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国阅兵的国际传播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以俄罗斯2015年红场阅兵的国际舆论较量为例

2015-03-16濮端华

中国记者 2015年9期
关键词:红场阅兵式美欧

□ 文/肖 飞 濮端华

大国阅兵的国际传播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以俄罗斯2015年红场阅兵的国际舆论较量为例

□ 文/肖 飞 濮端华

大国阅兵仪式是争夺国际传播话语权的重要舞台。美欧媒体在俄罗斯2015年红场阅兵报道中力图凸显其孤立失落的政治典礼、令人担忧的军事“肌肉”、自上而下的强硬姿态、今昔映衬的历史记忆等媒介符号。俄罗斯媒体应对的国际传播策略主要包括:主动发声抢占先机,以创新视角引导军力舆情走向;民间视角对话互动,以个体经历激发受众情感共鸣;融媒传播再现历史,以集体记忆彰显阅兵行动合法性;借口说话直击要害,以深度评论回应美欧舆论攻击。俄罗斯2015年红场阅兵的国际传播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红场阅兵 国际传播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阅兵是古今中外各国检阅武装力量的隆重仪式,它既是军容军威的展示,更是国家形象的建构。大国阅兵向来受到国际舆论密切关注,成为影响国际和地区局势的重要变量,因而也是各国国际传播能力激烈较量的舞台。

2015年5月9日,俄罗斯为纪念苏联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盛大阅兵式。这次阅兵规模隆重,为历年来之最,而又时值俄罗斯因克里米亚事件、乌克兰危机与美欧交恶,因此面临着极为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和十分特殊的国际传播任务。在国际舆论场中,近年来异军突起的“今日俄罗斯”电视台(Russia Today TV)围绕这一议题与CNN、《纽约时报》、BBC等西方主流国际媒体开展了激烈的舆论较量。

本文以“今日俄罗斯”电视台、CNN、BBC等国际主流媒体的报道为研究样本,分析俄罗斯在2015年红场阅兵中遭遇的国际传播挑战及其应对策略。当前美国正加紧实施亚太转向,钓鱼岛问题、南海争端此起彼伏,在这一国际形势和地区局势下,我国开展的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必将面临复杂的国际传播环境。俄罗斯在这一问题上的经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美欧媒体对俄罗斯2015年红场阅兵的报道框架

2015年红场阅兵是俄罗斯与西方外交“暗战”的新窗口。2014年3月,克里米亚地区公投加入俄罗斯联邦,引发美国、欧盟的强烈不满。2014年5月,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州和卢甘斯克州全民公投宣布成立“主权国家”,政府军与东部民间武装开展激烈交火,俄罗斯被西方指责派遣军队介入冲突。今年以来,虽然各方已签订乌克兰东部停火协议,但北约与俄罗斯接连在边界进行互相视为“假想敌”的大规模军事演习,双方维持着军事对峙的紧张局面。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美欧国家发起了抵制红场阅兵、孤立俄罗斯的外交战,美、英、法、德等西方主要国家领导人纷纷拒绝参加阅兵式。与外交战略相配合,CNN、《纽约时报》、BBC等掌握国际舆论主导权的西方主流媒体适时进行片面报道,以负面视角呈现俄罗斯红场阅兵。具体而言,西方主流媒体意图凸显的报道框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孤立失落的政治典礼

受克里米亚事件和乌克兰危机影响,几位反法西斯主要国家的领导人以各种理由拒绝参加俄罗斯2015年红场阅兵式,作为原二战轴心国领导人的德国总理默克尔也以向莫斯科无名烈士墓献花圈替代了参加红场阅兵式。美欧主流媒体抓住“欧美主要国家领导人缺席”这一事实大肆炒作,几乎所有媒体报道都刻意强调这一点,而忽视出席阅兵式的各国领导人,认为普京“输掉了”此次阅兵式的外交斗争。为了衬托2015年红场阅兵的“冷清”,欧美媒体精心梳理出了2005年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参加俄罗斯纪念苏联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阅兵式、2010年英法美派部队参与当年红场阅兵等史料以相比较。CNN在阅兵报道的庄严气氛中,联系到惨烈的乌克兰冲突,并大肆渲染了克里米亚少数民族对俄罗斯“吞并”行动的反对。

令人担忧的军事“肌肉”

军事力量是阅兵式的主题,也是西方媒体报道的重点之一。参与2015年红场阅兵的军事力量包括1.5万俄罗斯军队,1300名来自塞尔维亚、中国、印度的外国军队,200辆装甲车和150架战斗机,阅兵式分为展现反法西斯战争岁月的“历史”部分和高新武器装备的“现代”部分。然而在欧美媒体的报道中,关注的焦点呈现出重武器轻老兵、重现代轻历史的特点。“阿玛塔”T-14主战坦克成为欧美媒体追逐的中心,不少报道详细解读了其外观与性能特征,以至讨论其产量与出口可能性。此外,S-400地对空导弹、RS-24“亚尔斯”弹道导弹、“库尔干人”步战车等武器装备也有详细的图文解说。然而,欧美媒体在以图片展现这些武器装备时,不少凸显出刺眼的强光和扭曲的视角,进而让人产生恐惧威胁之感。CNN评论称,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器库,已经“武装到牙齿”,“没有必要”通过阅兵来展现军力。BBC评论称,随着俄罗斯经济恶化,俄政府有可能以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来转移国内视线,这些是令人担忧的“危险”。

□ 2015年5月9日,莫斯科红场举行胜利日70周年暨伟大的卫国战争(1941-1945年)胜利70周年阅兵式。阅兵式总指挥、俄罗斯联邦陆军司令萨留科夫上将检阅部队。(新华/俄新)

□ 2015年5月9日,莫斯科红场举行胜利日70周年暨伟大的卫国战争(1941-1945年)胜利70周年阅兵式。俄军苏-25攻击机释放出象征着俄罗斯国旗的彩烟飞过红场。(新华/俄新)

自上而下的强硬姿态

为了破坏俄罗斯的大国形象,欧美媒体意图将此次红场阅兵呈现为一场外交“闹剧”,冲突对抗成为必不可少的符号。在政府方面,俄罗斯总统普京在阅兵式上的发言片段被大肆炒作,欧美媒体刻意强调普京关于反对“单极世界”的论述,并称其意图直指美国。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参加红场阅兵也是欧美媒体频繁提及的细节,并以之喻为中俄联盟对抗欧美国家。在民意方面,欧美媒体刻意突出俄罗斯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CNN引用俄罗斯民众评论称为俄罗斯在阅兵时展示的军力感到骄傲,“必须让其他人害怕我们(俄罗斯)”。BBC报道称,在圣彼得堡、卡卢加都出现了“克里米亚的今天,罗马的明天”等言论,并认为战争记忆很可能被用来论证俄罗斯与乌克兰和西方对抗的合法性。

今昔映衬的历史记忆

渲染共产主义威胁,是欧美媒体用以抹黑对手的惯用办法。已经放弃共产主义道路的俄罗斯却未被欧美国家接纳,反而因国家利益差异受到意识形态方面的攻击。欧美媒体评论称,在政治局领导的注视下进行红场阅兵,是冷战时代苏联政权的标志,意在把俄罗斯此次阅兵置于冷战框架下解读。在报道阅兵活动时,欧美媒体选择的符号包括前苏联时期的军服,从沙皇时代延续到苏联时代的圣乔治丝带,以及在圣彼得堡、利佩茨克等地出现的斯大林等前苏联领导人的画像,由此烘托出一种带有共产主义色彩的现场感。CNN引用俄罗斯历史学家评论称,苏联在1965年重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日是想要掩盖“共产主义正在停滞”的事实,而普京所做的也是想要以此而非通过选举来建立合法性。此外,欧美媒体还肆意对苏联反纳粹的历史进行歪曲解读。CNN引用乌克兰外长评论称,苏联与纳粹德国在1939年签订的《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表明苏联也是二战的发源国,不应在俄罗斯庆祝二战胜利。另有欧美媒体报道称,苏联战胜纳粹德国对东欧来说,是用一种压迫代替了另一种压迫。

二、俄罗斯媒体对2015年红场阅兵的国际传播策略

“今日俄罗斯”电视台是俄罗斯最重要的外宣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数据显示,“今日俄罗斯”电视台在美国拥有8500万用户,在英国拥有250万观众,在YouTube、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粉丝总数近450万,已经成为CNN、BBC等国际主流媒体的有力竞争者。在俄罗斯与美欧外交关系恶化的背景下,面对西方主流媒体的强势围堵,“今日俄罗斯”的成功与其独具特色的国际传播策略密不可分,是俄罗斯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的标杆。通过分析“今日俄罗斯”电视台对2015年红场阅兵议题的报道,可以发现其国际传播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主动发声抢占先机,以创新视角引导军力舆情走向

在阅兵式报道中,军事装备、军事力量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容易引发“军事威胁论”等负面舆情的导火索。面对美欧媒体对高新武器装备的关注,“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的做法是与军队部门开展密切沟通协作,第一时间发布相关信息,从而在国际舆论场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针对舆论热切关注的“阿玛塔”T-14主战坦克,“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率先公布了其外观图片和性能特点,并誉之为俄罗斯装甲力量的支柱、世界最先进的坦克之一,成为反映俄罗斯军事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代表。虽然有“阿玛塔”T-14主战坦克在红场阅兵当天发生故障,但仍旧难以削弱其在首因效应影响下形成的先进形象。

在通过先发制人掌握舆论话语权之后,“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积极通过创新视角解读军事装备,竭力避免形成“炫耀武力”的负面舆情。在武器装备报道中,美欧媒体大多关注“阿玛塔”T-14主战坦克、S-400地对空导弹等尖端装备,报道重点也集中在武器性能等技术信息上,“今日俄罗斯”电视台则另辟蹊径,以ĀK-74M突击步枪这一世界熟知的俄罗斯武器为报道对象,由设计者卡拉什尼科夫讲述其性能变化,并介绍持ĀK-74M参加阅兵的部队,既体现了俄罗斯武器装备对世界的贡献,又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避免给人以“军事威胁”的印象。此外,早在2014年红场阅兵,“今日俄罗斯”电视台就尝试了从直升机、战斗机、坦克等不同视角进行拍摄,如同第一人称游戏一样展现独特的武器装备阅兵体验。

融媒传播再现历史,以集体记忆彰显阅兵行动合法性

面对美欧媒体炒作围绕2015年红场阅兵式的外交冲突与对抗,“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的应对策略是以二战的历史符号来唤起美欧民众关于合作抗击纳粹的集体记忆,从而赢得他们对红场阅兵的认同。在梳理珍贵历史图片的基础上,“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紧跟媒体融合的技术革新,采取了先进的3D图形技术重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会战、攻占柏林等二战苏德战场的关键时刻,让受众在视听享受中接受历史情境的熏陶。在历史符号选择上,“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突出了对“易北河精神”的报道,美苏军队1945年在易北河会师是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胜利的重要标志,也是俄罗斯和欧美合作抗击纳粹的象征,易于为国际舆论场的各方及其民众接受。

此外,“今日俄罗斯”电视台广泛报道了世界各地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活动:俄罗斯共有26个城市开展纪念活动,8.5万名军人参与庆祝仪式;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了以圣乔治丝带为标志的游行等纪念活动;波兰在二战正式爆发地格但斯克举行了由联合国秘书长、欧盟主席和部分东欧国家领导人参与的纪念仪式;法国、英国、德国等在国内举行了纪念活动。虽然部分纪念活动与俄罗斯红场阅兵存在冲突对抗,但“今日俄罗斯”电视台以此体现出了报道的客观性和纪念活动的广泛性,并在其中自然地传递出苏联红军抗击纳粹的正面信息。

民间视角对话互动,以个体经历激发受众情感共鸣

红场阅兵是极具意识形态色彩的国家仪式,面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盛行的美欧受众,“今日俄罗斯”电台在国际传播中采取的办法是巧用民间视角,善于以情感人。“今日俄罗斯”电视台在阅兵前后组织了以苏联二战老兵为主题的专访策划,向他们征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个人经历,由此积累了庞大的一手信源和丰富的报道素材。“今日俄罗斯”电视台在回溯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会战等二战苏德战场历史时,除宏观背景来自史料外,大多数内容都是来自对苏联二战老兵的访谈,这些回忆录式的报道真实生动地还原了普通士兵眼中的战争环境和作战经历,富有感情色彩、易于打动人心。“今日俄罗斯”电视台还组织苏联二战老兵在Google+视频聊天服务Hangout和Youtube频道中进行在线对话,与英雄面对面交流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受众情感共鸣。此外,“今日俄罗斯”电视台还重点报道了“不朽军团”活动,这一活动由包括俄总统普京在内的老兵家属手举老兵肖像在红场游行,纪念为反法西斯战争做过贡献的老兵。“今日俄罗斯”在报道这一活动时引用老兵家属的个人回忆,反映以红场阅兵纪念反法西斯战争与每一个俄罗斯民众息息相关。

借口说话直击要害,以深度评论回应美欧舆论攻击

美欧领导人拒绝参与2015年红场阅兵、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地位、乌克兰危机等敏感问题是红场阅兵舆论中的热点话题。从外交考虑,俄罗斯官方不便从正面回击美欧方面基于这些话题的舆论攻击,因而在国际传播中“借口说话”成为“今日俄罗斯”电视台开展舆论斗争的重要手段。分析发现,“今日俄罗斯”电视台借力的发声对象主要包括他国政要和学者等权威中立的消息来源。比如,“今日俄罗斯”电视台报道了前民主德国数十位将军在二战胜利日前夕致美国和北约的公开信,这些将军包括2名前民主德国国防部长、3名总参谋长、19名中将、16名少将和数位海军上将,他们对北约对欧洲的军事化行动表示担忧,呼吁欧洲与俄罗斯合作,并且需要感激苏联人民和军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贡献。“今日俄罗斯”电视台引用英国独立记者的评论称,苏联在二战中共牺牲了2700万军民,而英国牺牲了45万,美国牺牲了42万,这一数据表明今天美欧的“民主自由”部分是源于苏联在70年前的牺牲,因此奥巴马总统拒绝参加红场阅兵式是对俄罗斯民众的“粗暴侮辱”。“今日俄罗斯”电视台引述乌克兰二战老兵称,乌克兰的民族主义者野蛮攻击了纪念卫国战争胜利日的妇女和老兵。这些报道通过引用第三方信源提升了自身公信力,又因其独立性而可自由发表深度的数据事实和评论观点,从而有效回应了美欧在敏感话题上的舆论攻击。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军事新闻发布传播效果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15CXW007。作者分别为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教员、系主任)

猜你喜欢

红场阅兵式美欧
国庆70周年阅兵式空中梯队解读
本期导读
红场的名字有什么来历
欧盟发布贸易统计,中欧贸易增长迅速,逼近美欧贸易
俄罗斯红场阅兵
俄罗斯红场阅兵
“苏联红军”来了
一场关于Couple们的时髦阅兵式
各国阅兵式上的女兵
China investment in U.S.,Europe and ASEAN surges in H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