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顿《D大调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分析

2015-03-13陈东

戏剧之家 2015年2期
关键词:海顿

陈东

【摘 要】海顿是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巨匠,并享有“交响乐之父”的美誉。然而或许是其在交响乐上的成就过于突出,以至于多数研究者都忽视了其在钢琴领域的贡献。《D大调钢琴协奏曲》就是其在钢琴领域的代表作,集中展示出了海顿特有的创作风格和特征。有鉴于此,本文从海顿和这部作品的创作经过谈起,从旋律、和声、结构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以期获得更加深刻而本质的认识。

【关键词】海顿;《D大调钢琴协奏曲》;创作分析

中图分类号:J647.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053-02

一、海顿和他的《D大调钢琴协奏曲》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732年出生于奥地利,幼年时加入教堂合唱团,20岁时开始系统学习音乐,并成为了一名家庭音乐教师。随后开始了边教课边创作的生涯。在其近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创作类型是十分丰富的,包含交响乐、弦乐四重奏、歌剧、钢琴等多种体裁。特别是在交响乐方面,因数量众多和质量奇高,为他赢得了“交响乐之父”的美誉。同时也正是在他的推动下,古典主义音乐逐渐发展到了最高峰,出现了人类音乐史上承上启下的一个关键时期。《D大调钢琴协奏曲》是其在钢琴领域的代表作。当时的海顿正值创作的成熟期,在交响乐和四重奏的创作上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这部作品不仅在技法方面十分完善,而且在情感表现上也十分真挚和动人。全曲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有着较为浓郁的理性色彩和宏大的音乐主题,整个音乐按照严格的逻辑顺序向前发展,给人以规整有力之感;第二乐章则是深沉而怀旧,表现出了强烈的宗教音乐风格,给人以庄重和肃穆之感;第三乐章则是清新明快,充满了乡土气息,将人们一下子带回了童年时代中。三个乐章风格各异,却又有机统一为一个整体,给人以变化中有统一的审美感受,堪称是钢琴作品中的典范之作。

二、《D大调钢琴协奏曲》的音乐分析

(一)旋律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对整个乐曲的风格表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这部作品中,其旋律部分主要表现出了以下几种特征。首先是简练和明晰。在整部作品中,几乎看不到多个小节以上的长乐句。如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题,只有短短的一个小节,表现为八分音符的单音列进行。看似外表短小的乐句,在音乐功能的发挥上可是毫不含糊,正是这一小节的动机,奠定了之后整个旋律的走向和色彩,很多乐思的进行和发展都是围绕着其展开的。可谓是简约而不简单。其次是旋律表现力的突出。在海顿看来,旋律是作品音乐表现的核心要素,所以他采用了较为丰富的技法,使旋律的音乐表现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比如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左右手交叉和轮替的演奏技法。通过对音域的扩展实现了音乐表现力的丰富。又比如分解和弦式的交替进行,这种手法能够使主题的变化和发展更为灵活,体现在听觉上,就是整个旋律的变化和丰富。最后是变奏和对位手法的运用。变奏是海顿一直所钟爱的创作形式,作为其在钢琴领域中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也不例外。全曲中多次出现了主题的变奏。比如在第一乐章中,再现部的主题就采用了变奏的手法,这就使得这种再现并不是一种原封不动的再现,而是一种有机变化后的再现,给人以熟悉和陌生交织的感觉。而对位法虽然属于巴洛克时期的重要创作技法,但是海顿仍然对其进行了有机的运用,既丰富了旋律本身,也使对位法得到了创新。所以说,整部作品的旋律部分是十分丰富和灵活的,既反映出了海顿在技法上的娴熟和创新,也带给了听众新奇的听觉感受。

(二)和声

古典主义音乐时期,和声也得到了新的发展,并成为了重要的表现手段。纵观这部作品的和声运用,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丰富性。整部作品的和声运用是较为丰富的,各种类型的和弦无所不包。如三和弦,在古典主义音乐时期,三和弦的运用已经十分普遍,而且很多音乐家都对其转位予以了创新运用。在这部作品中,三和弦及其转位广泛出现于各个乐段中,以开始、半终止和终止处居多。这样一来,既能够使和声本身的功能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还使调式调性得到了有效的巩固。又如副属和弦。这是海顿偏爱的一种和弦,主要被用于作品展开部中,不仅扩大了属的领域、强化了属功能,而且还可以将其看作为下属的变化,是下属功能的拓展。其次是传统性。作为古典主义音乐大师,海顿对传统也是颇为看重的,一些古典和声中常用的手法,如正格进行、变格进行、完全进行等,也都在作品中出现。而且这种出现是有好处的,能够使这些和弦的功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比如正格进行,其在巩固调性、呈示乐思方面有着突出的功效,所以海顿将其运用在了乐句和乐段的结束处,从而使整个和声架构更加稳定。由此可见,海顿在该部作品的和声运用中,可谓是传统和创新兼具,既使传统和声的作用得到新的丰富,又探索出了新的和声技法。

(三)织体

该部作品的织体部分也是十分有特色的,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分解和弦织体。比如在第一乐章中,主要采用了阿尔贝蒂低音分解和半分解和弦的形式,通过这种织体的运用,能够让整个音乐呈现出一种轻巧和灵动的色彩。而且除了起到织体本身的作用之外,更重要的在于通过织体对音乐展开的推动作用。很多分解和弦织体的一个或几个音,都成为了下一个音乐动机的重要素材,可谓是乐曲发展的又一个推动力。另一种是柱式和弦织体,其在二三乐章中引用较多。在第二乐章中,整段都运用了这种形式,同时将其和复调织体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两者的交织,使整个音乐色彩产生了一种矛盾性和复杂性,而整个音乐表现力也因此得到了丰富。在第三乐章中,为了获得简洁明晰的效果,海顿多采用了三、六、八度的顿奏和柱式和弦。通过对顿奏的运用,营造出了一个欢愉和明快的氛围,表现出了海顿那种积极、乐观的精神和情感,并与第一乐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可见,海顿在织体方面的运用是十分灵活的,也是恰如其分的,能够和作品表现有机结合在一起。

(四)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骨骼,对于音乐发展和音乐表现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该部作品中,节奏的运用也是十分多元的。如均等性节奏,这是古典主义音乐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节奏形式,与古典主义的音乐风格十分契合。该作品之所以会出现大量的四分、八分、十六分和三十二分音符,就是为了追求这种均衡效果。而且从当时钢琴的形制来看,英式钢琴的发音比较清脆和明亮,尤其适于表现这种均等节奏的演奏,并能够起到一种炫技的效果。又比如连音式节奏。虽然均等性节奏较为规整,却相对缺乏一种动力感。对此海顿特意运用了大量的连音式节奏。比如在第二乐章中,曾多次出现了三十二分的三连音,并和附点节奏一起,形成了具有炫技性的华彩风格。再如附点节奏能够使原线条的张力得到扩大,并使整个音乐充满动感。比如在第二乐章中,多次运用了附点节奏,将乐曲推向乐段的小高潮。此乐章虽标明为“稍慢、安静而宽广”的速度,但是由于海顿使用了附点节奏,令乐曲没有因速度而沉闷和消极,同样获得了一种变化中有统一的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创始人,海顿为当时音乐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这部《D大调钢琴协奏曲》,更是起到了一个示范的作用,一方面,其将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发挥到了极致,成为了音乐史上一种重要的审美追求,对后来的协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其在旋律、和声、结构等技法方面的创新,让很多后世的音乐家都表示获益匪浅,间接推动了钢琴创作的繁荣。所以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是十分重要的,更有着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值得为每一个研究者和演奏者所重视。

参考文献:

[1]罗嘉.海顿奏鸣曲的演奏特征——以海顿《bE大调钢琴奏鸣曲》为例[J]. 文教资料,2012(13).

[2]万维佳.解读海顿晚期五首钢琴奏鸣曲的风格特征[J].艺海,2011(12).

[3]张瑾.浅谈海顿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及演奏特点[J].音乐大观,2011(12).

[4]尹雪峰.缅怀伟大的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海顿[J].大家,2010(11).

猜你喜欢

海顿
恰到好处的温柔和真诚
音乐家收学生
演说艺术在海顿钢琴奏鸣曲中的演奏运用
善是养生
海顿卖钢琴
善是养生
成全别人,温暖自己
成全别人,温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