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动情

2015-03-07陈汉英

师道·教研 2015年12期
关键词:动情基调教材

陈汉英

语文教材是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哲理美于一身的。从教学内容看,宇宙人生包罗万象,诗文词赋姹紫嫣红,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审美价值。如何利用语文教材的审美优势和情感优势,让学生动情呢?

一、找出触动情感的动情点

找出文章中和情感最深之处,这是感动的基础。文章的动情之处可以是整篇文章,也可以是一个词句。主题的强化升华、选材的出人意料、文章的感情基调、联想的新颖奇特、文笔的清丽隽永、首尾前呼后应……找到了文章的动情之处以后,教师要去推敲、体会、探寻动人之处、动情的原因,使自己的情感与教材的情感一致起来。

当然,这种“寻找”并非一件易事,需要教师课前根据不同文体、不同作者、不同风格等方面对教材进行深入钻研。例如,《苏州园林》这篇说明性文章,如何寻得它的情感深处,尚须认真思量一番。实践告诉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固然可以寻找,但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去追寻尤为重要。本篇作者在文中特意说明园林建筑的设计与匠师们的追求目标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决不允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这一目标,实际上就是作者的感情基调:按美的规律再造更为集中更为典型的自然界。找到基调并按基调带领学生阅读课文时,就很容易使他们从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获得幽静闲适的情感。

二、创造氛围,拨动学生心弦

1. 无疑设疑,激发情感。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发挥语言训练和形象感染的双重动能,看准时机,向学生提问,将学生引入教材的情感中,感悟教材的“情”与“理”。例如:《卖炭翁》一诗中有“系向牛头充炭直”一句,教学中就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句中要用‘系呢?”一个极平常的“系”字,讓学生看到了老翁的反抗精神,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只要设疑得当,特别是从无疑中生疑,总会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展开想象,构建情境。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动是一种想像的产物。审美想像可说是审美主体在美感世界遨游插上了翅膀。黑格尔说人类“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像”。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具备通过语言文字而幻化出完整形象的审美想像能力,甚至使学生“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叶圣陶语)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就是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固然要运用声音来调动学生的听觉,通过画面来调动学生的视觉,但更必须通过唤醒学生的“心觉”来激发学生的想像,使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按各自的审美标准,对作品所塑造的文学形象、意境进行审美再现,从而产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审美感动。

三、架构课文与生活的桥梁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一个不懂得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人是无法品味出语文学习的乐趣的。《背影》虽然语言朴实,但处处洋溢着父子间深沉的感情,对初中的学生来说要读通课文非常容易,而要领会其内在的感情比较困难。学生之所以不能领会文章所具有巨大艺术魅力,原因在于他们平时对于亲情感知的麻木与迟钝。因此,在教学中,每每分析到父亲蹒跚地为“我”买橘时的背影时,我动情地向学生讲述父母对我的关心,讲我小时候,母亲在寒冷的冬夜,站在村口等待我下自修回家的情景。我还告诉他们,只有用一颗爱心去感受这个世界,你才会发现这个世界的美丽。在我的启发诱导下,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平常被他们忽视而今想起的非常值得珍惜的父母之爱。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读《背影》,他们流泪了,他们真的读懂了朴实的字里行间所蕴蓄的浓浓情愫,同时,也深深地理解作品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道理。

如何使学生动情,这是个非常感性的话题;每个教师可能都有自己的法宝。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我们必须把使学生动情作为课堂教学追求的一个目标。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可能是一个人格健全、情感丰富的人。同时,我相信,久而久之,必将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责任编辑邱丽

猜你喜欢

动情基调教材
中央定基调 明年经济工作这么干
回首十年代表路:以心换心以情动情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王申勇:“格物”的精神与“动情”的演绎
孟冰 “动情”“动心”“动气”是写戏的三大境界
倾听夏日里最动情的声音
俏丽基调