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邓小平的开放型经济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2015-03-16张海梅吴长春

求实 2015年3期
关键词:经济思想开放型经济邓小平理论

张海梅+++吴长春

[摘要]邓小平虽然没有直接使用“开放型经济”这一概念,但邓小平的理论体系中始终贯穿着经济对外全面开放和系统开放的思想,对我国开放型经济的战略地位、发展的基本原则、基本战略以及发展格局都做了清晰的论述。准确把握邓小平开放型经济发展思想,对我们今天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开放型经济;经济思想

[中图分类号]A8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5)03-0012-06

[收稿日期]2014-10-10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金融危机后广东外资流入趋势及对策研究”(GD12CYJ12);广东省发改委“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公开招标课题“广东省‘十三五国际经济合作新趋势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战略研究”(201415)。

[作者简介]张海梅(1963-),女,陕西人,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省情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开放型经济研究;吴长春(1956-),男,吉林白城人,大连海事大学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公共管理研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并结合中国和国际经济发展的历史和实际,战略性地把握国际经济发展潮流和规律,明确提出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邓小平关于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改革开放的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是中国近三十几年来经济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虽然邓小平同志没有直接使用“开放型经济”这一概念,但在党的领导集体中,他是第一个比较全面和系统地提出了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思想的。

一、邓小平的开放型经济思想

邓小平的开放型经济思想是全方位的经济开放思想,对我国开放型经济的战略地位、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基本原则、基本战略以及发展格局都做了清晰的论述,可以说,基本建立起了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框架,对我国解放生产力,迅速壮大国家的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开创了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局面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一)发展开放型经济是关系国家命运的战略问题

邓小平确立了我国开放型经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邓小平同志便高瞻远瞩地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提出我国必须要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战略思想,明确地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1](P77),“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孤立状态下实现现代化”[1](P105)。邓小平敏锐地认识到在当今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背景下,由于国际分工的迅速扩大,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各国的生产和分工发生了重大变化,汇入全球经济开放的潮流、参与国际分工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获得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能否参与并融入到世界经济的潮流中,已成为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关键选择。正是基于对这一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邓小平重新审视和深刻分析了我国建国以来经济建设与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总结国际上其他国家特别是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开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明确提出我国必须要坚持开放,而开放既包括对内开放,也包括对外开放,他说:“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1](P67)因此,他进一步指出:“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2](P157),否则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邓小平进而指出,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根本国策;发展开放型经济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战略问题。邓小平指出:“总的是要开放。……不开放不改革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没有希望。”[2](P219)他还指出:“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如果放弃改革开放,就等于放弃我们的根本发展战略。”[2](P368)可见,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对中国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认识到发展开放型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我党将对外开放确立为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邓小平指出,这一基本国策丝毫不容动摇,决非权宜之计。由此,也确立了发展开放型经济是我国的长远战略。

(二)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基本原则是独立自主

邓小平明确了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基本原则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外开放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基本方向,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对外关系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毛泽东为我党确立的处理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原则。在新的时代环境下,邓小平一方面继承和坚持了毛泽东确立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另一方面又正确认识和处理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并将其贯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开创性的巨大贡献。他在坚持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同时,强调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原则。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中国的国情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在过去、将来还是现在都是我们的基本立足点;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每一项事业中都要坚持这一基本方针。同时,邓小平也指出:“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3](P140)他指出,我们还是要对外开放,而不是闭关锁国,孤立奋斗,要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的基础上,吸收对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有利的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所有文明成果,学习国外现代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吸引国外的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帮助我们发展自己。但在对外经济开放中,要坚持独立自主,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他深刻阐明了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我们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是为主的,争取外援是为辅的,学习和吸收国外的优秀成果是为了增强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能力。

在强调对外经济开放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同时,邓小平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走社会主义道路,指出这也是对外开放中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向。他说:“我们现在讲的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下开展的。”[1](P117)邓小平认为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相辅相成的,本质上是一致的。他指出,如果不坚持独立自主发展经济,经济上依附于人,政治上就难以自主;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和发展就没有基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我国在对外开放中就难以保持自己的独立和统一。因此,我国的对外开放必须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有利于巩固和保障社会主义制度为出发点和归宿,这也是对外经济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根本体现,是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中必须特别注意的重大问题[4](P6)。

(三)开放型经济的基本发展战略是积极稳妥、逐步推进

邓小平确立了我国开放型经济必须采取积极稳妥、逐步推进的发展战略。我国实行与西方国家不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大国,对外开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同时,由于国情不同,既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也不能复制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路径和模式,必须走自己的路[4](P6)。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全国各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差异大,客观环境、体制、市场、产业等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在推进经济开放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符合中国国情的积极、稳妥、逐步推进的发展战略。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与发展开放型经济要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选择。所谓积极,就是坚持改革开放与发展开放型经济不动摇,并以此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所谓稳妥,就是先易后难、由点及面,先试验,条件成熟后再逐步推广。而逐步分层推进的战略措施则是邓小平经过缜密考虑而设计和制定的:第一层次是创办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先行地,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可以为发展开放型经济积累可供推广的经验。经济特区的设立,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乃至在我国长期的建设过程中都是一大重要创举。根据邓小平的设想,我国从1980年开始先后创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第二层次是开放沿海城市,以此作为经济特区的延伸。1981年2月邓小平视察经济特区时提出:“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增加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1](P42)“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5](P185)1984年,大连、天津、青岛等14个沿海城市,成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第三层次是开放沿江地区,以带动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的开放。1988年5月,邓小平指示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带开放后,山东及辽东半岛、海南岛、上海浦东实行对外开放。第四层次是沿边和内地城市的开放。1992年2月邓小平南巡,决定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此后,对外开放继长江的5个城市、18个省会城市、13个沿边城市全面推进,一系列配套政策相继出台。由此,根据邓小平的总体构想,我国的经济开放由点到面到经济带,从特区到沿海再到内陆,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多层次的格局,经济改革与开放逐步推进。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从开放的领域来看,战略措施是由制造业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再到金融保险等服务业,产业层次渐次提升的逐步推进的宽领域开放。即按照积极稳妥逐步推进的发展战略,使我国经济向形成全面开放格局的战略目标迈进。

(四)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格局是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开放

邓小平设计并阐明了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格局。在领导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过程中,邓小平深刻把握我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制定了一系列战略措施,从开放的范围、方式、层次等方面全面设计了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格局。在开放的范围上是全方位开放,即向世界上不同所有制、不同发达程度、不同民族的所有国家开放。邓小平将其具体表述为向三类国家开放:一是西方发达国家,“我们要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就是主要是从那里来”[1](P20);二是苏联和东欧国家,可以与他们进行贸易,搞合资合作经营,开展技术合作。三是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这里有很多文章可以做”[1](P20)。在开放的方式上是多种形式的开放,具体包括:一是利用外资,以筹集建设资金,并利用外资企业发挥我国市场、资源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邓小平一直强调利用外资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有效手段,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有益补充,明确指出利用外资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政策,而不是权宜之计,本世纪不能变,下个世纪也不能变,而创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及内地城市是吸引外资的重要途径。关于利用外资的方法,邓小平甚至具体指出了包括吸引华侨华裔回国投资办企业、补偿贸易、合资合营等方式都可以采取。二是发展对外贸易,获得出口创汇等多种贸易利益,实现经济互补。邓小平指出,创办经济特区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推动出口,增加外汇收入。为此,他还提出了改革统得太死的外贸体制,实行鼓励出口的出口补贴政策,开展补偿贸易和合营等方法扩大出口、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具体的外贸改革和发展的指示。三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提高我国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快工业技术改造。邓小平强调,先进科技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各国都要学习。我国更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还应该利用外国智力,请他们来帮助我们进行重点项目建设和其他建设,以弥补我们自己经验和知识的缺乏。他更以战略眼光指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仅仅是为了弥补不足,更要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他指出:“引进技术改造企业,第一要学会,第二要提高创新。”[6](P129)四是兴办经济特区,以探索和积累开放经验,发挥引领与示范作用。邓小平是我国创建经济特区的倡导者和决策者,他指出,我国的改革开放要有个突破口和试验场,为全国探路,因此,要在经济特区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先走一步。在邓小平的直接指示下,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全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在开放的层次上是多层次的开放。即在地域上,第一层次是经济特区开放,第二层次是沿海城市开放,第三层次是沿江地区开放,第四层次是沿边与内陆城市开放;在产业领域,首先是制造业开放,其次是基础产业与服务业的逐步开放。由此,在邓小平时代我国基本上形成了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二、邓小平开放型经济思想的时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强调“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十八大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战略及实施、开放型经济体系、开放型经济模式等赋予了新的内涵,是对原有开放型经济战略及理论的超越和创新,为新形势下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目标及路径。具体而言,在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战略上,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十八大指出,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目的是尽快提升我国在国际经济体系和国际经济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地位。在开放型经济体系上,要求由“内外联动”到“多元平衡”。十八大指出,要“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与以往多年沿用的“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提法相比,由“内外联动”到“多元平衡”,对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的要求更加全方位、多维和立体,赋予了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新的内涵。对开放型经济发展而言,内外联动主要是指统筹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兼顾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而多元平衡不仅包括包括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还包括对外贸易结构、贸易方式、贸易市场和引资与投资的平衡,即贸易结构上的进出口商品贸易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广大中西部地区区域间的开放平衡发展,贸易方式上的加工贸易、一般贸易与服务贸易平衡发展,贸易市场上的传统市场与周边市场、新兴市场平衡发展,以及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的平衡。目的是提升开放效益,维护经济安全。在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上,要“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目的是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领域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拓宽发展空间,在开放高地的带动下,使全国的开放型经济形成协同效应,形成合力,从而实现我国内外部经济的协调发展,及开放型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协调发展。

邓小平的系统的开放型经济思想,是他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深刻反思、重新审视而提出的,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国情、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的结晶。准确把握邓小平开放型经济思想,对我们今天在新的历史时期,按照十八大的要求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邓小平关于对外开放的战略思想,仍然是我们今天在金融危机后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坚持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根本战略思想;邓小平关于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基本方向的思想,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特别是在邓小平对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格局的论述中,关于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开放的发展格局的设想,关于发展对外贸易、大胆利用外资,以及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引进人才的思想,对我国现阶段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贯穿在邓小平开放型经济思想始终的,关于在发展开放型经济中学习国外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以提高我国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指导和推进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努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变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文选(1975-198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4]丁俊萍.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J].山东经济,1998,(6).

[5]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王家芬

猜你喜欢

经济思想开放型经济邓小平理论
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
自贸区建设背景下湖南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
浅析赣江新区给南昌带来的红利
邓小平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元代畜牧业经济思想的探析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的内蒙古开放型经济发展策略
2015习近平经济思想新境界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