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经典概说

2015-03-10于凯黄爱梅

政工学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典籍国学民族

☉于凯 黄爱梅

·经典导读·

国学经典概说

☉于凯 黄爱梅

编者按:在2014年1-12期的“学海泛舟·经典导读”栏目中,我们选编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12部著作导读,帮助大家学习理解我们党和国家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和建设之所以接受和选择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除了这一思想理论具有革命性真理性科学性,还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之间存在很多相同、相通的价值取向、思想观点等精神文化因素。民族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主席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作为军队政工干部,在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同时,还要善于学习国学经典,传承优秀民族精神文化基因,涵养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高尚情操,提升思想理论和工作实践的质量水平。在2015年1-12期,本栏将选编部分国学经典导读帮助大家阅读学习。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传统的伟大民族。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化典籍,卷帙繁多,内容庞杂,数量浩如烟海。其中有一批重要典籍,历经漫长岁月的筛选和淘汰,最终成为最有资格反映中华文化特质的代表作,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学经典”。这些典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鲜活的理念,以及中国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度思考,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也是人类思想的瑰宝。

对于希望了解和学习中华国学经典的读者来说,首先要对国学经典作品的层次结构,有一个整体的宏观把握。

根据各类典籍在中华传统文化系统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基本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核心层,以先秦“六经”,即《易》《诗》《书》《礼》《乐》《春秋》为主。它们是传统国学经典的源头。其中《易》与中国上古的占卜活动有关,《书》是上古王朝档案的记录,《诗》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总集,《春秋》是古代编年史的一种,而《礼》则包含政治制度、行为规范等内容。至于《乐》的情况,由于其书早亡,内容已不可详考。但古代的《乐》原本与《诗》相配,与《礼》相协,应是先秦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类典籍的来源颇早,大概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同步,到西周时期已颇具规模。它们不但是三代“礼乐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古代王朝政治与文化权威的象征。春秋以降,随着周室衰微与礼乐制度的崩溃,这些原来由王室掌管的重要典籍,逐渐流散民间。后经过孔子的精心收集、系统整理与重新编订,最终形成六部经典读本,作为授徒的教材。这就是后人所见“六经”的来历。“六经之学”既与中华文化的源头有关,又与中国文化的后续相连,是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

第二个层次是主干层,以战国“诸子之学”为主。“诸子之学”的出现,主要集中在春秋末期到战国晚期。当时社会处于激烈剧变与转型时期,催生出了很多思想家,他们针对当时社会的重大问题展开争鸣,提出了各种学说,并最终形成了以儒、墨、道、法、名、阴阳等为主的诸子学派。诸子百家在“学术争鸣”中,运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视角,讨论自然、社会与人生问题,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包含智慧的思想资源,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具体走向。

第三个层次是衍生层,指秦汉以后形成的,在“经学”“子学”之外的各类典籍。这些典籍数量庞多,既有专门著述,如《史记》《资治通鉴》等,也有历代文集、诗集,如《文选》《全唐诗》《全宋词》等。此外还包括宗教典籍及表现民间意识的文艺作品等。其中许多作品,不但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特色,在内容上也更加贴近传统社会的日常生活状态,对中国民间文化的形成和国民性格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

这三个层次,各有侧重又互为支撑,共同构成了传统国学经典的整体格局。

中华经典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鲜活的观念,以及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独特视角和深度思考,富含人生智慧和精神营养。今天阅读经典,至少有三层深意。

(1)经典是民族之根与文化之本。阅读经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为我们理解现实中国诸多社会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提供独特的视角。

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无根的民族;而没有经典的文化,则是浅薄的文化。经典越久远,在民族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就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既要有物质财富的积累与经济实力的增强,也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为支撑,需要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为内蕴。要真正达成这一使命,不但要以清醒的态度对民族传统文化结构进行系统的反思和清理,重塑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更要善于从传统中汲取有益的能量,在精神价值与心理结构层面为当今中国的现代转型提供足够的内在支撑。

(2)经典不仅是民族精神的结晶,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未来世界新文化融合与重建的宝贵资源。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加速,人类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危机和挑战。经济发展固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造成了许多严重的负面影响。如对物欲的极度追求、极端个人主义的盛行、对自然资源的盲目侵占和掠夺式开发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力且有效的制衡,终将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若以世界性眼光审视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的话,我们将会发现,国学经典中不但蕴涵着反映民族性特征的价值观念,同时也包含着一些人类共通的文化精神。其中的某些价值观念,如“制天命而用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进取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关怀意识,注重道德品行修养、“吾善养我浩然之气”的主体自律精神等,都可用作疗救目前社会病症的“良药”。而“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原则、注重人际关系协调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追求精神和谐、注重价值实现的道德反思意识,亦可为人类新文化的塑造提供独特的精神资源。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应该用世界主义而非狭隘民族主义的眼光,以开放的心态而非怀旧的理念来系统审视国学经典,如此才能为民族文化创新开出一片新天地;为弥合文化分歧与价值对抗架设一座新桥梁,促成各国人民的有效交流与沟通,实现文化互补与融合,避免亨廷顿所说的文明之间的对抗性冲突的产生。

(3)经典中蕴涵着丰富的人生智慧。阅读经典,可以开阔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增强人文素养,形成独特的人生视角和人生智慧。

现代社会是一种消费社会,当前最流行的社会语境,是功利主义和快餐文化。一方面,在眼花缭乱的所谓“潮流”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选择可以带来直接娱乐效果和功利目的的文化消费;另一方面,生活节奏的加快,外在生存压力的加大,也使人们倾向于选择能够直接带来经济实惠和现实利益的功利目标。有意无意之间,导致了人们对经典价值的忽略。

但未来社会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对人生的考验和挑战将来自各个方面。只有一个具有良好的精神素质和修养的人,才能在复杂的社会中真正找到人生位置。阅读经典,正是我们提升个人素质、培育精神内涵的有效途径之一。

阅读经典,不仅帮助我们拓展知识结构,养成开放意识;还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与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可以帮助人们提高人文素养,升华人生境界,凝练人生智慧,树立人文关怀,为丰富人生的养成提供重要的助力。

对现代人而言,面对经典,诵读经典,并不是简单地回顾过去的荣耀,而是要在经典阅读中与前人所创造的文化传统进行密切的心灵接触,从中感受持久不绝的文化内蕴,使自身超越时空阻隔,获得充足的精神养分。

(倪红燕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1年出版的《国学经典导读》整理)

猜你喜欢

典籍国学民族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我们的民族
“垂”改成“掉”,好不好?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