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汉被动语态结构比较研究

2015-03-17孟向阳

关键词:被动语态德语被动

孟向阳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在中国,德汉语言对比研究的范围多涉及语音,语法,词汇,修辞,以及语用和语篇对比等方面。不少学者就对比语言学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一批有理论深度的德汉语言对比专著相继问世,如钱文彩教授的《汉德语言实用对比研究》等。孙晓的《德汉否定对比研究》则是很具探索性的优秀学术论文。而刘齐生教授所著的《全球化背景下的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丛书:语篇差异与政治语法》一书,对汉、德语篇中构建话语政治现实、同时又与现实政治语境相协调的语言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和功能分析,试图提出一条从政治语法的角度理解语篇差异的功能分析途径[1]。但是,在德汉两种语言比较方面还有很多尚未开展研究的课题。目前已经有年轻学者从事德汉派生词比较研究、德汉称呼词对比研究、德汉委婉语对比分析、德汉谚语对比研究、德汉指人代词“移位”修辞法比较研究、德汉“谓语”句法项对比研究、德汉否定对比研究以及德汉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国外有语言学家将德语语言的组织划分为若干单位进行分层次研究,关注“性,数,格,时,体,态,级,语气”等基本的语法元素,将其与其他欧洲国家语言的语法体系进行对比。例如慕尼黑大学土耳其裔博士生Suzan Kozak 在其论文《Vergleich des Passivs und passivischer Strukturen im Türkischen,Deutschen und Englischen und ihre Verwendungsweise in drei verschiedenen Tageszeitungen 》中就土耳其语,德语和英语的被动语态及其结构进行了系统的比较,从而研究被动语态在土耳其语、德语和英语报刊中的使用方式[2]。

但对于德汉被动语态构架比较及其差异成因的研究则还很少有人涉及,因此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一、德汉被动语态结构比较

(一)德语被动语态的结构

德国人思维严谨,注重语言之间的逻辑性和完整性。德语被动语态主要有过程被动和状态被动两种形式:

1.过程被动语态(Vorgangspassiv)强调主语是行为的对象,其基本结构为:werden+过去分词。它有以下几种表现方式:

(1)由支配第四格宾语的及物动词构成被动语态。例如:

1)Nach dem Festwerdendie Zelteabgebaut.(节日过后这些帐篷会被拆除)

2)Dieser Apparat kann leichtrepariert werden.(这个仪器很容易修好)

(2)不及物动词构成的被动语态,由于原来主动句中没有承受者,在被动句中可以由es 作为形式主语替代,也可以由某个时间或地点状语引导,称无人称被动句。由于此类被动语态主要强调发生的动作行为或者动作的结果,至于动作的发起者和承受者往往无须说明。这类句子在汉语中却往往用主动语态表达。例如:

1)Eswird gesungen und getanzt.(人们又唱歌又跳舞)

2)Am Samstagwirdnichtgearbeitet.(星期六大家不上班)

(3)被动语态中由介词von 带起行动的主体往往是人物,而由介词durch 带起行动的主体往往是行动的媒介或采用的手段。例如:

1)Die Verletzten wurdenvonder Polizei ins Krankenhaus gebracht.(伤者已经被警察送往医院)

2)Das Schiff wurdedurchein Flugzeug mit Bomben zerstort.(这艘船是被飞机投下来的炸弹炸毁的)

2.状态被动语态(Zustandspassiv)则通常表达一种被动的动作行为结束后的状态,一般是由支配第四格宾语的及物动词构成,基本结构为:sein+过去分词。例如:

1)Die Fenstersind ge ffnet.(窗户开着)

2)Der Antragwar abgelehnt.(提议已经被否决)

3.若需要多次用到被动形式,为了使文章或对话的句式具有多样性,人们往往采取用被动态的替代形式(Ersatzpassiv)来表达:lassen+sich+动词,sein+zu 的不定式结构,以及sein+动词词干+bar 就常被用来替代被动式。例如:

1)Das Buchl sst sichgutverkaufen.(这本书卖得很好)

2)Das Problemistschwerzu l sen.(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3)Ihr Wunschist erfüllbar.(您的愿望可以实现)

4.德语中不能构成被动语态的动词有:haben,kennen,wissen,erfahren,kosten,umfassen 等,以及一些反身动词如:sich k mmen,sich anziehen 等。

5.另有一些动词如statt/finden 所构成的句式看似主动语态,事实上有被动的意味:Wie jedes Jahr am zweiten Freitag im August findet das Jazzfest in der Basler Altstadt statt.(爵士音乐节于每年八月的第二个星期五在巴塞尔的老城举行)

(二)汉语被动语态的结构

汉语被动语态的结构按照文体可分为两大类,分别是汉语文言文和现代汉语:

1.汉语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常见被动语态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语态,即借助一些被动词“为……所”或“……为所……”等来表示;还有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语态,往往用动词直接表示被动意思,结合文意判定。

(1)汉语文言文有标志的被动语态,例如: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2)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受制于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5)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6)为仲卿母所谴。(《孔雀东南飞》

(2)汉语文言文无标志的被动语态,例如:

1)虽体解吾犹未度兮。(《离骚》)

2)感斯人言。(《琵琶行》)

3)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 赤壁怀古》)

4)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5)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2.现代汉语常见汉语被动语态同样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语态,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还有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语态往往用动词直接表示被动意思,结合文意判定。现代汉语被动语态的结构多为主位加助动词加关系位加叙述词[3]。主位指动作的执行者,关系位指动作的承受者。

(1)现代汉语有标志的被动语态,最常见的是“被”字句。但是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地缘辽阔,汉语形成了非常丰富的语言变化,“由”“让”“给”“该”“挨”等同样可以构成被动语态,语句的主语往往是动作的承受者。例如:

1)窗户被安妮擦得干干净净。

2)新的软件系统为广大用户所关注。

3)这部弦乐四重奏是由莫扎特作曲的。

4)酒都让李白喝完了。

5)那本漫画书给弄丢了。

6)你在这儿停车确实该罚。

7)孩子正在因为赖床而挨骂。

8)1962年汉堡遭受了历史上最大的洪灾。

(2)现代汉语也存在大量没有“被”字的被动式,形式上看不出它和主动式的分别,只在意义上看得出来。依中国汉语的习惯,如果没必要说出动作的执行者,就省略“被”字,以下例句都属于此类情况:

1)作业都做好了。

2)电子邮件已经发出了。

3)我的自行车丢了。

4)餐桌上摆满了菜。

5)花得赶快浇水。

此外,汉语中许多主动句都不能随便改为被动语态。例如“我很欣赏你”不能说成“你被我欣赏”。而且并不是带有“被”字的句子都是被动态,例如:“一不小心被他跑了。”就是一种习惯表达方式。“跑”这个行为是主语“他”执行的,事实上是主动句。

二、德汉被动语态的差异

从上述德汉被动语态结构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出德汉被动语态差异主要表现在句法,语义和语用这几个方面:

(一)德语被动语态结构比汉语规范

德语的谓语是由动词构成,动词是一个句子的核心并通过动词配价形成框架结构,从而达到支配整个句子的格局[4]。德语在被动语态中同样非常注重谓语框,werden+过去分词,或sein+过去分词,即构成牢固的被动语态结构。相对而言,汉语被动语态没有这些限制,汉语的谓语构成很有灵活性,不刻意追求句子结构形式上的完整,以意义的完整为目的,只要能达意就行,“被”字经常省略。汉语常见以物品名称开头的句子,例如:衣服洗完了。菜买好了。大楼盖成了。按照语法体系,这些物品名称是句子中的主语,又是动作行为的对象,主语在意念上处于被动地位,属于被动态。这类句子在德文中无一例外是用谓语框构架被动语态的,例如:Die Torteist aufgegessen.(蛋糕吃光了)

(二)德语更注重被动语态的逻辑性

德国人崇尚科学思辨,在语言中体现得一丝不苟。德语较汉语更注重语法结构的逻辑严谨性,使德语表达的意思明确、清楚。例如Der Patient muss sofortoperiert werden.(病人得马上动手术)德国人注重被动的行为,因为严格意义上是医生给病人动手术,病人“被”动手术。而汉语因为表达简练,容易产生歧义。例如:“你去理个发吧。”听上去就像“你去上班吧。”这类句子中的“你”为动词的发出者,然而实际上是叫你去美发店让理发师给你理发,你“被”理发。又如对“我得修车”这句话人们可以理解为自己修车,也可以理解为将车开到修理厂让工人修理。中国人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注重语言的灵活,简洁以及韵律感,不刻意追求句子结构形式上的完整[5]。然而相对于汉语,德语出现结构歧异的几率要小得多。

(三)德语大量使用被动语态

德语大量使用被动语态,而中国人更倾向直接用主动语态表达。有很多德语被动句如果直接译成汉语的被字句,则会不符合中国人的行文或说话习惯。部分德语的被动语态必须译成汉语的主动语态,这是因为前者反映了客体意识,而后者必须转换成主体意识。例如:In Deutschlandwirdviel Biergetrunken.就不能译为“在德国很多啤酒被喝”,而应遵循中文表达习惯:“在德国,人们喝很多啤酒”。“尤其在现代,被动式的用途较主动式狭得多,然而它的特殊用途却又不是主动式所能替代的。”[3]

(四)汉语重视施事者

在汉语的表达中,一个句子中有施事者和受事者,往往是施事者第一重要,是强调的主体,受事者位居其次。例如:大家送了他一张CD。在这句话中,“大家”是施事者,“他”是受事者,施事者位居比受事者重要的地位。在汉语表达中,很少表述成:他被大家送了一张CD。若用德语叙事:Ihmwurdeeine CDgeschenkt.侧重点为突出事实的客观性,往往是施事者居次要地位,在句中可以提到,也可以不提到,而与事实相关的受事者居于首位。而且,德语无人称被动句甚至不必提到动作的发动者,也不提及动作的承受者,主要强调发生的动作或动作的结果[6]。例如:Im Raum darf nichtgeraucht werden.(在室内人们是不被允许吸烟的)

(五)汉语被动语态带有否定意味

由“被”“给”“该”“挨”“遭”等组成的汉语被动语态,经常表达不如意或不期望的事情,受损受害或引起不利的结果,带有否定的意味。例如:亚马逊流域森林遭到破坏。房子被风刮倒了。逃课的学生挨批评了。而德语中的被动语态仅仅为客观的描述,并无否定含意。如:Die Hilfsguter werden vom Roten Kreuz sofortaan die Geschadigten verteilt.(救援物资立刻由红十字会发给灾民)

三、德汉被动语态差异的原因分析

德汉两种语言在被动语态表达上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两国的历史背景,宗教信仰,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所产生的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差异可以体现在饮食,社交以及语言等很多方面。语言使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播,文化又影响和渗入到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

(一)形成德汉被动语态差异的历史背景

中世纪的德意志,诸侯割据,邦国林立,广大地区处于纯方言的原始语言状态。伴随着工业资产阶级的崛起,商业贸易的发展,教育的繁荣,各种地域性官话和方言开始趋于融合[7]。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是16世纪德国著名的神学家,为推动宗教改革,致力于《圣经》的翻译工作。在翻译中他汇聚丰富的德语词汇,排除方言的影响,切实可行地确立了一种统一、普遍而稳定的,通行全德的书写语言,对德文的规范做出了很大贡献,为日后现代德语的形成,提供了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圣经中有极其标准的被动语态例句,如第二章2.1 节:SowurdenvollendetHimmel und Erde mit ihrem ganzen Heer.(天地万物都被造齐了。)又如第三章3.5 节:Gott weiss,an dem Tage,da ihr davon esset,werdeneure Augenaufgetan,und ihr werdet sein wie Gott und wissen,was gut und bose ist.(神知道,在你们吃禁果的那天,你们的眼睛就被擦亮了,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近代考古已发现有3350多年前商朝的甲骨文、约4000年前至5000年前的陶文、约5000年前至7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质的龟骨契刻符号。“仓颉造字”的传说在战国时期已经广泛流传。《淮南子·本经》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说文解字序》中记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传说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到汉武帝时,儒家学说被确立为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其他艺术与文化也蒸蒸日上,出现了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巨著——《史记》。《史记·项羽本纪》中可读到“……为所……”结构的被动语态: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大大推动了文化发展。隋朝开创的科举制是当时比较科学与公平的人材选拔制度。唐王朝与许多邻国发展了良好的关系,日本则不断派遣使节、学问僧和留学生到中国。唐朝的诗文得到较大的发展,涌现出许多伟大的文学家,如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以及散文家韩愈、柳宗元,在他们的诗词中可见大量被动结构,例如:去马来牛不复辩,浊泾清渭何当分(杜甫《秋雨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宋朝文化极盛,出现了大量著名的词人。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苏轼《洗儿诗》)。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以上均是典型的汉语言被动语态的表达方式。

(二)形成德汉被动语态差异的文化背景

德中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模式不同,西方语言是以亚里士多德严密的形式逻辑为基础形成的,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欧洲的理性主义强调科学的实验,注重形式论证,对德国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表现在语言上,即强调形式上的完整和语言的逻辑性。德意志民族的特性又是极其严谨、认真与执着,具有力求精准的言语观,善于分析的思维方式以及注重逻辑的思维模式[8]。德国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杰出文人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写过不少寓意深刻,富有教育意义的寓言,其中广为中外读者熟悉的“乌鸦与狐狸”(Der Rabe und der Fuchs)中就有逻辑严密的被动句:Der Rabe erstaunte und freute sichinnig,für einen Adlergehaltenzuwerden.(乌鸦为自己被看作是一只鹰而内心感到惊喜。)而德国二十世纪著名的戏剧家,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在他叙述十七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勤奋治学,勇于探索的剧作《伽利略传》(Leben des Galilei)中写下的:Werwirdals Nachfolgergenannt?(谁被任命为继位者?)同样是被动语态中的经典。

在信封收信人姓名地址的写法上,德文顺序为:收件人,街道,城市。而中文则排列为:城市,街道,收件人。德国人是重局部,重个人,在思维模式上是由小到大,倾向于从微观到宏观。中国人刚好相反,重整体,重集体,在思维模式上是由大到小,倾向于从宏观到微观[9]。

中国人信奉儒家思想,讲究中庸之道,喜欢用模棱两可的字眼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使汉语成为一种内敛的语言。尤其像诗歌这类文学作品,更是含蓄深藏。唐代诗人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诗句就以这种婉约的方式,感慨个人的生命如此短暂即逝,而人类的存在则绵延久长。由于这些传统文化的影响,使中国人思想意识、思维模式以及言语观等方面都倾向于笼统和直觉,重实用轻分析。

中国诗歌中很多写景的诗句,都是情的象征。中国诗还讲物我之间的交流。外部世界与诗人本身是一体的[10]。唐诗,宋词中就没有太多第一人称,如李白的“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而德文诗,总要明确地找到诗歌的主体是谁。这样才觉得诗中的种种关系是确定的,若找不出明确的人称代词指代主体,就把句子写成被动的方式。

(三)形成德汉被动语态差异的生活背景

德国人具有冒险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把他们的智慧投入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征服中。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尊重客观规律和符合客观事物的逻辑,形成一种重分析、求思辨的思维习惯和求实与理性的文化心态。因而,德语语法常以客观物质现象为基础,具有明确化、条理化、精确化和逻辑性的特点[11]。生于苏黎世的瑞士最著名的德语作家马克斯·弗里施(Max Frisch)在他访问二战后满目疮痍的德国和奥地利时所写的《日记》(Tagebuch)一书中,用sein+动词词干+bar 的被动方式客观而务实地记录下他当时内心所受到的震动:Der Ausfall an Menschenistüberallspürbar.(战后到处都能感觉到劳动力的缺乏)

中国人更多把自己的智慧用于内在的修身养性,形成一种主观猜测、富于想象的文化心态: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儒学关注“人”,以人为主体,孔子提出“君子”这样的理想人格,《论语》中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均充分体现了汉语对文字的韵律感的重视。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研究可以看出,语言与文化的紧密关联。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他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12]。随着中西文化的撞击和交流越来越频繁,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和体现工具的语言也越来越具有了更多的共性。世界各国语言也在互相影响,它们的表达方式或许也在逐渐靠拢,文化共识也将逐渐增加。

[1]刘齐生.语篇差异与政治语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12.

[2]Kozak S.Vergleich des Passivs und passivischer Strukturen im Turkischen,Deutschen und Englischen und ihre Verwendungsweise in drei verschiedenen Tageszeitungen[D].Munchen: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at,2010.

[3]王力.王力文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0-83.

[4]钱文彩.汉德语言实用对比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5]王力.中国语言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157.

[6]鲁道夫·霍贝格.杜登德语语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7]Eroms H.Das deutsche Passiv in historischer Sicht.In:Hoffmann,L.(Hg.),Deutsche Syntax.Ansichten und Aussichten[M].Berlin:Walter de Gruyter,1992:225-249.

[8]Haarmann H.Weltgeschichte der Sprachen.Von der Frühzeit des Menschen bis zur Gegenwart[M].München:Beck Verlag,2006.

[9]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5.

[10]杨吉成.诗性的中国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271.

[11]Rosch O.Untersuchungen zu passivwertigen Funktionsverbgefuge im Deutschen der Gegenwart.Ein Beitrag zur funktionalen Valenzgrammatik[M].Hamburg:Helmut Buske Verlag,1994.

[12]Palmer L R.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Linguistics[M].London:Macmillan,1936.

猜你喜欢

被动语态德语被动
被动语态复习(The Paasive Voice) 九年级 Unit5—7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蔓延
被动语态
第五课 拒绝被动
德国1/5小学生不会德语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哲学“专业德语”教学研究初探
中考被动语态考点精析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