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旗语

2015-03-11唐正鸿赵锝海杨明

昭通文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鲁甸新店灾区

唐正鸿 赵锝海 杨明

一道蓝光闪过。

8月3日16时30分,云南鲁甸龙头山6.5级地震。

龙头山颤抖的一瞬间,与之一江之隔的巧家县新店镇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地震造成全镇受灾,12人遇难,258人受伤,房屋倒塌、受损严重……

面对突然袭来的强烈地震,新店镇党委政府和受灾群众,心手相连,在世界瞩目的牛栏江畔——

面对鲜红的党旗,用坚定的信念,生死接力,谱写了抗震救灾的时代颂歌;民生维艰时,各级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用灼灼的意念,带领灾区群众,经受最严峻的考验,挺起了不屈的脊梁;急难重险前,基层党员用无声的誓言,在鲜亮的旗帜上,铿锵争辉;生死一刻,牛栏江溜索成为“生命通道”,大灾面前没有界河没有县域,两岸群众和舟共济……

旗帜的召唤

在新店灾区,你随处可以看到很多人,他们挽起袖子,卷起裤腿,一身泥,浑身汗,走在最危险和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党旗,在灾区高高飘扬,抗震救灾的信念迅速传递到了灾区的每一个角落,旗帜的力量温暖并坚强着灾区群众……

地震了!地震了!

牛栏江畔的新店镇政府大楼剧烈晃动,楼下脚步声和惊恐声不绝于耳。正在埋头工作的新店镇党委书记潘聪没有跑,他拉开窗,大声招呼在家的干部群众,紧急到楼下避险。

此时,传来最新讯息,震中就在一江之隔的鲁甸龙头山。几分钟后,渭姑村、坪地村和新店村等传来消息,村里出现很多房屋倒塌和群众被掩埋报告。

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潘聪心急如焚,他在办公楼前迅速召集干部职工,召开紧急会议,迅即启动地震应急预案,成立了领导组、临时指挥部,13个查灾核灾工作组和9个其他工作组。

与此同时,巧家县副县长、新店镇抗震救灾指挥部总指挥唐国彪,地震发生不到10分钟,已经受命率队赶赴灾区,指挥新店镇抗震救灾。一路上,余震不断,山石滚落,他下车搬开石头,前行;一路上,灾区群众紧急撤离,他搀扶安抚群众,避险;一路上,他紧急电话求援,协调军队和地方、社会救援力量进入灾区展开生死救援……会议进行中,潘聪的电话响起:“潘书记,我们新店村新房村民小组因地震,有一家3口被埋,请求施救。”

接着,四处告急:渭姑村,5人当场遇难,房屋倒塌严重;坪地村,6人死亡,多人受伤,房屋损毁严重。所幸其余村组除房屋倒塌、多人受伤外,无人员遇难报告。

此时,通讯、交通阻断,信息不畅,潘聪果断地下令兵分三路,赶赴灾区救援被困群众。

电话信号时有时断,潘聪一边安排村民自救,一边叫上卫生院医生、派出所干警,奔赴新店村新房村民小组。

时间就是生命。潘聪带领三名工作人员,迅速赶到新店村新房村民小组,与赶到现场的村民一起冒着余震危险,刨救废墟下被掩埋的胡廷明一家,同时,立即组织群众施救、转移、安置。没有工具他就带领干部群众用手刨,冒着不时掉落瓦片的危险,终于徒手刨救出被掩埋的4名群众。但胡廷明因伤势过重,已不幸遇难,另外3名重伤群众被紧急送到村卫生室抢救。

潘聪到新店村新房村民小组后,短短30分钟,抢救被埋人员3人,转移受伤人员5人到新店村卫生室医治,2人到县医院医治,搭建临时帐篷转移安置47户207人。

此时,天空乌云密布,又一场倾盆大雨即将到来。水都顾不上喝一口,潘聪又徒步前往重灾村坪地村,指导村民转移安置、帮助老人孩子搭建帐篷。帐篷还没搭建完毕,天空下起了大雨,但他没有退缩,动作显得更加敏捷。

等安顿好村民后,东方已露出了鱼肚皮白。

地震发生时,新店镇镇长王红祥正在县城出差,在获悉新店镇情况后,他立即调头冒着滚石和余震危险赶往灾区。到达药山镇后,道路阻断,他徒步赶往灾区,一路上,他搬开落石,指挥疏通交通,与前方联系抗震救灾。

当天晚上10点,徒步赶到新店镇后,王红祥再次徒步15公里山路,赶到灾情较为严重的渭姑村,靠前指挥抢险救灾。

地震发生时,新店镇党委副书记李热奎立即徒步带队奔赴灾情严重的坪地村。得知已有群众不幸遇难,还有多名群众被垮塌的房屋掩埋,他迅速组织干部群众搬开石块和墙土,将一名名被困群众从废墟下救出。

夜幕降临,紧急驰援的武警、消防和部队官兵赶到后,抢救出数十名被困群众。

地震当晚10点,历尽艰险赶到灾区后,唐国彪带领新店镇党委、政府迅速组织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协调多方力量进行紧急救援,抢通新店镇通往外界的生命线,救治伤员和紧急转移安置群众,开展灾区卫生防疫和预警监测,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揉了揉惺忪的眼睛,喝了几口水,刚从灾区赶来参加军地抗震救灾协调会的唐国彪还是不放心,推开窗看了看远处正在排危的村庄。

在星夜驰援的各方救援力量帮助下,灾区群众逐一搬进了安全的帐篷,吃上了热腾腾饭菜,喝上了干净水。

党旗,在灾区高高飘扬,将抗震救灾的信念迅速传递到了灾区的每一个角落,旗帜的力量温暖并坚强着灾区群众。

在灾区,你还随处可以看到很多人,救灾群众中,挽起袖子,卷起裤腿,一身泥,浑身汗,走在最危险和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他们是——

新店镇党委新店镇人大主席谢红梅、纪委书记周杰、渭姑村党支部书记卯尧以及普通党员许德林、廖章宏等……坚强的堡垒

灾情是无声的命令,群众安危是最要紧的,新店镇的每一名干部职工,特别是党员干部群众,悄然站到了抗震救灾第一线,无数党员挺身而出、冲锋在前,组成党员突击队,奔走抗灾救灾第一线……

浩浩荡荡的转移队伍,在党旗的指引下,行走在陡峭的山脊上,行走在地震袭来时,依然挺立的脊梁上……

地震是一场大考,考量、检验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执行力。

面对群众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通讯、交通中断,信息不畅的困境,作为新店镇党委的班长,潘聪来不及多想,也来不及悲伤,他在新店村组织施救被掩埋群众的同时,要求全镇827名党员和千余名青壮年劳力,以村党委、支部为单位,组成13个村组党员突击队,到13个村进行进村入户抢救生命、查灾核灾、安抚群众,抗灾自救。

新店镇党委细化到户的抗震救灾工作就此有条不紊地铺开。13个村组党委、党总支和支部也迅速行动,纷纷组成党员先锋突击队,互帮互助,携手并肩,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红旗飘扬,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组织的力量——

新店镇党委班子紧急部署,要求全镇干部职工在地震发生后,每名职工负责三个村民小组,负责核实灾情,参与抢险救灾。紧接着,巧家县派出的工作队85名队员,与镇村干部沉到每家每户,不留死角进行灾情统计,对灾情复核建档。坚持生命第一、救人第一的原则,县乡组织医务人员48名,以最短的时间赶赴灾区,全力以赴抢救受伤人员。

渭姑村党支部书记卯尧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迅速带领村里47名党员和百余名青壮年劳力,组成党员突击队抗灾自救,投入这场突如其来的战斗。他们冒着余震危险,第一时间抢救伤员,带领村两委成员,背送10多名伤员到8公里外的镇卫生院抢救。

“书记,你腰椎不好,昨晚又没有休息,不要搬了,有我们在。”在地震后的第三天,新寨村老卯喊着。“没事,余震多得很,我还能坚持,不然等下房子就垮了”。潘聪一边帮助老卯家搬东西,一边回答着,这种情形不知在灾区出现过多少次。

新店的渭姑、坪地、开基、新寨是这次地震的重灾区,特别是通往开基、渭姑的道路垮塌点多,方量大。为了尽快抢通这条至关重要的生命线,潘聪一线坐镇指挥,多方调运工程机械,饿了吃一块面包、啃一包方便面,渴了喝一瓶水,经过连夜奋战,终于在地震第3天抢通了道路,灾区的救灾物资才得以顺利运送。

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加上经常吃方便食品,他的胃病又复发了。可他一声不吭,到临时医疗点领取点药物,强忍着疼痛继续忙碌。

从地震发生到8月12日,每天工作近20个小时左右,整天多点奔波、彻夜不眠、连续作战,晒黑了、累病了、熬瘦了、嗓子哑了,可潘聪和他的战友们什么也顾不上,在他们心里只有灾区人民最重要,始终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

纵使日夜劳累,纵使磨破了脚底,纵使余震不断,潘聪依然坚守前线,走遍新店镇13个村实地查看灾情,深入农户家中,调查掌握灾情。“老乡,你家受损严重不?没有人受伤嘛?救灾物资发到你们手上没有?”“我们是一家人,目前没有住的,就到集中安置点去。”“你们要振作起来,要相信党,相信政府,我们一定能够渡过难关!”每到一个地方,他总是详细了解当地受灾群众的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认真记录整理,扎实抓好统筹协调,确保受灾群众有临时住处,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衣穿、有安全感、有伤能治。

作为鲁甸“8·03”地震新店镇副指挥长,地震发生后4夜3天没有合眼的潘聪,奔走在灾情严重的村组,一身尘,一身土,协调指挥抗震救灾。嗓子哑了,腿肿了,衣服破了,鞋底磨起水泡了,这些他都浑然不知……

就在抗震救灾有条不紊进行的过程中,最大的考验出现了——

地震后,牛栏江下游红石岩垮塌形成的堰塞湖水位一天天提升,随时有溃坝危险,新店镇渭姑村等四个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1183名群众需要紧急转移!

新店镇党委下达紧急撤离令,要求每一名党员深入村组,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与灾区群众在一起,迅速撤离危险区。

随后,在闻讯赶来的红军师炮兵团、武警41师8752部队等1448名官兵帮助下,紧急疏散转移群众。

牛栏江红石岩堰塞湖水位一天天上涨,王红祥紧急指挥近千名下游群众转移。看到家园被洪水一点点淹没,许多群众难掩悲戚,不忍离去,搀扶着村民撤离的王红祥含泪劝说,只要安全转移,只要有人在,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看到最危险的时候仍然和他们在一起的镇村干部,群众默默离开家园……

王红祥是走在队伍最后面的……

悲痛中的灾区群众,深受感动,在挺进队鲜红的党旗带领下,在堰塞湖排险除危决战前举家转移。

浩浩荡荡的转移队伍,在红旗的指引下,行走在陡峭的山脊上,行走在地震袭来时,依然挺立的脊梁上……温暖的感动

走出村委会,拥有43年党龄的许德林,用皴裂的手颤巍巍抚摸村委会前鲜红的党旗,在场的干部群众无不动容,悄悄转身擦拭夺眶而出的泪水……

就在最后一辆载满群众的车辆撤离时,一堵巨大的泥石流,瞬间袭来……

当最后一名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大山突然坍塌了,数十间民房被汹涌而来的泥石流掩埋……

鲜红的党旗,成为灾区最动人的画面。旗帜的力量,召唤干部群众上前,再上前——

历史亦将永远铭记这些镜头——

新店镇政府,坐镇协调指挥的唐国彪,发出一个个战役指令……

新店村,潘聪带领干部群众徒手刨救被掩埋群众……

渭姑村,王红祥指挥千名灾区群众冒着瓢泼大雨紧急转移……

坪地村,冒着呼啸落石,李热奎率领灾区群众紧急撤离滑坡地带……

镇政府临时食堂,谢红梅为灾区群众盛上一碗热腾腾饭菜……

牛栏江边,周杰和村组干部冒着余震危险,进村入户核实灾情……

历史也将永远记录这些情节——

地震发生后,新店镇坪地村学堂村民小组的75岁的老党员许德林,拿着自己辛辛苦苦攒下来的一万元钱,要把这一万元捐给灾民。他朴实而铿锵的话语让人感动:“现在,你们不要把我当作灾民,请把我当作一个党员,我的生活会有办法解决的!”

走进许德林家,一块塑料布四角各拴在一棵树上,形成了一顶不足10平米的简易帐篷,帐篷外放着两个大盆,盆里盛了半盆雨水。进入简易帐篷,简简单单的几样炊事用具。

房子倒塌了,粮食肯定紧缺,许德林打算到集镇购买100袋大米送给受灾村民。当他拿着9000元钱积蓄到集镇购买大米,遗憾的是一家也没有,这令他难以入眠。他想到很多村民都受灾了,许多孩子读书需要大量的钱,于是他又向回家看望自己的小女儿借了1000元。

然后——

他拿着这一万元走进坪地村委会交给村干部,捐赠给坪地村受灾村民。

走出村委会,拥有43年党龄的许德林,用皴裂的手颤巍巍抚摸村委会前鲜红的党旗,在场的干部群众无不动容,悄悄背过身擦拭夺眶而出的眼泪……

红旗的力量,召唤干部群众上前,再上前——

在灾区奔走十多天,李热奎嗓子哑了,每天都是用手提着喉咙说话,不曾合眼休息片刻的他极度疲倦,赶往灾区时那一身衣服,已经尘土尽染,他仍没有换下……

张家宝,巧家县新店镇青山村榔树村民小组的小组长。

地震中,张家宝家是青山村唯一失去亲人的家庭。

地震当天,榔树村民小组很多群众正在花椒林中采摘花椒,躲过了房屋的倒塌、大石的翻滚,幸存了下来,但张家宝年仅17岁的小儿子在去昭通的路上不幸被山体垮塌打压遇难。

看着妻子伤心欲绝的样子,张家宝深知,自己必须坚强,更不能因为自己悲恸给村民带来更多的损失。

张家宝一边安抚妻子,强忍泪水,简单将儿子及时安葬后,立即组织村民开展抗震自救。

他把痛失儿子的悲恸转化为全力以赴帮助村民解决抗震自救的力量。毅然拿出了自己价值5000余元的大米、肉、蔬菜等物资,解决了救灾物资到达前6天100余名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难题。

“遇见如此大的灾害,我怎能只管自己,我要把大学生村官的旗帜扛到最后一刻!”开基村大学生村官杨德坪在地震发生后,没有抢救被困的亲人,而是立即组织了一支以大学生、高中生为主的志愿者团队,参与抗灾救灾。

7天来,杨德坪奔波在一线,数过家门而不入……

地震发生后,新店镇出现62个地质灾害预警监测点。

凌晨,接到地震后地质灾害报告,王红祥星夜组织转移渭姑村群众,当最后一名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他身后的大山突然坍塌了,数十间民房被汹涌而来的泥石流掩埋……

8月8日,连日暴雨后,坪地村一监测点出现紧急险情,获悉情况后,镇政府所在地干部群众的摩托车、汽车迅速自发集结在镇政府飘扬的红旗下,会同部队官兵救援力量,赶到灾区转移群众。就在最后一辆载满群众的车辆撤离时,一堵巨大的泥石流,瞬间袭来……

直到8月14日,王红祥仍一直坚守在第一线,参与抢救被掩埋群众,组织灾区群众紧急疏散。无界的村庄

在强烈地震袭来后,山河破碎,交通不便,牛栏江畔的301名龙头山群众,突遇山体塌方,被困在牛栏江对岸。

暴雨如注,生死一刻,武警官兵闻讯赶到展开生命救援,紧急从牛栏江的溜索上开辟“生命通道”,将301名鲁甸群众转移到巧家新店镇渭姑村大河坝安置点。

同饮一江水,隔河犹相望,震区301名鲁甸群众,在突发灾难面前在巧家避难。

地震发生后,银屏村、渭姑村这两个仅隔牛栏江却分属两个县的受灾群众,在大河坝安置点住在了一起,在大灾前,没有了界河和县域,有的是共同面对灾难的团结互助和齐心相携一

8月3日鲁甸地震发生后,8月8日位于龙头山最边远的银屏村又发生一次3.2级余震,该村桃花源、店子、许家坪子3个村民小组发生300多立方的山体塌方,301名群众需要紧急转移……

当天,率先进入灾区抢险救灾的武警8752部队先遣分队得令,前往牛栏江畔紧急转运灾区群众。进入龙头山鲁甸地界后,紧急带领群众转移的武警官兵发现,该村三分之一的房屋倒塌或损毁,断电未断水,部分村民粮食被埋、食物短缺,最为严重的是,山体滑坡险情不断,需要紧急救援。

因为道路中断,受灾群众如果就地安置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由于道路中断,将群众转移到鲁甸的安置点难度较大。在确定了连接在牛栏江上的溜索安全的情况下,他们从鲁甸通过溜索的方式,在奔涌湍急的牛栏江上,开辟惊险的“生命通道”,将301名受困群众溜滑到了对岸的巧家大河坝村民小组。

为了便于协调运送物资,经过和当地政府的协调,受灾群众最终被安置在仅一江之隔的巧家新店。

17日,笔者艰难驱车赶往渭姑村。山路崎岖,汽车从山谷爬到山顶,又从山顶下到河边,行进的路上不时有山石滚落。原以为到了渭姑村,离安置点应该很近了,汽车顺着盘山公路一直往下走,半个小时后总算来到了大河坝安置点。

靠近安置点,一群小孩子正在空地里玩耍,帐篷里传来爽朗的笑声,安置点的村民已经吃过午饭,一块写有“两岸一家亲”的标志牌立在整齐有序的帐篷前。巧家当地的受灾群众几乎没在帐篷里,鲁甸的受灾群众也只有少数人还在安置点。当地干部介绍,吃过午饭后,安置点的受灾群众都赶回家去抢收花椒,清理废墟里的物品,安置点白天人很少。

张文发是鲁甸县龙头山镇银屏村桃花源村民小组组长,他说,他们村在大河坝安置点安置的群众共有26户126人。地震发生后,他们村附近的山体经常有滚石掉落,尽管这样,很多村民还是不愿意搬走。救援官兵做了多次工作,他们才从8日起大规模搬到巧家安置点。

就这样,背后是满目疮痍的家乡,脚下是波涛汹涌的牛栏江,他们来到了同饮一江水却又陌生又熟悉的河对岸——

每天劳作之余,一眼望去,对面的山就是巧家。

石志军,龙头山司法所的一名干警,在干河坝安置点,他负责协调安置点内居住的鲁甸受灾群众的相关事务。他此前在鲁甸县新街司法所工作,自己虽然调到龙头山司法所工作,但还没来得及去龙头山报到,地震就发生了,于是他按照上级安排直接前往安置点参加抗震救灾工作。

“巧家这边的人对我们,没得说!生活上差点什么,他们都给我们想办法。”走进帐篷食堂,里面堆放着鸡蛋、豇豆、茄子、海带、土豆等食材。“我们吃的用的,他们都帮我们解决!”

巧家县新店镇境内安置的来自鲁甸受灾群众共101户、301人,大都来自此次鲁甸地震的重灾区鲁甸县龙头山镇银屏村。其中,渭姑村大河坝安置点除了安置大量鲁甸受灾群众外,还安置了巧家当地受灾群众77户,262人。

8月4日开始,就有村民陆续自发转移到巧家。8日开始,与渭姑村一河之隔的鲁甸银屏村受灾群众开始大量转移到巧家渭姑村的大河坝安置点。为此,新店镇积极协调后,集中向大河坝发放了100多顶帐篷,集中安置这批人。

说起这几天在安置点的生活,同是鲁甸桃花源村民小组的受灾群众张学荣觉得一切都挺好的,刚来的时候,是救援官兵煮饭给大家吃。后来,大家开始自己做饭,安置点的食物也比较充足,只是煮饭的柴火比较紧缺。原来,安置点的电只能用于照明,无法使用大功率的电器,大家只好找柴来做饭。可是这么多人的伙食,薪柴有些不够用,所以大家极有可能面临有食物但无法煮来吃的尴尬。

地震发生后,张文发带着家人逃过一劫,但他的东西全部被埋在了废墟下面。由于桃花源那边山体经常有山石滚落,大家也不敢回去找回自己的财物。就这样,张文发身上这件T恤穿了9天,却无法换下来……

同饮一江水,隔河犹相望。“地震袭来时,哪里有什么县域的界限,都是我们的同胞,有我们吃的用的,就有他们的!”巧家县新店镇镇长王红祥说,在物资的分配方面,新店镇也是尽量优先满足鲁甸来的受灾群众。在救灾物资相当紧张的地震初期,渭姑村的群众还自发为银屏来的受灾群众捐献被子、碗筷等物品。

党员红谱

更多的党员,在灾区,在后方,在需要的地方,默默将温暖传递到群众心间。

鲜亮的党旗,成为新店镇坪地村最动人的画面。旗帜的力量,一次次将他们召唤。没有来得及佩戴的党徵,永远在心口闪亮,他们只有一个名字——

共产党员!

陈兴荣。退伍老兵。作为一名10年党龄的党员、一名退伍不久的老兵,作为巧家县供销社派往巧家县新店镇火地村的新农村指导员,地震发生后,他当即赶往新店镇重灾区。

8月11日这天,在他心里却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上午9点,接到指挥部的紧急命令,需要到坪地村亮风、马店村民小组转移群众。在转移群众的过程中,他发现马店村民小组还有80岁的刘子明和75岁的妻子刘正芬老人被困在山脚,在道路不通的情况下,他和4名民警徒步到达老人家中。

一路上,大雨倾盆、山石滚落,道路崎岖,山体滑坡随时可能发生,必须在天黑之前转移到安全的地方。艰难步行了3个小时到达老人的家中后,为了赶时间,拥有丰富救援经验的他和一名民警背起老人转移。由于山上落石不断,每个人都明确分工,专门由一人负责勘察道路情况,关注山体落石。在转移的过程中,地在动,山在摇,他们冒着随时有可能被落石击中的危险,一步一步背着老人前进,因为他很清楚,如果停下比走出去更危险,山体随时会滑坡。

在走到最危险的擦耳岩时,陈兴荣大声叫喊先停下,有巨大落石,这时所有的人都呆了——作为军人最准确的判断,稍有偏差就会有生命的危险。他果断决定,快往前走,快,快!刚刚走过时传来了一声巨响,山塌了,虽然下着雨,所有的人都出了一身冷汗,而他心里面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

过了危险地段,天快黑了,但他还是没有放松警惕,因为离安全地带还有一段距离,他们继续前行,经过8个多小时,所有人换着把两位老人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

陈兴荣淡淡地说——

“在那样的条件下,没有任何理由让我退缩,作为一名军人,我个人的安慰已经不重要了!”

刘诗明。巧家县安监局职工、新店镇白牛村新农村指导员。

“吭,吭,吭……”一串串咳嗽声从白牛村卫生所断断续续传出。

进屋一看,不由而然想起了3天前一个脚裹纱布,冒着大雨跑上跑下为灾民分发救援物资的汉子——

8月3日,刘诗明到新店镇坪地村马店村民小组为外公奔丧。地震发生时,50余名亲戚刚为外公复山结束回到家中休息,当时刘诗明正在屋檐下。

随着房屋的摇晃,他闪身一纵跳到院坝里,大声喊道:“不要乱,按顺序快跑。”随后,刘诗明组织身边转移出来的村民清点人数,并将情况报告新店镇政府。一位老人反映她身边的小冉不在,刘诗明又立即组织村民进行搜救。约过20分钟,村民们从倒塌的房屋中刨出了小冉,可小冉已停止了呼吸。刘诗明把小冉的遗体递到老人手中,老人哭得撕心裂肺。

刘诗明低头深深叹了口气,才发觉自己的脚板被瓦片划了一道深深的口子,鲜血已染红了鞋子。

坪地村是新店镇受灾严重村,涉及人口多,物资发放工作繁重。每天看着一车又一车物资进入,刘诗明心里觉得高兴,但越是高兴,工作量就越大。

8月9日晚上,天上下着大雨,刘诗明在村委会核对前几日发放的救援物资账目。雨声夹杂着凉风从窗户袭来,他心里感到凉凉的。深夜,核对完账目,他又一次躺在长桌子上睡着了。第二天早晨6点左右,刘诗明在一阵咳嗽声中醒来。当时他忙不赢去输液,也觉得只是有点咳,应该没什么大问题,随即投入到物资发放工作当中。

直到12日傍晚,刘诗明觉得头昏昏沉沉,脚上一点力气都没有,在其他人的劝说下,才走到了坪地村卫生所。

医生说他发烧了,需要马上输液……

刘诗明乐呵呵地说——

“与灾民的利益相比,这点伤病不足挂齿。”

许兴友。坪地村塘子村民小组长、党员,在地震中大腿被烫伤,一瘸一拐参与救灾。

自“8·03”地震以来,许兴友迅速赶到村委会,不顾家里受灾情况,组织人员到村里最严重的地方,家中因地震房屋全部倒塌。一直坚守一线开展抗震救灾工作,连家都没有时间回去,地震后连续下雨,导致路面塌方,救援车辆无法深入灾区,而摩托车成了最方便的交通工具。

许兴友不知走过了多少路程,多少家中核灾,一直坚持40余小时未休息,长时间的骑摩托车导致右脚严重烫伤,却一直坚持不下火线,核查灾情、发放物资等,没有及时到医院治疗,坚持10余天后伤口化脓了,偷空在晚上输液,又投入到组织群众转移的党员洪流中……

43岁的他这样诠释一名普通党员那灼灼的信念——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村干部,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也没有什么。”

陈华聪。坪地村委员。地震之前,脚因为切割片受伤,地震发生时,还在医院输液的他听说自己挂钩的坪地村火地社有人员伤亡,他立刻停止输液,带伤赶往村上参加救援工作,一直坚守在前线。

在全镇的保通工作中自己的一台装载机和一台挖机也投入使用,由于工作量大,没有时间接受治疗,只能白天坚守岗位,利用晚上的时间输液。

邬国能。坪地村坪地村民小组长,党员。由于劳累过度,现已转院到昆明接受治疗。担任小组长20余年,自地震发生后,组织全社27户人,其中14户倒塌,带领全组人展开自救及转移从不言苦。

他这样说——

“作为一名党员,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这个时候更能体现我们党的先进性。”

卢有福,一名普通群众,地震发生后,由于自己有车,及时帮助村民转运物资、发放物资、参与救灾核灾,不求回报。

鲜红的旗帜,引领一个个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挺身而出,奋勇担当,因为匆忙与紧急,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党员,他们胸前没来得及戴上徽章,口中也没有豪言壮语,他们奔走在危险的震区,奔波在灾区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地震,震不垮坚强的堡垒,灾难,压不倒坚韧的脊梁,困难,挡不住奋进的步伐!

当然还有很多人无法一一列表,但他们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

共产党员!

猜你喜欢

鲁甸新店灾区
2014年鲁甸6—5级地震相关断裂的岩石圈磁异常分析
生菜有道
“IKEA”的地铁狂欢
我们的鲁甸(组诗)
让我轻轻地把鲁甸拥抱(节选)
花溪区委离退局积极为云南鲁甸灾区捐款献爱心
目击
灾区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