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南三次低涡暖式切变线强降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

2015-03-10杨晓霞李春虎郭俊建山东省气象台济南500山东省气象局济南500临沂市气象局山东临沂76004

海洋气象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强降雨

杨晓霞,李春虎,吴 君,姜 鹏,郭俊建(.山东省气象台,济南 500;.山东省气象局,济南 500;.临沂市气象局,山东 临沂 76004)

鲁南三次低涡暖式切变线强降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

杨晓霞1,李春虎2,吴 君3,姜 鹏1,郭俊建1
(1.山东省气象台,济南 250031;2.山东省气象局,济南 250031;3.临沂市气象局,山东 临沂 276004)

摘要:应用地面加密降水观测资料、天气图资料和FY2-E红外卫星云图及TBB资料,对山东南部3次中尺度低涡暖切变线强降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次强降水都是产生在中尺度低涡环流东部的暖切变线附近,有较强的低空西南风气流,都是在鲁南和鲁中南部造成强降水,强降水中心都在鲁东南。3次强降水都由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直接影响产生,有多个中尺度云团发展和合并,有多个强对流云团中心。造成3次强降水的中尺度对流云团都是从鲁西南移入,向北发展,缓慢向东移动,在东部沿海达到最强。最低TBB在-62~-78℃,造成1h降水量达30~137mm的强降雨,在同一测站产生强降水的时间为1~3h。对于同一个MCS降雨强度与TBB 成反比。“09.8.17”和“12.7.09”的MCS东移快,造成强降水的时间为18~19h,“12.7.09”的MCS 东移慢,造成强降雨的时间达25h。“09.8.17”的TBB较高,最低TBB 为-61.1℃,但是雨强最大,最大1h雨量达137.2mm,“12.7.09”的TBB最低,达到-78.2℃,但是最大1h雨量为88.3mm。

关键词:低涡暖式切变线;强降雨;卫星云图;MCS;TBB;降雨强度

资助项目:2013年中国气象局预报员专项(CMAYBY-2013-040),2005年、2013年和2014年山东省气象局科研项目(2005sdqxz17,2013sdzd01 和2014sdqxm20)共同资助

引言

近年来山东频繁出现强降水,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由于强降水天气的范围小、降水强度大、维持时间短,对强降水的落区、强度和出现时间,一直是天气预报和预警中的一大难题。对于强降水的形成机制,国内外已进行了大量研究。大量研究表明,强降水是由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直接影响产生的,监测MCS的主要手段是高时间分辨率的静止卫星红外云图。Maddox[1]根据红外卫星云图的冷云盖特征,从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中界定了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中国的气象工作者对MCC进行了研究,发现它是造成中国夏季暴雨和洪涝灾害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2-4]。国内气象工作者对MCS的普查和研究做了大量工作,给出了影响中国和一些地区的MCS的特征[5-13]。在中国,卫星云图已应用到对热带气旋、强对流、暴雨、暴雪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中,得到了一些对监测和预报有益的结果[14-22]。由于MCS的范围小、历时短、突发性强,造成的天气十分剧烈,MCS的发生、发展及造成的天气仍然是目前天气预报研究中的一大课题,对于各种天气系统影响下产生强降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特征,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此文应用FY2-E红外卫星云图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网站的黑体亮温TBB资料,对鲁南地区3次暖切变线强降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为这类强降水的短时临近预报提供客观依据。

1 3次强降水特征

1.1 2009年8月17—18日降水特征

2009年8月17日15时—18日07时(简称“09.8.17”),鲁南地区自西向东出现1h雨量大于等于50 mm的区域性强降水天气,局部地区1h雨量大于100 mm。强降水主要集中在17日15—18时和17日20时—18日07时两个时段,前一时段1h雨量大于等于50 mm的强降水出现在鲁西南的南部,最大1h雨量为84.4~99.4 mm;后一时段1h雨量大于等于50 mm的强降水东移到鲁东南,最大1h雨量为50.0~137.2 mm,且17日23时—18日00时1h雨量大于50 mm的测站最多。费县18日01—02时1h雨量达到137.2 mm, 00—03时3h雨量242.2 mm,17日20时—18日06时10h雨量288.2mm,17日08时—18日08时日雨量达到296.5mm,日雨量创该县自1959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极值。在这次强降水过程中,鲁南有18个县(市)过程雨量超过100 mm,两个暴雨中心分别在济宁和费县(图1a)。

1.2 2012年7月7—8日强降水特征

2012年7月7日12时—8日12时(简称“12.7.07”),鲁南和鲁中的西南部出现强降水(图1b),最大1h雨量在50~90.1mm。强降水分两个时段,第一时段在7日12—19时,鲁西南出现强降水,历经7h,1h雨量30.4~51.2mm,14—15时强降水的范围最大,强度最强,最大1h雨量为51.2mm。第二时段在7日23时—8日12时,鲁东南和鲁中的西南部出现强降水,1h雨量在38.2~90.1mm,范围和强度远大于第一个时段。23站1h雨量≥30mm,6站1h雨量≥50mm,枣庄市山亭区城头站08—09时1h雨量达90.1mm。总雨量分布有两个中心,一个是鲁东南的临沂,全市平均累计雨量为252mm,另一个在鲁中南部的莱芜至新泰一带。

1.3 2012年7月9—10日降水特征

2012年7月9日14时—10日07时(简称“12.7.09”),鲁东南和鲁中的南部出现强降水(图1c),这次强降水的范围扩大到鲁西北的西部,最大1h雨量在51.1~88.3mm。10日01—02时有5个站1h雨量≥50mm,费县石井政府院内雨量站1h雨量达88.3mm,雨量中心在临沂—费县—苍山一带,总雨量在201.1~278.8mm,费县许家崖中学驻地雨量站的雨量最大,达278.8mm。

比较3次强降水的降水特征可见,强降水都是在鲁南,从鲁西南开始,自西向东移动,在鲁东南强度达到最强,过程中心雨量都在200mm以上。30 mm·h-1以上的强降水在一个测站持续时间不长,最多3~4h,50 mm·h-1以上强降水在一个测站持续1~2 h。“09.8.17”强降水的范围最大,雨强也最大,“12.7.07”和“12.7.09”在北部都有一个次中心。

图1 2009年8月17日08时—18日08时(a)、2012年7月7日12时—8日12时(b)、2012年7月9日14时—10日08时(c)山东省强降水雨量分布图(单位:mm,等值线间隔20)

2 3次强降水的影响系统和温湿条件

3次强降水都是受低层850hPa以下中尺度低涡环流东部的暖式切变线影响产生的,850hPa~700hPa都有西南风急流影响,在西南风急流的西部形成中尺度涡旋中心,强降水产生在西南风急流的前部、暖式切变线附近。在500hPa上都有西风槽过境,高空有弱的冷空气影响。“09.8.17”强降水的低涡环流中心偏南,在山东南部35°N附近向东移(图2a)。“12.7.07”强降水的低涡环流中心偏北,在鲁西北36°N附近少动(图2b)。“12.7.09”强降水的低涡环流中心在鲁西北的西部生成(图2c),沿黄河快速向东北方向移动,有冷空气进入涡旋中心,地面上形成气旋。强降水产生在高温、高湿的对流不稳定大气中,K指数较高,在34~40℃。低层的比湿较大,850hPa以下的比湿大于14g·kg-1。3次强降水的形成机制已在文献[23]中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不做赘述。

图2 2009年8月18日08时(a),2012年7月8日08时(b),2012年7月9日20时(c)850hPa风场分布

3 3次强降水的MCS特征分析

3.1 2009年8月17—18日产生强降水的MCS特征

分析2009年8月17—18日强降水期间FY-2E红外卫星云图的演变可见,17日12时河南东部有对流云团发展东移,13时其北部进入鲁西南地区,15时开始(图3a)对流云团北部在鲁西南地区发展,产生强降水,16时该对流云团在鲁西南地区与南部对流云团相衔接,17时鲁西南的对流云团快速向东向北发展,同时在对流云团主体的西南部也有小尺度对流云团发展,形成长形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图3b),鲁南地区降水加强。对流系统在19时达到最强,20时开始减弱(图3c),22时分裂成由5个小对流云团组成的对流云带。在对流云带的北端,低层为切变线辐合区,有辐合上升运动,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发展对流。23时后,对流云团在MCS北端强烈发展(图3d),给鲁东南带来极强降水。18日01时北部发展的对流云团最低TBB 达-57.5 ℃,02时(图3e)费县附近TBB达-61.1℃,1h产生137.2 mm的强降水。对流云团发展成圆型,缓慢东移,18日04时(图3f)开始减弱,其中心TBB升高到-54.8 ℃,边缘整齐。18日05时明显减弱,面积减小,边缘松散不规则,此时鲁东南地区降水强度明显减小。07时演变成南北带状移到江苏北部沿海,鲁东南地区强降水基本结束。由此可见,强降水主要由长形MCS和其北端发展的圆形中尺度对流云团产生。MCS从鲁西南移入山东,向北发展,缓慢东移,在鲁东南达到最强,产生的降水也最强。从17日13时开始发展影响鲁西南到18日07时减弱从鲁东南移出,在山东境内造成强降水的时间为18h。

图3 2009年8月17日15:16(a),17:16(b),20:16(c),23:16(d),18日02:16(e),04:16(f)FY-2E红外卫星云图

3.2 2012年7月7—8日产生强降水的MCS特征

分析2012年7月7—8日强降水期间的红外卫星云图演变(图4)可见,强降水开始前,7 日10时在河南、安徽和江苏为多个对流云团组成的东西向对流云带,对流云带西部的对流云团发展、合并。13时在河南的北部、山东西南部和安徽北部形成椭圆形的MCS,边缘整齐,北部影响鲁西南地区,强中心的TBB达到-72℃。此时鲁西南开始产生1h大于20mm的强降水,最大1h雨量为49.6mm。14—16时,对流云团范围扩大,基本呈圆形,形成多个小尺度的强对流中心,缓慢向东移动,其北部影响鲁南和鲁中北部地区,最低TBB达到-72℃,1h最大雨量达51.2mm。17—18时,山东的强对流云团减弱、分裂,降水减弱。18—19时最大1h雨量减小到30.4mm。19时山东南部的对流云团造成的强降水基本结束。在河南东部、安徽和江苏北部的对流云团虽然范围较小,但仍然维持较强的强度,最低TBB为-70℃。7日20时以后,随着低层西南急流的加强和高空西风槽的逼近,在低层辐合上升运动区,对流云团再度发展。22时在鲁西南地区生成小尺度的对流云团,快速发展、东移,23时与其东南部的对流云团相衔接。对流云团范围扩大,向北发展,影响鲁南。8日01时,在鲁中的济南附近新生对流云团,快速发展,8日03时范围扩大到鲁中,最低TBB为-64℃,中心位于泰安至莱芜一带,造成强降水。同时,鲁东南新生小尺度的对流云团,云顶最低TBB为-63℃,鲁西南的对流云团东移。04—05时鲁中和鲁东南的对流云团发展,范围扩大,鲁中对流云团的最低TBB为-65℃,鲁东南的对流云团强度加强,最低TBB达到-70℃。8日06时鲁中和鲁东南的对流云团合并,鲁南的对流云团南移离开鲁南并减弱。07—08时合并后的对流云团在鲁中和鲁东南地区发展成两个中心,鲁中强中心的最低TBB 为-62℃,鲁东南对流云团的强中心移到海上,最低TBB达到-72℃。8日09时鲁中和鲁东南沿海的对流云团范围扩大、强度减弱,同时,在对流云团的西部,鲁南又新生小尺度的对流云团,快速发展。10时与鲁中的对流云团相衔接,3个云团形成涡旋状的MCS。11时涡旋状对流云团的中心位于江苏北部,强中心北部的对流云团影响鲁中东部和鲁东南地区。12—14时鲁东南受涡旋状对流云团的西北部影响。这4个对流云团给鲁中南部和鲁南分别带来最大1h雨量46~90.1mm的强降水,其中8日08—09时降水强度最大,最大1h雨量达90.1mm。出现强降水的中小尺度对流云团产生在低层西南急流的前部、中尺度气旋性环流中心的东南象限、辐合上升运动的中心附近。8日08时以后,发展成尺度较大的涡旋状MCS,在东南沿海维持11h,直到9日02时以后才减弱消失,对山东的影响在8日14时以后结束。MCS影响山东南部造成强降水的时间长达25h。强降水期间,有多个小尺度的对流云团发展、合并、东移,后期在鲁东南形成涡旋状的MCS,在鲁东南造成强降水中心。

图4 2012年7月7日13时(a),15时(b), 18时(c),22时(d), 23时(e),8日02时(f),8日04时(g),8日06时(h),8 日11时(i)FY-2E 红外卫星云图

3.3 2012年7月9—10日产生强降水的MCS特征

在2012年7月9—10日强降水的卫星云图(图5)中,9日09时,在低空西南风急流的左前方,河南的中北部生成对流云团,发展东移,9日12时开始影响鲁西南,产生每小时最大雨量50~63mm的强降水。9日14时对流云团的中心移到鲁西南上空,最低TBB为-69℃,15时最低TBB达到-71℃,每小时最大雨量达58~63mm。14时开始,在鲁西北的西部、鲁中东部和鲁东南地区,有多个中尺度的对流云团发展。17时对流云团合并,鲁南和鲁中的南部形成较大尺度的MCS,3个强中心位于鲁西南和鲁中南部,每小时的中心最低TBB在-67~-71℃,每小时最大雨量在55~65mm。9日18—19时在MCS中发展成多个强中心。9日20时,在低层中尺度涡旋中心的东南象限,鲁南上空形成西北—东南向排列的3个强对流云团,最低TBB在-73℃,19—20时最大1h雨量达到79.6mm。21时3个强对流云团合并,在鲁南的枣庄附近形成强中心,最低TBB达到-76.2℃(197.0K)。对流云团发展成涡旋状,从黄海中部到青岛至潍坊一带形成气旋性弯曲的对流云带。与低层涡旋中心东部西南急流前部的暖切变线相对应。22时对流云团的中心东移到临沂附近,最低TBB达到-78.2℃(195.0K),最大1h雨量达78.5mm。强对流云团中心缓慢东移,9日23时—10日01时最低TBB达-76℃,每小时最大雨量达51~58mm。10日02时东移到日照上空,最低TBB为-74℃,最大1h雨量达88mm,此时,在对流云团的中心又有小尺度的对流云团生成,03时在临沂上空发展,最低TBB 达-75℃,最大1h雨量达55.2mm。04时发展东移到山东与江苏北部的交界处,取代老云团中心,最低TBB达-76℃,最大1h雨量达87.2mm。05时中心在此稳定少动,最低TBB维持在-76℃,最大1h雨量达81.4mm。06时中心移到江苏北部的沿海,07时基本移出山东,08时以后在江苏东北部的沿海减弱消失。此次强降水由两个MCS产生,有多个强中心。在中尺度涡旋中心的东部MCS发展。气旋生成前后,在冷锋前部又生成中尺度对流云团,快速发展东移,取代前一个MCS中心,后一个MCS在鲁东南维持和发展,产生强降水。MCS影响山东南部造成强降水的时间为19h。

图5 2012年7月9日14时(a), 17时(b),19时(c),20时(d),21时(e),23时(f),10日02时(g),03时(h),04时(i) FY-2E 红外卫星云图

3.4 产生3次强降水的MCS的对比分析

把3次强降水的卫星云图特征进行比较,3次强降水的对流云团都是从鲁西南移入,向北发展,缓慢向东移动,在东部沿海达到最强,都造成了1h达50mm以上的强降水,在同一测站造成强降水的时间在1~3h。不同的是,“09.8.17”强降水的MCS东移快,维持时间短,在山东南部造成强降水的时间为18h,TBB虽然不是很低(最低TBB -61.1℃),但降雨强度大, 最大1h雨量达到137.2mm。“12.7.07”强降水的对流云团前期强,后期弱,每小时最低TBB较低,在-62~-72℃,但是造成的雨量是前期小后期大,最大1h雨量达90.1mm,MCS的主体和强中心偏南,在山东南部造成强降水的时间达到25h。造成“12.7.09”强降水的MCS范围较大,对流云团前期弱后期强,MCS的主体和强中心偏北,强度强、范围大,每小时最低TBB在-67~-78.2℃,在3次过程中最低,但是最大1h雨量在这3次过程中最小(88.3mm),MCS在山东南部造成强降水的时间为19h,与“09.8.17”相当,比“12.7.07”的时间明显偏短。由此可见,对于同一个对流系统来说,降水强度与TBB 成反比。

4 小结

(1)3次强降水都是产生在中尺度低涡环流东部的暖切变线附近,有较强的低空西南急流,都在鲁南和鲁中南部造成强降水,强降水的中心都在鲁东南。

(2)3次强降水都是由MCS直接影响产生的,有多个中尺度云团发展和合并,有多个强对流云团中心。都是从鲁西南移入,向北发展,缓慢向东移动,在东部沿海达到最强,在鲁东南造成强降水中心。每小时最低TBB在-62~-78℃,造成每小时达30~137mm的强降水,在同一测站产生强降水的时间为1~3h,最大1h雨量在80mm以上。对于同一个MCS降雨强度与TBB成反比。

(3)“09.8.17”和“12.7.09”的MCS东移快,产生强降水的时间为18~19h,“12.7.09”的MCS东移慢,在山东南部历经25h。“09.8.17”的TBB较高,最低TBB为-61.1,但是雨强最大,最大1h雨量达到137.2mm。“12.7.09”的TBB最低,达到-78.2℃,但是最大1h雨量达88.3mm。

参考文献:

[1] Maddox R A. 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es [J].Bull.Amer.Meteor.Soc,1980,61: 374–1387.

[2] 项续康,江吉喜.我国南方地区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J]. 应用气象学报,1995,6 (2):9–17. [3] 范俊红,王欣璞,孟凯,等.一次MCC的云图特征及成因分析[J].高原气象,2009,28(6):1388-1398.

[4] 马红,郑翔飚,胡永,等. 一次西南涡引发MCC暴雨的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J]. 大气科学学报,2010,33(6):688-696.

[5] 江吉喜,项续康,范梅珠. 青藏高原夏季中尺度强对流系统的时空分布 [J]. 应用气象学报,1996,7 (4):473–478.

[6] 马禹,王旭,陶祖钰. 中国及其邻近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普查和时空分布特征 [J].自然科学进展,1997,7 (6):701–706.

[7] 陶祖钰,王洪庆,王旭,等. 1995 年中国的中–α 尺度对流系统 [J].气象学报,1998,56 (2):166–177.

[8] 段旭,张秀年,许美玲.云南及其周边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时空分布特征 [J]. 气象学报,2004,62 (2):243–250.

[9] 郑永光,朱佩君,陈敏,等. 1993—1996 黄海及周边地区MαCS 的普查分析 [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 (1):66–72.

[10] 郑永光,陈炯,朱佩君. 中国及周边地区夏季中尺度对流系统分布及其日变化特征 [J].科学通报,2008,53 (4):471–481.

[11] 祈秀香,郑永光. 2007 年夏季我国深对流活动时空分布特征 [J] .应用气象学报,2009,20 (3):286–290.

[12] 卓鸿,赵平,李春虎,等. 夏季黄河下游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气候特征分布 [J]. 大气科学,2012,36 (6):1112-1122.

[13] 郑永光,陈炯,陈明轩,等.北京及周边地区 5~8 月红外云图亮温的统计学特征及其天气学意义[J].科学通报,2007,52(14):1700-1706.

[14] 洪毅,李玉柱,陈智源,等.2006年6月10日浙江飑线FY-2C卫星云图特征[J].气象,2007,33(9):47-51.

[15] 杨晓霞,王建国,杨学斌,等.2007年7月18—19日山东省大暴雨天气分析[J].气象,2008,34(4):61-70.

[16] 林宗桂,李耀先,林开平,等.一个长生命期中尺度对流系统维持机制的研究[J].气象学报,2009,67(4):640-651.

[17] 韦惠红,赵玉春,龙利民,等.湖北省卫星云图短时暴雨概念模型研究[J].暴雨灾害,2010,29(1):14-19.

[18] 廖移山,李俊,王晓芳,等.2007年7月18日济南大暴雨的β中尺度分析[J].气象学报,2010,68(6):944-956.

[19] 蔡淼,周毓荃,朱彬.一次对流云团合并的卫星等综合观测分析[J].大气科学学报,2011,34(2):170-179.

[20] 王晓芳. 2007年7月8—9日淮河流域特大暴雨过程MCS观测分析[J]. 暴雨灾害,2012,31(2):97-106.

[21] 杜倩,覃丹宇,张鹏. 一次西南涡造成华南暴雨过程的FY-2卫星观测分析[J].气象,2013,39(7):821-831.

[22] 杨晓霞,蒋义芳,胡顺起,等. 2009年“8·17”鲁南低涡暖式切变线极强降水分析[J]. 暴雨灾害,2013,32(3):224-234.

[23] 杨晓霞,吴炜,姜鹏,等.山东省三次暖切变线极强降水的对比分析[J].气象,2013,39(12):1550-1560.

作者简介:杨晓霞(1962—),女,山东梁山人,硕士,研究员级高工,主要从事强对流、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预报工作。

收稿日期:2014-06-12

中图分类号:P4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82(2015)01–0001–07

猜你喜欢

强降雨
强降雨过后 田间自救指南来了
浙江经受第五轮强降雨的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