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平衡与超越间:高校青年政治课教师教学实践的个体化理性思考

2015-03-16赵琳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63

文教资料 2015年33期
关键词:个体化政治课青年教师

赵琳(西北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63)

在平衡与超越间:高校青年政治课教师教学实践的个体化理性思考

赵琳
(西北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陕西 西安710063)

当前,回归“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辩证统合的最新教育趋势与高校青年政治课教师自身政治素质的不足,都要求这一群体应当进行教学实践的个体化理性思考。这一思考的具体展开包括:教学的更强针对性与真正的“因材施教”,领悟把握教与学的基本关系,发现破解教学难题以提升教学能力与艺术水平,调整心理精神将冷静理性与激情投入有机结合起来,以及锤炼师德修养品质以实现师德与职业的完美统一五个方面。而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在“思想家”与“教育家”的平衡中实现超越,努力“既做一个思想家,又做一个教育家”。

青年政治课教师个体化理性思考思想家与教育家

自中央将对高校“两课”改革调整的“05方案”向全国全面实施以来,这一方案在全国高校业已经历了数年来若干轮次的教学实践。目前在一线从事相关教学的政治课教师队伍中,承担任务最重的就是作为主体与骨干的青年教师。这一相对更活跃的群体往往对大时代与社会变迁有着特有的敏感性,而所作回应也必然集中体现在教学实践尤其是基于其上的理性思考上。这些“实践理性”越是呈现为个体化色彩,就越是能丰富深化思考本身并由此而更引人关注。还必须开宗明义指出的是,这里所谓的个体化“实践理性”并非仅止至于具体的政治课教学理论与实践方法,更针对教学实践这一整体视野下的整体论述。

一、教学实践个体化理性思考的源起

从置身于大时代与社会变迁的现实条件出发,之所以提出高校青年政治课教师教学实践的个体化理性思考这一问题,并强调其显而易见的重要价值,主要是源自于如下三个方面的考量。

1.全球化时代下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日趋激烈的话语权抢夺,要求高校青年政治课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相应的个体化实践理性思考。受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作用,当代世界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一方面造成包括无法自外其中的当代中国在内的整个世界思想文化日渐多元复杂,另一方面因此带来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不同以往传统的新特征,就是话语权及其斗争日渐凸显激烈起来。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到后现代思想家福柯,早就提出这一问题并持续深入地进行了理论阐释,最终形成了当下备受热议的体系化的“话语权”理论[1]。当前中国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抢夺必然反映在高校和大学生这一主阵地和主要对象上,并集中聚焦到高校的政治课教学上,这必然对高校政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其在教学实践中必须予以回应,进行相应的个体化理性思考,以更好地掌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原则的话语权。

2.破除工具理性迷信以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辩证统一的最新教育趋势,要求高校青年政治课教师对此作出个体化实践理性思考。当前在反思总结多年以来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各种观点中,呼声最大并成为共识的就是要破除长期盛行的工具理信迷信,在教育改革中实行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这既是有的学者认为的回归现代大学理念的不用话语表达,又应和了有学者所谓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必须回归到对“心灵世界”、“精神境界”的关心与关切。关乎心灵的教育注重精神的成长,一方面表现为教育必须关注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另一方面表现为教育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时代或一种文化下的心灵世界。其次,关乎心灵的教育注重自由的思想,它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追求学生思想的解放、精神的独立及理性的批判。再次,关乎心灵的教育营造闲暇的时空。拥有“闲暇”精神的心灵教育能够唤醒学生内在的心灵,为学生指引美好的人生,帮助学生形塑高贵的精神[2]。在当前教育理念和实践变革上述最新趋势下,原本就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就是这一性质的高校政治课,在事关意识形态的“心灵教育”中更不应该无动于衷、不予回应。换句话说,顺势而为的任何积极变革都应当从根本上指向跟进贯彻的最新教育理念,而且应当以担负教学重任的高校政治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政治课教师为践行推进的引领者与助推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最后指向的高校青年政治课教师对此作出个体化的实践理性思考也就势所必然了。

3.高校青年政治课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素养的不足及其提升的紧迫性,要求其在教学实践中就此进行个体化实践理性思考。高校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年龄接近,与大学生接触较多,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更直接,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这本身就要求担负高校政治课教学的青年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中央在2012年由多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件,在整体上肯定了高校青年教师的同时,也认为:“一些地方和高校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够、工作方法不多、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3]从这个文件中公允持平的分析判断来看,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包括青年政治课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提升和改进。而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和改进不能脱离高校青年政治课教师的教学实践单独进行,必须且只能着眼结合相应的教学实践及其理性思考。

二、教学实践个体化理性思考的展开

大多数青年教师进入高校从教的时间虽然不算太长,但是既应当沉淀积累起一些理性思考的教学经验,又完全可以将其初步加以提炼和升华。正如孔夫子所言“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以提出并论述教学实践的个体化理性思考为契机,就是将过往身心以付一路走来的全部教学历程中点滴心头的经验加以总结的时候了。就我个而言,初步总结起来至少可以展开为如下五个方面。

1.高度重视并努力体现教学的针对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以我这一特定个体情况为例,我所讲授的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内必修或选修诸门课程的教学面临着至少这样三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教学对象中学阶段与大学阶段学习方法、思路与要求的变动;教学对象中文理背景不同的生源类型兼而有之;前后同一系列课程内在逻辑的贯通与承接。这种情况在积极实施中的“05方案”四门公共政治课程的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即便是其他课程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不能大而化之,统而论之,而必须能够在实践中努力体现更强的针对性。在目前不少学校将四门公共政治课程经过调整而密集设置于大学一年级的新形势下,我们应当因应前述三个问题的解决而采取这样“因材施教”的应对之道:处理好大一新生中学阶段与开始大学学习的过渡、转化问题,使其学习方法、思路与标准符合大学阶段的更高层次并为继续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针对不同文理背景的学生,采取多层次和灵活机动的教学手段保证满足不同学习需求;处理好作为过去的也即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政治课程教学与作为现在的也即大学第二学年后续课程的逻辑贯通与承接关系,使之能够体系化。

2.深刻领悟并正确把握教与学的基本关系,努力实现师生关系的“美美与共”。应当说在当代大学若干基本关系中,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基本关系显然最重要也日益复杂棘手。随着越来越多“90后”学生接踵而至,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一代学生张扬着个性对自身带来的诸多不适应。但无论如何,我们在解决师生之间教与学基本关系中的矛盾与问题时,首先还是要从我们自己入手。最根本的就是要抱定慈悲和宽容的心,相信有慈心就会有磁性,有什么样的慈悲之心就会吸引到什么样的人。“当代知识领域是一个多维世界。因此,在当代回答‘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个问题,不再出现某一群体的人钦定某种确定的、唯一的答案的情况。回答该问题的主体多元化,答案也是多元的”[4]。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凝聚并扩大师生之间的共识,在尊重差异中扩大共识,在包容多样中增进共识,借用费孝通晚年论人类发展实现大同的说辞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3.不断发现并提出教学中需要破解的难题,以提升教学能力与艺术水平。政治公共课程一般都呈现出与时俱进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政治性,尤其位列其中“纲要”课程也不能自外其中。作为时间下延到当前实践的课程,必然会持续不断地将刚刚成为历史的最新内容纳入其中。除此之外,在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历史特性演绎之下,任课教师会面对随时涌现的新的争论,甚至对原有共识动摇、否定的新思潮,特别是更进一步给学生认识上带来的困惑。这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开阔学术视野,增强教学思辨性,不断发现并提出教学中需要破解的难题,在游刃有余地驾驭教学全局中洋溢出浓郁的时代气息。

4.持续调整自身心理与精神状态,将冷静理性与激情投入有机结合起来。年轻教师的教学大多都会带有新参加工作的激情,甚至沉浸在自身激情的投入中。教学中的激情投入当然很重要,没有激情就缺乏感召力和影响力,只会使教学变得平庸无奇和冰冷僵化。但是实践同时也充分证明,不仅要继续保持自身的激情,而且要在教学经验日益积累沉淀中注重教学的规范性与体系化。而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必须能够持续调整自身心理与精神状态,将冷静理性与激情投入有机结合起来。

5.主动锤炼自身师德修养与品质,不断追求师德与职业的完美统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理想、原则、信念、兴致、趣味、好恶、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准则在教师的言行上取得和谐、一致,这就是吸引青少年心灵中的火花。”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感师德绝不是一个空泛无实、可有可无、装点门面、附庸风雅的噱头,而是实实在在体现于教师职业生涯中一系列问题关系处理的变动不居的实践实际中。没有自身师德修养的高度重视与反复锤炼,教师职业生涯将成为毫无灵魂与价值的纯粹形而下的谋生手段与工具;失去教师师德的灵魂挂帅与科学指引,教师职业生涯将沦落成毫无境界与追求的纯粹庸俗的一般职业与工作。

三、思想家与教育家的平衡及超越

大学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应该成为知识的思想者。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不仅是传授技能的过程,更是一个理解知识、思考知识、内化知识、创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弘扬人文精神的过程。再渊博的知识传授者也仍然是个知识“贩子”;而再浅薄的知识思想者,终归是知识的“主人”。凡是内化了知识,具有了人文精神的老师,他的教学就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就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当一个教师的人格、生命、心灵与他所讲授的知识、课程融成了一个整体,到了这种境界,教师就是知识,知识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已分不清是老师在吸引学生,还是知识在吸引学生?学生也说不清这样的老师讲的课到底什么地方讲的好,是讲的内容好,还是方法好,是老师的口才好,还是手势好,学生是说不清楚的,因为这种好是整体性的,不是说某一点、某一方面的,学生只会说“好”、“是一种美的享受”,等等[5]。正是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到,所谓的优秀的大学教师应当既是个教育家,又是个思想家,并能在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整个职业生涯中努力实现两者的平衡超越。应当说,没有思想的单纯教育固然不会达至并实现理想效果,不借助教育予以宣扬的单纯思想同样难以广为熟知而流传久远。思想家在自己书斋里的研究及著书立说的思想活动往往直接影响有限,充其量也就是生产提供了自己的“一家之言”,而同时兼有教育家志向身份的思想家或者说有思想的教育家,则不仅能够实现自身思想得以更大程度地推广,还能够凭借教育活动将所了解吸收的其他思想予以推广宣扬,从而在思想与教育的兼顾平衡中实现对平凡工作及平庸人生的可能超越。尽管这很可能终究属于完美理想似的“超验的悬设”,却是一个老师最值得并因而无可回避的选择。我们青年教师还是应当怀着这样的价值追求,妥善处理好教与学中的各种关系、矛盾与问题,做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1]王彦超,任春晓.关于网络传播时代话语权的思考[J].今视界,2009.6.

[2]姜勇.论关乎心灵的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6.

[3]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党[2013]12号.

[4]周周.论大学精神的当代转向:从理性到理解[J].高教探索,2013.6.

[5]赵馥洁.大学教师应成为知识的思想者.http://www. nwupl.edu.cn/2005/06/21/164324343.html.

猜你喜欢

个体化政治课青年教师
《风平浪静》黑色影像的个体化表述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个体化治疗实现理想应答
脂肪肝需要针对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