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主政浙江时践行群众路线的理论与实践

2015-03-17陈菊红

关键词:办实事同志浙江

陈菊红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方法,是党永葆先进性、不断焕发活力的力量源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些内容作为我们党的传家宝,长期以来是我们党政治优势的集中体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处理党建问题,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表达出真挚的爱民情怀。他在省域层面对群众路线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与其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相互辉映,是一个融会贯通的整体,深刻领会这一时期形成的宝贵经验,有助于推进党的建设事业的创新发展。

一、习近平同志群众路线思想的理论阐述

主政浙江期间,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群众工作。无论是在省委专题学习和日常调研工作的讲话中,还是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的专题文章中,习近平同志就服务群众的观念、本领和方法阐述了大量的观点,这些观点真切、透彻,无一不彰显出他亲民爱民的政治思想。

1.强化为群众服务的观念

“代表谁”、“为了谁”是政党工作的核心主题。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坚实基础,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党,群众路线一直是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同志指出,作为领导干部,不能辜负人民的信任,应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心无百姓莫为官”[1]26,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时时刻刻为百姓谋,而不是为个人谋私利。他告诫各级领导,“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1]25,领导干部要想真正在群众心中留下一点印象,不能靠作秀和讨巧来博取一些廉价的掌声,而必须精心谋事,努力为人民多作贡献。在他看来,当干部,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心,坚持群众路线不是老生常谈,各级领导干部要在思想上弄清“入党为什么,当‘官’做什么,身后留什么”的问题[1]3,从而明确工作的定位和方向,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增强为群众服务的本领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我们党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的要求,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场合,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这种多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思想。他多次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为民造福的事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老百姓的每一桩小事,是国家大事的重要组成“细胞”,只有每一个小“细胞”健康,大“肌体”才会充满生机。2004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湖州调研时,对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作了集中阐述。为民办实事,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必须落实到解决具体问题的实际工作中,让广大群众真正享受到现代文明发展的成果。为民办实事,应从群众最关心的具体事项入手,关键是办好一些与群众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事项,使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为民办实事,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摆脱繁杂的应酬,摆脱文山会海,多作调查研究,同当地的干部和群众一起,把关心群众的工作做深做细。为民办实事,还要建立健全工作运行机制,加强民情反映、民主决策、责任落实、投入保障、督查考核等各个环节的制度建设,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运行机制[2]528-529。

3.创新为群众服务的方法

第一,强调多向群众学习。毛泽东同志曾精辟地指出:“一切问题的关键在政治,一切政治的关键在民众,不解决要不要民众的问题,什么都无从谈起。”[3]202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在具体工作中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才能避免脱离群众,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习近平同志结合浙江的实践进一步强调,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浙江经济是“老百姓经济”,“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2]530,好措施、好办法从群众中来,应相信和依靠群众。遇到矛盾和问题,应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拜人民群众为师,多问问群众的真实想法,多听听群众的批评意见,以此作为开展工作的可靠依据,多干群众急需和受益的事情,不断增进与群众之间的感情。在向群众学习时,应有虚怀若谷的胸怀,以甘当小学生的决心向能者和智者多请教,善于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尤其应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让广大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并及时总结推广群众的新创造、新经验,博采众长,克服自身的本领恐慌。

第二,强调跟着群众跳火坑。理论“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4],一项方针政策即使再正确,如果群众不能理解和接受,也很难贯彻执行下去。习近平同志有多年地方工作经验,深谙搞好党群关系的极端重要性。他在浙江工作时提出,党的干部要有“跟着群众跳火坑”的勇气,干部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如果群众不听,你就先跟着群众走,群众跳火坑,你也跟着跳下去。群众觉悟了,从火坑里爬出来,最终还是要跟你走。”[2]532与人民群众一起跳火坑,拉近了与群众的关系,工作就好做了;反之,不与群众一起跳,干群关系疏远,就有可能站到群众的对立面。在领导与群众的矛盾中,领导始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因为群众犯了错误,就把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来对待,站到群众的对立面。

二、习近平同志践行群众路线的躬身实践

习近平同志不仅以简单朴实的话语阐释了坚持走群众路线、筑牢执政根基的深刻道理,展现出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他还在继承过去有效工作方法的同时,大胆探索新的群众工作方法,用自己的行为履行着“执政为民”的庄严承诺,为各级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作出了表率。

1.着力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基层民主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最广泛途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着力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发扬民主的工作方法,动员群众民主参与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的各个环节,在不同层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乡镇,“基层民主恳谈会”是基层政府联系当地群众的新形式。通过这种形式,群众可以就重大政策和建设规划等问题与相关部门负责人开展平等交流,并要求基层政府建有相应的交办和反馈机制,在每期恳谈会后,及时公布联系单,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在村组,召集民主听证会,村民有权在听证会上听取村两委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也可以自由地就关系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村两委必须在一定时间内予以反馈,这在一定程度上密切了基层的干群关系。在企业,大力倡导企业党组织与职工之间的平等对话,职工和企业双方坦诚交换意见,双方的距离拉近后,职工的积极性增强,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2.致力于为群众办实事

习近平同志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须把群众路线自觉落实到为群众办实事的各项具体行动中。经他提议,浙江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构建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文件,每年年初在省“两会”上,在为民办实事方面,政府都会事先确定该年度的十大任务,到年底时再向群众公布办理的情况。地方各级党组织每年也都要办几件群众欢迎的实事,主要集中在住房、就业、公共卫生、权益保障等民生领域,要求他们多搞一些民心工程,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事。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应加强群众工作职能,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各类活动中心在服务群众中的功能,并要求基层党组织的群众工作覆盖到流动人口、失地农民、下岗工人等特殊群体,建立面向困难群体的长效帮扶机制,多做“雪中送炭”的实事。此外,还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便民服务窗口,实现各类行政审批“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理,乡镇则实行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这些举措使政府管理更加规范化和人性化,极大地便利了群众的办事需求。

3.努力同群众沟通交流

当前基层存在的很多矛盾和问题,很多都是群众工作没做好造成的。一些领导干部不仅不去做群众工作,也不会做群众工作,不会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教育工作,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群众不能接受,自然难以取得群众的信任和认同。习近平同志认为,做群众工作,要善于同群众交流,针对不同情况,宣传、教育和引导群众,避免简单粗暴,增强与群众的沟通和联系。习近平自己就很重视同群众的交流,担任浙江省委书记的短短几年时间里,他曾在《浙江日报》的专栏,以“哲欣”为笔名发表了短论232篇,以朴实、平等、深入浅出的语言,对群众所关心的一系列现实生活问题,及时予以回应,创造了一些富有个性的群众语言,很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比如他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来阐明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的道理;用“人生本平等,职业无贵贱”来呼吁对农民工的尊重和关怀;用“成才必须先学会做人”引导家长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品德教育,等等,这些接地气的群众语言富有生活气息,又通俗易懂,易于为群众所接受。

4.大力推进领导干部下访制度

到浙江后,习近平同志推广其在福州的工作经验,要求“领导干部下访接待群众”,主张变民众上访为领导下访,动员领导干部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他常说:“下访接待群众是考验领导干部能力和水平的大考场,来访群众是考官,信访案件是考题,群众满意是答案。”[5]2003年9月,他带领省市县三级主要领导,深入到矛盾比较突出的浦江县接待来访群众,面对面与老百姓互动,并要求提前告知群众,不搞形式主义,如果当场能解决的问题,就当场解决;当场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交代先记下来再解决。以“浦江接访”为序幕,浙江全省普遍开展了领导干部下访活动。在深化实施阶段,习近平同志再次指出,领导下访必须注重实效,提高接访的质量。要把领导下访,与定期约访、常年接访相结合,把敞开式下访与实地调研或专题约访相结合,灵活采取下访方式,加大下访案件的交办督办、协调、包案化解力度,在切实解决问题上做文章[1]79-80。通过领导干部下访制度的贯彻实施,浙江各地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三、习近平同志群众路线思想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践行群众路线取得的重大成果,与其十八大以来有关群众路线的重要讲话在思想渊源和内涵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系统掌握这些思想的精髓,能为我们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正能量。

1.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理论

党的群众路线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形成的根本工作路线和方法。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诞生之日起就坚持走群众路线的方针,并不断地在实践中对它予以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同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创立者,他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第一次完整而系统地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思想:“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899在1981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群众路线被确立为毛泽东思想的一大“活的灵魂”。改革开放以来,几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又对群众路线进行了开创性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同志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其中,以人民“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作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都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继承和发展。

习近平同志在主政浙江的实践中,一以贯之走群众路线,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对党的群众路线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提出领导干部要增强责任和使命意识,提高解民忧、惠民生的能力,多向群众学习,“跟着群众跳火坑”等,从服务群众的观念、本领,再到服务群众的方法,都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此外,他还躬身实践,致力于为群众办实事,大力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和“领导干部下访制度”,连续发表专栏短论与群众沟通交流等等,进一步推动了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2.有助于警示领导干部对群众常怀敬畏之心

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大抓党的作风建设,出台“八项规定”,着力改进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并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增强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这与他在浙江工作时所倡导的工作作风是完全一致的。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是否心系人民,是否履行为民之职,作为衡量领导干部作风是否端正的试金石。他还强调,领导干部要多想想“领导干部是干什么的”、“共产党是怎么执政的”等问题,加大对党内贪污腐败分子的查处惩办力度。习近平同志作为党的核心领导之一,一直以来把群众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其言行无疑将对各级领导干部起到警示的作用。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6]。必须尊重群众,对群众常怀敬畏和戒惧,切实做好群众工作。

3.有助于增强部分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信心

新时期,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变化的同时,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突出地表现在少部分群众对党的信仰危机上。目前,我们的群众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出生的人群。他们现在已经进入晚年,但由于我国的养老机制还不是很健全,社会保障还不完善,其中部分人的生活面临困难,再加上改革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党风社会风气也存在一些问题,使一部分老同志对党产生了不同的看法。第二部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生的人群。他们是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一部分人享受改革的成果较多,但也有一部分人在深化改革中成了下岗工人,现实生活比较贫困,他们往往有不同的意见。第三部分是在新时期出生的人群。这个群体的公民意识较强,追求民主、法治、自由、公正等价值,更加关注个体价值的实现,他们对社会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清除腐败现象,要求一般比较明确。在群众基础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增进群众对党的性质和宗旨的认同,是一个现实难题。习近平同志强调爱民、靠民、亲民、利民,有助于改善党群关系,强化党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群众对党执政的信心。

4.是引领浙江乃至全国和谐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理论的巨大生命力,在于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对群众路线理论的丰富发展,是将国家方针政策与浙江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成果,凝聚着其智慧和心血,折射出他对浙江人民的深切关爱和对浙江发展的深刻忧思。继续坚持走群众路线,在改善民生上出实招,在干在实处上下工夫,必将是浙江在未来的发展中仍然需要长期坚持的理论指南。不仅如此,习近平同志对群众路线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引领全国和谐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随着改革的深化,新的社会矛盾和更深层次的社会风险正逐渐暴露出来,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和问题日益凸显,如分配不公问题、干部作风问题、干群关系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等等。解决这些问题,仅靠制度、法律等“硬件”的完善远不够,还需要先进理论、思想等“软件”与时俱进地发展,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武装下,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习近平同志对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发展,无疑是我们今天用以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利器。

[1]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311.

[5]本刊评论员.进一步深化领导下访接待群众工作[J].今日浙江,2005(18):1.

[6]习近平.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 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EB/OL].2013-01-23].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123/c1024-20291291-2.html.

猜你喜欢

办实事同志浙江
党建业务相结合 为民服务办实事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OVER THE RAINBOW
严良堃同志逝世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办实事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浙江医改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