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粮食主产区中低产田分区综合整治研究*

2015-03-10杨建波张萍丽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年1期
关键词:中低产田分区整理

杨建波,王 莉,张萍丽,樊 鹏

(1.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郑州 450052;2.郑州测绘学校 郑州 450065)

我国现有耕地中有2/3以上是中低产田,中低产田已是影响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的制约因素,对中低产田实施综合治理改造也成为粮食增产潜力大小的关键[1-2]。中低产田综合整理涉及多学科交叉[3],它是土壤学、水文学、植被学、景观生态学等的综合运用[4]。传统的中低产田改造,主要是从土壤的障碍因素着手,为改良土壤环境而实施的综合农业技术措施,事实上对中低产田土的改造。其着眼点还是在于为增产而改土,改造技术缺乏综合概念,忽视改造技术的工程组合作用。同时,对生态环境结合不够[5-7],忽视学科间的交叉。目前,我国的土地整理事业已从分类的“土地整理”走向了区域性综合的“土地整治”过程[8]。其内涵逐步丰富,目标多元化、区域综合性特点越来越鲜明,技术手段也越来越先进[9-11]。将中低产田土改造技术与土地整理技术结合起来,以工程为带动,以土地整理为依托,实施中低产田分区综合整理,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中低产田分区综合整理技术标准,构建一套符合粮食核心区实际情况的分区分类中低产田综合整理技术模式,极具研究前景。

1 中低产田综合整治概念及分区整治要点

1.1 中低产田综合整治概念

中低产田综合整治就是以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为契机,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通过“土地平整、水利灌排、道路布设,林网防护、景观建设”等工程手段等来实施中低产田的综合改良利用,有针对地解决或减轻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以达到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发挥耕地潜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1.2 中低产田分区综合整治要点

重新分类:以往中低产田分类方法包括土壤质量法、地力评价法和农用地分等法。这几种方法都有一定的优点,但也存在着各自的不足。要兼顾土壤质量、人为因素、粮食产量、生态环境等,以分区改良为基础,对中低产田重新进行分类。

明确目标:中低产田综合整理要适应农业的规模化发展,要实现综合性整理,实现整理的集中、连片、统一、统合;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将整理由微观的土地利用转向以土地整理为核心的生态保护[12-13],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化。

划分类型区:以土地综合整治技术为平台,分析粮食主产区中低产田制约因素,划分中低产田类型区,统筹考虑分区分类改良技术及整治模式,有针对性地提出分区分类整治思路。

引入工程概念:在中低产田整理过程中,对其进行分区控制,在分区基础上,引入整理工程内容。对中低产田整理要从田块工程、道路工程、防护林网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生态景观工程等着手,根据不同的工程标准,实施整治。

制订区域标准:按灌区或流域进行统筹规划配套。对中低产田进行分区整理,使利用方式、田块形状、灌溉方式、水源类型、排水方式、道路类型、农田防护等具有区域特点。

实施分区管理:根据区域地形地貌、气候、农业生产力水平等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对项目建设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布局的优化组合,有针对地制订分区管理措施。

2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基础

2.1 研究区概况

河南作为国家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其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10%以上,而耕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6.5%,全省以占全国1.74%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全国7.69%的人口。河南省现有中低产田467万hm2,占全省耕地面积近2/3,其范围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山前平原、南阳盆地,中低产田分布区域覆盖河南省近100个县,区域内自然地理条件千差万别,土地利用条件不一,耕地细碎、村落零散、农田基础设施配套落后,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也有很大不同。同时,土壤类型的多样性使得其内土壤存在着盐碱、沙化、干旱、渍涝、排水不良等多种障碍因素。研究河南省生产核心区域内中低产田综合整理意义重大。

2.2 研究方法

该文以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GIS空间分析法、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相结合,从解决中低产田整治改良出发,划分中低产田;将中低产田改良与“田、水、路、林、村”综合土地整理相结合,确定整理类型区,制订分区工程改良模式及整理措施。

2.3 研究数据

文章所用数据主要有河南省统计年鉴、河南土壤、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规划纲要、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河南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河南省国土资源厅2009年2月)、河南省农用地分等成果、河南省农用地产能核算成果、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农用地产能核算成果应用研究报告等。

3 分区综合整治结果与分析

3.1 划分中低产田

以农业部耕地地力评价规程和分级标准为基础,参考《农用地分等规程》,规避以粮食产量高低或单以土壤障碍因子[14-16]等仅考虑自然因素的划分方法,运用分层因素指标法,选取了耕地产量水平、土壤肥力状况、耕地分等指数等3个因素层,包括10个因子层建立了河南省中低产田划分标准。具体划分标准如表1所示。

河南省高产田面积约有367.027 740万hm2,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49.29%,主要分布于黄淮海平原的东部、中部宽阔河流中阶地、太行山山前平原及南阳盆地河流两岸、湖积平原上,其他河川谷地也有零星分布。低产田约有144.823 013万hm2,占全省耕地总面积19.45%。主要分布在豫西伏牛山地区、豫北太行山地区、淮南大别山地丘陵区。中产田约有232.706 593万hm2,占全省耕地总面积31.25%。中产田在全省的大部分区域都有分布,并与高产田、低产田相交叉。

表1 河南省高中低产田划分标准

3.2 划分整理类型区

通过对河南省地貌、气候、水资源、土壤、植被等分析,根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主要限制因素、工程模式等相似性原则,在保证空间连续性与行政区完整性基础上,依据河南省中低产田分布,运用GIS技术,采用图层叠加、图斑综合等方法,划分河南省中低产田整理改良类型区。

河南省的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都有,在农业气候条件上,豫北、豫西、豫南都存在一定的地带性差异。在保证类型区内部自然条件、经济社会条件以及工程模式的相似性,采用两级分区模式。一级整理类型区按照自然条件相似性原则,依据气候干湿度和大地貌形态的相似性,以及农业发展方向的大体相似性,从宏观角度上进行了改良空间区域的控制,保证了地形、地貌、气候以及农业耕作制度在类型区内的相似性,最终将河南省划分为3个一级类型区;二级整理类型区是在一级整理类型区基础上,依据区域的微地貌差异,针对工程技术实施难易程度,依据作物生长障碍程度指标,尽可能区分中产田区域和低产田区域,区内的土壤特性、地貌特征、作物生长障碍指标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共划分9个二级整理类型区。具体如表2和图1。

表2 河南省中低产田整理类型区划分

3.3 制订整理工程模式

图1 河南省中低产田综合整理二级类型分布

以灌排方式为基础,以工程组合方式为表现形式,针对不同整理类型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等条件,结合中低产田整理的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和农田防护等工程的建设目标和实施目的,从田块形式、水源类型、蓄引水方式、输水方式、渠道特征、排水方式、路面材质、防护林类型、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明确不同模式的工程组合形式[17-19]。

河南省中低产田整理的工程模式,是在一级类型区的范围内提出来的,它与二级类型区是平行的关系,即整理类型区主要是针对不同的中低产田类型来划分的分区,而工程模式是为实现中低产田整理目标而确立的各项工程的组合方案,是针对整理改良工程技术特点而提出的。整理类型区与整理工程模式如表3所示。

4 中低产田分区整治措施

改造中低产田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农业重点综合整理改良工程。在二级分区的基础上,以土地整理工程为前提,按各分区工程模式特征差异,有针对性的实施分区综合治理[20]。

4.1 豫西北山地丘陵干旱型低产田整理类型区

大力发展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实施太行山绿化工程,建立林木保护区。大于25°的山坡,严禁毁林开荒,实行育林育草;缓坡的低山丘陵,要修好梯田,种植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发展以蓄为主,“引水、蓄水、截水、提水”相结合的水利工程,在河谷盆地布置土地平整、灌排水等工程。灌溉水源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灌溉方式为自流灌溉、提水灌溉和井灌相结合。

4.2 豫北山前倾斜平原干旱型中产田整理类型区

中低产田综合整理与土地的整理、复垦、开发同步:在丘陵岗地区发展林果业,改善生态环境;在平原区,通过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以农田灌排水为主,兼顾煤矿塌陷地、矿山挖损地、灾毁地的平整复垦,布置土地平整工程、引水蓄水、灌排水等工程。开发地下水,井灌渠灌相结合;硬化主要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等。

4.3 豫东北低洼平原渍涝盐碱型中产田整理类型区

以抗旱为主,与排涝、风沙、盐碱地治理相结合,布置土地平整、农田灌排水、道路整修、农田防护等工程。建立和完善农田水利排灌系统和农田林网体系:沿黄河背河洼地利用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适当利用引黄地表水;北部黄河故道及其两侧,利用地表水,适度开采地下水。本区关键是盐碱土治理,通过增施有机肥,改造风沙和盐碱地,在沙荒、盐碱地区适当扩大林果面积。在不影响黄河行洪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利用黄河滩地。

表3 河南省中低产田工程模式特征

4.4 伏牛山地丘陵干旱缺水型低产田整理类型区

应实行土地综合开发,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南部区域要搞好防护林工程建设;北部区域要适度开发用材林,重点建设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加强浅山丘陵区的综合开发治理,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合理安排梯田修筑和防护、沟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在河谷盆地布置土地平整、灌排水等工程。

4.5 豫西黄土丘陵水土流失型中产田整理类型区

大力发展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逐步治理水土流失。在伊洛河沿岸地带建设防护林工程,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土地耕作要深翻平整,增施有机肥;旱地施肥要深施作底肥,丘陵旱薄地要注间氮磷肥配合。水利建设以蓄为主,以小型水利工程为主;浅山丘陵区要采取蓄、引、堤、挖等多种形式开辟水源,水源充足地方要兴建水库,拦蓄地表径流,建成的工程继续配套;坡地可发展喷灌。丘陵坡地要整修水平梯田,填豁打坎,平整田面。

4.6 南阳盆地瘠薄障碍型中低产田整理类型区

以配套或新修渠系、泵站等为主,完善配套灌排水利设施。充分利用丹江水库,以自流灌溉、提水灌溉和井灌相结合,同时安排平整土地工程;在盆地边缘大力营造薪炭林和水源涵养林,搞好坡耕地的基本建设和综合治理。抗旱防涝同时实施有效的排涝治浸工程,改造低洼易涝地和“上浸地”,搞好水土保持。该区主要是砂姜黑土治理改良:建立以排为主、排灌结合的水利工程体系;挖沟修渠、排灌结合,沟渠要干、支、斗、农、毛配套成系统;要增施磷肥,适当配施氮肥;在障碍土上起埂修墩种植,除发展粮食外,还要种植花生、油菜等油料作物。

4.7 豫东平原沙化缺肥型中产田整理类型区

该区地势低洼,排涝不畅,要把排涝系统作为水利工程的重点。以防旱为主,防旱排涝并举,布置平整土地、农田灌排水工程和道路工程建设等。农田灌溉水源以地下水为主;布置农田防护林网工程,防风固沙。在黄泛区和黄河故道区要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加强对农用地和农村居民点整理。本区治理关键是砂土改良:首先,发展林业,防风固沙,合理种植,其次,引黄放淤,翻淤压砂,改良土壤,引黄时要做到以排定引,引排适应;第三,发展灌溉,挖沟排涝。

4.8 淮北冲积湖积平原渍涝障碍型中低产田整理类型区

该区应加强对农用地的综合整治,按照辅助农业设施用地标准设置基本农田,同时该区农地内零星地类面积较大,要加强对其整理,以增加耕地有效利用率。充分利用丰富的地表水资源,增修骨干灌溉(引水渠道)工程;因地制宜实行灌排分流,畅通排水;在部分低洼地段可以改旱作为水作。要大力整治淮河、洪汝河等河道,完善农田排灌体系。要推行秸秆还田,增施磷肥、氮肥,增肥改土,开发耕地生产潜力。区域内的砂姜黑土治理改良也是重点。

4.9 桐柏-大别山地丘陵渍涝潜育型中低产田整理类型区

该区应把土壤改良、土地平整、农田标准化建设等工程措施作为重点。大力发展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充分利用水库,加强对冷浸田和烂泥田等低产田的改造。该区治理关键是冷浸田和烂泥田的改良:宜采用“五改”(环改、水改、肥改、土改、耕改)与轮作相结合。一要改造环境,在山顶种松树阔叶林,上坡中坡种经济矮林,下坡开水平梯地种经济作物或水稻。二要改变渍化,“修塘,挖沟,治水,成田”是解决冷浸田水渍关键。三要以肥改土,增施氮、磷和钾和硫及多施热性肥料。四要改良土壤,开沟排除积水,进行冬季犁翻晒白。五要改革耕作轮作制,一年种二季水稻和一季冬作物,改单作为轮作。

[1] 林鹏生.中国中低产田分布及增产潜力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24~25

[2] 张琳,张凤荣,姜广辉,等.我国中低产田改造的粮食增产潜力与食物安全保障.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1):22~25

[3] 徐明岗.农田土壤培肥,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9~31

[4] 夏建国,魏朝富,朱钟麟,等.中国中低产田土改造研究综述.中国农学通报,2005,21(4):212~218

[5] 王军.土地整治呼唤生态建设.中国土地科学,2011,25(6):15~19

[6] 刘勇,吴次芳,岳文泽,等.土地整理项目区的景观格局及其生态效应.生态学报,2008,28(5):2261~2269

[7] 李典友.我国土地整理中的生态学问题与对策探讨.皖西学院学报,2007,23(2):87~90

[8] 郧文聚.根本性变革,质的飞跃.中国国土资源报,学习周刊,2009-06-05(5)

[9] 郧文聚,杨红.农村土地整治新思考.中国土地,2010,17(2):69~71

[10] 石英,郧文聚,吴中元,等.土地整理与可持续发展.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2(7):78~81

[11] 郧文聚,王洪波,薛剑,等.土地整治: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性先导工程.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01-20(4)

[12] 郧文聚,宇振荣.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策略.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1~6

[13] 李红举,林坚,阎红梅,等.基于农田景观安全格局的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农业工程学报,2009,25(5):217~222

[14] 张晓玲,徐保根,樊兰瑛,等.中低产田成因类型划分方法的研究.资源科学,1999,21(4):35~38

[15] 张琳,张凤荣,姜广辉,等.中国中低产田改造的粮食增产潜力与食物安全保障.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1):22~25

[16] 夏建国,魏朝富,朱钟麟,等.中国中低产田改造研究综述.中国农学通报,2005,21(4):212~217

[17] 齐仁贵,李文忠.河南省中低产田区划分析.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1,2(5):6~8

[18] 张正峰,刘静,郭战胜,等.农地整治资源环境效应预警因子与模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33(4):60~66

[19] 陈新中.河南省土地开发整理研究.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9,33~42

[20] 张伟.河南省粮食增长态势、潜力与战略对策.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2):22~26

猜你喜欢

中低产田分区整理
贵州省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
上海实施“分区封控”
手诊分区法之原理探析与诊断应用
济源市中低产田类型分布及改良利用措施
三江侗族自治县中低产田障碍类型及改良措施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大空间建筑防火分区设计的探讨
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 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整理“房间”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