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2014年稻田灰飞虱再度重发谈水稻病毒病的防控对策

2015-03-12朱凤褚姝频田子华

江苏农业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防控技术

朱凤 褚姝频 田子华

摘要:由灰飞虱传播的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是21世纪以来江苏地区水稻上危害最为严重的两大病毒病害。分析了江苏省2014年灰飞虱再度回升重发的原因:气候环境有利于灰飞虱越冬存活及繁殖;麦田1代灰飞虱防治覆盖率低,有效虫量高;水稻机插面积不断扩大,水育秧秧田面积减小,虫量集聚。展望了今后一段时期水稻病毒病的流行趋势:耕作制度为灰飞虱发生创造了稳定的生存环境;品种布局为病毒病流行提供了适宜的寄主条件;种植方式有利于灰飞虱对寄主作物的更多选择。提出建立水稻病毒病长效防控机制的对策:规范开展监测,建立完善水稻病毒病预警体系;狠抓关键措施,优化集成绿色防控配套技术;加大政策扶持,大力推进统防统治。

关键词:灰飞虱;病毒病;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防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112+.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2-0134-03

收稿日期:2014-10-28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编号:SXGC[2013]359);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编号:201003031)。

作者简介:朱凤(1979—),女,江苏宝应人,硕士,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为水稻、小麦等作物病虫测报及防治。Tel:(025)86263340;E-mail:zhufeng@jsagri.gov.cn。

通信作者:田子华,推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作物病虫测报及防治。Tel:(025)86263827;E-mail:ipm@jsagri.gov.cn。由灰飞虱传毒引起的水稻条纹叶枯病及黑条矮缩病,曾是江苏水稻最重要的两大病害[1]。2004—2011年,2种病毒病害此消彼长、持续重发,严重影响着水稻生产安全。2004年,江苏省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面积2 357万亩,占当年水稻种植面积的79%,成片水稻绝收[2]。2012年,随着综防措施的进一步深化,传毒媒介灰飞虱发生量显著下降,两大病害发生危害程度同时减轻,至2013年,2病发生程度均为2004年以来最轻,水稻病毒病在江苏的危害威胁似乎已经消除。然而,2014年灰飞虱再度重发,秧田虫量较2013年急剧增高,回升势头十分明显。笔者通过对2014年灰飞虱回升重发的原因进行剖析,展望今后一段时期水稻病毒病的流行趋势,提出建立长效防控机制的对策和措施。12014年灰飞虱发生概况

冬前虫量较低,冬后残留虫量较高,麦田1代灰飞虱发生数量大,秧田1代成虫及大田2代若虫虫量高于2012—2013年同期水平。

1.1冬前基数较低

2014年,灰飞虱冬前基数处于较低水平。冬前虫量普查,江苏省加权平均虫量0.53万头/667 m2,是2004年来第11位,大多数地区虫量为0.1万~0.6万头/667 m2,普遍较2013年低30%~70%,为2004年以来最低(图1)。

1.2冬后虫量上升

2014年3月中下旬普查麦田冬后残留虫量,江苏省加权平均虫量3.19万头/667 m2,高于2013年,为2004年以来第10位(图1),大多数地区虫量为0.2万~1万头/667 m2,里下河、沿海及淮北局部高达20万~25万头/667 m2,高于2013年同期,列2004年以来的第5~7位。

1.3一代虫量高、增速快

2014年5月20日前后普查,麦田1代灰飞虱若虫虫量大多在3万~10万头/667 m2,较2013年同期高30%~70%,列2004年以来第10位上下。里下河、沿海及淮北部分地区 35万~100万头/667m2,列2004年以来的第5~7位。5月下旬至6月上旬1代灰飞虱由麦田迁入秧田期间,秧田虫量迅速增加,高峰期普查,苏南、沿江秧田虫量2万~10万头/667 m2,丘陵地区、里下河地区及淮北地区20万~330万头/667 m2,多地为2013年的1.3~1.8倍,高者达5~15倍。6月下旬至7月上旬2代低龄若虫高峰期大田普查,里下河、丘陵、沿江、淮北地区移栽稻田百穴虫量100~800头,丘陵、沿江局部2 000头,其他地区 10~60头;大麦茬直播稻田虫量20万~50万头/667 m2,小麦茬直播稻田虫量1万~12万头/667 m2,多数地区虫量高于前2年,列2004年来第 8~11 位(表1)。

2灰飞虱再度回升原因分析

2014年,稻田灰飞虱,尤其是水稻秧田1代灰飞虱虫量回升原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影响因素。

2.1气候环境有利于灰飞虱越冬存活及繁殖

2014年2月,江苏平均气温4.2 ℃,较常年同期偏高0.7 ℃,其中,2014年1月份气温异常偏高,平均气温比常年高 2.4 ℃。冬前气温低,灰飞虱若虫钻入土缝泥块下不动,田间查见率低。冬后气温回升后,存活的灰飞虱全部恢复活动,田间虫量较2013年明显增加,冬后较冬前增长598%,列2004年来第1位(图2)。二是适温少雨有利灰飞虱繁殖。灰飞虱繁殖与气温、降雨有一定的关系。张爱民等指出,18~27 ℃的气温下灰飞虱种群增殖能力很强,产卵量有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趋势[4]。3月下旬至4月的雨日雨量影响灰飞虱越冬代向1代转化,降雨减少对灰飞虱产卵和孵化有利[5],暴雨对初孵若虫有冲刷作用,不利于灰飞虱存活。2014年,越冬代灰飞虱羽化期间,江苏省气温偏高,雨水偏少,其中4月上旬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3~3.4 ℃,降水量明显偏少,除沿江苏南地区有 1~4 mm 的零星降水外,其他大部分地区无降水,降雨量不及常年同期5%,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2低降雨量年份。5月上旬1代灰飞虱卵孵高峰期间,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少3成以上,其中江淮地区显著偏少7~9成,因此,越冬代灰飞虱1代增殖倍数多数地区高达50~80倍,是常年的2~4倍,高淳、射阳等地增殖倍数高达122倍和548倍,远高于常年。

2.2麦田1代灰飞虱防治覆盖率低,有效虫量高

2012年,中央实施麦田“一喷三防”项目后,2012—2013年江苏省利用项目资金,结合小麦赤霉病防治,统一招标采购防治蚜虫及灰飞虱的高效药剂吡蚜酮,麦田实施统一喷施防治灰飞虱及赤霉病,显著压低了灰飞虱虫量基数,据调查,虫量下降幅度超过60%。由于“一喷三防”项目资金总额有限,前2年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发放覆盖率仅在70%左右,远低于全省防治全覆盖的要求。面对2014年赤霉病流行的严峻形势,中央及省“一喷三防”资金下达后,为了增加小麦赤霉病防治覆盖面,江苏省没有统一招标采购杀虫剂,而将项目资金更多地用于采购防治赤霉病的杀菌剂 虽成功控制了小麦赤霉病危害,保障了夏熟丰产丰收,但由于“一喷三防”免费发放的药肥中没有杀虫剂,部分地区及农户也没有主动购买和使用防治灰飞虱的杀虫剂,致使麦田1代灰飞虱未能有效控制,增加了水稻秧田灰飞虱虫源。2014年,南通市通州区调查4月下旬未防治田块,5月中旬灰飞虱虫量达19.8万头/667 m2;4月下旬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00 g/hm2防治的田块,5月中旬灰飞虱虫量仅0.2万头/667 m2。大面积生产说明麦田灰飞虱防治十分必要。

2.3水稻机插面积不断扩大,水育秧秧田面积减小,虫量集聚

近几年,江苏水稻机插面积逐年扩大。2014年江苏省226.1万hm2水稻,机插面积占水稻总面积70%以上,塑盘旱育抛栽和人工移栽面积较以往大幅减少,秧田面积较5年前下降30%左右,麦田等1代灰飞虱虫源地是水稻秧田面积的100倍以上,麦子收获前后,麦田中的灰飞虱大量向水稻秧田转移,秧田虫量高度聚集,承受压力巨大,加之麦田灰飞虱残留虫量大,直接导致了秧田虫量的显著回升。

3水稻病毒病发生趋势

近几年,随着传毒媒介灰飞虱得到有效控制,水稻两大病毒病发生程度显著减轻(图3)。但是,从2014年灰飞虱显著回升的实际看,今后几年水稻病毒病流行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只要环境条件适宜,2种病毒病均有再度暴发流行的危险。

3.1耕作制度为灰飞虱发生创造了稳定的生存环境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苏全面推行稻麦两熟耕作制度,水稻小麦循环种植,灰飞虱生存环境更加稳定,世代生活史之间可以连续不断,保证了灰飞虱的常年发生[6]。小麦“免(少)耕”耕作方式的推广,为灰飞虱越冬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越冬虫量明显增多。近年秸秆禁烧全量还田后,灰飞虱越冬环境进一步优化,促进了冬后虫量的快速回升;如2014年冬后虫量较冬前普遍增长近6倍,高于常年。现行耕作制度短时期内不会出现重大改变,灰飞虱良好的生存环境还将继续保持。3.2品种布局为病毒病流行提供了适宜的寄主条件

水稻“籼改粳”普及以来,灰飞虱的食料条件明显改善[7],水稻生长期拉长,延长了灰飞虱种群危害期[8];迟熟粳稻大面积种植后,水稻收获与小麦播种之间的间隔期缩短,灰飞虱在夏、秋寄主作物间顺利对接,实现了周年繁衍,冬前基数大大增加[9-10]。2004年以来,针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暴发流行,江苏先后推广种植了多系列的水稻抗耐病品种[11],虽有效地控制了条纹叶枯病发生危害,但品种的抗病性单一,这些抗条纹叶枯病品种均不抗黑条矮缩病,如种植面积较大的淮稻5号等系列品种高感黑条矮缩病,在条纹叶枯病不断减轻的同时,黑条矮缩病迅速上升,成为威胁水稻生产安全的重要病害之一[12]。近年来,通过综合治理,2种病毒病虽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水稻品种布局并没有大的调整,尤其是黑条矮缩病感病品种面积仍然占主导地位,如条件适宜,水稻病毒病再度暴发将难以避免。

3.3种植方式有利于灰飞虱对寄主作物的更多选择

江苏水稻有机插、直播、抛栽、人工移栽等多种栽培方式,水稻落谷期和移栽期极不整齐,前后相差30 d以上,灰飞虱随时都能找到适宜的寄主作物[13],从虫源田向稻田转移时,选择的机会明显增多,生存环境更加优越,早播、早栽水稻田成为遭受灰飞虱危害的重点对象。稻套麦、麦套稻等播栽方式的应用,水稻和麦子共生时间长达10~15 d,稻麦上下茬之间没有间隔期,给灰飞虱的越冬繁殖、转移危害和病毒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灰飞虱在水稻与小麦间的转移更加方便快捷和安全,有效虫源比例和越冬基数大大提高。

4水稻病毒病防控对策

2014年,稻田灰飞虱再次回升,今后水稻病毒病有流行趋势,我们认为水稻病毒病防控应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4.1规范开展监测,建立完善水稻病毒病预警体系

测报是防治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测报准确,才能科学指导防治。(1)合理布点,全面监测。在重点地区,设立20个省级监测点,严格按照测报规范要求,定点、定田开展监测。(2)系统调查,掌握虫情。关键是掌握麦田1代若虫盛期、秧田1代成虫集中迁入期及大田2代低龄若虫高峰期3个时期的调查,系统、全面掌握灰飞虱发生消长动态。(3)科学规范,测定带毒。重点地区要坚持做好越冬代或1代灰飞虱病毒带毒率检测工作,明确灰飞虱带毒情况,进一步准确把握病害流行态势。(4)综合分析,准确预警。在系统监测灰飞虱虫情及带毒率的基础上,借鉴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的成功经验,建立灰飞虱和病毒病的相关性分析预警专家系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科学指导防治。

4.2狠抓关键措施,优化集成绿色防控配套技术

(1)治虫控病,化学防治。关键时期要坚持“切断毒链,治虫控病”的药剂防治策略不动摇。2014年,麦田灰飞虱失治也再次验证了上述策略的重要性,灰飞虱中等以上发生年份,麦田1代若虫期、秧田1代集中迁入期和水稻大田2代灰飞虱防治等3个环节化学防治都不能放松。(2)技术集成,综合治理。近年来江苏年均推广抗耐条纹叶枯病优质高产品种超过166.67万hm2,利于适当推迟播期的机插秧及小苗抛栽等轻型栽培面积逐年增大,无纺布或防虫网覆盖秧田面积年超过0.6 万m2,其中,苏南、沿江机插秧田覆盖率达90%以上,取得了显著成果。因此,在化学防治的基础上,要加大优化集成物理、生物等绿色防控配套技术,进一步完善并推广应用“抗、避、断、治”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4.3加大政策扶持,大力推进统防统治

(1)加大项目资金补助力度。在准确监控的基础上,在达到中等偏重预警的程度时,启动麦田防控灰飞虱行动。建议政府加大对“一喷三防”项目资金的补助力度,在保证防病保产效果的同时,发挥治虫控病的重要作用,努力减少麦田灰飞虱发生基数,减轻水稻秧田防治压力。(2)大力推进统防统治。灰飞虱迁移扩散能力极强,农民一家一户分散防治时很难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既能显著提高治虫防病效果,又能加快防治进度,减少药剂用量,保护生态环境。据典型调查,由植保专业合作社为农民开展的专业化统防统治区,对灰飞虱的防效比农民自防田提高15~20个百分点,提高防治效率10~30倍。在水稻病毒病防治上,应当充分发挥植保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大力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尤其是麦田期及秧田期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因地制宜实施全程承包防治服务,有效解决农民防病治虫难题,确保水稻生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周益军. 水稻条纹叶枯病[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周益军,李硕,程兆榜,等. 中国水稻条纹叶枯病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学报,2012,28(5):1007-1015.

[3]江苏省水稻条纹叶枯病协作攻关课题组.江苏省水稻条纹叶枯病协作攻关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科学,2003(增刊):1-10.

[4]张爱民,刘向东,翟保平,等. 温度对灰飞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 昆虫学报,2008,51(6):640-645.

[5]刘向东,翟保平,刘慈明. 灰飞虱种群暴发成灾原因剖析[J]. 昆虫知识,2006,43(2):141-146.

[6]Xiong R Y,Cheng Z B,Wu J X,et al. First report of an outbreak of rice stripe virus on wheat in China[J]. Plant Pathology,2008,57(2):397.

[7]褚庆全,齐成喜,杨飞,等.我国杂交水稻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 作物杂志,2005(1):9-11 .

[8]汪恩国.灰飞虱种群变动规律与模型测报技术研究[J]. 植物保护,2007,3(33):102-107.

[9]曹松涛,陈海新,徐金妹. 灰飞虱暴发原因及防治技术[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175-6177.

[10]周益军,刘海建,王贵珍,等. 灰飞虱携带的水稻条纹病毒免疫检测[J].江苏农业科学,2004(1):50-52.

[11]周彤,范永坚,程兆榜,等. 水稻抗条纹叶枯病鉴定方法的研究[J]. 植物保护,2008,34(6):77-80.

[12]周彤,王英,吴丽娟,等. 水稻品种抗黑条矮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方法[J]. 2011,38(4):301-305.

[13]邰德良,李瑛,梅爱中,等. 2004年稻田灰飞虱重发原因分析与控制对策[J]. 中国植保导刊,2005,25(3):33-35.李粉华,孙国俊,季敏,等. 灰飞虱传水稻病毒病综合防控技术应用[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2):137-139.

猜你喜欢

防控技术
防控种猪精液外源性污染的技术研究
广西桑蚕原种防控微粒子病技术探讨
茶树炭疽病的研究进展
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