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剑麻主要病虫害监测与防控技术研究

2015-03-15赵家流夏李虹李江平兀彦龙陈植基文尚华陈士伟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33期
关键词:防控监测

黄 标,赵家流,夏李虹,李江平,兀彦龙,杨 荣,陈植基,文尚华,陈士伟,戚 强

(1.湛江农垦东方红农场,广东雷州 524251;2.广东省湛江农垦局生产科技处,广东湛江 524022)



剑麻主要病虫害监测与防控技术研究

黄 标1,赵家流1,夏李虹1,李江平1,兀彦龙1,杨 荣1,陈植基1,文尚华2,陈士伟2,戚 强1

(1.湛江农垦东方红农场,广东雷州 524251;2.广东省湛江农垦局生产科技处,广东湛江 524022)

摘要研究剑麻主要病虫害监测预警技术指标,建立病虫害监测与防控体系。该体系使防治与预警有机结合,提高了防效,防治效果达90%以上,降低了成本,有效控制了危险性病虫害蔓延,使损失降到较低水平。

关键词剑麻病虫害;监测;防控

鸣谢试验得到广东省农垦总局、湛江农垦局、东方剑麻集团等有关领导与专家的大力支持和指导,此外,邓业余、卢庆富、郑立权、黄璐妍、黄天来等同志为该试验做了大量工作,谨此致谢!

自2006年底以来,新菠萝灰粉蚧[1-2](简称粉蚧)暴发危害及其为传播媒体引起的紫色卷叶病[3-4]造成的损失更加严重,此外,因长期连作和作物及品种单一,泛用化学除草剂,盲目大量施用化学肥料,致地力下降,土壤酸化、毒化、恶化日趋严重,生态环境恶劣,致斑马纹病、茎腐病[5-6]也日益严重,病虫危害已成为严重制约剑麻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建立一套长期对主要病虫害监测、预报和防治体系十分必要,特别是新发生的危险病虫害一旦发生,必须做到准确、快速反应,采取科学的布控、隔离和封杀等应急措施,以有效控制危险性病虫害扩散和蔓延,并改善生态环境,达到促进剑麻产业健康发展的目的。为此,笔者建立了一系列剑麻主要病虫害监测与防控技术,旨在为剑麻病虫害防治提供借鉴。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研究对象包括剑麻斑马纹病、茎腐病、紫色卷叶病、新菠萝灰粉蚧等剑麻主要病虫害。

1.2方法

1.2.1监测与预警指标的技术研究。

1.2.1.1剑麻斑马纹病监测与预警指标技术研究。2006年以来对湛江农垦东方红农场以往剑麻斑马纹病发生危害情况与气象因子(主要是温度、降雨量)、立地环境、植株营养的关系进行研究。

1.2.1.2剑麻茎腐病监测与预警指标技术研究。2006年以来对湛江农垦东方红农场以往剑麻茎腐病发生危害情况与气象因子(主要是温度、降雨量)、植株营养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

1.2.1.3剑麻紫色卷叶病监测与预警指标技术研究。对湛江农垦东方红农场以往紫色卷叶病发生发病危害情况与粉蚧、植株营养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

1.2.1.4粉蚧监测与预警指标技术研究。对湛江农垦东方红农场以往粉蚧发生危害情况与气象因子(主要是温度、降雨量)、植株营养、麻园套种绿肥等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

1.2.2收集信息,积累经验,发布预警及提供防御措施。

1.2.3研究制定各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1.2.4根据预警进行示范推广综合防治技术。

2结果与分析

2.1剑麻病虫害与气象因子(主要是温度、降雨量)、植株营养、立地环境等的关系指标情况

2.1.1剑麻斑马纹病与气象因子(主要是温度、降雨量)、植株营养、立地环境等的关系指标结果。该病主要病原为烟草疫霉菌,真菌类。生长最低温度为12.0 ℃,最适温度为25.0~30.0 ℃,最高温度为36.5 ℃。雨水多而集中的年份有利于病害流行,尤其是雨季期间温度较高(25~26 ℃便能满足病菌的入侵和传播),该病便暴发流行。地势低洼、积水、冲刷、土质粘重,病害重;雨季定植、割叶、中耕、人工除草及畜害等致伤口发生发病重;偏施氮肥、新鲜麻渣回田及荒芜(湿度大)发病重。该菌是水生性,水是该病害消长的主要因素。该病扩展快,温湿度适宜时,一天内病斑可向外扩展2 cm以上;病菌侵入茎部后,快者数星期后便可见叶片失水卷缩而植株死亡。该病一般在5~6月发生(最早在4月发生),此时降雨逐渐增多,但须当月降雨达到100 mm以上,且要连续3 d以上的阴雨天,气温要达22 ℃以上,叶片氮含量>1.0%、钾含量<2.5%、氮钾比>0.4,才易构成发病始期,在低洼积水的地方首先初次发生。8~9月是台风和雨水频繁的月份,如月降雨量达300 mm以上,则该病迅速蔓延流行,尤其是强台风过后出现流行高峰期。10月由于台风和雨水已减少,气温渐降,新的病斑则很少发生。但原病斑仍缓慢扩展,至11月后才基本停止活动,对该病应随时注意观察,防治应抓住发病始期和台风过后对低洼积水地段和迎风地头剑麻喷施药剂,可控制该病蔓延。

1985年东方红农场剑麻斑马纹病发病原因调查结果表明:低洼积水、冲刷、雨季前未割第一刀麻(湿度大)、种苗带病上山、偏施氮肥、起畦差、雨季定植引起剑麻斑马纹病死亡数分别占总死亡数的40.97%、16.61%、11.51%、10.19%、5.65%、4.89%和4.26%,其他原因引起剑麻斑马纹病死亡数占5.92%。

2009年东方红农场农科所的监测点监测结果表明:缓坡地、平坦而局部积水地、低洼积水地年终调查中心病区300株的病指分别为5.7、40.2、90.0,其中低洼积水地因斑马纹病致病株死亡率高达85.7%,可见,起畦、排水为防控斑马纹的重要措施。

目前,剑麻斑马纹病预警初步分为3级:一级是年降雨量在2 000 mm以上,预计斑马纹病死亡率达1.5%(指占全部面积);二级是年降雨量在2 000 mm以上,且降雨量集中,8~9月出现连续阴雨7 d以上,叶片N/K比值为0.5~0.8,预计斑马纹病死亡率达2.5%;三级是年降雨量在2 000 mm以上,且降雨量集中,8~9月有强台风袭击,出现连续阴雨7 d以上和其中1个月降雨量在300 mm以上,叶片N/K比值达0.8以上,预计斑马纹病死亡率达3.5%。

2.1.2剑麻茎腐病与气象因子(主要是温度)、植株营养等的关系指标结果。该病原为黑曲霉菌,真菌类。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16~44 ℃,最适36 ℃,侵染成功的温度为20~42 ℃,最适36 ℃,空气相对湿度对侵染成功率及病斑扩展的影响不大,植株新鲜切口、割口、伤口的湿度和营养均可满足病菌的萌发和入侵,其主要是空气传播,单个孢子也可接种成功。该菌既是一种土壤习居菌,又是空气真菌,土中和枯枝残体到处可见,其腐生兼寄生,且好气,虽致病性弱,但致病力强。1987、1988年对东方红农场大田调查结果见表1。东方红农场1989~1991年观察点结果见表2。

表1 大田不同月份割叶的剑麻茎腐病发病情况

注:气温是当月割叶的月平均气温;死亡率是指2 330 hm2以上,分12个月割叶,每月割叶的死亡数占该月总割叶面积的百分数。

表2 1989~1991年大田观察点剑麻茎腐病发病情况

注:月份温度是割叶时的日气温;表中数据是同一块田,不同月份割叶的3年平均数;每月3次重复,每小区面积为0.067 hm2。

经相关分析,该病与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气温是病害消长的主要因素。与养分的关系:根据多年的普查结果为叶片钙、钾含量与病害有密切关系,无病田和轻病田的叶片钙含量极显著大于重病田,无病田的叶片钙含量又显著大于轻病田。其他营养元素差异均不显著。控钾增钙是防治该病的关键,因钾与钙有拮抗作用。

根据钙含量高低可把麻田划分为3种类型:安全田,叶片钙含量在2.5%以上;次安全田,叶片钙含量在2.0%~2.4%;易感病田,叶片钙含量在2.0%以下。

目前,剑麻茎腐病预警初步分为3级:一级是叶片钙含量在2.0%~2.5%,茎腐病死亡率预计达1.0%(指占全部面积);二级是叶片钙含量在1.5%~2.0%,叶片钾含量在1.5%~2.0%,茎腐病死亡率预计达2.5%;三级是叶片钙含量在1.5%~2.0%,钾含量在2.0%~3.0%,茎腐病死亡率预计达3.5%。

2.1.3紫色卷叶病与新菠萝灰粉蚧的关系。接种结果表明:接种无病株的粉蚧和接种病株上的粉蚧,均为接种粉蚧100头/株,对照15 d喷药防虫1次,每处理3次重复,每小区10株,接种5个月后发病率分别为24.3%和85.7%,对照(防虫)不发病,可见,粉蚧是紫色卷叶病的传播媒介。冬春干旱粉蚧危害严重,该病便发生严重,一般4月后随降雨增加逐渐减轻,而近年伴随发生的心轴腐烂在6~7月高温季节大暴发;铜等中微量元素含量偏低,病害呈极显著增加趋势。

2.1.4粉蚧与气象因子、植株营养、麻园套种绿肥的关系。该虫高温致死温度为48 ℃,低温致死温度约3 ℃。雨季受大雨,尤其是台风暴雨冲刷对粉蚧危害作用较大,使部分粉蚧转移到走茎苗的头部等,从而避过不利因素,并抑制其繁殖量,使植株地上部虫口密度大幅下降;高温不利于生长发育。剑麻(寄主)汁液丰富,有利于该虫吸食,满足该虫生长繁育所需的营养,其生长发育迅速,繁殖快、世代重叠,整年在田间为害,通常没有明显的休眠期。苗期及大田幼龄麻、成龄麻、老龄麻等不同麻龄均可受害,生长旺盛、叶色浓绿和偏氮的剑麻虫害严重,控氮增钾可提高剑麻抗性。剑麻园套种柱花草等可减轻虫害。根据虫口密度与可能发生的危害情况进行分级,其标准见表3。

表3 剑麻粉蚧虫口密度与可能发生的危害情况分级

2.2监测技术根据剑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相关指标,制定了相应的监测指标。

2.2.1剑麻斑马纹病的监测技术。每个测报站设3~5个监测点(生产队),每个监测点均选2~3龄未开割的且往年病田或易病田3块作监测田。在低洼处定点观察病害消长情况。观察时间为4月1日至11月31日,15 d观察一次,雨季期间大雨后第2、3、4天要临时巡查。

2.2.2剑麻茎腐病的监测技术。每个测报站设3~5个监测点(生产队),每个监测点选已开割的中龄麻(病田或钙含量低)3块作监测田。于3~11月割叶时,每块田各设3个点,每点30株作定点监测,割叶后隔15 d观察一次割口病害发生情况。

2.2.3剑麻紫色卷叶病的监测技术。每个测报站设3~5个监测点(生产队),每个监测点均选幼龄麻3块作监测田。在1~12月,每块田选3个点(每点各3行)进行定点观察,15 d观察一次。

2.2.4粉蚧的监测技术。每个测报站设3~5个监测点(生产队),每个监测点均选有代表性的3块幼龄麻田(均粉蚧较重的田块)作监测田,每块田选3个点(对角线法),每点在一单行连续选10株麻作定点观察虫口消长情况,15 d观察一次。

已于东方红农场、金星农场、五一农场等剑麻农场建立了剑麻主要病虫害测报站,湛江农垦东方红农场农科所为测报中心,涵盖湛江垦区乃至广东麻区剑麻病虫害的监测网络,并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剑麻,为服务广东剑麻产业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2.3防治技术

2.3.1剑麻斑马纹病综合防治技术。

2.3.1.1落实检疫制度和控制传染源。严禁病苗种植,并进行种苗消毒。冬季清理病源,割除病叶和挖除病死株,运至偏远处集中烧毁;麻渣回田需经堆沤腐熟。

2.3.1.2起畦与排水。起畦种植,畦高20~30 cm,低洼地起畦高35 cm以上,畦面呈龟背形;雨季期间及时巡田,开好防洪、排水沟,确保田间雨季不积水、不受冲刷。

2.3.1.3加强麻田管理。冬春或雨季前搞好麻田除草和达到或接近开割一刀麻标准的田块要及时开割或修脚叶,确保麻田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实行营养配方施肥,防止偏施氮肥,合理增施钾肥,以提高抗性。

2.3.1.4严禁雨天作业。严禁雨天起苗、种植和幼龄麻田有损伤植株的一切田间作业,并防止畜害。雨季也不宜起苗种植,以免遇雨沤苗和伤口感病。

2.3.1.5药剂防治。麻头消毒:起苗48 h内用58%甲霜灵·代森锰锌或72%甲霜灵·代森锰锌100~150倍稀释液进行麻苗切口喷药消毒。大田防治:根据疫情,雨后加强田间巡查,发病初期在发病中心株45°以下的叶片用上述药剂均为50~75倍稀释液进行喷药,连续喷2~3次,7~10 d喷一次。过去因长期施用乙磷铝药剂,该病已产生抗性,故不能再使用。

2.3.2剑麻茎腐病综合防治技术。

2.3.2.1落实检疫制度。严禁病苗种植,并进行种苗消毒。

2.3.2.2严禁高温期作业。严禁高温期母株钻心、采苗、起苗和种植及病田与易病田割叶。

2.3.2.3加强麻田管理。实行营养配方施肥,合理增施石灰,在剑麻大行土壤面上用机械撒施石灰1 500 kg/hm2,然后中耕,使植株钙含量达2.5%~4.0%。

2.3.2.4调整割叶期。推广冬季低温期割叶,病田严禁高温期割叶。病田原6月前割叶的提前到3月10日前低温期割叶;原7月后割叶的推迟至11月20日后低温期割叶。

2.3.2.5药剂防治。采苗、起苗和病田及易病田割叶后48 h内用40%多·硫悬浮剂150~200倍稀释液喷切口或割口。

2.3.3剑麻紫色卷叶病综合防治技术。因粉蚧是该病主要传播媒介,故要治病先治虫,务必抓好预防措施,此外,增施较缺乏的铜等中微量营养元素,以提高抗性。

2.3.4粉蚧综合防治技术。

2.3.4.1培育抗虫优质高产新品种。

2.3.4.2抓好虫源检疫制度,落实消毒工作,防止种苗传虫。

2.3.4.3挖除麻园小行走茎苗,消除粉蚧栖息处。

2.3.4.4控氮增钾,抑制徒长或生长过旺,以提高抗虫能力。

2.3.4.5实行轮作,切断粉蚧生物链,有效消灭虫源。

2.3.4.6生物防治。麻园间套种热研柱花草等,改善生态环境,使生物多样性,促进草蛉等天敌大量繁衍,以虫治虫,有效控制粉蚧危害。

2.3.4.7药剂防治。根据预警抓好麻园巡查,在粉蚧暴发前,草蛉蛹期而粉蚧为若虫低龄期选用高效低毒环保型药剂进行扑杀,采用统一行动,群防群治,确保有效控制虫害和保护天敌。可选用亩旺特2 800倍稀释液(主要用于剑麻苗圃和幼龄麻)+48%毒死蜱800倍稀释液或40%毒死蜱·噻嗪酮800倍稀释液或50%氟啶虫胺腈4 300倍稀释液或48%噻虫胺悬浮剂2 500倍稀释液均加快润(助剂)5 000倍稀释液进行扑杀,其中亩旺特2个月喷一次,其他药剂15 d左右喷一次,或撒施5%毒死蜱颗粒剂或5%杀单·毒死蜱颗粒剂75 kg/hm2于植株心部,2个月左右撒施一次。

2.4预警发布收集各监测点的信息,利用日益完善的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发布预警,2010年来共向剑麻单位发布预警及相应的不同阶段的防御措施共60多次,为企业防控剑麻病虫害提供了依据。

2.5根据预警推广标准化综合防控技术,统防统治效果显著通过专业化队伍应用标准化、机械化及组织统防统治,有效保障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推广;将防控与监测有机结合,降低防治成本,显著提高效果。

2.5.1打造专业队伍,实行专业化防治。湛江垦区剑麻农场为提高防效,培训了专业防治队伍,进行专业化防治,从而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防控效果显著。

2.5.2推广机械化先进装备,防控粉蚧。东方红农场于2009年先后研制8台喷(撒)药剂机械,推广面积4 000公顷次,每班作业12 hm2以上,工效比人工提高40倍以上,解放了劳动力,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大幅度降低了成本,且防治效果达90%以上。推广机械喷(撒)药剂,可大规模迅速防控危险性病虫害蔓延。

2.5.3统防统治。在省农垦总局、湛江农垦局两级局的组织协调统一指挥下,结合预警,多次召开病虫害防控现场会,提高对将发生的重大灾害的认识和重视,并制定了防控病虫害喷药期限及保障措施,使防治工作落实到位,使病虫害损失降到较低水平。

2.5.4成效。2009年建立完善了剑麻病虫害监测防控体系,并初见成效。2010~2011年在监控体系及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剑麻病虫害监测防控工作进展顺利,2年来剑麻主要病虫害监测防控推广面积达2万公顷次。

通过2010年积极有效的监测防控工作,控制了剑麻斑马纹病、剑麻茎腐病的蔓延速度,垦区剑麻斑马纹病和茎腐病年死亡面积由过去的200.00 hm2下降到6.67 hm2以下,为历史最低水平。

3讨论与建议

垦区植保体系建设尚呈相对滞后状态,且无基本事业费保障,加上植保专业人才相对欠缺,又因剑麻病虫监测工作刚起步,实施难度仍较大,很多该做且必须做的工作还无法抓细抓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效果。另外,剑麻粉蚧是外来生物,其繁衍扩散蔓延迅速,危害严重,且危害后引发紫色卷叶病,已威胁到垦区乃至全国的剑麻产业。因此,要尽快鉴定紫色卷叶病病原。

3.1不断完善监测技术与防御措施,提高测报与防控效果特别是选育抗病抗虫高产优质新品种,在没有新品种问世前,推广海南昌江抗性苗,确保不受紫色卷叶病的危害。

3.2争取上级的支持,组织联合攻关一是尽快鉴定紫色卷叶病病原,以指导生产;二是全面推广麻蔗等轮作,切断粉蚧生物链,培肥地力,改良生态环境,提高防控效果;三是进一步研究铜等中微量元素的施用方法,以尽快提高植株该养分含量,促进抗性的提高;四是研制筛选土施药剂,发挥长效和彻底防治及预防粉蚧危害;五是大力推广机械化喷(撒)药剂,以迅速大规模控制病虫害的蔓延,使损失降到较低水平。通过上述措施确保剑麻产业可持续发展。

3.3提升监测防控体系的运作能力,确保项目高效实施一是制定完善监测防控体系的相关制度,规范化管理,提高监测和防控的效率;二是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测报站增置先进仪器设备及改善工作条件,添置高效喷(撒)药机械化装备;三是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加大农垦与地方麻区联合,结合预警,统一行动,大规模迅速防控危险性病虫害。目前,要突出推广种植海南昌江引进的抗性苗(抗紫色卷叶病),确保我国剑麻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标,邓业余,郑立权,等. 剑麻粉蚧生物学特性与发生规律的研究初报[C]//中国热带作物学会.现代热带农业发展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 黄标,邓业余,赵家流,等. 剑麻粉蚧虫综合防治技术试验与示范初报[C]//中国热带作物学会.现代热带农业发展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3] 何衍彪,詹儒林,赵艳龙.菠萝粉蚧及菠萝凋萎病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07(2):47-50.

[4] 谢钟琛,谢文龙,肖文生,等.福建柑橘黄龙病爆发成因及其危害流行规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2007(33):99-103.

[5] 郑服从,黎乙东,黄标,等.剑麻茎腐病病原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1992(1):79-85.

收稿日期2015-10-12

作者简介黄标(1960-),男,广东遂溪人,高级工程师,从事剑麻植物保护与栽培研究。

基金项目剑麻主要病虫害监测与防控财政项目/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剑麻试验站项目。

中图分类号S 43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5)33-214-04

猜你喜欢

防控监测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水土保持监测
交通运输部对ETC运行情况进行监测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慢病防控 接下来的10年怎么做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