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疫病流行及防治

2015-03-17邵丹丹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抗日战争疫病措施

邵丹丹

(河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论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疫病流行及防治

邵丹丹

(河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24)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是华北抗战的的重要支点,它所处的有利地形对华北抗战至关重要。但晋察冀边区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人口稀疏,土地贫瘠,再加上医疗卫生条件落后,药品缺乏,人民愚昧无知,抗战时期战士、群众死亡率极高。针对这种情况,晋察冀边区颁布医疗卫生政策法规,建立军区和乡村医院,开展医疗卫生宣传活动,让人民群众养成好的卫生习惯,使人民从内心认识到疾病带来的危害,从而防范疾病,保证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关键词:抗日战争;晋察冀;疫病;措施

疫病是发生在人、动物或植物身上,并且具有可传染性的疾病的统称,一般由寄生虫、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引起。而疫病流行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社会现象,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由于天灾人祸, 中共领导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也曾多次发生疫病流行。李景汉在《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中提到:“当时的流行性疾病多达几十种,包括伤寒、回归热、疟疾、肺炎、天花、麻疹、肺结核、四六风、霍乱、性病,等等。”无论男女老幼、军区战士还是普通百姓,身体虚弱还是健壮,大都染上各种流行性疾病,严重威胁着抗日战争的进行。为此,晋察冀边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挽救措施,建立健全了医疗保障体系,积极开展了医疗卫生知识的宣传活动,让每个群众切实从内心认识到卫生的重要性,自觉做好预防疾病的防御工作,从而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疫病流行情况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敌后根据地爆发了严重的流行性疾病:“1938年,易县东山南村虎疫流行,于3日内死亡男女8名。”①1940年入秋以来,易县十一区流行瘟疫和水肿,20多个村庄陷入疾病痛苦,往往全家卧倒在一条炕上,灾情之重是过去很少有的。②到了1941年,日军动用了80多个大队,十多万人开始对晋察冀边区进行全面大扫荡,边区的疫病流行情况更加严重。华北某些地区发生严重的春疫,包括流行性感冒、疟疾和伤寒。由于晋察冀边区防疫设备不够和医药缺乏,乡村里面死亡率大为增长。③在秋季反扫荡以来的滹沱河沿岸,疾病到处流行,而且相当严重,甚至个别地区因此影响了秋收和耕种。④“平山县在反扫荡胜利之后,各村疾病流行,病状多为伤寒、疹子、头痛或全身疼痛等症,文都、土岸、孟家庄、曹家庄等村的老人妇女大多染病,即使是健壮的自卫队员患病者亦很多 ,不仅影响秋收,更妨碍反扫荡后续工作的进行。”⑤同时,边区各地流行着麻疹症,对婴儿的损害甚是严重,单就阜平五区附近就死了7个婴儿,不仅如此,就算是成人也往往受到传染,丧失生命。⑥日伪在河北省实行毒化政策,人民备受毒害,据132个县统计,吸服鸦片烟毒者达80万之众。鼠疫、霍乱、天花、伤寒、疟疾、黑热病等传染病严重流行。*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北省志》(第86卷 ),《卫生志》,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1942年,随着日军疯狂扫荡的进行,“代县发现春瘟,本县二区上下红表等村,近半月,害此病的老人妇女几乎占全村总人口的50%,蔓延特别迅速”。*《代县发现春瘟,县府设法治防》,《晋察冀日报》1942年5月21日。在唐县西北至葛公一带,发现霍乱病的流行,已死者2名,还有很多正在病中者;*《唐县发现霍乱病》,《晋察冀日报》1942年7月26日。在敌寇盘踞上寨8个月的时间里,强奸了全村妇女200余,半数以上被奸妇女患梅毒,在敌走后2月左右,更发现两种新病症,一种是脸手发肿,另一种是肚痛。上寨村附近发生这种情况的妇女也不少。据调查,患这种病的妇女多数是被鬼子强迫吃药中毒所致。*《敌寇淫毒害我妇女,上寨妇女大半生浮肿病》,《晋察冀日报》1942年9月2日。在抗日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1944年繁峙县疾病相当严重,特别是二、三、四区,这三个区有十几个村庄病人最多,共有580余名,单横间一村病人就有107名,病以流行性感冒、疟疾、天花最多,天花患者有156名。在已经死亡的43名患者中,天花即占36名。*《繁峙展开卫生工作》,《晋察冀日报》1944年9月12日。“这年入秋以来,云彪县各区、村疾病也普遍发生,群众病者甚多,疟疾、时瘟最多。一区北方水病者350-360人,儿童病了2/3以上,高昌、固城病者不少。二区庄病了700余人,占全村人口一半,郭村病了400余人,大辛庄200余,四区东尧城一村病了200多人。”云彪县的病疫实为空前严重。*《云彪病疫严重,正积极进行治疗》,《晋察冀日报》1944年10月14日。定唐二三区普遍发生传染病,如瘟疹、疟疾、流行性感冒、回归热、大叶肺炎之症,最严重的村子死亡人数达到40余名。*《定唐三四区发生流行病》,《晋察冀日报》1944年10月29日。抗日战争进行到最后一年,即1945年,曲阳疹子流行相当严重,“据七区22个村庄不完全统计,20天内死七八岁的孩子306名,经医生治好的有172名,正在接受治疗的有262名”。*《曲阳疹子流行,儿童死亡极多》,《晋察冀日报》1945年2月22日。

二、晋察冀边区疫病流行原因探究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为什么会发生如此严重的疫情?究其原因,既是天灾,亦是人祸。无论是生活的客观条件还是人们自身的主观意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疫病的流行起到了助推作用。

1.日军的迫害

1937年日本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在这期间,日军破坏严重,手段残忍,罪行累累。“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推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结合的‘总力战’方针,采取‘堡垒主义’,步步为营,长期‘扫荡’,有计划实施‘蚕食’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从1941年3月到1942年底,在华北地区连续五次实行以‘反共’和‘建立东亚新秩序’为中心口号的‘治安强化运动’。”*张伟良:《晋察冀边区史稿》,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第150页。1942年“五一”大扫荡,这次大扫荡和以往不同,正是日本进行第四、五次强化治安的时候,冀中地区被日军“蚕食”,几乎村村有岗楼,明暗哨到处都有,环境十分残酷。*王用斌、刘茗、赵俊杰:《晋察冀边区教育资料选编》(续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97页。在这种情况下,晋察冀边区人民的生存环境急剧下滑。人们没有能力建造房屋,只能住在窝棚、马棚、猪圈、磨道里。冬天四面透风, 冰冷彻骨, 不少人冻饿而死; 夏天,则遍地垃圾、污水、粪便, 泥泞污浊不堪, 臭气熏天, 苍蝇、蚊子、老鼠、臭虫、虱子肆虐。*邓红、郑立柱:《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疫病及其防治》,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由于环境恶劣,边区历年不断发生灾害,根据北岳18个县不完整统计,“五年来,损失牲畜10余万头,粮食40余万担,毁房48万间,衣服用具100万件,其他损失约两三千万元”。连年战争,敌寇散毒散菌,疫病流行,非常严重。*魏宏运:《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编),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第509页。据晋察冀日报报道:“敌人到处用毒害我军民,繁昌县马家桥坝发现刀牌纸烟有毒,该地3人中毒者,吐血不止,轻者神经混乱。”*《日寇到处放毒》,《晋察冀日报》1938年5月10日。日本人不仅残害我军民,更残害我广大妇女。在白水村一晚间妇女被奸百二十余人,十二岁女孩以及老妇亦常遭蹂躏。在于家庄有一夜被敌寇抓去妇女30余,到原平宿一夜放回。*《敌寇在晋北的暴行》,《晋察冀日报》1938年11月30日。日军在中国的每一个城镇,每一个村舍对妇女实施的暴行不胜枚举。一时间,梅毒、流行病在各个村舍传播。

2.晋察冀边区社会经济因素

晋察冀地处山区,远离大城市,交通不便,人民生活穷困,只有在农忙时节才会一天吃三次饭,闲时,一般只吃两顿饭。即便如此,吃的饭食也是不顶饿的东西,吃树叶喝葱汤,就是这些东西也不一定能经常吃到。聂荣臻在其回忆录中提到:“晋察冀地区的农民群众,生活条件是相当苦的。从晋西山区的情况来看,在八路军到来之前,连山上各种树木的树叶子,贫苦农民都无权采来吃。部队食粮不足,油盐菜蔬缺乏,不得不以黑豆、麦麸充饥。”*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中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第462页。人民群众每天都在同饥寒交迫作斗争,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自然没有心思顾及卫生状况。“炕上的被子一年也不洗一次,黑漆漆的像一张铁片;做饭的用具,也不常洗,就是洗也是“毛里毛草”地洗一下,洗碗的抹布,黑得也够瞧;地下这一些白菜片,那一些蔓菁头;出了院,一个臭水缸,破布条、碎瓦片搅在一块儿。人呢?脸不洗,手不洗,衣裳也不洗,大人如此,小孩儿也一样。到了夏天,苍蝇蚊子到处飞,饭上也是,菜上也是。”*张有福:《讲究干净小灾病》,《晋察冀日报》1941年2月22日。离谱的是,有许多人甚至认为凡是苍蝇吃过的东西人吃了更不会生病,因此,更加不注意卫生,以至于很多人吃了苍蝇爬过的东西得了痢疾,肚子疼痛下坠,口干舌燥,身体疲乏无力。至于洗澡,更是谈不上。李景汉在《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中提到,农村的男子还好些,夏天可以在河里或是晚上在井台边冲洗,冬天则不行;至于农村妇女,则更是难有沐浴的机会,她们不能像男子那样在河里或井台边洗澡,最多是用一盆温水把上身擦洗一下,下身差不多永远不洗。她们认为洗下身是羞耻的,是要受风生病的。而每天漱口刷牙等卫生习惯更没有,仅有少数上过学堂或者在大城市工作过回家的才有这种卫生习惯。*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2页。在这样极端困苦的生活条件下,常年累月的不讲究卫生,很容易使病菌传播,人畜生病。所以,在这一时期,疟疾、痢疾、回归热等多种疾病在晋察冀边区许多地方蔓延。

3.缺少科学文化知识,迷信盛行

边区人民因为教育落后,缺乏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导致封建迷信活动盛行,烧香拜佛,信奉鬼神,散布谣言,不仅造成许多病人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丧失生命,更使人心慌慌,寝食难安。1942年的灾荒主要集中在晋西、豫北一带,到了1943年蔓延到了太行全区。蝗虫遮天蔽日,疫病流行,敌特、国特、会道门大肆造谣,增加了群众的恐慌,许多群众认为是“天定劫数”,纷纷参加到祈雨求神的迷信活动中去。*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稿》(1937-1949),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6页。甚至到了1944年,封建迷信活动依然盛行。“阜平八区一户人家的闺女病了,她娘(巫婆)不让给治病,说这是孩子以后有‘皇娘’的命,贵人多劫难,结果四五天病死了。”阎某的母亲和孩子有了病不请医生治病,却找来巫婆“跳大神”,结果也病死了。不仅如此,这些巫婆还到处散布谣言,称“八月里传人死,阴历七月十五到八月十五有七天七夜没明没黑”,这就使得一些落后份子信以为真,悲观失望,将自己的粮食、家畜便宜出卖以等待七天七夜黑暗的来临。*《西下关开会揭露巫婆骗人害人》,《晋察冀日报》1944年10月27日。这些事例无不说明,晋察冀边区的巫婆比医生地位高,很多人宁愿听信巫婆的“鬼话”也不愿意和医生打交道。

4.边区人民对流行性疾病的防范意识淡薄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疫病大范围流行,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对流行性疾病疏于防范。据《晋察冀日报》的资料记载:无论是普通群众家里有人得了传染病还是军区部队有战士得了传染病,其他人都和病人一个锅里吃饭,一个杯子喝水,睡觉在同一炕上,对疫病毫无防范意识。即使在疫病流行初期,边区政府就开展卫生检查,宣传防范措施,无奈很多人对卫生认识不够,认为是做表面工作,坚持几天就不再继续坚持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由于当时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人民群众对疾病的危害性认识不够,所以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控制疫病的流行和扩散。

三、针对晋察冀边区疫病流行状况所采取的措施

晋察冀边区在抗战之前医疗卫生状况就比较落后,在日寇加强扫荡之后,晋察冀敌后根据地更是苦不堪言。李公朴在《华北敌后——晋察冀》一书中提到:“我曾亲自调查过,平均每一个军分区的医院里面,经常有着600名以上的伤病员。由于是在敌后,处于日军四面包围之中,卫生材料、医药、技术人员都很缺乏,绷带、纱布、药棉用蒸馏消毒的方法二度、三度甚至四度、五度地使用,许多不应该死的战士死了,不应该变残的残了。”*李公朴:《华北敌后——晋察冀》,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79年版,第58页。军区医院的医疗情况尚且如此,群众医疗更不用多说。针对这种情况,晋察冀边区采取了一系列的挽救措施。

1.政策法规的颁布

1940年8月13日,为了巩固和发展晋察冀边区,继续坚持敌后抗战,中共中央北方分局颁布晋察冀边区目前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一条规定:“设立专门机关,切实救灾治水,并发扬高尚的民族友爱的互助精神;以县、区或村为单位,建立大众互助的储蓄救灾组织,提倡清洁运动,改良公共卫生,预防疾病灾害。”第十五条规定:“减轻敌寇蹂躏区域同胞的负担,力求保护其生命财产和政治权利,反对敌寇绑架、奸淫、勒索、强抽壮丁及奴化教育,抚恤被敌寇杀害的同胞。”*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北省档案馆、石家庄高级陆军学校党史研究室、石家庄陆军学校历史教研室、铁道兵工程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62-363页。1941年,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在其成立三周年纪念会议上发表告全区同胞书,要求人民开展卫生保健运动,防治疾病,减少死亡,用群众的力量开展卫生保健运动,严防敌探汉奸投毒阴谋,创设保育院,保护儿童。全边区厕所、臭水池、猪圈、粪堆加以清理。并且号召尊重医生,推广中医,医生为广大人民服务。*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北省档案馆、石家庄高级陆军学校党史研究室、石家庄陆军学校历史教研室、铁道兵工程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页、第484页。军区卫生部也在这一年公布了卫生规条:规定一共有12条之多,从个人卫生到公共卫生,包括每天洗漱,吃东西的卫生,打扫房屋、厨房、厕所的卫生,等等。*《军区卫生部公布夏秋卫生规条》,《晋察冀日报》1941年4月24日。1945年,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专门开展了民众卫生医疗工作指示,要求在边区成立医药研究会,该组织负责指导下级组织研究卫生医疗工作,可以直接经营医药事业;而且还要设立卫生部,负责调查研究领导卫生工作;区级以上要建立卫生委员会,定期讨论卫生医药工作。*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北省档案馆、石家庄高级陆军学校党史研究室、石家庄陆军学校历史教研室、铁道兵工程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页、第485页。在抗战期间,晋察冀颁布了许多针对医疗卫生的相关法规,包括医药、保健、医疗、防疫,等等。这些指示和条例的颁布对卫生医疗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清洁卫生工作的宣传与开展

疫病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和人民自身的卫生状况密不可分。为此,晋察冀边区开展了一系列的卫生宣传和实施工作。1941年,专署为防止春季时疫,于3月17日到3月23日举行清洁卫生运动周,号召各区村组织清洁卫生运动委员会,广泛宣传各种清洁卫生知识,实行大扫除,清除废物,建立清洁卫生模范村。*《开展清洁卫生运动》,《晋察冀日报》1941年3月29日。1944年,冀晋、冀察展开医疗卫生运动。平山、井陉、徐水等地病情严重,各地区纷纷开展清洁运动,开展卫生合作社,组织医疗队救治伤病员,医疗队五天救治千余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冀晋、冀察各地展开卫生医疗运动》,《晋察冀日报》1944年10月28日。晋察冀边区普通老百姓没钱治病,有病只能听天由命。为了让所有百姓都能就医,阜平还开展了免费施药活动。由公益金项拨款,由医药股医生配药,施给无力买药的老百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阜平医药股免费施药给老百姓》,《晋察冀日报》1942年9月11日。

3.医疗机构的建立

敌后根据地是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力量,战士和群众身体健康是抗敌制胜的基础。因此,完善医疗系统刻不容缓。自加拿大籍医师白求恩大夫担任军区医药顾问,指导军区医院后方以来,为了缩短伤员住院日期,领导全军区医院走向现代化,其在后方医院建立了模范病院,分为折骨室、手术室,并且自备食堂,设备极为完善。*《白求恩大夫建立模范病院》,《晋察冀日报》1938年9月16日。晋察冀边区乡村医疗也逐步扩建。二专区为开展乡村卫生运动,防止春疫蔓延,全区的保健工成立了二专区保健委员会,并筹集资金建立医疗所浴塘。*《开展乡村卫生运动,成立保健会》,《晋察冀日报》1941年3月1日。唐县成立医生救国会,军区派出医疗队,六专署设立群众卫生所,涞水一区成立医疗队,徐水开展医药合作社等,各地乡村医疗卫生工作取得较大成绩。如“1943年夏天,行唐、灵寿、平山等地疫情严重,军区派出医疗队,经过三个月,施诊10 124次,治愈8 354人。龙华县有病人643个,仅十天治愈263个。完县医疗队,三天治疗447名病人。孟县、平山县医疗队半月走117个村庄,治愈病人1 169人,占病人总数40%”。*谢忠厚、肖银成:《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北京:改革出版社,1992年版,第428页。乡村自己组建的医疗队,对保障边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起了一定的作用。

4.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晋察冀边区之所以疫病发病、死亡率高,一部分原因是群众愚昧落后,信奉封建迷信,没有基本的医疗卫生常识。因此,在群众中传播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很有必要的。阜平县组织开展了民校,专门负责人民群众政治文化学习。男人晚饭后上课,青年妇女早饭后上课。要求童子军把街头打扫干净,妇女早饭后一定要扫地、刷碗,战时保护牲口并看护病人。*张侠:《晋察冀介绍》,晋察冀人民抗日斗争史编辑部,1982年版,第59页。

四、结语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疫病流行严重,从青壮年到老人、儿童,都无一例外地忍受着各种流行疾病的折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抗战时期日军的迫害,人民自身对卫生状况的不重视以及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共同造成的。为此,晋察冀边区针对实际情况开始构建医疗卫生系统,颁布医疗卫生政策法规,建立军区和乡村医院,开展医疗卫生宣传活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让人民群众养成好的卫生习惯,这一系列应对疫病流行措施的实行,使晋察冀边区在疫病防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仅保证了边区人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为抗战准备了有生力量。晋察冀边区在有效对抗疫病方面取得的胜利,为以后的医疗卫生事业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对未来发生的各种疫情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收稿日期:2015-02-09

作者简介:邵丹丹(1989-),女,河北晋州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9X(2015)02-0014-05

On the Prevention of Epidemic Diseases in the Shanxi-Chahaer-Hebei Border Area during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SHAO Dandan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 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the Shanxi-Chahaer-Hebei border area is an important fulcrum of North China in the war of resistance. Its favorable terrain is the key to the victory of the war. But the Shanxi-Chahaer-Hebei region is located in mountainous area, the transportation is inaccessible, with sparse population and barren land. Because of backward medical and health conditions, lack of drug, the ignorance of the local people, high mortality of masses and soldiers was caused. In view of this situation, the border area government issued health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established military and the rural hospitals, carried out health publicity activities, helping the local people to develop good hygiene habits, making them be aware of the harm brought by diseases and prevent diseases, so as to ensure the final victory of the war.

Key words:the Anti-Japanese War; Shanxi-Chahaer-Hebei; diseases; measures

①《易县东山南村虎疫流行》,《晋察冀日报》1938年9月8日。

②《一个医疗队记述》,《晋察冀日报》1940年10月1日。

③《消减春疫预防春瘟》,《晋察冀日报》1941年3月1日。

④《消减当前的大敌—病魔》,《晋察冀日报》1941年12月18日。

⑤《平山各村人民展开防疫运动》,《晋察冀日报》1941年10月31日。

⑥游胜华:《谈谈麻疹》,《晋察冀日报》1941年4月20日。

猜你喜欢

抗日战争疫病措施
梨火疫病的识别与防控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疫病流行期间应该怎么吃?
爱眼有道系列之二十七 疫病与眼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
夏季猪热应激及其防治措施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