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府兴建农耕文化博物馆应坚持“一县一品”

2015-03-13

戏剧之家 2015年2期
关键词:颍上县太和县阜阳市

李 坤

(太和县旧县文化站 安徽 阜阳 236626)

政府兴建农耕文化博物馆应坚持“一县一品”

李坤

(太和县旧县文化站安徽 阜阳 236626)

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方式正渐行渐远,建设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收集、抢救和展示传统农耕民俗文化遗物,加强农耕文化研究显得日益迫切。近年来,阜阳市各县市区相继建立了一批农耕文化博物馆,但在这些博物馆的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资金不足、保护不到位、严重趋同等情况。本文试就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农耕文化;淮北平原;政府主导;资金保障;一县一品

淮北平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这里的传统农耕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渐行渐远,在时代转变和文明嬗变的历史节点上,建设一个以平原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抢救性地收集、存留和展示传统农耕民俗文化遗物,加强农耕文化研究显得日益迫切和必要。

近年来,阜阳市各县市区相继建立了一批农耕文化博物馆,抢救性收集、展示正在淘汰和消失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农民生活用品,深入挖掘和研究中原民俗农耕文化,努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了子孙后代。但一些博物馆由于资金问题举步维艰,所搜集的文物正在经历着另外一种毁灭。同时,博物馆的趋同化态势过于明显,不利于今后的发展。

一、政府主导让民俗文化得以复活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现代文明以颠覆的姿态走进我们的生活,人类的生存意识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耕文明似乎已经远离了我们,成了我们渐渐模糊的记忆。但是,在阜阳市,你会忽然发觉农耕记忆复活了。

据统计,目前阜阳市各县市区以民俗和农耕为主题的文化馆和博物馆,大约有10家左右,但多数规模较小,展品由个人搜集,其中规模较大且对外开放的有:阜南天棚农民公园、界首市砖集镇农耕艺术馆等,其中太和县三堂镇民俗农耕文化博物馆,由政府投资20万元建设,是阜阳市农耕文化馆或博物馆的代表。

该博物馆位于三堂集东一环路文化站三楼,是太和县首家以民俗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展厅面积260平方米,储藏室80平方米,现有展品300多件,展品包括农耕器具、粮食生产加工储存、炊事饮食、纺织刺绣等20多个种类,是淮北平原农耕民俗文化的全景图。

谈及创建民俗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初衷,博物馆负责人李玉龙说,淮北平原的农耕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已渐行渐远。为此,他们决定建设一个以平原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抢救性地收集、存留和展示传统农耕民俗文化遗物。

从去年开始,三堂镇政府号召全体党员干部捐献家中的老农具、老物件,文化站工作人员深入各村搜集相关物品。目前,博物馆展出的300多件藏品均来自民间,展品不求外观华丽,但求真求实,宁缺勿仿,宁旧勿新,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反映传统农耕风貌。

2014年6月民俗农耕文化博物馆正式落成开馆。作为该县首家以民俗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它对于民俗农耕文物保护研究、弘扬传统美德、教育子孙后代等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积极意义。每周一至周五上午9点至12点,下午3点至6点,参观者可进馆参观。

纺车、织布机、木制大车……这些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在30年前的农村尚能看到,如今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消失。古老的农耕文化,令前来参观的80后和90后们感到陌生和遥远,老人们却倍感亲切。笔者调研时,很多人慕名而来参观。

二、个别藏品在经历另外一种形式的毁坏

笔者在阜阳市五县三区调研时发现,目前该市的农耕文化馆、博物馆、公园等大致可分为民间自建和政府建设两大类。其中阜南县新村镇天棚集农民公园于2004年6月创建,2008年正式开放。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每每逢集、逢会,总喜欢来此逛一逛。最热闹时,一天接待上千名参观者。

当年,15个平均年龄70岁的农村干部,用一年半的时间搜集了900多件器物,除了农村生活、交通用具、农活用具等老物件之外,有32件物品极为夺目,它们拥有两三百年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清两代。

不断出现的农耕博物馆、艺术馆等,让农耕文化的守护者们感到欣慰,但隐忧同样存在。以阜南天棚农民公园为例,其资金来源主要靠社会捐助,由于资金缺乏,无论展览设施,还是安保措施都十分简陋。

2011年6月,有人翻墙而入,砸坏文物展厅的锁,偷走19件物品。其中一尊出土自三峡的坐佛和一把古扇最为贵重,如今展厅内只剩下二者的照片。

除此之外,因为资金不足,公园管委会无法给一些文物安装玻璃罩,只能任其风吹雨淋,一些文物放在地上,参观者可任意触摸。

这些老物件搜集起来很不容易,在资金短缺、保护措施难以到位的情况下,公园内那些珍贵的老物件,正在经历另一种形式的流失或毁坏。

类似的情况在阜阳市颍上县同样存在。为了留住老一辈人的智慧,展现传统农耕文化和时代生活变迁,颍上县黄桥镇彭集村村民曩道志建设了一个名为“老家”的传统农具收藏馆,里面收藏着他20年来搜集的860余件农具、生活工具等老物件。

曩道志和家人在颍上县黄桥镇上经营一家只有一间门面的文具店和照相馆,并不是很富裕。从调研的情况看,该收藏馆中的藏品种类较少、档次不高,且由于保存不善,损毁较为严重。

三、依托文化站,政府主导,形成“一县一品”

综合以上信息,笔者认为,目前阜阳市各县市区在建设农耕文化博物馆方面存在一定误区,存在效仿、跟风之嫌。为更好地保护淮北平原的农耕文化,应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博物馆建设、管理体系。

我们知道,无论是博物馆的建设,还是后期的维护,均需要资金和人力的支持。因此,各地可依托现有的文化站,由政府出面建设农耕文化馆,搜集展品。

同时,各个县市区应该根据自身地域、文化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和方向,做出农耕文化的特色,走“一县一品”的路子。

以阜阳市颍上县为例,这里是管仲的故乡,花鼓灯闻名全国,而且地处南北交界处,文化既有南方的委婉,又有北方的豪放。因此,颍上县在建设农耕文化馆时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扬长避短。

值得庆幸的是,这一观点已得到政府层面的认可。目前正在实施的管仲农耕文化园项目位于颍上县建颍乡班草湖北湖区,总投资2.16亿元,分三期完工。

该项目将依托建颍乡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班草湖2000多亩林地、湿地,融合周边自然人文资源,推广管仲故里悠久的历史文化,创建以回归自然和养生休闲为主题、农林体验与湿地观光为特色的度假旅游基地。

太和县也把农耕文化视作一种资源,正在巧加利用,做出特色。谈及太和县投资20万元兴建民俗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原因,太和县文广新局局长史兆军称,阜阳地处平原,不南不北,土地肥沃,属典型的农业区,加上交通发达,物流方便,几千年来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和中原文化,出土的汉简、青铜器以及商代龙虎尊,见证着这个历史文化厚重的城市。

历史上阜阳能人辈出,也与本地的农耕文化息息相关。因此,太和县准备以农耕文化为切入点,打造相关的产业,助力当地经济发展,三堂镇民俗农耕文化博物馆只是开始。

[1]樊树志.国史十六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汪圣铎.宋代社会生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美]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人民网.光辉灿烂的华夏农耕文明[A].姜春云.中国农业实践概论[C].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G269.26

A

1007-0125(2015)01-0194-02

猜你喜欢

颍上县太和县阜阳市
“十四五”期间阜阳市将新建4个高速公路项目
太和县人民医院
——智慧医疗助推高质量发展
“颍上张家”倒台,牵出“保护伞”
全面落实工会职能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记安徽省示范县工会颍上县总工会
安徽阜阳市小学生古诗词学习现状调查
但愿那爱心星火早燎原:记太和县关工委主任廉月富
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以安徽省阜阳市为例
习近平视察阜阳市白行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