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产业促进乡村发展的路径

2015-03-17

传媒国际评论 2015年1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特色旅游

郑 波



文化产业促进乡村发展的路径

郑 波

乡村发展一直是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发展对调整我国经济结构,促进三产协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乡村发展在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时代价值观发挥着积极作用。而发展文化产业对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促进我国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带动乡村发展是十分有效的路径。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和一批集中利好政策的出台对促进乡村发展起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

文化产业 乡村发展 路径

郑波,男,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教师,硕士。

乡村发展一直是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乡村发展对调整我国经济结构、促进三产协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乡村发展在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时代价值观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而发展文化产业对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促进我国经济提质增效与转型升级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带动乡村发展是十分有效的路径。

不管是去年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文),《关于印发(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的通知》(文产发〔2014〕11号),《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产发〔2014〕28号),还是今年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1号,“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发展乡村经济与乡村文化有着一定的规划、阐述和指导。本文旨在对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以带动乡村发展的几种可行性路径进行探索与思考。

一 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谋求乡村发展

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对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发挥文化育民、乐民、富民作用都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文化部颁布了《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文产发〔2014〕28号),深刻提出要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鼓励文化资源丰富的村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一批文化特点鲜明和主导产业突出的特色文化产业示范乡镇、特色文化街区、特色文化乡村。

我国较多乡村所处区位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及地理区位优势等,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从而使其发展相对缓慢。如传统古村落群,因地理位置闭塞偏僻而经济发展较弱,也因此如何通过振兴和恢复优良传统文化民俗来提振乡村经济发展就成为我们必须认真考虑解决的问题。这急需化资源为动力,发展如蔚县剪纸业、曲阳雕塑业、潍坊风筝业,吴桥杂技等特色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为美丽乡村造血。目前,我国乡村、乡镇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总体水平起点低,粗放型发展为主,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如加拿大的太阳马戏团60%的演员都和吴桥有关,中国没有一个杂技团没有吴桥人,可是我们自己的吴桥品牌还没有成熟建立起来。

在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也要看到,近些年随着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我国的文化遗产,几乎无一幸免地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例如在乡村间,许多古老剧种、传统曲目、手工艺绝活的失传;很多古村落出现了空心化、坍塌化,乡贤、乡祠、乡村文明、乡村习俗的式微,同时古建筑得不到修缮,居民也远离了故乡,使得传承文化载体的乡村成了废墟以至于湮灭。因此发展文化特色产业,对保护文化遗产、活化其文化价值也是积极有效的渠道。

二 发展特色农业谋求乡村发展

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及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特色农业是相对传统农业而言的,特色农业立足于当地的实际自然、人文条件,具有独特的自然优势和文化优势,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和显著的经济效益。特色农业作为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现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2015年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央一号文件”)中,文件第二条指出要“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要立足各地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布局调整。”第十二条则指出要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要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等。“中央一号文件”中所提到的“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壮大县域经济,带动农民就业致富”,更是明确提出乡村发展的具体要求。

特色农业发展促进市场配置农业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势必对各种自然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松散的农业资源要素进行配置。

特色农业发展带动周边一系列的相关行业,如农作物深加工、农产品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性的产业链条,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农民增收目标。

延长产业链、丰富产业内涵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而发展特色农业,增强技术含量和文化含量,势必带动乡村的发展。

三 发展乡村文化旅游谋求乡村发展

乡村旅游主要分为自然风光型和文化历史型,但这两类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总体上处在粗放型发展阶段,要由观光旅游向体验和参与式旅游都需要文化创意的参与。乡村旅游业转向了乡村文化旅游,核心是挖掘旅游的文化因子。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的第11、12、13条,直接讲乡村旅游。包括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突出乡村特点,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旅游小镇,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鼓励旅游专业毕业生、专业志愿者、艺术和科技工作者驻村帮扶等,考虑区位特征,发展森林旅游、海洋旅游,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等。

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前提是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本次中央一号文件则明确指出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农村水网、电网、公路网、互联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并在第十二条中对加大对乡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说明,这将为打通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间的屏障,使之活化发展从而带动美丽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文化。文化内涵谁挖掘得准,文化内涵谁表达得新,谁就能够成功。成功的乡村旅游不仅仅能够让回归乡村的城里人看到绿水蓝天,还能让他们感受到属于乡村的独特魅力。文化旅游将是乡村旅游的灵魂。在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中,为了“留住乡愁”,乡村旅游成为城乡统筹大战略下任务分解表中着墨最多的主题之一。

四 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谋求乡村发展

2015年,“两办”下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15〕2号),《意见》谈到公民公共文化的均等化、标准化要求。这对乡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提升也起到保障作用。《意见》中也首次提到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融合发展。因此,无论是文化产业还是文化事业,文件提到这些内容都暗含了其在新农村文化建设当中应当发挥的重要作用,这对于实现乡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有重大意义。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公共文化建设则是乡村文化建设在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可以说是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正如文件第十九条所述:要针对农村的特点,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精神力量。因此,一方面有赖于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有效开展,例如文件中所提到的好家风好家训活动,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等活动,等等;另一方面则需要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创作富有乡土气息、讴歌农村时代变迁的优秀文艺作品,提供健康有益、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拓展重大文化惠民项目服务“三农”内容。这些工作的开展将会对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思想阵地建设、乡村文化生活的活跃起到积极作用。

五 发展互联网技术服务谋求乡村发展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谈到“互联网+”工程,可见互联网已经深刻改变着我国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事实上,乡村发展与互联网融合早就发生了,一大批电商乡村店甚至电商村应运而生,有实行“公司+农户”、“家庭+农户”订单的经营模式,有的利用互联网推出“耕地宝”平台,实行用户订单式、菜单式生产,农户针对性生产与用户私人订制形成无缝对接;或在利用网络开淘宝店,创新营销方式,如山东博兴县湾头村1700户中开淘宝店的有500多户,电子商务与草编工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创造出一个新型的淘宝村。

目前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高效的金融业态,而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又是一个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发展互联网金融对谋求乡村发展是积极的渠道。互联网金融依托互联网和移动支付技术与传统金融机构在服务乡村发展上开展竞争合作,乡村发展的金融市场正在形成中。京东、淘宝等大型互联网企业纷纷布局乡村市场;互联网总筹、网络信贷等新金融模式迅速崛起;针对乡村客户的交易习惯和特色农业需要,抓紧开发乡村特色的手机银行,定制发行专属理财产品;推动传统惠农金融服务如新农保、新农合向线上化、智能化升级转换。

结 语

在2014年,国家发布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文)中,明确提出加快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塑造制造业、数字内容产业、人居环境、旅游业、特色农业、体育产业等融合发展。可以说,乡村是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建设的广阔沃土,在这里文化能够充分与乡村发展的第一、二、三产业发展深入融合,创造出更多的产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衡发展。

当前,许多惠民的特色文化产业、特色农业、文化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已经制定,有着良好的配套的用地、财政、金融及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我们可以相信未来一段时间,将是我国乡村大发展时期。

“中央一号文件”第二十六条涉及的“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等相关内容,都引起社会极大的关注和投入,如社会资本的乡村转向,文化下乡活动与文化志愿者活动等,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唤醒当地乡民的发展意识,排除本末颠倒的现象。

[1]范周.中国文化产业新思考Ⅱ [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2]齐勇锋.中国文化的根基:特色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3]祁述裕.文化建设九讲[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特色旅游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旅游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