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牙周致病菌生长与血糖变化关系研究

2015-03-16葛风华张国明刘春子赖晓洁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5年14期
关键词:糖耐量致病菌牙周

葛风华,张国明,刘春子,赖晓洁,曹 晶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口腔科 518101)



·临床探讨·

老年牙周致病菌生长与血糖变化关系研究

葛风华,张国明,刘春子,赖晓洁,曹 晶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口腔科 518101)

目的 探讨老年牙周致病菌与血糖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该院确诊的糖尿病(DM)患者50例、糖耐量异常患者50例及在门诊随机选取50例血糖正常的患者,检测其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口服糖耐量实验2 h的血糖浓度(2 hPG)、口腔中各种菌群分布(球菌、杆菌、丝状菌、梭状菌、弯曲菌、螺旋菌)、口腔中各种致病菌的分布情况及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结果 三组受试者口腔内菌群分布结果显示,口腔中的球菌、杆菌、梭状菌和丝状菌的比较中,DM组和糖耐量异常组的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弯曲菌和螺旋体的比较中,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口腔中的伴放线杆菌(Aa)、类杆菌(Bg)、卟啉单胞菌(Pg)、福塞类杆菌(Bf)值,DM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糖耐量异常组的 Aa、Pg、Bg、Bf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DM组的值也明显高于糖耐量异常组(P<0.05)。结论 血糖可以影响到牙周致病菌分布的异常,并促进致病菌的生长繁殖,且与血糖值呈正相关,所以临床上高血糖且口腔存在牙周炎的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值。

牙周致病菌; 血糖; 相关性研究

在人体口腔中,约有500多种的细菌,即便是注意口腔卫生的人,也有大约500亿个细菌在口腔中,大多数的人有约2 000亿个细菌在口腔中,对于那些不注意清洁口腔的人,口腔中约有1万亿个细菌[1]。正常人体口腔中的菌群是存在微生态平衡的,但当口腔中细菌的微生态遭到破坏以后,会对牙周组织造成严重的损害且不可恢复[2]。糖尿病以其高发病率,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在对糖尿病的研究中发现,糖尿病的发生和牙周病是存在一定关系的。在糖尿病的患者中,牙周病的发病率较高。因此,有学者认为牙周病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DM)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的状态,易并发牙周炎症,而炎症又可作为慢性感染性疾病反过来促进DM病情的发展,而这种相互作用在老年患者中更加明显。本试验探讨老年牙周致病菌的生长与血糖变化之间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50例确诊为DM的老年患者,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60~79岁,平均(68.03±5.14)岁,设为DM组;选取50例为糖耐量异常的患者,其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61~78岁,平均(69.03±3.14)岁,设为糖耐量异常组;同时从门诊随机选取120例无血糖异常的老年人,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60~80岁,平均(67.19±6.04)岁,设为对照组。各组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DM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FPG)≥7.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口服糖耐量实验2 h的血糖浓度(2 hPG)≥11.1 mmol/L。糖耐量异常标准为餐后血糖7.8~11.1 mmol/L或FPG在6.1~7.0 mmol/L[3-4]。

1.3 排除情况 排除60岁以上患有急性感染、心肺功能障碍,出血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及治疗前1周内服用抗菌药物者[5]。

1.4 方法 对患者进行唾液采集前用清水漱口,用生理盐水将口中食物残渣清除,吹干后口中垫好棉球用来隔湿,再用浸过碘酊的棉球进行消毒。采用Full-mouth法取样位点:患者每个牙(第三磨牙除外)的近颊、颊侧中份、远颊、近舌/腭、舌/腭侧中份、远舌/腭6个位点作为Full-mouth法的取样位点。用无菌刮匙去除取样牙齿的龈上菌斑,无菌棉球隔湿、干燥,在取样位点处分别置入一根#40 标准灭菌纸尖,直至牙周袋底部,静置10 s后取出纸尖混合装入含有厌氧转送液的离心管中。同时记录取样位点的PD、附着丧失(AL)和探诊出血(BOP)。将采集的样本放入培养基,1 h内完成送检进行细菌培养。用直径为1 mm的取菌环在培养基上,在37 ℃培养48 h后取合适的菌株进行鉴定。选取放大倍数为1 000的显微镜,计数200个菌胞,分为球菌、杆菌、丝状菌、梭状菌、螺旋菌和弯曲菌6种,以百分比表示含量。将菌体接种于琼脂培养基和牛心脑浸液培养基中,采用以下培养条件进行细菌培养:在无氧环境下N2的浓度为80%,CO2的浓度为10%,H2的浓度为10%,37 ℃培养3~7 d。收集菌体,提取菌体DNA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技术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Pg)、核梭杆菌(Fn)、福塞类杆菌(Bf)、伴放线杆菌(Aa)。

2 结 果

2.1 两组检测指标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DM组、糖耐量异常组TG、TC、HDL-C、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GB和2 hP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各组口腔致病菌的在牙周的分布 三组受试者口腔内菌群分布结果显示,口腔中的球菌、杆菌、梭状菌和丝状菌的比较中,DM组和糖耐量组的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弯曲菌和螺旋体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同组受试者口腔内牙周致病菌的培养情况 对于口腔中的Aa、Pg、Bg、Bf值,DM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糖耐量异常组的 Aa、Pg、Bg、Bf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DM组的值也明显高于糖耐量异常组(P<0.05)。

表1 两组检测指标比较

表2 不同组口腔内牙周菌群分布情况

3 讨 论

口腔内由于内环境复杂,存在相当多数量的细菌,种类繁多,有致病菌、条件致病菌、非致病菌。口腔中非致病菌主要影响口腔中牙菌斑的生成,而口腔中的致病菌则会引起牙周炎等疾病的发生。目前有充分证据证实的牙周致病菌有Aa、Pg、Bg、Bf、中间普氏菌(Pi)、中间型类杆菌(Bi)、Fn、直肠弯曲菌(Cr)、牙密螺旋体(Td)、微小消化链球菌、中间链球-复合体、结节真杆菌等。这些致病菌有明显的毒力或者致病性,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干扰人体的防御能力,从而破坏牙周。但不是所有的致病菌都用于临床研究,目前临床上常检测Aa、Pg、Bg、Bf 4种[6-7]。

目前对于牙周致病菌微生物的检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像差/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法;(2)酶为基础的试验;(3)核酸探针技术;(4)PCR技术;(5)免疫学试验。每种检测方法有其特有的特点,如像差/暗视野显微镜检测具有成本低易操作优点,但是其不能对有特异性的细菌鉴别。细菌培养的检测范围较宽,可以用于判断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但其只能检测细菌,且耗时长,花费大。核酸探针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种、亚类和毒力因子等,易于操作,但其设备昂贵而且不能判断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PCR技术检测灵敏度高,速度快,但也不能检测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8-10]。

本研究结果表明,血糖情况与牙周致病菌之间的关系,口腔中的球菌、杆菌、梭状菌和丝状菌的比较中,DM组和糖耐量异常组的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对于口腔中的Aa、Pg、Bg、Bf值,DM组合糖耐量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糖耐量异常组的 Aa、Pg、Bg、Bf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DM组的值也明显高于糖耐量异常组(P<0.05)。这也表明在临床上,要严格区分糖尿病患者和糖耐量异常患者。血糖可以影响到牙周致病菌分布的异常,并促进致病菌的生长繁殖,且与血糖值呈正相关,所以临床上高血糖且口腔存在牙周炎的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值。

[1]马丽,潘亚萍,张建全,等.伴2型糖尿病的慢性牙周炎牙周可疑致病菌的检测[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0,45(6):337-341.

[2]刘彩云,孙剑,孟杨,等.牙周基础治疗对Ⅱ型糖尿病相关性牙周炎患者血糖控制的Meta分析[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2,39(2):163-167.

[3]张志勇.糖尿病与牙周病的关系[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2,9(2):174-176.

[4]Iacopino AM.Diabetic periodontitis:possible lipid-induced defect in tissue repair through alteration of macrophage phenotype and function[J].Oral Dis,2011,1(4):214.

[5]Tripathi NB,Patil SN.Treatment of class Ⅱ division 1 malocclusion wuth myofunctional trainer system in early mixed dentition period[J].J Contemp Dent Pract,2011,12(6):497-500.

[6]曹文帅,邓婧,徐全臣,等.几种常见牙周致病菌对羧甲基壳聚糖的降解效应[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0(34):6152-6158.

[7]王惠,李云恺,孙淑贞,等.血糖对老年人口腔内牙周致病菌定植生长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2(19):5437-5439.

[8]鲁维希,吴亚菲,肖丽英,等.牙周可疑致病菌代谢组学鉴定的初步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0,27(3):310-312.

[9]王岷峰,李德懿,李宗林,等.牙周致病菌和致龋菌间生长关系的体外动态观察[J].北京口腔医学,2010,17(5):244-248.

[10]曹寅,张琪,徐燕,等.降糖固齿汤抑制牙周致病菌实验的研究[J].口腔医学,2012,32(10):622-624.

10.3969/j.issn.1672-9455.2015.14.059

A

1672-9455(2015)14-2111-02

2015-02-25

2015-03-15)

猜你喜欢

糖耐量致病菌牙周
探讨牙周联合正畸用于侵袭性牙周炎患者治疗的疗效及对牙周临床指数和牙周功能的影响
中医药治疗糖耐量异常的研究进展
SSEL结合多重PCR同时快速检测生菜中4种食源性致病菌
尿靛甙测定对糖耐量减退患者的应用价值
食品中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的探讨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检测
牙髓牙周联合治疗逆行性牙髓炎的效果
牙周维护治疗对于保持牙周长期疗效的价值探析
糖尿病教育对糖耐量异常人群临床意义
牙周维护治疗在保持牙周治疗长期疗效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