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蔡元培德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15-03-17胡迎熙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身教蔡元培道德

胡迎熙 ,魏 坡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试论蔡元培德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胡迎熙 ,魏 坡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五四时期教育家蔡元培在高等教育实践与理论创新中不断摸索并形成了一整套体系完整的德育思想。蔡元培认为德育是青年教育的根本,必须将西方民主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相结合。他认为封建教育扼杀学生的天性,青年的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他也注重教师的自身道德修养,言传身教。这些都是先贤留于后世的思想财富,对当今的德育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蔡元培;德育思想;当代启示

蔡元培寄希望于青年,重视青年教育于国家建设的意义,并在青年教育中尤为关注德育的重要性。他认为,于个人而言,德育可以促进个体的身体和心灵二者的健康发展;对社会而言,德育可以促进社会的道德风气向好的方向发展;对国家而言,德育帮助人们树立高尚的道德境界从而成为富国强民的一种手段。五四时期,在青年的教育实践中蔡元培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体系完整的德育思想。正是对青年德育的重视,促使他深入思考德育方方面面,并形成其颇具特色的德育思想。无论哪个时代的中国,青年是一个时代的未来希望,青年的德育都应受到重视,通过德育正确引导青年良好的品德形成。毛泽东指出,“德育为德、智、体三育的中心。”[1]邓小平认为“德育为本,德育为先”。[2]当今的教育也强调德育为教育的关键内容。可见,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技术人才,更应该是德才兼备的人。在多元文化冲击的当代,依据我国的国情,积极吸收先贤人的德育思想,对于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青年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有着借鉴价值。本文试图探析蔡元培的德育思想,以期对当今德育教育有所启迪。

一、蔡元培德育思想

(一)德育的地位

德育指的是道德修养的培育,对于尚未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青年而言,德育教育更具有重要的价值。蔡元培强调德育的重要意义,他认为,“自其作用之本于内者而言,则孔子所举智,仁,勇三德,即智,情,意三作用之成绩,其说最为圆融。自其行为之形于外者而言,则当为自修之德。对于家族之德,对于社会之德,对于国家之德,对于人类之德。凡人生本务之大纲,即德行之最目焉。”[3](第2卷,P253)蔡元培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知、仁、勇的内涵,“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4]、“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5]以此作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三大要求。并指出,“体力也,智能也,皆实行道德之所资。然使不率之以德性,则犹有精兵而不以良将将之,于是刚强之体力,适以资横暴;卓越之智能,或以助奸恶。”强调了仁德培养的重要性,认为一个没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如果体质强健又智慧过人,那其在社会实践中将造成严重破坏。因此勇敢,智慧,仁德三者中,仁德应处于根本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勇敢与智慧,才能作用于实际行动。

(二)德育的内容

蔡元培德育思想结合了西方的民主思想与中国传统道德的内容,强调西方民主思想的意义。“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揭者,曰自由、平等、亲爱。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蔡元培的新教育思想内,重视西方民主思想的借鉴。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蔡元培将西方民主思想对道德的释义与中国传统道德相融合。“夫是三者,是否能尽道德之全,固难邃定,然即证以中国意义,要亦不失为道德之重要纲领。所谓自由,非放患自便之谓,乃谓正路既定,矢志不渝,不为外界势力所征服。孟子所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者,此也。准之吾华,当曰义。所谓平等,非均齐不相系属之谓,乃谓如分而与,易地皆然,不以片面方便害大公。孔子所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者,此也。准之吾华,当曰恕。所谓亲爱,义斯无歧,即孔子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张子所称‘民胞物与者’是也。准之吾华。当曰仁。仁也、恕也、义也,均即吾中国古先哲旧所族表之人道信条,即徽西方之心理同,亦当宗仰服膺者也。’[3](第2卷,P186)且“三者诚一切道德之根源,而公民道德教育之所有事也。”[3](第2卷,P239)由此可见蔡元培将西方民主思想中的“自由”、“平等”、“亲爱”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恕”、“仁”联系在一起,且将之视作为道德的根本,为公民德育之基本内容。

(三)德育的原则与方法

蔡元培批评封建教育扼杀学生天性,强调新教育要关注于个体的主体性。“夫新教育所以异于旧教育者,有一要点焉,即教育者非以吾人教育儿童,而吾人受教于儿童之谓也。是教者预定一目的,而强受教者以就之,故不问其性质之动静,资禀之锐钝,而教之止有一法,能者奖之,不能者罚之。”[3](第2卷,P476)蔡元培批判封建教育扼杀学生天性,对学生的培养千篇一律,认为其本质目的是培养仕宦人才;另一方面也指出新教育之于封建旧教育的最大的进步是重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关于人的主体性内涵,即表示人的自我意识和倾向以及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各种功能作用的总要素。传统学校教育中,教师命令式的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完成其任务,这是最大的忌讳。最好的方式应当是让学生自学,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道德教育不是生硬的数据、公式、法则,教育内容最终内化到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行为表现。因此处处使学生自动也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发挥自主意识为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创造动力。

蔡元培注重教育者言传身教相结合,教育者是学生的模范,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渠道,教育者自身的道德行为就是学生道德判断模仿的标尺。对教育者而言,无论是合乎师德的言行,还是有违师尊的消极表现,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其身为学生之律度,如卫生宜谨,束身宜严,执事宜敏,断曲直宜公,接人宜和,惩忿而窒欲,去鄙倍而远暴慢”。因此,学生每日受其熏陶,潜移默化的自觉而为之,其收效大过与教育者多费口舌不断教育。在任教南洋公学期间,学生邵力子回忆蔡元培德育教育时说:“他不仅以言教,并且以身教……他痛心于清政之腐败,国势之阽危,忧国的心情不时流露于词色;他具有温良恭谦的美德,从不以疾言厉色待人,也不作道学家的论调,而同学自然受其感化。”由此,蔡元培的道德教育方法已经延伸至师生间的日常交往和宽广的道德生活领域,而这一德育方法能否有效发挥,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蔡元培德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蔡元培的德育思想,其影响不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是有着重要意义。新时期的德育,尤其是教学方法都需要建立在继承与发展先贤德育的思想与方法的基础上。因此,研究蔡元培德育思想,我们至少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启示:

(一)重视实践,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相结合

德育教育作为义务教育乃至大学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在中学和高校开设有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然而这些课程往往被戴上乏味、理论性强的帽子,造成这种原因的最大原因就是所学缺乏实践性。要改变空洞苍白的纯理论教学,其方法就是积极贯彻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相结合原则。因此,在课堂上教授间接经验,更要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同学通过践行获得直接经验,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加注重实践活动的教育意义还在于在实践活动中所包含的隐性知识,也将对学生的认知和品德修养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既在实践中检验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这也是蔡元培德育方法所提倡的以内修促德行,从知到行的过程。

课外教学活动要以社会实践为主,以中学思想政治课为例,“文化生活”模块“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课,其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了解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理解传承传统文化的当今意义,培养学生成为自觉的文化继承者。若以传统的课堂教学,只能通过图文向同学展示并讲解各种传统文化,缺乏身临其境的真情实感。而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教学,同样课程之下的教学方法则是带领学生到福州“三坊七巷”进行社会实践,体味传统古建筑,探访林则徐、严复、冰心等名人故居,欣赏古老的福州戏曲,民乐等等。让学生们分组调查以上的其中一种,并回到课堂中分享自己的实践体会,结合书本阐述传统文化给自身带来的重要影响。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文化实践中自觉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领悟传承数千年的道德文化,对青少年学习优秀道德自觉性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二)以生为主,转变课堂主体

教学模式分为班级授课制和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一直以来广为使用,其强调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要求,统一的课程进度难以尊重学生的差异。个别教学虽然能够投射到个人,尊重个体差异,但教学效率低,不适合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蔡元培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正是当前国内外逐渐出现的现代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出师生民主的气氛。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指导,每个独立个体性格品性各不一,在课堂上老师要改变单方面直接灌输,转而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独立探究找寻答案。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运用不同教育方法,因材施教。

(三)以身作则,既是经师又是人师

古语有云:“做经师易,做人师难。”其意为言传容易,身教难。而为人师表是当代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而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更是如此。言传与身教是相辅相成的,教师既是经师又是人师。言教能使学生习得知识,而身教能触动学生情感,在内心达成共识,从心底接受并认可老师的教导,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吸收,付诸实践。因此,如果只有言传没有身教,教育就显得苍白无力。只通言教的老师,其教学模式依旧无法摆脱传统的机械性教学。只有懂得将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的老师,才符合当前我国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最佳状态当属“教而不教”和“不教而教”。

“教而不教”,字面意思为: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知识,考得高分。而是将一定的教学内容通过言传和身教相结合,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因此,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和培养,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明白学习的意义所在,规范好学生的学习习惯。当学生从心底领悟到学习知识对人生的重要性,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能够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主观能动性在教育的过程中渐渐占据主导作用。此时学生已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了良好的品德修养和端正的学习态度,能够独立地吸取知识。在这之后,教师的职责也就告一段落了。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

“不教而教”是就其教学内容而言,学生成长中不仅仅是要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书本中没有的人生智慧。相较而论,科学知识是一种客观性的知识,能够编写成数据、文字,由教师通过言教教予学生。而人生智慧则是一种主观认识,一种感性认知。人生智慧的感悟无法通过言传口授直接获得,更无法强制性地要求学生学会。“不教而教”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教师通过其自身去自然教化学生,而蔡元培于百年前就已明了其于教育的意义。

[1]张素华.说不尽的毛泽东[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61.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79.

[3]蔡元培.蔡元培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8.

[4]钟雷.中庸[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7.21.

[5]论语·子罕[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33.

2095-4654(2015)07-0086-03

2015-04-13

B261

A

猜你喜欢

身教蔡元培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浅谈在教育中身教大于言传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
言传不如身教——漫谈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师角色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