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个基本策略 用好数学教材

2015-03-11余建平浦叙德

创新时代 2015年2期
关键词:四边形例题教材

余建平+浦叙德

数学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素材,那些丢掉教材每课都在舍本取末、追求新奇资源的做法并不可取。如有的学校为了实施“导学案”教学,丢掉教材所有素材另行开发情境、例题、习题,还不如有的学校积极开发教材中概念的强化教学、性质定理公式的过程教学、一天一题一研究的运用应用教学等活动来得更有价值。虽然新课程理念强调教材提供的仅仅是一种方向、一条线索、一套信息、一些素材,教师面对教材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增添、删减、调整、置换等“艺术”加工,但教材毕竟是众多数学教学人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智慧结晶。笔者认为,作为一线教师,更多应该思考和实践的是如何用好教材上的所有资源,挖掘教材资源的潜在内涵,使教材素材的价值达到最大化。下面就此问题重点谈一下用好数学教材的三个基本策略。

策略一:基于教材

上文已经提到教材资源的重要性,所以,基于教材应成为用好此资源的第一个策略。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将这些静态的教材“素材”转变成为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动态生成“过程”,而实现这一“过程”的前提是教师要基于教材、吃透教材。

1.研究编者意图,有利于把握教学的坡度

研究清楚一套数学教材的编排意图,是基于教材并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前提。首先我们应该从整体上了解该学段、年段、章节教材的编排体系,在此基础上再重点研究所学某一内容的各个要素,只有这样才能整体把握、局部清晰,做到有的放矢,避免教与学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

例如,平面几何内容“三角形”,通过阅读教材可知“三角形”是在“一线”、“二线”基本图形研究基础上的发展,它是最基本的三条直线组成的封闭图形,它是研究其他所有封闭图形的基础;而三角形知识又有广泛的应用;且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方面又十分重要。所以,“三角形”担负有承上启下的十分重要的奠基任务。因此,“三角形”应该作为整个平面几何教学的重点和核心内容。并且,我们应把教学重点放在“一般三角形”的定义、边角性质;“特殊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全等三角形”这几部分教学上,务必使学生会用“定义”、“性质”、“判定”及“全等”等方法求解和证明数学实际问题,而这些又必须通过通览教材而获知。

2.研究知识脉络,有利于控制教学的难度

在整体把握教材编排体系和编排意图的基础上,我们要对教学重点、难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生长点、最近发展区域的拓展点以及教材上的关键信息(提示语、问题)等知识脉络进行有效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教材向前延伸,向后拓展,控制对应区域教学的难度,从而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不竭源泉。

例如,代数“有理数”一章中,在介绍了“负数”的概念后,就依次出现“有理数”、“无理数”等相关数的概念和分类,部分教师试图在本章中把这些问题让学生全部掌握,加深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事实上,本章的知识体系虽然出示比较全面,但重点和核心应在有理数上,无理数只需感知、体会就行。无理数的理解和掌握应在平方根等知识出现后在“实数”一章中达成。可见,只有真正理清知识的脉络,才可能正确把握每一课的教学难度。

3.研究例题习题,有利于发挥示范的效度

例题只是给学生学习起示范作用,不可能把大量的知识点放在一个例题中呈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对其引申、改造和拓广,充分挖掘潜在智能训练因素:或启迪思路,注重方法;或引申问题,丰富内涵;或串联知识,一题多解;或解后思考,扩大成果;或归纳题型,总结规律。发挥示范的效度,从而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一次函数”的讲解中,在介绍了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后,可以给出如下例题:已知直线的解析式y=2x+3,①求此图像与x轴、y轴交点的坐标。②求此图像与x轴、у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③若一直线过点C(2,5)和D(-1,-1)两点,试判断两图像的位置关系。④当х满足什么条件时,у>0,у<0,у=0,-1<у<0。⑤直线上是否存在一点F,使F到у轴的距离为0.2,若存在求出点F的坐标。⑥直线上是否存在一点E,使E到х轴的距离为0.5?若存在求出E点的坐标。通过以上问题的解答过程,把一次函数知识全面用到,学生温故知新,培养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素质。

策略二:超越教材

研读教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教材,因此,读懂教材不是终极目标。教师应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情对教材进行合理地取舍、加工改造甚至创编,并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使静止的单一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和丰富起来。

1.研究知识生长,提高教学的强度

例题习题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以例题习题为生长点,设计出各种形式的练习,将前后知识连接起来,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的强度。

例如,如图1的练习,可创设如下情境,即将一根橡皮筋系在AB、EF同侧的两个端点上,手拿橡皮筋,改变手势和步伐,可得如下变式:

①如图2:AB∥EF,求证:∠ACE=∠A+∠E.

②如图3:AB∥EF,求证:∠CAB=∠C+∠E.

③如图4:AB∥EF,求证:∠E=∠A+∠C.

④如图5:AB∥EF,求证:∠1+∠2=∠BCF-∠BDF.

⑤a:如图6:AB∥EF,求证:∠1+∠2+……+∠n=(n-1)×1800.

b:如图7:AB∥EF,求证:∠1+∠3=∠2+∠4.

C:如图8:AB∥EF,根据b的证明猜想你发现了什么数学结论。

以上5个变式探讨题是对课本习题的创生再生,在保留原题设的前提下,适当将问题逐步引申、挖掘,深化题目的丰富内涵,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是大有裨益的。

2.研究教材结构,把握变式的尺度

教材编写有其滞后性,所以,一套教材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设计的十分完美,也不可能适合所有地区,更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特点。此时,教师应在理清教材结构的基础上,不断改造教材素材,甚至创编教材,为教材做适当的瘦身或增肥,虽在调整修改中教材素材变了,但变化后的教材素材却增值了。

例如,在“函数”教学中,教材安排了一个附有实际情境的例题,并要求指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此题联系生活实际,在求出了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后,可让学生思考:①求下列各式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y=2-1;y=-1 ;y= ;y=-3;y= .②附有实际意义的解析式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时应注意什么?通过这一内容的增值教学,可使学生多方面掌握求自变量取值范围问题,在此应变能力得到培养,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策略三:拓展教材

叶圣陶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靠教师的善于运用。”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教学材料已不只局限于课本,教师和学生本身也可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而且周围环境和事物也可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这些教学资源全方位地构成了丰富且完整的数学教学资源体系,要想实现并保持数学教学的资源茂盛,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不失时机地有效开发、利用和盘活这些教学资源。

1.研究隐性资源,扩大知识的广度

在数学教材中,由于篇幅、体系等诸多原因,一些内容被简化或扬弃,留存着许多学生看不见的空洞和留白,教师应及时把这些深藏不露的空白之处挖掘出来,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探究过程,同样可以使教材素材增值。

例如,在“中点四边形”这一问题的探究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对教材的内容作如下挖掘:①一般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那么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腰梯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中点四边形分别是什么四边形?②当原四边形具备什么特征时,中点四边形会变成矩形、菱形、正方形?③中点四边形的周长、面积与原四边形有何关系?等等,所有这些深挖的隐形资源能帮助学生形成较好的知识网络结构,教学中可以提高思维的难度,增加教学的密度。教学后可以让学生掌握数学本质,获得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研究教学资源,精选拓展的角度

知识是没有学科界限的,数学同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效地处理好其他学科与数学学科的横向联系,有助于数学教学的发展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用学生生活为素材,营造自然生动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真实运用数学的外部条件。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时出点错误是正常的,况且有时的错误还有其合理的一面,往往是学生在新旧知识的符号、表象或概念命题之间的联系上出现了编码错误,而作为教师要认真剖析错解中的合理成分,研究它的起因,研究它与正确方法之间的联系,借机引导、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这样既能体现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又能表达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唤回学生的自信。所有这些都说明,只要教师合理运用教学中的资源,都可以为课堂教学增色。

例如,在“条形图与扇形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教学的引入情境:

老师:今天我们要召开一次学生座谈会,会上想买点水果给大家吃,但老师不知到同学们想吃什么水果?

学生:我喜欢吃香蕉,我喜欢吃苹果,我喜欢吃橘子……

老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喜欢吃的水果,但老师仍然不知道究竟买哪种水果好。你能帮老师想个比较好的办法吗?

学生:老师,我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同学们想要吃的水果的名称一一列出来,然后让学生在自己喜欢吃的水果下面画“正”字,少数服从多数,就能确定想要买的水果。

以上就是充分利用了学生资源,使学生轻松地理解如何搜集数据,如何分析数据,从而绘制条形图和扇形图,使知识的获取清新自然,这样的教学贴近学生,寓教于乐,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又突出教学的重点,同时化解教学的难点,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学的亲和度和认知力。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素材。事实上,教学中教师值得研究,学生也值得研究,即使是教材研究,除了上述这些比较肤浅的观点外,还有很多研究的视角。此文仅作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数学教师能够在注重教师、学生研究的同时,关注教材、研究教材,使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效能。

余建平,男,江苏无锡人,中学一级教师,无锡市新区教学能手。长期从事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及研究工作,教育教学效果显著,先后获得“江苏省教育学会赛课一等奖”、“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无锡市滨湖区优秀教师”等荣誉,曾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江苏教学》《数学周报》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多篇,有十几篇文章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浦叙德,男,江苏无锡人,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无锡市名教师,无锡市新区、无锡市首批中小学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无锡市新区初中数学教培研员,长期从事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及研究工作,先后获得“江苏省优秀教研员”、“省优秀中考指导老师”、“省课改先进个人”、“省初中教育研究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曾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初中数学教与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和转载文章100多篇,参编各类数学书籍十多本。

猜你喜欢

四边形例题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教材精读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圆锥曲线内接四边形的一个性质
四边形逆袭记
4.4 多边形和特殊四边形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