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油菜王”和“包谷皇帝”的由来

2015-03-11刘仕雄

红岩春秋 2015年4期
关键词:珙县包谷宜宾

■刘仕雄

四川“油菜王”和“包谷皇帝”的由来

■刘仕雄

▲20世纪50年代,人民公社大跃进时期的四川省中江县实景

在“大跃进”时期,四川有两大“发明”:一是“油菜王”;二是“包谷皇帝”。

“大窝油菜画地图”

“油菜王”起源于新都县(今成都市新都区)。1958年收购菜籽时,该县粮油管理站的一位女保管员住在管理站楼上。由于她一个人住,晚上起夜因胆小不敢下楼上厕所,早晨直接将便盆和洗脚水从楼上往下倒。楼下本是一个垃圾堆,垃圾堆上散落着许多油菜籽。这些油菜籽由于天天早上被污水和粪水“滋养”,其中一根秧苗长了一大株,枝上又发枝,顿时覆盖了整个垃圾堆。1959年夏天,粮站估产上报这株油菜籽产量有38斤左右,一下子引起了轰动。当时,新都县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李井泉联系的两个红旗县之一(另一个是乐至县)。李井泉得知油菜籽产量这么高,就把粮站这窝油菜籽作为作物王推而广之,组织全西南各地县干部参观,号召学习。“油菜王”就这样在全省大力推广开了。时任长宁县飞泉公社党委书记的罗志文至今还能回忆起当年到新都县参观“油菜王”时,讲解人员朗诵的一首歌谣:“大窝油菜画地图,三尺距离栽一窝,叶粗杆大像小竹,粒粒如豆盛满筐。”

宜宾地区把江安县作为推广“油菜王”的试点县。江安县委书记郭一民的爱人罗锦渠是县妇联主任,被任命为妇女突击队队长。她带领一班人到桐梓园乡驻点,把江安县到南溪县公路沿线种成了“油菜路”,并专门培育了几株“油菜王”作为榜样。

珙县罗渡公社王武寨民族学校一位姓王的老师见学校球场坝边有一株油菜苗长得非常健壮,就把散落在球场坝周围的一些牛粪、垃圾和腐烂的树叶、青草等收集起来,堆成一个大堆子,把油菜苗移栽在上面,并利用业余时间精心管理,及时除草、施肥、打药,油菜迅速长大,成熟时竟长到高1.8米,围直径2.4米,结荚4700多个,产量测算估计7.7市斤。罗渡公社领导得到报告后欣喜若狂,立即赶到现场,由于害怕油菜荚爆裂,便用鸡蛋清处理后将样本送到县城向县委报喜。县委奖给王老师一支“飞马牌”钢笔以资鼓励,并将这株油菜命名为珙县的“油菜王”,送到成都向省委报喜,后又送省农展馆展出。珙县县委主管农业的副书记钟盛明就此召开全县电话会议,通报了这株“油菜王”的情况,并布置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寻“王”的活动。一时间,寻“王”活动全面展开,各种作物“王”纷纷被发现。复兴公社党委书记钟斜钦听说王武寨培育出了“油菜王”后,不甘示弱说了一句顺口溜:“复兴有株油菜王,菜丫大又大,遮过火石坝,叶叶摘来当伞打,油菜粒子鸡蛋大。”县委分管书记得到消息后说,这才是珙县真正的“油菜王”。立即安排记者采访,却无果而终。

温水瓶般大的“包谷皇帝”

受“油菜王”的启发,“包谷皇帝”在宜宾也应运而生。1960年1月末的一天,中共宜宾地委第一书记刘结挺到宜宾黄桷坪公社(今翠屏区)检查工作,在听取公社党委书记赵树恒汇报工作时,看到办公桌上的一个温水瓶,瓶壳是竹编的,形状酷似包谷。他便突发奇想,指着这个5磅大的温水瓶问赵树恒:包谷种得了这样大不?赵树恒大吃一惊,愣住了。在当时“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贫下中农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大环境下,赵树恒思索片刻后,大声回答:“种得起。窝要横竖打3尺(1米),每窝200至300斤有机质肥料,这样就长得了温水瓶这样大。”刘结挺听后,认为是“油菜王”之后的重大创举,一面报告省委;一面向全地区下达指令:“要大种‘包谷王’,‘包谷皇帝’。”

1960年3月23日,中共宜宾地委发出《关于种植包谷王的十三条规定》,提出一般要求山上搞“小王”,每个1斤;半山搞“中王”,每个3斤;分别重5斤和10斤。要求农村生产队长以上各级干部的指挥田都要搞成“包谷皇帝”,每人最少一亩,并带动10亩。同时,地委机关报《宜宾日报》也配发了《全民大种包谷王》的社论。一时间,全区农村掀起大种“包谷王”和各种“作物王”的“造王”运动。紧接着,刘结挺在专区召开的“1959年度农业、财贸、妇女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期间,主持召开了各县代表30余人参加的培育各种农作物“王”的座谈会。他在讲话中强调:“包谷王”要块块成林,窝窝成王。“大王”要像温水瓶那样大,杆杆要像茶杯那样粗,籽籽要长到1寸长。在省委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刘结挺自己写了一个发言稿,他大吹特吹宜宾重要发明,发誓要大搞“包谷王”“包谷皇帝”“包谷皇后”,甚至还要搞“太上皇”和“太皇太后”。

▲1960年,四川省简阳县油菜试验田的“油菜王”

由于有了各种“大王”“皇帝”的出现,粮食指标就出现层层加码、指标修改又修改、突破又突破的热潮,中国农民祖祖辈辈都不敢想的“奇迹”不断出现。在1960年3月,宜宾地委召开南(溪)、江(安)、长(宁)高产抗旱誓师大会上,“上午,江安县的一位主要领导提出当年全县平均亩产可以达到2000斤;长宁县委的一位主要领导毫不示弱,提出全县平均亩产可以达到3000斤。下午,会议继续进行。江安县又说,我们通过努力,可以搞到亩产4000斤;停了一会,长宁县又说,我们刚才认真算了算账,可以达到亩产5000斤。大家都在信口开河,毫无根据地互相攀比。而地委的领导却是乐呵呵的,谁也不去怀疑它的戏剧性和虚假性;就连我们在场作记录的,也在跟着嘿嘿地笑”有人回忆说。

为了积肥种“包谷皇帝”,有的地方把老百姓住房的老土墙、做饭用的灶头都敲碎了作肥料,说当中好像含着氮、磷、钾。

这些行为在今天看来,仍令人匪夷所思。可在当时,大家都在绞尽脑汁去想些新花样,谁都见怪不怪。下面乱报喜,上面则乱信。“油菜王”“包谷皇帝”就是那个特殊年代的产物。

(摘编自《四川党史》2013年第6期,原文标题《“大跃进”时期,四川“油菜王”、“包谷皇帝”的由来》,小标题为编者所加。图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邓明珠)

猜你喜欢

珙县包谷宜宾
白连春的诗(七首)
晒包谷:有一种活着叫不需要太多念头
外婆的包谷粑
包谷粑粑
制度变迁理论视野下的宜宾茶产业发展创新
武汉港务与宜宾港签署合作协议
三江叠翠盛琼浆,老宜宾酒酿浓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