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家

2015-03-17青锋

时代报告 2015年2期
关键词:孩提时代心目游子

青锋

家是什么?这个看似很普通的问题,却在我们的编前会上和编前会后,引起了不少争议。

家是什么?家是淡淡的乡愁,家是牵挂,家是一种别绪,家是儿时的记忆,家是一种责任……家在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诠释,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家。

家是淡淡的乡愁。有一首古诗写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摧。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不少人都从字面去理解,说此诗是诗人对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的自然流露。而要我说,还不如认为是诗人在阔别家乡50年后从内心深处自然、真情流出的淡淡乡愁。而现实中我们哪个人内心深处,没有隐藏着类似的乡愁?

家是牵挂。有位从事新闻工作的朋友在一次聚会上深情地谈过电视上的一个公益宣传片。那个宣传片上的父亲患了失忆症,他有时候会忘记了拿家里的钥匙,有时候会忘记了回家的路。可在他儿子请他在饭店吃饺子的时候,却无意识地抓起一个饺子装到了自己的衣服兜里。儿子阻止他,父亲却说“我儿子爱吃饺子”。那位新闻同仁话说到此,已经声泪俱下。家是什么?家在这位失忆症父亲的心里和失声痛哭的新闻同仁眼里,就是牵挂。

家是一种别绪。有首“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无数人吟诵,无不认为,全诗是“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但我要说,这首诗还让我们感受到了另外一种意境,那就是母亲内心深处涌动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对子女离别的一种别绪——短短几句,母亲对即将远游的孩子的不舍已经真切地刻画出来。你看,作为母亲,一直到孩子临行还忙着替孩子缝衣服,虽然时间紧逼仍然一针一线一丝不苟。表面上看似母亲在专注地缝制衣服,但母亲的内心却是不断担心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尽管内心波涛汹涌,为了不让孩子担心,母亲只有把自己的担心和不舍藏在心里。而如今远离父母在外闯荡的人们,有几个能够体会出父母如此的良苦用心?

家是儿时的记忆。有人说,“人最难忘的就是孩提时代,孩提时代天真浪漫,无忧无虑,是人一生最美好的时代”。也有人说,“每一个人都有一些温馨的记忆,特别是童年时代的事情,总是记忆犹新,每每回忆起,心里总是暖融融的,仿佛有一泓泉水涤尽了人世间无尽的烦恼和杂念”。更有人说,“童年是鲁迅记忆中一本心爱的宝书,它珍藏着阿长对哥儿淳朴的关爱;童年是丰子恺脑海里一丛参差的竹影,它唤醒了孩子对艺术和美的最初体验;童年是琦君笔下一指甲缝甜甜的春酒,它蕴含着孩子的纯真和快乐;童年是林海音心中一株粉红的夹竹桃,它目睹了英子身边亲友的渐行渐远……”

家,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哪一个远在他乡的游子,每每夜晚仰望天空,思念父母,思念家乡的时候,内心深处焉能换不起儿时家的记忆?

家是一种责任。有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曲,一经播出,就在全国乃至华人世界引起巨大反响。“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总操心只图个平平安安”。这歌声唱出了父母的心声,也唱碎了不少游子的心。

“常回家看看”,不仅是一种父母儿女割不断的亲情,也是法律给予每个人的责任。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家是什么?

正像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家。

猜你喜欢

孩提时代心目游子
永无休止的更新
悠悠一夏
清明雨
潮细胞
清欢
爱打呼噜的人记忆力差
我心目中的小学
一支游子心弦上的小夜曲
游子的行囊
日子硕大如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