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漳州乡贤何子祥的生平和著述

2015-03-17何惠华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图书馆福建漳州363000

何惠华(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图书馆,福建漳州 363000)



清代漳州乡贤何子祥的生平和著述

何惠华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图书馆,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清代漳州人何子祥先是在浦江当县令,同时,兼任一段时间的义乌县令,后调任平阳为官,最后在平阳任上逝世。他为官清廉,致力于修建道路、兴修水利,体察民情、澄清吏治,为善不辍、移风易俗,重视教育、兴建书院。何子祥留下的两部著作《蓉林笔抄》《何氏家谱》是漳州重要的地方性历史文献,对它们进行挖掘整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清代漳州;何子祥;《蓉林笔抄》;《何氏家谱》

何子祥(1707 – 1770年)名读,字行,又字象宣,号蓉林,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马铺乡石鼓村人。他是清朝乾隆年间的清官廉吏。他从小饱读诗书,当时的平和县令孟侯评价他“纵谈经史,历指古今,如泻悬河”①参见: 何子祥. 何氏家谱[M]. 漳州.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图书馆藏. 1755编定, 1987年据民国十七年重印本誊影重印. 下文凡出自该书的文献都以①××标出(××代表页码).1。他“生平风节自持,磊磊落落”①1。在浙江浦江、平阳当县令时,他“能以实心行实政”②参见: 云霄县人大常委会. 云霄厅志[M]. 吴鼎文, 点校. 嘉庆二十一年本. 云霄: 云霄县人大常委会. 下文凡出自该书的文献都以②××标出(××代表页码).165,体察民情,时时处处为百姓着想,移风易俗,使民心向善。他捐俸建书院,鼓励文教;捐葬金,为善事。最终何子祥因操劳过度,在平阳任上逝世,两邑百姓“如丧慈父母,皆立祠祀之”②165。作为漳州乡贤,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何子祥生平及研究现状

何子祥的祖父、父亲和长兄都是秀才,何子祥从小接受正统儒家文化的熏陶和传统伦理道德教育,有其家学渊源。据其《蓉林笔抄》载:八岁时,何子祥父母相继去世,他在长兄年瑞的悉心教导下,刻苦攻读诗书。十七岁时,兄年瑞、弟子映又相继辞世,何子祥成为家中的顶梁柱,在照顾寡嫂弱侄的同时,一边设帐授徒,当塾师养家糊口,一边勤奋自学,准备科举③参见: 何子祥. 蓉林笔抄[M]. 台中: 台中市何氏宗亲会二十周年纪念编印, 2005. 下文凡出自该书的文献都以③××标出(××代表页码).29,并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参加乡试,以第二十七名中式为举人。四年后参加会试,他又以第六十六名赐进士及第,但未授官职③39。他先在漳州霞漳书院讲学,并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主持募建马铺乡枧河村何氏大宗祠堂和马铺义坛谷春庵。乾隆十九年(1754年),他担任平和县南胜书院院长。同年秋平和县水灾,他与从学者在书院接济灾民,受到赶来赈灾的福建巡抚陈桂林的赏识,并以“教种正大光明”格言相赠。乾隆二十年(1755年)修《何氏家谱》。乾隆二十三年,何子祥为振兴教育,弘扬文化,在石鼓村后尖尾山麓兴建炉峰书院,从此以后“闻吾乡文武登巍科不绝,子弟蜚声黉序,指不胜屈”③40。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何子祥被选为浙江浦江县令,兼署义乌。他将横行乡里包揽命案的生员黄芳茂绳之以法,大快人心;他严惩浦江张、楼、朱、赵四大姓的恶少,使这些恶少改过自新,社会秩序井然;他杜绝浦江富户绅商逢年过节到衙门送礼之风,廉洁自律;他严厉制止衙门胥吏虚报名册,冒领赏银。所有这些举措让百姓称颂不已。乾隆三十年(1765年),何子祥调任平阳知县。何子祥莅任,奉旨修平阳城。他带头捐俸,重建城墙,浚通内外河一千多丈,使县城焕然一新。他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社仓由一座增至十四座,储谷四千九百石。他十分重视地方文化教育,在浦江、平阳二地兴建了多所书院。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何子祥病逝任上,平阳、浦江百姓为之痛哭,争相吊祭并立庙崇祀。直到二百多年后的今天,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鳌江镇钱仓陡门还保存有何子祥在乾隆三十五年建的对防洪排涝、农业丰收起巨大作用的建筑。由于何子祥廉政爱民,当地人筑亭供奉他的塑像,至今还保存着他的画像。何子祥逝世后归葬马铺故里。

《云霄厅志》②165、《云霄县志》①参见: 云霄县人大常委会. 云霄县志 [M]. 重刊本. 云霄: 云霄县人大常委会. 1947: 236.[有何子祥传记,两者皆录于《漳州府志》。从中国知网等学术期刊网站上,未查到有关于何子祥研究的相关文章,本文当是对何子祥事迹原创性的探讨。

二、何子祥为政实绩与思想简析

(一)修建道路,兴修水利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何子祥秉承儒家民本思想,处处为百姓谋福利。他常常思考:“自筮仕以来,历三邑而任十载,虽冰蘖自凛,而所及于民何在?风未移而俗未转,皆有司之过也。”③38何子祥初到浦江时,浦江五路岭至石埠头道路迂回曲折,“为雨水冲激成坑堑,山岩破碎,蹑之如刺。”③62有的路段是“土嶐嶐而石累累”③62,有的路段则“每当久雨,泥泞足陷不能起”③62。何子祥于是“设簿劝捐,修五路岭,或出金,或助力,锄荆棘,平巉岩,填低窳,转曲就直,拓旧辟新,咸用石铺砌,极牢固。高其中央,低两旁;以泄雨水。旌佳树用荫行人”③62。道路的整修方便了百姓的出行。

何子祥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六月莅任浦江,“见街道水深尺许,至溢入人户。予骇询所由,则以沟洫不通故。又次日阅城,城有九门,宽广而倾颓。所经街道,无一平坦,且秽甚。”③91何子祥召集工匠及各地保长,划分地段,限期动工,“欹者平之,堑者填之,悉布以石。沟则淤者疏之,塞者浚之”③91。工程完工后,何子祥认为治理流水先要疏通它的源头,于是下令城中百姓,早晨各户打扫门前街道,不遵守的给予处罚。这样即使连续下大雨,因为水沟流水通畅,街道也十分清洁。当地百姓出入更为方便,也都连声称赞。乾隆三十年(1765年),何子祥调任平阳县,三十一年,奉旨修平阳城。平阳城“城北则河淹堤上,余内外河悉淤与岸平。旱则尘扬,或时雨甚,山水暴发,则倒灌人家,无从宣泄”③118。这样无法灌溉农田,连百姓日常用水,也都得到西门外大井取水,非常艰难。外河河中竟有人搭起店铺,内河也有人架木板建造房屋,几乎看不到河流痕迹。以前也有民众请求清理河道,但工程浩大,清理一阵而半道停工的有好几回,至今百余年了。何子祥与各乡绅商议使河水恢复原貌的办法,“设簿劝捐,选董事,清私占,分段落,定丈尺。依日期,富户出资,平民助力,孤寡贫穷者免,胥役概不准预。黎明起工,日入而息,不数月水道复相通。”③118“周岸悉砌石,令牢固,遍栽榆柳其上,以荫行人。”③118工程完工,县城面貌焕然一新,百姓日常用水可就近汲取,再也不用那么劳累。

在平阳江口渡,由于南北港各条河水都在这里汇入大海,流势湍急,常常发生小船翻入河中溺死乘客的事情。江口渡是交通要道,百姓朝出暮归,都要经过这里,为了生活,也只好冒险渡江。何子祥对发生这样的事情非常痛心,于是倡议建造四只大渡船,分别停泊在两岸,轮流载客渡江,并且杜绝小船私渡,保证了乘客的安全。他还在南北岸渡口建凉亭,让行人歇息,并立下规章制度。通往福建的萧家渡,也出现小船沉没现象,他亦下令设置两只渡船,设定制度,保证渡江的人平安顺利。

(二)体察民情,澄清吏治

清朝时,浦江胥吏衙役与讼棍豪强勾结,在衙门行骗,已成惯例。《川堂会客差役站堂记》载:“每因会客,渠即在大庭窥伺。客出,故揖而与之耳语。客回寓,则又从而相拜,无意中因问父母官今日所谈何事,故久不出,令讼者信而不疑。出即假为色喜,密告讼者曰:‘事说妥矣!’或言客要谢金若干,或云官要。乡愚当紧急时,如下水得手援者,其感无既,其金不论。讼胜则悉为所吞,讼屈则又假为怒曰:‘客无信,当索还原金!’即还,亦不及半。毋论官不知,而客与讼者亦坠其术中。”③90针对这种骗术,何子祥整肃衙门,审讯时严禁胥吏衙役替被讯人回话,差役开口说话,即给以杖责。《牌票用戳记》云:“差役下乡公然乘轿起夫,役假官威,夫藉役势,款待稍不周,则掷毁其杯盘,而锁人于轿后,故从亲眷家经过,以示威武。至仍不令赴官,系其虎穴中,私为拷打,或禁饮食。其人情迫,挽所识称贷,以饱溪壑。然后得引至官,或私放。盖事未决于官,而其家已破矣!间有一、二倔强者诉之官,官又以为抗我役等于抗官,为倍处之。于是计弥得,焰弥张。百姓视公庭如陷井,有不可平,宁聚而斗,不鸣之官。而役犹恃其故态以恐吓。”③89何子祥莅任后,深入社会,体察民情,改革吏治:“爰立法,每牌出,用一戳,载:差役不许坐兜,无‘拘’字不许私锁。到即投官,不准私押,违者当堂声禀,立为责革等语印票上。”③89经过一系列改革,当地社会出现“官民亲而下情达,是非判而案牍清”③89的良好局面。当时百姓诉讼投靠歇家(即中介),奸诈的歇家最后总会让人倾家荡产,为方便百姓及时伸冤,减少费用,何子祥规定积累到四十个案件就安排审案日期。他每天审讯三四个案件,审完后百姓就可以回家,这样可以避免百姓住在酒楼,被中介利滚利地盘剥。浦江县衙前原来有酒楼,生意红火,何子祥莅任后,酒楼就倒闭了。正如他在《掣内号送牌卷记》中这样记述:“予每日讯三、四案不等,食毕则挨案投讯,讯完即回,不用住歇家,致滚算也。浦县前向有酒楼三,告准与及禀讯缴牌,咸当请吏胥上楼饮酒,甚得其利。予莅任一年后,无有登酒楼者,酒楼遂废。何者?民知权不在彼差役,不准锁人,不准帮禀,则一木偶耳。民亦何肯以脂膏供彼哉?此不过定一章程,非有费财吃力之劳,官亦何苦不为此?”③88何子祥凭一颗正直善良的心,真正做到了为百姓排忧解难,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三)为善不辍,移风易俗

何子祥一生为善事。出仕前在家乡,他看见有棺木堆放在瓦片中,就想帮助埋葬,可是不知道死者是谁。正犹豫时,“侵晓有某踵门,恳给一穴窆其伯母。”③41何子祥就送给他一些金钱作为埋葬费。在去北京参加官吏选拔的路上,何子祥游延平府南山寺,看到“棺柩累累无数”③41,立誓“此行倘得一官,当出五十金,为延平人倡,令若辈悉归土,而归其旅”③41。何子祥被选为浦江县令后,积极寻找机会实现诺言。癸未年(1763年),何子祥找到浴水书院的院长(这个人是延平府人),先拿出当年许诺的银子五十两交付他,并拜托他带头发动捐款,收葬那些无主棺木。何子祥莅任平阳时,“见城跟内外,尸柩骸瓶堆积累累”③138,“寺观阡陌更多,岁深日久,破裂散落,或腹葬狗彘”③138,伤心怵目,于是他大张告示:“丧事称家有无,死以归土为安。”③138继而下令“总查通邑停丧实数,分作三等:有主、无主、彻穷,名登于册。有主者勒限本年葬毕,无主与实在彻穷者,官捐廉俸代为葬。”③138经过他的精心治理,平阳风俗遂转,加上河道疏通,瘟疫也就减少了。

(四)重视教育,兴建书院

何子祥非常重视教育。乡里人原来“所习刀棒为主”③24,何子祥的曾祖父石山公“谓圣天子出,天下不日当太平,世治尚文,奚习此为?独授王父兄弟以诗书。”③24何子祥的父亲何大授“幼而岐秀,书过目成诵。”③25何子祥的长兄:“眉目娟秀,耽书史,手不释卷,弱冠试辄冠军。旁及琴书丹青等类,无不精绝。”③29这样的书香世家培养了何子祥热爱诗书的好习惯。金华知府杨志道在《蓉林笔抄》序中说:“漳平和何君,以名进士来绾铜符,廉静简恕,以儒术为吏治,浦阳之民安焉。何君好读书,陈编故帙与案牍参列,其敦古崇训,盖天性也。念书院之废,慨然欲兴复之。”③序4

何子祥在《义门重兴东明书院序》中提出很重要的教育观点:“延名儒以为之师,集良朋以为之友。沃之以六经,以端其趋向;证之以诸子百家,以广其聪明;极之以博古通今,明天察地;要以明吾人伦人纪而已,非专为科名计也。然仁人孝子,以其酝酿之余,抒之于议论,其义蕴自然宣昭,其理趣自然绵密,其声光自然朴茂宏深,流露于简编之表,见者虽不谋面,有以决其为忠厚、和平、慈祥、岂弟(恺悌)之士,乐登之庙廊。”③50在何子祥的大力倡导下,浦江、平阳建了许多书院,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如在浦江六年中,他带头捐出薪俸,修建浦阳书院,重建东明、月泉、白石等书院,全县赴童子试人数由原来不足五百人增至上千人。他离任前又捐俸首倡建成义乌绣湖书院。在平阳,他先后主持修建昆阳书院作为义学,择风景优美的地方建龙湖书院,又捐金重建明伦堂,整修平阳学宫,对逢源、崇正、第一山房等书院和文昌阁、观海阁等社学,或整修,或拨出田产延师讲学,还亲往踏勘创办南和书院。

三、余 论:何子祥著作的研究价值

纵观何子祥的一生,出仕为官之前,他尽自己的力量为家乡人民谋福祉,设置义坛,建造宗祠,筹建炉峰书院。出仕之后,更是以民为本,一心奉公。他兴修水利,鼓励农耕,深入基层,关心百姓疾苦。他惩办恶少,剪除衙蠹,扫除邪恶势力,努力营造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他建筑桥梁,整修道路,为百姓出行提供方便,减少跋涉之苦。他拆除野庙,创办书院,促进文化教育,纠正社会风气。为应付皇帝南巡,他承办“大差”时,身体力行,和工匠役夫同甘共苦,风雨兼程,甚至一起露宿街头。他调离浦江时,百姓“拈香跪送”,逝世平阳后,群众立庙祭祀。最后魂归故里,至今他的墓园还耸立着两根石烛,石烛上刻:“宰浦江莅平阳惠政清风传浙水,兴文祠设义坛建宗修谱肇和山。”

何子祥生前著述丰富,晚年自集而成《蓉林笔抄》四卷,有文一百一十九篇诗歌五十首,以写作时间先后为序,前三卷为散文,其中第一卷记出仕前事,内容涉及修族谱、建宗祠、造书院及一些前辈传略,包括小品数篇;第二卷记任期浦江事;第三卷记任职平阳事;第四卷为诗歌。何子祥的座师、翰林院修撰韩彦曾为其作序。

何子祥进士及第后,为完成先父的遗愿,于癸酉(1753年)冬,募族营建漳州市云霄县马铺乡枧河大宗祠堂,乙亥(1755年)春,恭奉神主入庙,并于同年修《何氏家谱》。《何氏家谱》共有十册,有何子祥同年友平和知县孟侯等人为之作序。主要内容有大宗图、大宗序、大宗祭礼、和地(即马铺乡何氏聚居地)何氏世系图、浦江郑义门家训、何氏先辈传记、四礼翼、大宗捐金名字等。现存《何氏家谱》重印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1987年由云霄县志办公室誊影重印。

何子祥留下的这两部著作是漳州重要的地方性历史文献,属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对它们进行挖掘整理,具有重要意义。今后我们对何子祥的著作《蓉林笔抄》《何氏家谱》还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1.《蓉林笔抄》中记载有何氏族人移居台湾的史实。其中《子愚兄弟合传》记载:枧河村建大宗祠堂的用地就是同村何子愚兄弟的祖传房舍,何子愚兄弟移居台湾后,献出他们的祖宅。枧河村建何氏大宗祠堂时,当时从马铺乡移居台湾的何氏族人很多,这些人都是何氏后裔,祖祖辈辈一直居住在马铺乡各自然村,《何氏家谱》中都有关于他们的世系、居住地、名字等等的详细记载。以上这些文献资料皆可为台湾何氏后人到云霄县马铺乡祖籍地寻根问祖时提供重要参考。

2.《蓉林笔抄》第一卷有《忠甫公传》一文,“忠甫公”即何义,是马铺乡石鼓村人,何子祥的本家叔祖,郑成功麾下战将,随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与郑经不和归降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随施琅统兵再次收复台湾。这篇记载对于研究郑成功本人,研究台湾地区历史,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

3.清初迁界对东南沿海地区造成严重影响,据《何氏家谱》中《太高祖聘莘公传》载:“国初,海氛未平,移界令下,期严迫,室庐田宅一时抛去,虽素封之家,一旦乌有。雨阴风冷,携老负幼,羞颜掩面,延门求食,散入我族者不计,累累然寺院皆满。愁苦饥寒交迫,日有亡者。公戚然曰:‘是皆良家子,不设法救,无遗类矣!’命六子递日为之主,人给米一升,死者葬之,赖公全活者甚众。”①66这篇传记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清初迁民、辗转他乡、颠沛流离的生活,为研究清初迁界历史提供真实依据。

(编辑:朱青海)

On the Life and Works of He Zixiang—— A County Sage from Zhangzhou in the Qing Dynasty

HE Huihua
(Library, Zhangzhou City Vocational College, Zhangzhou, China363000)

Abstract:In the Qing Dynasty, He Zixiang from Zhangzhou first served as a county magistrate both in Pujiang County and Yiwu County for a period of time. Afterward he was transferred to act as an official in Pingyang, and finally died on his post. All through his career, He Zixiang was an incorruptible official, who was committed to buildting roads, constructing water-contral projects, caring for the needs of the public, cleasening out political corruptions, keeping on mercies, transforming social traditions. H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education, devoting himself to constructing schools. He Zixiang left two books to the world named “Ronglin’s Manuscript Copy” and “The He’s Genealogy” .Both are important local historical documents of zhangzhou. So it is worthwhile retrieving as well as doing some research on them.

Key words:Zhangzhou in the Qing Dynasty; He Zixiang; “Ronglin’s Manuscript Copy”; “The He’s Genealogy”

作者简介:何惠华(1970- ),女,福建云霄人,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地方文献

收稿日期:2014-02-15

DOI:10.3875/j.issn.1674-3555.2015.05.014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55(2015)05-008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