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接龙绣花发展研究

2015-03-11吴逸婷刘一萍

纺织科技进展 2015年4期
关键词:绣花接龙手工艺

吴逸婷,刘一萍,2,3,*

(1.西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重庆 400700;2.西南大学 食品学院,重庆 400700;3.重庆市生物质纤维材料与现代纺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 400700)



重庆接龙绣花发展研究

吴逸婷1,刘一萍1,2,3,*

(1.西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重庆 400700;2.西南大学 食品学院,重庆 400700;3.重庆市生物质纤维材料与现代纺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 400700)

接龙绣花是具有鲜明西南民族特色和独特艺术风格的地方绣种。为了保护和传承重庆民间传统工艺文化,以重庆市巴南区接龙绣花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野调查方法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从其分类、材料与工具、制作工艺流程和艺术特征等方面对接龙绣花进行了探究,分析了接龙绣花在传承和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抢救现有资源为出发点,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培养绣花专业人才,创新开发设计,并将传统手工艺引入现代教育等对策。

接龙绣花;传统手工艺;艺术特征;传承保护

接龙绣花,是重庆市地方绣种,起源于一百多年前,是西南地区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民俗特色的有机结合。接龙镇隶属于重庆市巴南区管辖,地处僻静,交通相对闭塞,境内丘陵起伏,山峦绵延,植被覆盖率高,自然资源丰富。过去,当地妇女多在家中务农,农闲时便三两聚集在家门口或是田埂上讨论花型、研究绣花技巧,曾出现过女子人人皆会绣花的风貌。接龙绣花作为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术,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和审美需求,更承载着人们的思想,表达了其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随着现代纺织技术的进步,传统染织刺绣快速退出了民众的日常生活,接龙绣花进行制作者和使用者也大量减少,其地位由原先的时尚流行转变为落后呆板。通过对接龙绣花进行深入考察,现从工艺、造型纹样特征、象征意涵等方面对其进行解析,并就接龙绣花在全新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创新变革,继承传统手工艺中优秀的元素提出建议。

1 种类

接龙绣花的种类主要有家用纺织品和服饰品两大类。家用纺织品种类繁多,小的有帐面、枕套,大的有床单、被套等。帐面没有实用功能,当地较为富裕人家用来装饰床沿,长度根据床尺寸来定,宽在15 cm上下;被套、床单是使用最频繁的家纺品,大小根据被子及床的尺寸来制定。接龙绣花服饰品包括背扇、围裙、帽子、鞋子等。其中孩子的服饰占大多数,孩子的背扇就是很有特色的一种,如图1所示。背扇为长方形,不同部位厚度不同,由多层布层叠缝制而成,多坠有编结流苏作为装饰,根据孩子年龄、体型分为大、中、小3种。孩子的围裙也极为讲究,正面绣有精致的绣花,系于孩子颈间,使孩子进食或者玩耍时不易将穿着的衣服弄脏,如图2所示。

图1 背扇

图2 围裙正反面

2 材料与工具

2.1 绣底

20世纪30~40年代,接龙绣花绣底多用当地纺织厂生产的机织布,但由于重庆巴南自然条件的制约,棉花产量不高,当地的纺织厂规模小且产量低,而20世纪前半叶正是接龙绣花发展最为鼎盛时期,布料常常供不应求,妇女们为了购买到好的布料,经常走很远的路到临县或是区里购买。从流传至今的绣品看,当时的机织布为较粗糙的平纹棉布,与现在的亚麻布质感相似。传统接龙绣花的绣底多为白色或蓝色,而在婚嫁品中会使用红色绣底[1]。白布容易变黄,需要小心存放和维护。蓝布是使用植物染料靛蓝染色,当地的染料商店中出售已经制作好的靛蓝染料,染完色的布料晾干即可使用。

现如今,随着棉纺织业的发展,大量制作精良、颜色丰富的棉布都可以作为绣底。这样的绣底柔软细腻,网眼疏密适中,绣出来的图案更加服帖,同时清洗保存方便。近年来,有人尝试用高档桑蚕丝的绸缎作为绣底,但由于桑蚕丝织物细密,对绣娘绣花制作过程来说是一大挑战,同时在清洗和保存上也要特别注意。绣线和绣面之间的摩擦越小,绣线越不易出毛,质量越上乘。品质越好的布,绣出来的作品更加精致美观。

2.2 绣线

绣线有使用丝线也有使用棉线的,由于接龙镇交通相对闭塞,彩色丝线的购买极不便利,故多使用彩色棉线。棉线颜色丰富,不易断,价格较之丝线便宜许多。绣线以大胆热烈的红、黄、蓝为主色,以玫红、熟褐、紫等为补色[2],通过不同的配色,呈现不同的艺术效果。

2.3 绣花针

接龙绣花使用的绣花针可以分为长22.7 mm、直径0.26 mm(极细绣花针),长24.5 mm、直径0.32 mm及长31 mm、直径0.42 mm三种,根据图案的精细度来选择使用。

2.4 剪刀

剪刀,用来修剪线头和碎布头,常用短而尖的绣花剪,便于随身携带。而裁剪布料修剪布边则使用9~11号的服装专用剪刀[3]。

2.5 纹样蓝本

手绘线描纹样作为绣花模板使用,纹样造型清晰,绣前拓印在绣底上。熟练的绣娘直接看着纹样就可以上手绣,从而减少绣前在绣布上描绘初稿的时间。

3 工艺流程

3.1 准备绣底

根据所绣物件的大小选择合适的绣布。买来的布料上有浆,在加少量盐的温水中浸泡片刻或在热水中浸泡至布料柔软,揉洗后用清水冲洗去浆,揉洗过程中切勿用大力,以免织布孔眼大小不均。

3.2 挑选绣线

根据图案的内容和颜色挑选不同颜色、粗细的绣线。绣娘为了方便取色,会将绣线按照同色系归类,并将绣线挂在穿孔的硬纸板上。

3.3 设计图案

熟练者绣简单图案时,不需要在绣布上勾勒图案形状,心中有数就可以直接绣。绣造型多变、花样繁复的图案时,就需要先用铅笔在布上定出整体图案的构图、大小、走势等。

3.4 刺绣

接龙绣花的刺绣过程中不需要借助任何绣架,绷子。左手拿布,保证布料平服,右手持针,两手相互配合在布上绣出精美图案。以绣大面积玫瑰花为例(见图3),按从局部色块开始并统筹整体色块的方式绣,从A向B绣,即花瓣外轮廓所在的绛红色块向花心的黄色色块绣,最后绣C处蓝色的花茎(见图4),绣完一片花瓣若是色线需要更换,便将线头穿过其上一针并剪断。在绣花过程中,看着正面绣花,同时关注背面针脚的走势,保证正面背面针脚都干净。

图3 玫瑰花效果图 图4 色块分区域平面图

接龙绣花的针法分为挑绣和铺针。挑绣又称十字挑、十字股、挑花,以十字形针法表现图案和色彩的分布[4]。接龙绣花的挑绣常使用两种针法。第1种是十字挑花法,遵循口诀“隔三针,挑三针,边数边挑花,万不可错,数错一步,重头开始”。在经纬线上数纱线挑十字,绣布上呈“X”型(见图5)。第2种是平挑,平挑的特征是依照经线方向入针起针,横向入针起针,呈现“一”字型或是“I”字型(见图6)。

图5 十字挑针法及效果图

图6 平挑针法及效果图

铺针与蜀绣中的铺针针法相似,如图7所示依照先前绘好的图案,每一针之间按顺序平铺,用直针从头到尾一针绣。与蜀绣中铺针不同的是,蜀绣中的铺针多用于大面积铺底色,后在底色上运用其他针法做装饰。接龙绣花中的铺针多在小面积使用,比如在绣鸟的眼睛、嘴巴等细节时运用铺针,使其具有立体感。

图7 铺针针法及效果图

3.5 使用与保存

绣完后用清水洗净并晾干,随后将绣片拿到集市上的缝纫店进行再加工。例如做枕套的要在布边四周缝上荷叶边;做包裙的要将绣片裁成包裙形状,在左右两侧缝上细带;做鞋子的要将绣好的鞋面根据鞋子大小进行裁剪,填充棉花再缝制。在平时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使用方式和清洗方法。为了防止枕面被弄脏或是脱线,在使用过程中会垫上枕巾。绣花鞋在穿用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绣线的褪色、脱线及鞋面绣布的变形问题,在清洗时不宜用力揉搓鞋面,应该用小刷子沾上水将鞋面灰尘弹去,清洗完毕后放到阴凉处晾干不可曝晒。由于地域因素影响,接龙镇多雨天,湿度大,所以绣花成品一般存放于阴凉干燥处,时常拿到阳光下进行除菌和防霉。

4 艺术特征

接龙绣花是植根于西南民族文化的手工艺,其造型特色必定与该区域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祈福、祝愿、对大自然给予物质的感恩是接龙绣花文化的核心内容。

4.1 图案题材

接龙绣花表现题材多为和谐自然、寓意吉祥和健康的事物,包括植物、动物、人物、文字、几何图案等。绣娘通过不同图案的组合,结合当地的传统,形成她们心中既定的吉祥图案。

植物类题材的图案有红梅、月季、菊花、团花、果树、松树、柏树等(见图8);动物类题材的图案有喜鹊、鸳鸯、蝴蝶等(见图9);人物题材的图案如图10所示;文字类题材的图案分为两种,一种是单独文字,如囍、福、寿等,另一种是以对联、词句的形式出现,如胜利之花、红心永向党、梅花欢喜漫天雪等(见图11);几何图案则有三角形、回形、菱形、万字形等(见图12)。

图8 植物类题材

图9 动物类题材

图10 人物类题材

图11 文字类题材

图12 几何类题材

4.2 图案寓意

不同图案的绣品寓意不同,比如喜鹊是喜庆,鸳鸯是美满爱情,牡丹是富丽堂皇,松柏、桃花是长寿,回纹、万字纹是代表着光明等[5]。接龙绣花中图案的运用与当地的语言文化、风土人情及其自然环境相融合。如巴渝地区适合蝴蝶生长,接龙当地蝴蝶种类繁多,“蝴”与“福”在巴渝当地方言中发音都为fú,蝴蝶在接龙绣花中寓意着福气幸福。再如,喜鹊和梅花搭配,寓意喜上眉梢[6];背扇上绣有形态不同的孩子动态,称为百子图,其意涵是多子多孙,家族繁衍不息;婚嫁品上绣有“囍”、“福”等。接龙绣花图案具有审美价值的同时也寓意深远,各种图案的巧妙结合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希冀以及对当下生活的希望和祝福。

4.3 构图形式

接龙绣花有3种构图形式。

第1种:单个图案。如图13所示的图案玫瑰花,常以单朵形式出现在画面中间,以花朵为中心向外扩散。常绣在鞋面、袖口、领口等小面积地方用作装饰。

第2种:团花图案。如图14所示的图案呈圆形出现在画面中间,内部图案是对称形式构图的二龙戏耍,两头神兽嘴微张、表情丰富,头上犄角树立,头顶着一花球,花球的两侧以火焰图案为装饰,上下左右留出一定的空白。

第3种:连续图案。接龙绣花中多以散点式、直线式构成二方连续图案居多,常用在边缘处,起装饰作用。如图15所示的连续图案,建筑房屋搭配几何化抽象花卉,克服了单一纹样的呆板,在图案的格律中表现变化。

图13 单个纹样与字组合图案

图14 二龙戏耍团花图案

图15 连续图案

5 文化意涵

接龙绣花是基于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寄托而发展的,融入了民间手工艺人的精湛技艺和智慧的结晶。当地人敬畏自然,渴望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祈祷婚姻美满、子孙满堂,手工艺者所绣的作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生活习俗紧密联系。接龙绣花不仅仅是作为一门传承手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生活文化的再现,它具有服饰的穿着性功能和家用纺织品的使用功能,与生活紧密相连,是人们精神的寄托,是文化习俗传承的媒介,同时还满足着人们审美上的需求。

接龙绣花作为巴南文化的活化石,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区域、一个民族的生活特征和风俗习惯。其图案、造型、艺术表现形式等,蕴含着巴南人特有的文化意识、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也为更多的人探究巴南文化提供了原始性的素材。接龙绣花浓缩了悠远西南文化历史的精髓,这种来自于自然并利用于生活的手工艺,其独特古老的艺术价值,同样值得当代人去探究挖掘。

6 传承思考

作为地方小绣种,巴南接龙绣花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似,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崛起正快速消失。接龙绣花的传承主要面临着现代纺织工业技术的冲击、自身发展缓慢、保护力度不够、传承人不足等几方面的问题。接龙镇大量的年轻人外出务工、交流学习,与外界文化广泛地触碰使其审美观和生活习惯逐渐发生改变,接龙绣花自身并未创新,图案一成不变,绣品种类单一,因其传承人上了岁数且愿意学习绣花的人又少,当地已无人有能力进行新绣法的研发和新产品的开发。接龙绣花在2012年被列为区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当地报纸才出现了关于其保护的相关消息,但信息量极少。经过多次考察发现,接龙镇小学和中学都开设有接龙吹打的特色班,因为接龙吹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每年会出资召集热爱打击乐的年轻人在当地文化社区学习,并组织去全国各地甚至国外进行交流,传承和保护效果都很好,而同样极具巴南特色的接龙绣花却没有得到这样的重视和扶持。接龙绣花的传承人和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都面临着青黄不接的问题。接龙绣花传承人唐佑兰这样描述年轻的徒弟:“她们早就对这种老式绣花手艺没有兴趣,就算是愿意学习也只学个皮毛,我能交给她们的就只有最简单的针法,其他的都需要自己花时间钻研,口传心授,师父领进门修行靠自己。”

保护民族传统手工艺需要手工艺人的努力、政府的支持,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的关心和维护,为此提出几点对策。

6.1 加强对现有资源的收集和整理

接龙绣花是巴南区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珍稀资源,随着当地绣花工艺的衰退,加之保存的不得当,现今保存下来的绣品极为稀少,收集和整理接龙绣花的一手资料显得尤为迫切。

6.2 政府给予最大力度的支持

政府对传统手工艺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还要在挖掘传统技艺、培养传承人等方面下狠功夫。

6.3 加强对绣花艺人的培养和保护

接龙绣花作为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很少有交流学习的机会。可以不定期的在社区或是学校组织接龙绣花展览或是技艺比赛,定期将绣花艺人派遣出去交流学习,充分调动民间绣花艺人激情的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接龙绣花,将接龙绣花重新带回生活。

6.4 新产品的设计开发

传统的接龙绣花已经不符合当下的审美和生活习惯,在原有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开发新产品,是接龙绣花能够传承以及更好发展的重要途径。创新能够让接龙绣花走进生活,而不是仅仅作为一项历史文化遗产存在。如将接龙绣花使用在毛巾、茶杯垫、包及服饰上,或将卡通图案和现代几何图案引入绣花中等。

6.5 将传统手工艺引入现代教育

阻碍接龙绣花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就是没有形成完善的绣花工艺师培养体系,专业人才缺乏。可以利用文化社区、学校等资源让接龙绣花这一传统手工艺走进课堂,来到更多的人面前。也可以通过当地文化社区或街道办事处招募热爱接龙绣花的年轻人组成团队,在当地文化馆开设培训班,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授课,吸引对接龙绣花有兴趣的人来学习。还可以将接龙绣花带进中小学课堂,让孩子们从小接触这项当地的手工技艺,让有兴趣爱好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既有助于培养根基扎实的工艺师,又能激发他们的创作思维。

7 结语

接龙绣花是经过历史积淀保留下来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是普通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其手工艺人用其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及精湛的绣花技艺,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资源。接龙绣花原有的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今生活的习惯,但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依然存在,是我们的精神文化财富。如今,接龙绣花技艺已被列为重庆市巴南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技艺和文化价值得到了一定的肯定。接龙绣花这一传统手工艺就像是一个母体,流淌着民族的血脉,孕育了民族最具特色的部分,怎样将该民族精华留住是我们当代人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1] 杨 飞.南通色织土布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24-25.

[2] 陆丽君.宁波金银彩绣的特色与传承[J].纺织学报,2010,31(1):104-105.

[3] 王小营. 黔东南苗族刺绣图案及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 昆明理工大学, 2009.35-36.

[4] 罗 蓉. 鞋垫上的艺术:四川地域十字挑花艺术研究[J].宜宾学院学报, 2008, 3(3): 118-119.

[5] 崔荣荣, 梁惠娥. 服饰刺绣与民俗情感语言表达[J]. 纺织学报, 2008,29(12): 79-80.

[6] 卢钦凤. 中国传统接吉祥图案装饰寓意在设计中的运用[D]. 山东: 山东大学, 2013.9-13.

“纺织之光”2015年度中纺联科技奖评审揭晓

8月5日,2015年度“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评审会在浙江桐乡顺利结束。

本年度共建议授奖96项,其中一等奖11项,二等奖45项,三等奖40项。

申报本年度纺织科技奖的项目共有165项,经过中纺联科技奖励办公室的形式审查和分类补充,共有146项项目符合评审要求,包括纺织35项,化纤27项、产业用20项,印染24项,机械与自动化各20项。根据申报项目的专业分布,评审分为化纤和产业用、机械和自动化、印染、纺织1和纺织2等4个评审大组和7个专业评审小组进行。今年的获奖项目在新型纤维制备应用、产品创新研发、节能减排等方面的表现较为突出。

本着公平、公正、客观科学的原则,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位专家评委经过5天的紧张工作,通过专业组初评、评审委员会复评、现场答辩、无记名投票等环节,完成了此次评审。

(摘自《中国纺织报》)

Study on the Jielong Embroidery in Chongqing

WU Yi-ting1,LIU Yi-ping1,2,3,*

(1.College of Textiles and Garments,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00, China;2.College of Food Scienc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00, China;3.Chongqing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Biomaterial Fiber and Modern Textile, Chongqing 400700, China)

The Jielong embroidery was a kind of Shu embroidery, which was full of nationality characteristic in the southwest minority region and unique artistic style. In order to protect and inherit folk craft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ongqing, Jielong embroidery in Banan district of Chongqing city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classification, materials and tools, manufacturing process and artistic feature were studied based on the materials of fieldwork and folk document literature.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the Jielong embroidery were summarized. Some reasonable advice was proposed such as rescuing its available resources, increasing government support, developing talent, producing innovative designs and improving traditional crafts in the modern education system.

Jielong embroidery; traditional handicraft; artistic featur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2015-05-15;

2015-05-26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庆市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与活态保护研究”(2013YBSH051)

吴逸婷(1993-),女,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信作者:刘一萍(1980-),女,副教授,E-mail:liuyipingswu@swu.edu.cn。

TS105.1

A

1673-0356(2015)04-0004-06

猜你喜欢

绣花接龙手工艺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松鼠绣花
岜沙苗寨绣花女
要像绣花一样精细“立法”
词语接龙
词语接龙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
电脑绣花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传统手工艺融注到灯上,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