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对新媒体挑战,寻求校报新突破
——以《南京师范大学报》为例

2015-03-16徐翎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江苏南京210036

文教资料 2015年33期
关键词:校报报纸学校

徐翎(南京师范大学 党委宣传部,江苏 南京 210036)

应对新媒体挑战,寻求校报新突破
——以《南京师范大学报》为例

徐翎
(南京师范大学 党委宣传部,江苏南京210036)

近年来,新媒体的出现和快速发展,给受众带来极大便利,尤其是对年轻受众有极大吸引力。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发生变化,新闻的传播方式发生改变,从而对传统报纸形成强劲冲击。传统报纸进入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期。作为传统纸媒之一的高校校报如何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发挥优势,开拓创新?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高校校报新媒体《南京师范大学报》

报纸,从诞生至今,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且作为最有公信力的媒体之一,被受众广泛认可。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发生变化,新闻的传播方式发生改变。在新的传媒语境下,传统纸质媒体的发展空间被严重挤压,高校校报该如何应对,怎样转型与发展,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校报的独特功能与优势决定了其仍有发展空间

面对新的严峻的媒介环境,盲目悲观、不思变革显然不可取,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来势汹涌的新兴媒体有其明显独特的优势,但是我们应该乐观地看到,纸质媒体还有空间。报纸因其具有的“方便携带、便于收藏和长于深度报读”等独特优势,在数字化全媒体时代,在我国,仍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发展并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校报作为党委机关报,是高校唯一的正式官方纸质媒体,面向全体师生员工公开发行,是高校上情下达的主渠道和维系学校各部门工作的纽带,也是搭建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园地,发挥着“凝聚人心、汇聚智慧、积聚力量”的作用,具有其他社会媒体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发挥着组织传播媒介独特的功能与作用。

报纸本身不仅是信息载体,而且是思想载体、文化载体,更是学校的一本“文化日记”,是学校师生学习、生活与心灵的生动记载,是经过精加工的系统的文化产品,在学校形成与传承组织文化中发挥积极的建设作用。

校报是一个育人的平台,是校报与社会媒体相比所独有的属性。新闻与传播素养是现代人必备的综合素质。接纳学生参与办报不仅是学生发展兴趣的一个选择,更是发展专业才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个基地。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认识,笔者认为,校报不仅不应该削弱与取消,相反,应该顺应数字化全媒体发展的形势,实行全媒体发展策略,结合学校发展与师生的实际需求,继续发展校报。

要寻求校报发展新路径和新突破,就得深入分析校报在新媒体时代的现状,规避短处,发挥优势,追求创新。一方面,校报新闻时效性减弱,造成师生的关注程度大打折扣。新闻的时效性是报纸的生命,校报作为一份新闻出版物,应该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但是目前的高校校报最缺少时效性。目前高校校报以旬报、半月报、月报居多,即使是办成周报,在这个信息传播迅捷的时代,校报的时效性也不敌网络。校报报道出来的新闻基本都是一些过时的“旧闻”,新闻的时效性较差。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的时效性越显突出,“旧闻”会让读者失去阅读兴趣,甚至失去对整张报纸的关注。另一方面,校报的内容和版式都显得僵化,不能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校报的版面一般就是四版,因为版面篇幅的局限性,高校校报所能传播的信息量根本无法与网站或是其他社会媒体相比。加上校报程式化的内容,报道的范围狭窄,趣味性也因此而受到限制,读者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与新媒体上信息爆炸,话题转瞬即逝的特征相比,纸媒受限于出版周期,在时效性、突发性方面确实力不可及。挖掘“新闻背景”,深入“新闻调查”,整合“新闻分析”,给已有的新闻增添了附加价值,信息免费、观点无价,信息泡沫后沉淀下来的是这些经过深度思考后留下来的东西,客观公正、条理清晰、有理有据的新闻展现,将成为纸媒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或许就是在切中新的媒介时代脉动基础上提供网络不能提供的东西,或者是颠覆性的视觉形式,或者是纸张质感的触觉,或者是报道内容的超级深度。报纸要以内容为王,深度报道。

二、校报应与时俱进、立足实际,拓展新的生存之道

报纸编辑只要与时俱进,立足实际,积极进行研究和探索,并将取得的成果及时反馈到办报实践中,仍有拓开新的生存发展之道。

结合当前纸质媒体的一些改革思路,以《南京师范大学报》为例,谈谈高校校报如何寻求创新和突破。

(一)拓展新闻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以新闻调查、新闻评论、新闻相关常识内容链接的形式进行报道,增强信息的整合能力。在当下信息爆炸时代,强有力的信息整合可以更立体、真实地还原新闻事件本身,为受众提供更全面、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在校党委和部门领导的关心下,校报着力加强内涵建设,紧紧围绕学校建设中心工作,发挥舆论引导、营造氛围的作用,着力提高办报质量,努力完成学校各项宣传任务。在办报过程中,一方面做到及时、全面报道校内新闻、先进典型,另一方面围绕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学校的中心工作努力把学校新闻做精、做深,提高新闻品质,既要让学校党委行政满意又要让老师和学生喜闻乐见,在保持稳定性的基础上寻求突破,保证校报内容的全面性、思想性、理论性、丰富性和可读性。

校报新闻的深度是校报在锐意发展中获得成效的最大筹码。校报的不断改革真正将校报由原先的新闻纸、信息纸变成观念纸、思想纸,这不仅体现了广大师生对校报报道深度的需求,而且这正是我国报纸特色的一个发展趋势。第三版由原先的以反映学生生活为主的版面改为深度报道版面,深入报道学校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社会服务、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有效举措和典型人物,获得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例如第三版报道了201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生科院博导王文教授,王文教授团队的“经济水生甲壳动物新型病原螺原体的发现及其致病机理的研究”成果经历十多年的研究,发表论文46篇,SCI收录期刊论文32篇,其中1/3以上为本领域排名前10%(SCI-Top)期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该团队取得的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不仅拓展了水产病害研究的新领域,形成了系统的研究体系,取得系列化的自主创新研究成果,而且开发了可以在生产实际推广应用的技术。校报以大篇幅的深度报道介绍了王文教授潜心教学科研、刻苦钻研、勇攀科学高峰的先进事迹,并配以深度评论,在校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校报还与社会科学处共同合作,发表《立足江苏,聚焦法治,着眼发展,致力研究,南京师大江苏法治发展研究院建设巡礼》一文,并专访了社社会科学处处长,以《理论联系实际繁荣社科研究》为题,介绍了学校文科科研的整体情况。文章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对于社科建设的思路就是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践出真知,大力推进科研的协同创新。学校目前在加强和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大力提倡和加强应用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希望更多教师能够投身社会实践,关注社会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做到社科科研与现实紧密结合,注重研究成果转化,提升我校文科科研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强学校的科研影响力和辐射力。该文发表以后,鼓励我校更多教师和研究者更积极地为国家和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为社会企事业单位献计献策,提供决策咨询、法律与政策建议和调研报告,自觉将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取得极为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张报纸除了表现新闻性之外,还应体现的是其理论性、文化性和艺术性。新闻性、理论性、文化性、艺术性在当今时代是构成一张优秀报纸的四个要素,互相影响,不可或缺。下半年,校报将原先的第二版——“综合新闻”版改为“理论与文化”版,围绕全面深化学校综合改革、反腐倡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校园文化等时事热点和教育热点,邀请学校的有关专家学者为校报撰写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和指导性的文章,进一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颠覆原有思维。新闻工作者从业多年后,往往会形成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包括对新闻事件的判断、价值取向的取舍、写作模式等。所以对于一些事件报道,尤其是一些常规性报道,要打破原有思维惯式,在采写前对于已获得的新闻线索、素材进行质疑或逆向思考,在写作上大可抛却“大全空”的写法,避免长篇大论,争取以人见事、以事见理。

以2015年1月1日这期校报为例,通过精心策划,以颠覆式的思维,出版一期史无前例的全新特色的校报。一版专门邀请美术学院设计专业的骨干教师设计,喜庆的大红色打底,饰有传统剪纸图案的“2015”很有吸引力,显示学校元素的仙林敬文图书馆和随园一百号迎宾室跃然纸上,简洁扼要的导读,让读者第一眼看过来,就相当有吸引力。二版是新年贺词,以喜庆祥和的图案衬托,非常大气磅礴。第三版和第四版以众多图片反映学校丰富多彩迎新年活动,“读图时代”的特征彰显无疑。整张报纸“雅致、疏朗、清秀、大气”,既符合广大师生的审美趣味,又让版面形式更好地服务于报道内容。

(三)增加策划性报道。新闻策划报道是一项有规模、有层次、有深度的报道活动,较之普通报道,它胜在鲜活性与全局性。因为在之前的策划中,策划者已对新闻线索和材料进行了剖析,在新闻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对可能预见的全局进行了预测、设计,其新闻涉及面既深入全面又有独特的视角,不至于流入俗套。另外,为了增强可读性与互动性,报纸可以打造一些属于自己的栏目,以发挥亲民的作用。

以2014年迎新生报道为例。我们一共策划了四篇新闻。一是全方位报道学校迎新生工作的综合新闻;二是《遇见南师感受与书记、校长的零距离》,报道党委书记、校长与新生亲切合影的生动画面;三是《遇见受——我与南师的第一个故事》,记者全程跟拍采访一位新生,报道了从下火车、到学校办理手续、到宿舍入住等全过程;四是 《学院迎新有新招——温情,惊喜,独立》,全面报道各学院的迎新特色。这四篇新闻均在迎新当天下午2点之前全部完成,并于当天下班前后上传于学校新闻主页,反响很好,点击量比较高,这次新闻策划是“报网融合”的一次有效尝试。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具有百年传承的传统报纸媒体提出新的挑战,甚至对其生存和发展带来威胁,这就对报纸编辑工作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校报编辑只有深刻理解创新的必要性和探索正确的创新途径,才能切实做好新媒体时期的校报工作。

[1]赵林云.网络时代报纸版面编辑策略初探[J].编辑之友,2010,3.

[2]冯丽.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报纸编辑[J].今传媒,2010,12.

[3]王伯瑛.新媒体冲击下传统报纸的生存与发展态势[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Vol18,6.

[4]周宁.微博时代高校校报“年轻化”探究[J].新闻知识,2013,6.

本文系南京师范大学2012-2014年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成果,编号:DS2012C009。

猜你喜欢

校报报纸学校
报纸
融媒体背景下大学校报生存浅议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近代《私立岭南大学校报》足球报道内容剖析
学校推介
新形势下高校校报舆论引导困境及解决策略初探
网络时代高校校报面临的竞争危机和发展对策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