模式在对两个阶段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明确定位的基础上,构建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3+2”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轮机工程技术;“3+2”模式;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

一、引言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衔接是基础。回顾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的历史,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并出台了很多政策,特别是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中高职教育的定位、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部署。

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和青岛海运职业学校从2012级开始联合举办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3+2”模式连读试点。“3+2”模式中课程体系的合理安排,则是中高等职业教育贯通的核心问题,是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协调发展的难点和关键。本文结合教育实践,就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3+2”连读的教学内容设计与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

二、中高职教育衔接“3+2”模式的优点

国外很早就开始了职业教育的贯通培养,典型的如英国的单元衔接模式、法国的分类衔接模式、俄罗斯和美国的直接衔接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加拿大的CBE模式等。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也形成了“五年一贯制”“对口招生”“3+2”“分级制”等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见图1)。这些模式各有利弊,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和青岛海运职业学校根据各自的实际条件,选择了“3+2”的模式。

图1 中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3+2”模式作为中高职贯通的一个重要模式,其中学生的学习分成两个阶段,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这种模式由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联合办学,学生在中职学校学完3年中职课程后,不用参加统一组织的高考,直接或通过高职院校组织的入学测试,升入高职对口专业就读,学业成绩合格,授予高职教育毕业证书(专科)。相对于“五年一贯制”的模式来说,“3+2”模式中学生在学习3年之后,若不想继续升学,可以凭借中职学校的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就业;而“对口招生”模式,在中职阶段为了应对升学考试,存在应试教育的倾向,影响了中职阶段技能培养。所以说,“3+2”模式结合了“对口招生”和初中后“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模式的优点,是一种较好的中高职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在合作办学之前,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和青岛海运职业学校都是把培养3000 kW及以上无限航区操作级船员(三管轮)作为“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是两条平行线。

在此次“3+2”模式的培养过程中,学生在青岛海运职业学校学完3年中职课程,学业成绩合格者颁发中专毕业证书;第四、第五年,进入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学习,成绩合格者颁发轮机工程技术专业高职教育毕业证书(专科)。

1.职业能力分解

根据对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实际工作岗位要求的调研,参考STCW公约和我国有关船员条例及值班标准的规定,远洋船舶轮机员应该具备以下能力:英语能力、轮机工程能力、轮机维护和修理能力、电气电子和控制工程能力、船舶作业管理和人员管理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能力等7大能力模块,各模块具体能力分解见表1。

表1 远洋船舶轮机员职业能力分解

2.人才培养任务目标定位

在职业定位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中明确规定了“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中职毕业生完成全部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后,可以申请沿海航区三管轮适任考试,若要申请无限航区三管轮适任考试,则需要不少于12个月的海上服务资历。结合有关国际、国内相关公约和法规的要求,将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教育的培养任务和目标进行分段定位,具体做法是:

中职培养阶段的任务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满足岗位适任要求,750 kW及以上无限航区值班机工;

高职培养阶段的任务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满足岗位适任要求,3000 kW及以上无限航区三管轮。

学生在中职毕业后若不愿意继续升入高职阶段学习,可以凭借中职阶段学到的知识和取得的船舶值班机工证书上船任职值班机工。

3.岗位能力及资格证书分析

根据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值班规则》以及中远集团船员职务规则的有关规定,船舶不同职务的工作职责以及所需要的相应证书均有明确要求,通过对照值班机工和三管轮的岗位职责,确定了对应的岗位能力。

远洋船舶值班机工:在轮机员的领导下,熟悉和执行公司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针,执行机炉舱和机械设备的检修、保养工作。所需要的证书有:值班机工证书、熟悉和基本安全专业培训合格证书、精通救生艇筏和救助艇专业培训合格证书、保安意识培训合格证、负有指定保安职责船员培训合格证等。

远洋船舶三管轮:在轮机长和大管轮的领导和监督下,熟悉和执行公司安全和质量方针,履行8~12时的轮机值班职责,主管负责管理甲板机械及泵舱、应急救火泵、救生艇发动机、辅锅炉、船舶空调及其附属系统,确保主管设备适航。所需要的证书有:甲类一等三管轮证书、熟悉和基本安全培训合格证、精通救生艇筏和救助艇专业培训合格证、精通急救专业培训合格证、高级消防专业培训合格证、保安意识培训合格证、负有指定保安职责船员培训合格证等。

四、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分段安排

1.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社会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根据STCW公约对轮机部船员的要求,按照职业工作岗位—职业工作任务—职业岗位能力—专业学习领域的思路,通过对轮机职业岗位分析,提炼出本专业“3+2”培养模式的职业岗位核心能力,明确岗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将轮机职业资格的国际标准与学历教育有机融合。围绕三管轮职务必须满足的四个职能块,构建轮机职业背景下的“项目教学、实境训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遵循上述思路,将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三个模块,即职业素质模块、专业知识模块、职业能力模块,设计出各个模块对应的具体课程(见表2)。由于各个模块都是基于共同的专业知识技能及职业素质培养需求来进行设计的,因此各模块之间、各课程之间都存在紧密联系。

表2 基于“3+2”培养模式的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2.课程体系分段安排

中高职“3+2”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和安排是重要一环。在综合考虑船舶三管轮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也考虑了船舶值班机工和船舶三管轮对知识的具体需求,按照课程体系的“一条线”的思路进行两阶段课程的设置,中职阶段的课程安排和高职阶段的课程安排分别作为这条线的一个部分。这样的安排可以使中职阶段的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教育不再是围绕适任证书考试进行的应试教育,使中职教育回归原有的形式,保证其文化课程的学习时间和效果,对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和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帮助,有利于学生的正常成长,也有利于船舶的安全营运。针对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在课程体系、尤其是专业课程体系的安排,采取的措施如下:

(1)课程设置围绕专业职能块。围绕STCW公约对远洋船舶轮机岗位的四个职能块——轮机工程、电气电子与控制工程、轮机维护与修理、船舶作业管理与人员管理,确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进而设置相应的课程,确保所设置的每门专业课程都服务于对应的职能块。

(2)课程内容围绕岗位综合化。中高职教育均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培养重在实践技能方面。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面向岗位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因此课程内容方面进行了综合化处理,弱化了学科的界限,将课程进行分解、优化并进行重新组合,重点放在应用性以及岗位的实用性。

(3)阶段教学分工避免重复。按照“一条线”的思路,课程的安排、整体设计以及前后分段以避免重复作为主要原则。两个阶段都需要的课程均前移至中职阶段完成,如船员专项技能培训中的熟悉与基本安全、高级消防、精通艇筏、精通急救、游泳等课程。部分课程在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同时开设,如动力设备拆装、动力设备操作、机械制图等,虽然课程名称相同,但课程内容是有递进的,是作为一种加强,而不是简单重复。中职阶段重在基础理论以及基本技能的学习,高职阶段则重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同时,在课程安排时,前三年中职阶段的课程尽可能作为后面高职阶段的基础。具体做法是,将中职阶段除了值班机工考证课程之外的专业课程后移至高职阶段,如船舶动力装置、船舶辅机等课程,同时保证中职阶段的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时间、增加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时间;高职阶段则进一步加强三管轮岗位所需的轮机值班、轮机自动化设备的操作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如船舶管理、机舱资源管理(ERM)、船舶电气设备、轮机自动化、船舶机舱综合实训等课程的学习,满足现代化船舶轮机岗位工作的需要。

(4)课程体系两个阶段的具体安排。根据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情况,结合我国中职教育、高职教育的具体要求,围绕轮机工程技术专业“3+2”模式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两个阶段的课程安排。

中职阶段3年:中职教育的相关文化课程、船员专项技能培训、游泳课、机工业务、轮机基础与金工工艺理论、金属材料学、轮机工程力学、机械制图(一)、认知实习、金工工艺训练以及动力设备拆装、动力设备操作等。

高职阶段2年:表2中的职业素养与专业知识相关课程,职业能力中关于英语应用能力、实操、实作技能、人员设备等管理技能、适应船员工作与生活的能力、劳动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中的相关课程以及机械制图(二),同时增加三管轮适任考试强化课程。

五、结语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航海类专业的职业教育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3+2”贯通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刚刚起步,需要边研究边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更需要兄弟院校及航运企业的支持和帮助。

[1] 余美杰. 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历史、现状及趋势[D].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2012.

[2] 陈清彬. 示范性高职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重构[J]. 航海教育研究,2009(1):58-6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EB/OL]. (2011-12-27). http://www.moc.gov.cn/zhuzhan/zhengwugonggao/jiaotongbu/jiaotongbuling/201201/t20120119_1187 249.html.

[4]IMO. 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马尼拉修正案[M].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译.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1.

2014-08-22

2012年度山东省高校教改立项“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2012708)

涂志平(1979-),男,副教授,主要从事轮机工程技术教学与研究。

G712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006-8724(2015)01-0012-04

猜你喜欢

轮机工程技术课程体系
建筑工程渗漏原因及防水防渗工程技术实践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轮机专业高中职衔接专业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
对磁浮工程技术的一些思考
船舶轮机常见的故障
面向实操评估的轮机虚拟拆装考试系统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